首页 理论教育 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价值取向

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价值取向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实现和谐教育,根本上应该着眼于人。“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因此,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价值取向。这是一种不和谐的教育现象,也与我国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把学校教育的价值观聚集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上。因此,教育要注重充分发挥、促进人的个性化功能。目前,促进教育的个性化已成为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一、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价值取向

实现和谐教育,根本上应该着眼于人。“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陈寿《三国志》)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教育的基本功能和最终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提升人的品质,开掘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使人享受良好的教育,最终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是和谐教育的价值取向。它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和谐教育要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受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长期存在着见“物”不见“人”的问题。重智育轻德育、重课堂教学忽视社会实践、重考试成绩忽视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重共性忽视个性,使学生难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发展的需求,学生课业负担重,学习压力大,严重影响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压抑了兴趣和个性特长的张扬。这是一种不和谐的教育现象,也与我国的教育方针背道而驰。

新课改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确立了三维课程目标。除了传统的知识和能力外,“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也成为重要的课程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理念,把学校教育的价值观聚集到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上。新课改鼓励学生合作与交往,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多向互动、合作交流,呈现良好的课堂生态和课程文化

其次,和谐教育要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有学者认为,工业时代人的特征是共性化、统一化,而信息时代的特征是多样化、个性化。教育学理论认为,个性具有整体性和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发展个性,是要在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都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指出:“应当培养人的自我生存能力,促进人的个性全面和谐发展,并把它作为当代教育的基本宗旨。”因此,教育要注重充分发挥、促进人的个性化功能。目前,促进教育的个性化已成为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第三,和谐教育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教师是学校办学的主体,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每一名教师都应该具备高尚的师德、健全的人格、精湛的业务和过硬的教育教学艺术,成为学生的榜样。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这样描述教师的价值,教师“是克服人类无知和恶习的大机构中的一个活跃而积极的成员,是过去历史所有高尚而伟大的人物跟新一代之间的中介人,是那些争取真理和幸福的人的神圣遗训的保存者……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因此,教师在实现和谐教育中担当着重要角色。

我们既要改善教师的物质待遇,解除其后顾之忧,也要引导教师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要给教师提供更多的培训、进修、交流、分享以及展示自我的机会。目前,应支持和倡导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和课题研究,使更多的教师由经验型转变为反思型、研究型,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丰富教师的精神世界,提升教师的生活质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