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反思助我发展

反思助我发展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从2000年7月转入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工作,先后担任过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工作。就在这时,学校开展了“在学校中培养反思型教师的研究”这个市级课题的研究。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心智模式产生了偏差;我只是简单地认为惩罚也是一种教育,而忽略了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学生的感受。改善心智模式的方法使我顺利地解决了问题。

第四章 反思助我发展——教师成长个案

成功,从迈好每一步开始

我从2000年7月转入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工作,先后担任过班主任、语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工作。2003年,开始担任教导助理职责,分管学校德育工作。从2005年起,又重新担任年级组长工作。

“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智慧而完整的实体,都愿意为崇高的使命发挥精神力量。就像老师都全身心地为崇高的教育事业无私奉献着,重要的是能挖掘出创造未来精神力量的来源,即挖掘人不知,己不知的潜在能力,不断创造,超越原本的自我。”

透过这段话,我仿佛看到了4年前的自己。因为学校的拆并,我离开了工作10多年的上海市东湖路小学。当时的我,带着一份失落,带着一份无奈,怀着对未来的忐忑,来到了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虽已有了10多年的工作经历,却还是简单地认为只要认真地完成自己的一份工作,兢兢业业地教育好学生,教给学生知识,就是一个称职的教师,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潜能可以得到发挥。

曾记得自己刚来学校过的第一个寒假。有一天,校领导来家访,校长问我:“来到这所学校以后,有什么新的感受?”我想了一下,认真地说:“我学会了如何在最短的时间里有质量地完成电脑小报的版面展示。还有,我写反思随笔的速度快了许多。”当时我的回答带来了一片笑声。现在想来,这其实就是自己潜能得到发挥的最初表现,也就是自己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来到学校的第一年,我担任了五年级班主任。在最初的工作中,我还是以原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开展工作,直到有一次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学校常规要求每个学生每天放学必须理清自己的课桌,不可有废纸杂物。于是,我很自然地将要求向学生说明,并化成简单的命令:每天放学个人必须清理干净课桌,放好椅子,值日生负责检查,若有不合格者,将其名字写上黑板,这些学生第二天将以做值日生作为惩罚。我本以为学生会乖乖服从,没想到引出问题一大堆:有些学生由于不重视,或习惯差,经常被留下做值日生;也有些值日生乘机“假公济私”,报复某些与他不合的人。于是乎,黑板上名字一大堆,还常常有学生愤愤不平前来告状。面对这些始料不及的问题,我有些吃惊。于是又加了一条命令:记名字必须有4位值日生同时作证。于是,每天黑板上又多出了一条证人栏,可是情况还是不尽如人意。这时的我感到很苦闷。

就在这时,学校开展了“在学校中培养反思型教师的研究”这个市级课题的研究。为了使自己能尽快适应新环境,为了能把自己的工作开展得更出色,我自请参加了《第五项修炼》中“改善心智模式”这一段的学习讲座。理论的学习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工作模式,体会到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通过学习《改善心智模式》这一理论,我了解到心智模式不但决定我们如何认识周遭世界,而且影响我们如何采取行动。要正确的认识事物、认识世界,只有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将镜子转向自己,并加以审视,才能找到问题的所在。

于是,我重新对这件事做了反思。通过反思,我认识到自己的心智模式产生了偏差;我只是简单地认为惩罚也是一种教育,而忽略了作为一个有思想的学生的感受。于是,我在晨会课时通过与学生的真诚交流,利用团体学习的方式共同协商解决了这个问题。

改善心智模式的方法使我顺利地解决了问题。我感到《第五项修炼》的理论学习是如此的重要与及时,让我第一次懂得理论学习与实际工作的关系,并学着用理论来指导我的工作。

我开始不自觉地经常在工作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渐渐地,我明确了共同愿景与个人愿景之间的关系,学会了设置共同愿景,习惯了工作中积极开展团体学习,遇到了困难,尝试改变心智模式,我不断地实现了自我超越,潜能也在不断地被挖掘。同时,自己的反思也从不自觉的行为变成了习惯性的行为,反思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

第二年,我担任了二年级语文教学,对于从未教过二年级语文的我来说,已经困难不小。同时自己又兼任了教研组长,要兼顾到整个年级的语文教学,顿时感到压力很大。第一次学生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我很沮丧,并习惯地反思了自己的教学,可是无论怎样思考,总觉得问题还是出现在学生的身上。

就在我苦恼之时,我的团队给了我新的希望。教研组的老师们向我伸出了援助的手,通过一次次的团体学习,我认识到还是自己的心智模式出现了偏差。由于长期从事高年级语文教学,所以一接触低年级的学生,就觉得这些孩子不懂的东西实在太多。想想许多知识在高年级的时候都会用到,于是,教学中,我把有些知识先作了讲解。可是,我的教学方法不但没有显示出成效,反而出现了更大的问题:孩子们不仅没有学好新的知识,而且把应该掌握的知识都放掉了。自己的愿望是好的,想倾其所知去教好学生。这种迫切的心情使我犯了拔苗助长的错误,产生了恨铁不成钢的心理。可是,我忘记了所有的学生,都有其成长的最适当速率,一味偏重要快、更快、最快,就会产生“欲速则不达”的现象。于是,我很快地调整了自己的心态,改变了教学方法。在把握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下,适当进行新知识的传授。学生们果然有了进步,我也重新获得了自信心。

这次的团队学习让我认识到,只有在团体学习的氛围中,“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和“共同愿景”才会不断得到强化,个人的反思能力才能获得进一步的提升。从此,团队学习这个名词开始深深扎入到我的心中。

在忙忙碌碌中,我们所在的二三年级组被评为了区的文明组室,这其中包含了团体中每一位老师的辛勤付出。反思这一年的工作,我学到了很多。无论在教学、教育工作中,还是在年级组工作的管理上,我获得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得到了快速的成长。

我的工作得到了老师们的支持,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为了给我创建更大的展示舞台,2003年开始,我担任学校的德育管理工作。在感谢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对我的信任之余,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学校的德育工作在倡导素质教育为先的今天,显示了其强大的作用。我很想做好这份富有挑战性的工作,但又害怕做不好,校领导给了我信心。校长告诉我:“放手去做,只要尽力就好。我们会支持你。”在言语鼓励的同时,学校成立了德育研究小组,专门为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出谋划策。在这个新的团体中,我开始了对新工作的摸索。

最初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面对新的工作,凭着一干劲,我按照自己的想法把学校原有的工作精华——科学家序列学习——给抛却了。工作中,整体的思路缺少,更多的是零敲碎打的完成一项一项的任务,于是,我整天陷入了事务性工作中,工作效率很低。面对这样的情况,我失去了信心。

在我苦闷彷徨之际,校领导向我伸出了援手。校长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不是你的能力不够,而是你自己的思路阻碍了你的发展。这项工作不是简单的完成任务,它是学校的一项整体工作,你就应该整体考虑,将常规工作进行融会贯通,有序地分成几大部分开展”,“工作中有创新很重要,可是不能抛却学校原有的特色工作,要学会传承”,“与老师接触,不能一味地迁就,要有工作的原则。”在校领导的帮助下,我认识到自己的管理知识太缺乏。于是,下班后我来到了书店,开始学习一些德育管理的书籍。并在实际的工作中经常与领导、老师们交流。就这样,我开始学着用一些管理的方法开展工作。

一次次的摸索,一次次的思想碰撞,一次次的反思改变,我的工作渐渐走向了顺利。校领导为了鼓励我,将工作不久的我推荐为区德育工作先进个人。面对荣誉,我唯有用更积极的努力做好工作。

这几年,教育正在进行着巨大的变革。面对变化,我清晰地认识到,等待是无济于事的,只有不断学习调整自己,才能适应教改的形势。

从上学期开始,学校的管理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开展了项目管理工作的试点。这是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第一次看到作为试点单位的一年级组能独立运转并有创意的完成学校的“六一”活动,看到组里的每一位教师被激发起的前所未有的智慧和能量,我被震惊了、感动了。这是对自己以往管理观念的一次大挑战。

整整一个月,我都无法平静。想到自己担任德育工作虽然很努力,也获得过一定的成绩,可是始终觉得没有完全将我的智慧与能力发挥出来。看到学校的新措施,我开始理智的思考。也许德育管理不是我最适合的位置,而担任年级组长的工作却曾有得心应手的感觉。

可是,从一名中层干部回到年级组长的位置,别人会怎么想?会不会认为我太傻?会不会误认为我是出了什么差错才换岗位的?毕竟学校还没有现代企业那样激烈的竞争氛围。我犹豫了……

在纷扰的思绪中,重新回想起叶静老师,他舍弃了大上海优越的生活,援藏30年,直到53岁身患癌症仍坚持在雪域高原,重新审视身边那么多普普通通的老师们,为了大局舍弃多少利益、荣誉、机遇,最终寻找到了更合适、更宽广的发展机遇。我明白了,衡量一名优秀教师的标准,不是看她得到了多少,而是看她为自己的事业奉献了多少。一个人的成长,不在于职位的高低,而在于思想的成熟。

于是,为了在工作中能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并能发挥最大的能量,为了学校的共同愿景,新学年初获得了领导的同意,我毅然割舍了已承担3年的德育管理工作,主动真诚提出以项目管理的方式承担年级组长、带教年轻班主任的工作要求。

不求得失,不为虚荣,为了事业淡泊名利、甘当人梯,这是需要勇气的,但这更是一名教师应有的基本品德。因为他的道德观、思想境界都是对学生一种无声的教育,会潜移默化的为孩子们构起一个成长的模型。虽然会有许多不理解的目光注视着我,可是对此我依然无悔。

埋头整理自己的成长历程,看到的是过去走过的每一步。不管未来的道路有多么艰难,我依然会踏踏实实地走好每一步,用积淀的脚印走出一片灿烂。

(王惠敏)

点评:

关于“成功,从迈好每一步开始”的点评

从王惠敏老师的成长轨迹中,我们能十分清楚地感受到个人的提升是与个人所在的团体的提升密切相关的。

首先,个人的提升,需要有团体提升的氛围。王惠敏原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一个“有潜能可以得到发挥”的人。她在原来学校本分地工作,也属“兢兢业业”的一类,默默无闻了10年,成长不显著。当她来到了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之后,当她接触了这里的校长之后,她忽然觉得自己过去不敢想的事、不会做的事,在这里的环境、氛围影响下,在这里同事、领导的引领、激励下,会做的事多了,能做得更好的事多了。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根本没有想到自己还有那么多的潜能可以得到发挥”,在这种良好的契机下,她开始真正认识了自己,有了进一步发展的自信。这种自我认识的启蒙,得益于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事件”、“关键时期”和“关键人物”。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为她创造了这方面的因素。

其次,团体学习,最能化解个体学习、个体反思中无法解决的问题。从王惠敏老师的个案中,我们看到她参加《第五项修炼》中“改善心智模式”这一段的学习时,并不是立竿见影的。当自己的心智模式产生了偏差,许多教育、教学上的问题得不到顺利解决的关键时刻,她善于继续学习、深入学习,她更善于求教于她所在的那个良好的学习团体。在团体学习中,在集体智慧碰撞中,她明白了无论是对学生的教育没有效果,还是在二年级语文教学中事与愿违,根本都不在学生,根本在自己,在自己心智模式的偏差。“只有不断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将镜子转向自己”时,她终于意识到“惩罚不能代替教育”,“不按学生学习规律行事,好心未必会有好报”。团体学习,化解了王惠敏老师在个体学习、个体反思中的疑问,矫正了她的心智模式偏差,既解决了实际问题,又坚定了王惠敏老师继续自觉地以学理论来指导自己工作的信心。

另外,团体的提升激励着个人成长,个人成长又促进了团体的提升。

团体的提升激励着个人成长,个人成长又促进了团体的提升,这种良性循环的形成对一所学校的整体建设和这所学校中每一位老师的个体发展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从王惠敏老师的成长轨迹中,我们能感受到她的迅速成长,主要得益于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这么一个团体,包括校长的引领、教诲,同事的支持、帮助,团体的影响力、支撑力……但是,王惠敏老师作为个体的成长,反过来又为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发展和提升做出了贡献,无论是教学工作、教育工作,还是在学校中培养反思型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在《第五项修炼》的理论学习中,王惠敏老师的作用都是不可低估的。由此可见,团体内每一个成员个人的提升对于这个团体的整体提升也是密切相关的。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盛子明)

学习与反思中历练自我

在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这样一个学习型的团队中,我从3年前一名普普通通的美术教师,成长为一名兼教英语、美术两门学科的一专多能的教师;几次在全校完成研讨课的教学任务,在校青年教师教学评比中屡获一、二等奖。经历了繁重的班主任工作的实践及考验,逐步累积经验,成为学校团支部的团支书。从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到今天通过学校党支部大会的审批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

转眼间忙碌地奔走在教育、教学工作岗位上已经有近5个年头。今天,驻足回首,不由得让我欣喜与庆幸,自己能投身于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这样一个具有反思特质的团队中工作与学习,让我学会了在实践、反思与再实践的过程中历练自我,释放自己的能量,挖掘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超越,促成成长。每一次付出的艰辛,每一次的失败受挫,每一点滴的进步,都将成为我成长历程中不可磨灭的足迹。

1.从受挫中认识自我

由于我性格胆小内向,3年前的我特别害怕有别的老师来听课。记得一次美术随堂课中,我原先的教学设计:引导孩子们观察绘画方法、讨论绘画技巧、评析重要的注意点用时15分钟,由于我的紧张,在短短的五六分钟内,讲课内容就被我像唱独角戏般的唱完了。当我要让孩子们画画时,竟发现我连铅画纸也没拿进教室,只能退回办公室拿铅画纸。课后,我沮丧至极,校领导及时与我作的坦诚交流让我顿时醒悟过来,“教育、教学事实上是一门精湛的艺术,教书育人的方法是随时代的需要不断地进化着的,它需要教育、教学工作者在不断为自己注入新的能量的同时,一步一步去完善自己的工作方式,以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作为一名年轻教师,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有扎实的教育、教学理论基础,但要在实践中学会反思,学会总结经验,谋求创新。”

我陷入了沉思:是啊,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育、教学工作者,需要的是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现今的孩子在学龄前就具备了扎实的知识基础。课本中的知识许多孩子往往早已掌握,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已经远远超出了书本范围之内。这就更需要我们教师能有拓展性意识,培养学生具有探究相关的课外知识的能力,学会自主学习的能力。我意识到,我的教学观念已相当滞后,是该为自己注入“新能量”的时候了。

面对教育、教学界众多全新的理论,让我觉得千头万绪不知从何下手。此时恰逢学校“在学校培养反思型教师”的课题蓬勃开展。校领导倡导我们立足自培,学习理论书籍,以理论知识指导自己的实践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反思意识,提高反思能力、养成反思习惯、形成反思的人格特质。抓住此次契机,我积极参与了课题的研究,主动请战参加课题组推荐的《第五项修炼》一书的学习活动,这一步也正是我成长历程中所迈出的重要而坚实的一步。

2.在理论学习中改变思维方式

《第五项修炼》是一本概念性极其抽象的理论书。其中的五项修炼理论:自我超越、改善心智模式、团队合作、共同愿景、系统思考,对当今时代的教师素质提升是十分必要的,尤其对提升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很有启示的。在课题组成员的引领下,教师中掀起了一股理论学习的热潮,先后形成了5个理论学习的团队,学校也特别重视对我们这群小字辈的青年教师的培养,把学习的更多机会留给了我们。虽然学习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互相帮助,在相互的引导和启发下,结合了大家在生活中的实例,将深奥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理解,习得的理论知识令我受益匪浅。在团队学习中,我逐渐学会了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学会了在同事们面前抛出左手栏,与同事们进行深度会谈从而达到团体学习的最佳效果,最终实现自我超越。

任教英语学科后的第一堂公开课的过程中,我就首次试着用抛出左手栏,改变自己心智模式的方法进行了实践。在第一次团体备课中,对老师们的帮助我甚至抱有怀疑的看法,我将我所想的与所说的不一致进行了罗列和对比,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反思。

img15

如果开诚布公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就不会使第一次团体学习围绕上课的题材而打转,兜了好大一个圈子还未切入主题,我将自己的思想与教研组长进行了交流。在第二次的团体学习中,我坦诚地表露自己上课的设计方面的想法,教研组长和其他老师与我在融洽交流的氛围中,探讨着相互的见解,不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最后在设计思路上达成了共识。从起初怀疑同事们的帮助是否有诚意,怀疑自己的能力,到认真剖析团体备课学习后自己陈旧的思维模式,直至有效表达自己的想法,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最后较成功地完成了整堂公开课的教学,得到老师们的好评。可以说这正是受益于《第五项修炼》中的理论知识的指导。至此,我开始学会在工作中不断将镜子转向自己的全新的思维方式,在实践中总结经验,逐渐我也养成了这种反思的好习惯,找到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教学水平相得益彰,工作效率在我边摸索、边实践的过程中变得事半功倍起来。

3.在学校各项大活动中,历练综合能力,加速成长

为了进一步提升老师们的反思意识与反思能力,学校组织了各种丰富而又有益的大型活动,让我们在锻炼自己的同时能分享共同的反思成果,学会用其他老师们的经验,用另一种方法去思考问题。从《第五项修炼》专题讲座,到相关“探究性学习”研讨,从团支部的“信息之窗”栏目到非典期间的感人事迹的大型宣传,从两次具相当意义的全校研讨课到代表我校在外省市兄弟来访学校面前介绍我校校本培训中老师们理念更新的发言。我都积极参与,在这些过程中,我个人的能力也得到了相当大的提高。

结合英语教学中的实例与《第五项修炼》中的理论,我大胆地在学校的专题讲座上讲述了我所理解的“舍本逐末”的原理。通过这样的锻炼,也让我在遇到问题时,自觉地深入问题、全局考虑,找到解决问题的根本解,而非只是解决表面症状。

在校团员论坛上我也能侃侃而谈,表述在一个阶段实践反思之后自己对美术教学的看法:教师不能用自己的教学去框死学生的思维,不能用传统的方法仅仅教会学生绘画的技能,而应该通过引导,启发学生张扬而又大胆的创造能力。

要真心感谢学校对我的信任,为我提供了两次全校性的公开研讨课的机会。从美术学科的探究性学习实践课转型成为英语教师后的落实二期课改精神的英语教学课,我不断在教研组这一大团队的帮助下,在反思实践中成长着。“多彩的树叶”一课的教学中,一次次教案的推翻、修改;一次次试教的失败、受挫;一次次与其他老师们的团体学习、深度会谈;终于让我重新认识到:要使整堂课成功,就必须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启发引导学生尽可能地在课堂中表现出张扬的个性、四溢的激情、无尽的求知欲与挖掘不尽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在“多彩的树叶”一节公开课上,学生们大胆的创造能力在我的启发下尽显无疑,有学生甚至想出了用刮下的五颜六色的蜡笔屑来表现多彩的树叶的方法,整堂课受到其他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通过一次次的实践也让我深刻地体会到,工作中常遇到的困惑和迷茫反映出的是我对理论理解的粗浅和偏离,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加以剖析,才能探寻到根源,使我的理解运用能力得到提升和拓展。这是一个漫长和持续的修炼过程,我必须坚持不懈地养成反思的特质,才能进一步得到提高。

教师的成长应是我们自己成长需求的体现。学校给我们提供了许多锻炼自己的舞台这是外在价值的引导,可我也越来越强烈地意识到自主完善过程的重要性,意识到作为教师主体的我应更主动积极地参与。于是,我主动自请担当起了班主任的工作,自己尝试着在工作中,通过团队的力量增强自我实践反思意识的能力,工作方式由原来的“眉毛胡子一把抓”逐步变得有条不紊。这一年,我体验了“自我提高的动机”在工作中的重要性,学会了不能等着领导来给我委派工作任务,应当积极去争取工作以体现自身的价值,这样的成长才会呈现“加速度”。

4.稳固忠诚的信念,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2年前,由于校领导的信任和推荐,团员老师的选举,我荣幸地成为了我校的团支部书记,我深知团支部是我党的生力军,青年团员围绕在党的周围起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团结了学校其他青年教师,在校党支部的指导和帮助下,我们的团支部活动逐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即结合学校培养反思性教师的课题研究形成了我校团支部的读书特色。理论学习、实践与反思使我们的专业能力得以提升,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了自己需要在政治思想上更加进步。为积极配合学校党支部组织的各项活动,我们以团支部活动为主阵地,紧密地团结在党支部的周围。双学小组的开展使我们众多的团员老师都对中国共产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使大家都有了积极上进的思想。

事实上志愿作为一个共产主义战士已是我多年的夙愿。通过学习,我加深了对党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完善了自己的人生观,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在思想上力求上进、为人真诚、积极努力,以满腔的热情投入工作,并不断要求自己有永不满足的精神,不断为自己充电。入党也成为我人生的重要奋斗目标,两年来,我时时不忘用一名共产党员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不断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今年我荣幸地通过了我校党支部的审批大会,成为一名光荣的预备党员。我想这一切都离不开党组织对我的培养与关心。

今天的回眸让我看到的不仅仅只是自己这3年来的成长,让我体验更深刻的是反思的价值,团队力量的可贵。驻足回首,捡起一步步走来的点滴成功、点滴失败,把它们再次铺向前方,它们将成为我又一次启程的新起点。

(季莹莹)

点评:

关于“学习和反思中历练自我”的点评

从季莹莹的成长个案中,我们可以有以下几点认识:

首先,能够迅速成长起来的教师,未必是人们传统意识中的基础良好的青年教师,也就是说,不是只有少量的、一直被人们看好的、原本就不错的那一部分人才能被塑造成优秀的教师。

过去我们对“少量的、一直被人们看好的、原本就不错的那一部分人”比较偏爱,并给予了太多的关爱和扶持,而对于“普普通通”的,如同季莹莹那样的青年教师我们很少寄予厚望,更少给予偏爱。但季莹莹的成长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个“普普通通”的,又是人多量大的群体,只要有外因的助力,再激发内因的变化,他们照样也能在3~5年内迅速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力量。而这部分人的成长,对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意义更大。因此,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的课题研究,通过引导老师的学习和反思,为每一位青年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拓宽了道路。于是,我们所有的学校,所有的领导,应该无须再埋怨自己那里的教师基础差、人才少……季莹莹的个案是对传统意识及无所作为思想的一个颠覆。季莹莹能成长,王莹莹、张莹莹、李莹莹当然也能成长,有了如此的认识,今后培养青年教师的路子会越来越广。

其次,从季莹莹的成长个案中,让我们再一次认识到有目的的“学习”是青年教师成长的根本。

正如季莹莹自己说的,她是抓住了“在学校中培养反思型教师的研究”这项课题研究蓬勃开展的契机,立足自培,认真研读《第五项修炼》。在学习中她改变了自己的思维方式,正如她在个案中叙述的那样:“学习的过程是艰难的,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互相帮助”,“将深奥的理论知识,深入浅出地理解,习得的理论知识令我受益匪浅”,从而她逐步学会了改善自己的心智模式,激活了反思的动机,掌握了反思的线索,学习并运用了反思的策略,形成了反思习惯……她的这些提高首先来自于有目的的、有针对性的理论学习。因此,不要以为小学教师无须去涉及什么理论的学习,甚至以为可以以所谓的“实干”去替代理论学习。其实,像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那样组织老师去接触一点有深度的、有前瞻性的理论,只要把握住理论联系实际,学习去解决实际问题,其效果往往十分明显的。季莹莹的成长就是明证。

再次,学校领导要把老师投入到实践中去历练,历练才是青年的成长之路。

这里所说的“实践”,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实践,二是综合活动的实践。以往我们在青年教师的培养上,只是把眼光和精力全都集中在课堂教学上,似乎唯有课堂教学的历练才是最重要的。其实,我们忽略了青年教师的另一种历练——在综合活动中、尤其是在政治活动中的历练。有一个时期有人甚至认为“政治活动费事无益”,因此常常以业务学习替代政治学习,其实这是一种误解。从季莹莹的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她正是在各类综合活动中才坚定了信念,明确了目标,开阔了视野,升华了情操,提高了能力,培养了奉献精神……由此可见,多方面的历练,对青年教师在教学业务上的提高绝对是有积极影响的。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盛子明)

我的变化

自1999年调入学校以来,围绕“在学校中培养反思型教师的研究”这一市级课题,我参加了一系列学习研究活动,初步养成了学习→反思→学习的习惯。2000年青年教师评比语文组获团体一等奖,2001年获得青年教师评比语文学科一等奖,2001年荣获徐汇区中小学优秀班主任,2003年辅导的三(3)中队荣获徐汇区“雏鹰中队”的称号。

从幼苗到大树,从稚嫩到成熟,从无知到聪慧……这种变化是成长的规律。作为教师,随着经验的积累,教育、教学的方法也在变化,自己也在成长,但是这种自然状态下的变化跟不上时代迅猛发展的步伐。只有通过学校有意识地培养,教师才能加快自我变化。6年前,我有幸成为学校中的一员,在这6年中,我快速地变化着、成长着。

1.拆并校——变化的开始

原先我是永嘉路第二小学的一名普普通通的语文教师,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在领导的关心下,参加过导师团、全市拼音教学实验活动,但由于不善于思考总结,因此,培训并没有促进自己的教学,进步始终不大。当学校由于布局调整被拆并后,我遇到了到人才市场找单位的遭遇,在寻寻觅觅中,我渐渐感受到时代对于教育的要求,教师岗位竞争的激烈,如果你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势必会得到被时代淘汰的结果。后来,得到李校长的信任和帮助,我来到了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工作。重返三尺讲台,令我倍加珍惜。但内心始终有着一种担忧: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自己能适应吗?会不会遭遇第二次淘汰呢?就在这时,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围绕教师自培的工作,通过撰写反思随笔、开展教研组集体备课等各种活动为教师创设了良好的自我超越的氛围,团体学习蔚然成风。它让我迅速成长,让我跟着时代前进的脉搏跨步前进。

一切重新开始,我努力改变着内向的性格,把工作做得主动投入,从一开始认真完成学校反思作业,慢慢地变为主动总结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反思随笔的撰写,让我从思想上真正转变了自己的观念,使自己在各方面获得了欣喜的成绩。我珍惜领导给我参加导师团学习的机会,不耻下问,力求把导师所教的内容在自己的教学中得到体现,做到融会贯通。在拼音随堂教学“zcs”中,我将教学新理念渗透其中,获得了导师的好评。在教研组中,我和同事们相互学习、相互提高。团体学习中同事们对我教学思路的肯定,坚定了我更加钻研教材的信心,我自己更是从团体学习中吸取了同事们的集体智慧,使我的教学思路更宽、教学观念更新。我深深感到: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学校的发展,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的。作为学校的一员,应该为学校以及个人的发展尽心尽力。

2.理论学习——变化的加速

随着学校教师自培工作的蓬勃开展,学校渐渐形成团队式的组织,与时俱进,通过理论学习加速教师的成长,这一切使我这个有向上要求的人如逢甘霖,我的变化越来越大。其中,学校组织教师研读的《第五项修炼》,使我的思想和心理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是一般的理论学习,而是理论联系教育、教学实际的研读和讲座。它不仅使我对书中理论的理解更加清晰明了,而且让我经常不由自主地运用其中的理论对照、检查自己的工作,反思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第五项修炼》的理论学习,在学校中营造了良好的团队合作氛围,改善了我心智模式,改变了我思维的角度。

此时,正逢新教材在个别学校进行试点,教师们对新教材实施情况十分关注,学校也为教师配备了新教材课本,供我们学习参考。我翻阅了新、旧教材,发现旧教材课时内容及时间安排节奏缓慢、内容单调、方法枯燥,与新教材理念相距甚远,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学生和家长对教育的需要。于是,在教研组准备青年教师参赛课时,我提出新老教材结合使用的建议,获得了老师们的肯定。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本着重视学生已有的基础,将内容相似的课文重新组合,有机地渗透课外知识,扩大阅读量,开发学生潜能,培养各种习惯和能力的思想,将旧教材3课课文的内容合并在一起教学,汉字教学《数字》一课就产生了。我们一年级语文教研组在青年教师评比中获语文组团体一等奖,成了学校第一个推出的作为团队学习榜样的教研组。后来,教研组中的两位同事在区里上了公开课,得到了教研员的肯定。

理论学习培养了我对学校发自内心的承诺:“为学校和自己的发展,做反思型教师。”理论学习让我深感团体学习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使我主动改善心智模式,工作有了前所未有的创新意识。我是学校这个系统中的一员,只有把“小我”放到学校这个“大我”中去考虑自己的位置,这样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使自己从自我成长的狭隘思想中解脱出来,才能使自己的精神面貌、工作状态为之一新。

3.论坛——变化的自转

亲历了“探究性学习和落实‘双基’”的论坛和以“新课标、新理念、新发展”为主题的语文学科的论坛以后,我深深地意识到:教师应该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教师在探索过程中要不断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利用各种形式概括自己的实践经验,并将其内化为教师自我完善、积极适应新角色规范的内在需求,这也是顺应新世纪全球教育发展宏观走势的一种“现代教育文明”。

学校为了解决教师在实践中产生的困惑、矛盾,更善于抓住这些契机,为实现学校培养、提高教师反思能力,形成反思特质这一目标,以有别于传统论坛的方式,以“探究性学习与‘双基’落实”为主体的论坛适时开展,十几位教师的共同参与,围绕主题各抒己见。我原先认为,在实践中一线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搞探究性学习,又要落实“双基”,时间不够,精力不够。但通过论坛,聆听了一位老师提到的二者在实施过程中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说法后,深受启发,发现在教学实践中的运用探究性学习,能对“双基”落实有着促进作用,而落实“双基”对开展探究性学习也起着保证作用。

2001~2003年期间,我带过一个只有二十几位学生的班级,围绕个性化教育的实践研究的主题,我把传统教学与学校近几年开展的探究性教学进行比较,静心反思,觉得学生能力大幅度提高,是教师在课堂中营造的平等、民主的氛围以及教学设计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刻意为学生创设的锻炼机会的结果。通过翻阅资料,我对“另类评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类评价”是根据建构理论的思想,尊重学生的实际,尊重学习的过程,不以成绩作单一评价,而是运用综合的评价模式,发挥学生最大潜力的一种评价方式。它是一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学习力的评价模式,符合当初学校交给我这个班级时的要求,也符合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更符合时代、社会对未来建设人才的要求。校领导对于我的想法很支持,我的心中忽然有一种要大干一场的激情。

我翻阅了一些有关建构理论的教育书籍,从中我感到运用学习档案的方法,通过课堂学习活动,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可以收到良好效果。学生档案运用建构主义的理论,让学生通过反思学习过程,进行真实的自我评价,建立循环上升的学习模式,最终达到自律学习的目的。于是,我就在班级中建立了学习档案。渐渐地,在学习档案中,内容越来越丰富起来:有作业、试卷、小制作、讲演台比赛纪录、阅读书籍记录、画画作品、每天作业记录……所有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最得意的作品。学生对学习档案越来越喜欢,常常主动要求整理交流学习档案。有着反思自我学习过程、自我肯定成绩等作用的学习档案,它的作用显而易见,学生对自己的信心足了,能自我肯定优点,经常向老师抒发自己心中愿望,通过与老师的交流,受到鼓励,树立前进的信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主动学习,整个班级进入不断向上的正循环状态,两年后,我辅导的这个中队荣获徐汇区“雏鹰中队”的称号。

学校开展的论坛活动,改变了我原有的固定思维模式,促使我积极思考,引导我关注教育研究。通过教育实践,我深深感到:新时代要求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完成教育、教学的常规工作上,应该树立以科研带教研,教研促进效率的思想,在实践中寻找规律,成为教育、教学的“专家”。

从自然的变化到外力因素下的变化再到内心需求的变化,我的变化离不开学校这块肥沃的土地,在这里,校领导无微不至的关心,用心设计的理论学习、论坛、研讨课等一系列活动是我成长的“营养”和驱动力。学校开展的培养反思型教师的科研活动,让我深深感到“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内涵,让我逐渐养成在行动中注意反思的习惯。回首往事,取得的成绩已成为过去,而留下的不足,更鞭策我应该抓紧时间,虚心学习,奋起直追,使自己符合新生代教师的要求。

(杨亦群)

点评:

学会辩证思维——教师有效反思的根基

杨亦群老师在原来学校是一名普通教师,到了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以后很快成为一名教学骨干。一名优秀教师,她的成长得益于善于思考总结、善于反思,更得益于辩证思维。

教师的反思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杨老师积极参加了学校组织的《第五项修炼》的学习,并且自觉地对照自己的工作,反思教育、教学的点点滴滴。而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与反思,培养了思维的辩证性,改善了心智模式。

同样是反思,有的教师能很快找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且立刻拿出改进的构想,很快付诸实践、解决问题,自己的专业能力也得到了提升。而有的教师也在那里反思,却收效甚微。原因虽然很多,人们尽可以用“善于反思”和“不善于反思”来描述、来形容。但是我认为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反思,这是区分“善”与“不善”的根本。

我们知道,教育过程中充满着矛盾与问题,认识这些矛盾需要我们进行辩证思维,客观地进行矛盾分析,从中看到矛盾的主导方面、问题的要害所在。这样的反思才是主观反映客观的,才是实事求是的,才是真正有效的,而不是凭着主观的猜想。杨亦群教师通过理论学习和自己无数的实践与反思,体会到了辩证思维的重要性,培养了辩证思维的能力,这是她的一大收获,也是她能迅速成长并且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所在。

因此,我们可以说,学会辩证思维是教师有效反思的根基。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张才龙)

在活动中成长

我从1992年进入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任教音乐课,1999年任音乐教研组长。2000年起,我先后参加过学校五项修炼的理论讲座、“如何在探究性学习中落实‘双基’”的教师论坛,我在这些活动中快速成长。2002年至今,我担任学校的艺术总指导员。

每个人都是一个有智慧而完整的实体,都愿意为崇高的使命发挥精神力量。但是在奉献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能挖掘出创造未来精神力量的来源,即挖掘出心理学概括出的人不知、己不知的潜在能力,不断创造超越原本的自我。我是一个对工作抱着极大热情的人,回忆自己的成长历程特别是近3年来的经历,有成功的喜悦,更有失败的痛苦,在成功和失败的交织中,留下了我成长的足迹。

4年前我还是一名普通的音乐教师,担任着教研组长的职务,校领导出于对青年教师的关心和栽培,委任我担任了校艺术总指导员的职务,我的工作范围一下子从音乐组扩大到了全校。刚上任时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我的工作只是一味地围绕着区里的要求在转,虽然我有着极大的工作热情,但是工作成绩平平,没有创新,为此我压力很大,我甚至怀疑我是否能胜任此项工作。然而此时我校正在开展“在学校中培养反思性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帮助我在困境中找到了解决的方法,那就是在工作中要学会适时的反思,只有反思才会有超越,有超越才会有新的追求。

回顾我这几年来在思想上、业务上、能力上的成长都得益于《第五项修炼》这本书的学习,学校为了真正搞好“在学校中培养反思性教师”的课题研究工作,组织我们进行了多本理论书籍的学习,其中《第五项修炼》一书的学习,使我学到了许多全新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我的思维方式,提高了我认识问题的水平,其中的每一讲都让我受益匪浅。因此一直以来,我都在为学校创特色实现着一次次的自我超越。

在我刚担任艺术总指导员不久,区里组织了一次器乐比赛,当时我带着我们学校的口琴队去参加了比赛,那时区里的器乐比赛是将西乐和民乐口风琴放在一起的,听到别的参赛队那气势磅礴的管乐和优雅动听的民乐,我们的口琴队就显得逊色了许多,比赛归来后我就产生了这样的想法,我们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要重组乐队,不然没法在器乐上出成绩,于是我发动我们音乐组的老师在各个年级进行摸底,了解下来学习民乐的学生比学习西乐的学生多,就组建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民乐队吧。当我将想法告诉给校长后,马上得到了校长的赞同,校长还鼓励我大胆地去实践。

当我边展望着未来边兴致勃勃地着手进行乐队组建时,想不到困难也接踵而来,原来民乐队的组建远非想像中那么简单,乐器与乐器之间调性的差异,同种乐器演奏队员程度上的差异、乐器的配备等等问题让我举步维艰,这时一位资深的老师还对我说“沈志群啊,你胆子可真大”,我想:是啊,我怎么这么冲动,这么盲目,要知道那时我对民乐一窍不通,此时我开始苦恼了,我不敢再憧憬未来了,甚至我的兴致已打消了一大半,怎么办?要不赶快停止吧,这个民乐队不是凭着我的一股热情和招募几个会民乐的学生就能组成的。而我当时正好在参与《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这一讲的学习,学习后则完全改变了我对认识问题的思维方式。系统思考是以一种崭新的方式使自己重新认识自己与所处的世界:这是一种心灵的转变,从将自己看作与世界分开,转变为与世界联合;从将问题看作是由“外面”某些人或事所引起的,转变为看到自己的行为如何造成问题。

当我用这种崭新的方式再来看待民乐队时,我冷静了,民乐队是一个系统,我是这个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民乐队暂时的无法运作不应由这些客观的因素作为假设,应由这个系统中的每个人共同分担系统所产生的问题。首先,我先摆正了自己在这个系统中的位置;其次,在客观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从整个民乐队的现况考虑,选择了难易适中、调性统一的曲目;第三,在思想上鼓励学生要团结协作,不怕困难;第四,加强排练,首先加强同类乐器的排练,缩短他们在程度上的差异;第五,加强不同类乐器的排练,从速度、力度等整体上加以协调。就这样我们的民乐队在系统思考的新的观念指导下,排练出了第一首乐曲,虽然是齐奏,但很整齐。因此,当我运用了系统思考在心灵转换后,面对处境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并加以改进。

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的民乐队在领导的关心和同学们的配合下正式成立了,虽然困难重重,但是在我的努力下民乐队一直在艰难地排练着,并且还在一年后首次参加的区器乐比赛中获得了三等奖。但是兴奋之余新的问题又随之产生了,那就是五年级同学要毕业了,而新队员却跟不上,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民乐队将面临着消亡,而这个局面是我最不愿意看到的,因为民乐队这一路走来是多么的不容易。一时间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于是我向校领导谈了我的困惑,并向专家探讨了解决的办法,果然柳暗花明又一春,使我的思路又豁然开朗起来,要维持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民乐队并使之不断提高,普及加提高是一条有效之路。于是在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一边为民乐队添置了许多乐器,一边在每届一年级开展了民乐的普及学习,并进行新乐器的增设,使我们乐队的规模越来越大。其间我一边继续坚持着民乐队的排练,一边着手一年级的民乐普及工作。虽然有班主任的积极配合,但是要争取家长们的配合却又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有好几次我都想打退堂鼓了,在校长和教导的大力支持和鼓励下,民乐队也从艰难走向成熟,最终我们在2005年徐汇区的“五十四”杯民乐比赛中以40人的阵容、齐全的规模、熟练的演奏获得了小学组的第一名。

反思我们今后要走的路,面临着老队员的毕业,我不能懈怠,好在我们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在民乐的学习上已走入了普及加提高的良性循环之路。作为艺术总指导员,每学年我都会带领艺术老师搞艺术节活动,每学期也都会配合学校的德育工作和大队部搞一些大型的文艺活动,可我从来没有想过活动是否受学生的欢迎,学生对活动到底有什么要求和想法,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着实冷静地思考了一番,“六一”庆祝活动结束后的一天,有一位一年级的小同学拿着一根笛子兴冲冲地向我跑来,高兴地对我说“沈老师,我会吹‘蜜蜂做工’这首曲子了,我也想上台表演。”说着他就吹起了这首乐曲,说实话他可实在吹得不怎么样,但是听着孩子自信的语言,望着孩子期待的目光,我陷入了沉思,每次搞活动为了保证节目的质量,我们总是挑选那些特别会表演的学生进行排练,学生的参与面不广,节目更是缺乏学生的个性,大多数学生都是作为观众参与其中,然而学生却是那样地期待参与、期待表演。后来我尝试着搞了一次学生个人才艺展示活动,活动内容有西洋乐器、民族乐器、声乐、朗诵、戏剧、手工、画画、书法等多项栏目,由于活动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使大多数学生都在活动中找到了自己发挥才能的机会,虽然学生的表演手法是稚嫩的,但是看到学生情绪高涨地参与其中,大胆而自信的表演,我找到了艺术工作的新方向——那就是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面向全体学生。我还设计出真正受学生欢迎的艺术活动来丰富学生课余生活。

学校的艺术工作仅仅依靠几位艺术老师的密切配合是远远不够的。在工作中,我不仅注重小范围的团体学习,我更注重团体成员在其他团体中所扮演的角色与影响。因为学校的艺术工作涉及面广,是需要其他团体的相互协作来加以实现的。但是以往我总是习惯于抱怨其他组对我们艺术工作不支持,其实是我们缺少一种检视自己工作的角度。我们只要有共同的愿望,有为实现这种愿望而开展水乳交融的共同学习,我们便也会发现存在于我们之间的很多问题的根源。这也是在我工作的挫败中渐渐领悟到的。

2004年开学不久,我们就接到了区里的通知:今年是徐汇区学生戏剧节,各校将在5月中旬举行戏剧节的各项比赛。3月份接到通知,我们教研组就积极地着手准备了,我们利用了学生一切的休息时间,甚至下课休息时间也进行辅导和训练,可这时迎接三年级语、数、英区的全面监控考工作也在三年级组同步进行着,大家为了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语、数、英老师都在抢学生,于是,我们音乐组的教师和三年级的几位主课教师心里都产生互相埋怨的情绪,僵持随之而来。面对这种情况,我带头冷静下来思考并和音乐组的其他教师达成共识,认为不论是三年级组的语、数、英监控考还是戏剧比赛都代表了我们学校,我们都在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着,只不过我们工作分工不同而已,我们应该彼此协调配合,将我们的个人力量有效地转化为团体力量,努力发挥我们音乐组和三年级组的集体智慧,共同去实现我们的目标。随后我又主动地和三年级组的老师进行了沟通,坦诚的交流使大家的心情都平静了下来,认真地审视了前一阵的工作,由于缺乏整体意识,反而工作成效甚微。当我们达成了共识,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时,我们将整个三年级组进行了更有效的整体搭配,使大家在共同的目标下更有序、更协调地开展工作,这时我们和三年级组视彼此为友好的工作伙伴,有问题共同协商解决,虽然工作节奏很快,但是我们相互鼓励,心情是愉快的。

最后,戏剧比赛就定在区监控的前一天,好像有意识地在验证我们的这次团体合作是否有效,而事实证明,我们三年级组在这次区监控考和戏剧比赛中都获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因此通过这件事我深深的感受到当一个团体与另一个团体能整体搭配时,就会凝聚出一股更无穷的力量。

要想不断地超越自我,就要不断地进行自我反思,就要敢于直面自我的无知,只有抛弃那些阻碍自己发展的想法并不断地学习,勇于做一个自我超越的人,才会受益匪浅。

(沈志群)

点评:

系统思考——教师团队成长之本

沈志群老师给我们讲述了她在反思中成长的经过,而我看到的却是沈志群老师和她所在的团队怎样面对困难而奋斗、顽强拼搏取得成绩的经过。而这一切都源于沈志群老师和她的同事们的“系统思考”。

不容置疑,教师的劳动带有个体性、独立性。我们有许多措施都在强调教师冒尖,强调个人奋斗,人间竞争。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积极性,然而也带来了系统性上的压抑问题。

根据需要,学校应当重组民乐队,作为艺术总指导的沈志群老师理当挑起重担,但是她又对民乐一窍不通,怎么办?是“系统思考”给了她工作的勇气和方法,她作为“组织者”与“指挥者”充分发挥了系统功能,使学校民乐队获得了全区小学组第一名。

学习文艺需要排练,需要时间,而学习语、数、英文化课也需要时间,矛盾与问题在教师间发生了,埋怨、对立、僵持随之而来,教师团队面临着风浪。沈志群老师他们学会了“系统思考”,把这个问题放在教研组活动中进行讲座反思。他们学会了从全局上思考,学会了换位思考,并且主动和三年组的老师们进行了沟通,坦诚交流,运用系统思考的方法反思各自的问题,进行工作上的整体协调,使得学生在文化与艺术的学习上都取得了好成绩。

实际上,我们日常工作中的个体与团队之间的不少矛盾与问题,如果能用“系统思考”的方式来反思、处理,相信大多会得到很好的解决。由此看来,我们可以这样说:系统思考,团队成长之本。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张才龙)

一段难忘的成长历程

我从1998年进入徐汇区第一中心小学担任语文教师,尽心尽职。2001年,得到校领导的信任,担任了学校工会主席一职。我积极参与了学校的各项活动,如五项修炼的理论学习,3个教师专题论坛,在活动中我起到了一定的引领作用,同时活动也给我带来了成长的契机。

“成长”一词尽人皆知,但要谈及经历,恐怕对每个人而言所包含的内容、意义却不尽相同。对我来说那其中有挫折、有成功、有超越,点点滴滴的体验凝聚成成长的动力,推动我向着一个个目标、一个个愿景努力着。同时,成长的道路亦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足迹。

3年前,正值而立之年的我是一个对学习、工作都抱着相当热情的教师。基于这些,我接受了当时看来是一副挺重的担子:担任学校工会主席,任教五年级语文并任班主任。这些工作各有侧重,而且要求都很高。因此尽管拥有满腔的热情,常常还是忙得顾此失彼、手足无措;常常会被繁琐的工作,焦虑、困顿的情绪所困扰,我努力地做着调整,但效果不佳。就在此时,学校开展了“培养反思型教师”的工作,使我的成长历程随之产生了加速度,一路走来,满怀欣喜,满溢感激。

1.成长得益于理论学习

在以往的学习中,涉及的理论知识、书籍并不少,也曾煞有介事地做过笔记或在写文章时翻阅一番,拿来润色。但说到真正的学有所得,恐怕首推《第五项修炼》了。

最初接触到“五项修炼”的名词是在一次行政会议上。学校承担了市级课题“在学校中培养反思型教师”的研究,而学习这本理论书籍则是进行课题研究的基础。但是这本书虽然对指导实践有深刻的意义,然而书中的理论却枯燥难懂,且所举事例均是企业范围,脱离教育、教学实际,是一本相当难啃的书,单靠老师们各自为政地独立阅读,困难很大。时间少还是其次,最重要的是以个人的力量难以读深、读透。如只是浮光掠影、走马看花地“读”,那么理论学习也就失去了其真正的意义。

怎么办?只有扎实的理论学习才能指导实践,课题组研究决定:根据书中5个重要的内容,由班子人员分头认领5个篇目组织老师进行优化组合,以团队的力量逐个攻破,然后以小型讲座的形式向全校老师宣讲。好胜的我自告奋勇担任第一讲“自我超越”的主讲,紧接着和年级组的3位语文老师组成了“自我超越”讲座小组。考虑到日间老师们都在从事教育、教学,手里有很多繁琐的事,我便先翻书阅读。真正接触了书籍才知道这确实是一本难啃的书。这些内容不仅深奥,新名词多,其间关系结构复杂,而且用来验证理论的企业事例也必须边阅读、边仔细思考才能了解。要在短时间内读懂、内化、写稿、宣讲确实不易。然而,我转念一想,我是主讲,如果连主讲也有了畏难情绪,那还怎么调动、依靠大家完成任务呢?

于是,我便带头反复阅读有关章节,把主要理论的阐述摘抄下来,复印给老师们,大家利用双休日结合书籍事例阅读。而后的一星期一下班,忙完了手里的常规工作,我就组织大家进行认真投入地研讨。担任主讲的责任感给了我动力,我和老师们一起,咀嚼理论的内涵,寻找身边的教育、教学工作事例对重点论述的部分进行论证。遵循深入浅出的原则,我们对主讲的内容(新名词的解释、自我超越的意义、实现自我超越必需的过程、需要克服的困难等)、事例的内容、撰写的方法(既有理论的渗透,又有事例的叙述,交叉进行)、串词的内容、讲座的方式、主讲和配讲的定位、课件的制作等一一确定。

稿子完成后,我们又围坐在一起,聆听、议异、修改、再改、全程排练,每个成员都是那样全身心地投入,就连宣讲时的神态,宣读与媒体演示的指点、配合等细节之处,大家都是那么严谨。

星期五的政治学习开始了,黑板上几个鲜红的大字特别醒目:《第五项修炼》第一讲:自我超越——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我们在台上将书中的理论与教育、教学实践中的事例相结合并配以课件剖析着自我超越,老师们静静地听着,认真地记着,频频点头。成功的宣讲令我们对理论的学习充满了信心。而后的各个讲座,参加的老师越来越多,研讨的气氛越来越浓,理论的学习越来越深入。从中,我深深体会到,团体学习方式的运用和自我超越精神的树立对我校教师群体反思特质的形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古语说“书山有路勤为径”,我要说书山之路的攀登,个人勤奋固然不容忽视,而团体的攻读、研讨交流更不失为一种创新。有效的读书方式,它使参与者不仅雀跃于对书籍深层次的理解、感悟,更会回味于整个读书的过程,因为其中团体研讨带来的顿悟、充分交流形成的交融氛围、互动碰撞产生的智慧火花实在是个人苦读所难以相比的。

《第五项修炼》的学习让我领会到实践工作必须依靠理论指导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同时对什么是真正的读书、学习有了更深的体会,个人的全身心投入固然重要,而团体学习所产生的博大力量更能将学习推至深层,从而触及心灵,真正提升素养。

2.成长得益于实践、反思

“在学校中培养反思型教师”的课题研究是紧紧结合学校教育、教学和科研的实践活动进行的。学校组织开展理论学习时要求教师不能只停留于字面的理解,而是要结合教育、教学实践去加深体会,并且向深一层次发展达到内化,再将内化的理论运用于实践。同时,学校提供了有力的抓手,即我校承担的市级课题“小学生探究性学习的系列化研究”。以课题研究为核心,赋予实践更宽泛的内容,依托科研,让教师运用理论,既检验理论,又促进反思广度的拓展、反思质量的提高、反思深度的推进。老师们在学校精心的培养下,躬身实践、积极反思、茁壮成长。我也有幸成为前进队伍中的一员,实现着一次次令人雀跃的超越。其中,几个“论坛”活动的开展令人难忘。

说到论坛,但凡聆听过、参与过的,眼前都会出现一个偌大的会场,主席台旁置一个容得下一人站立的讲台,而后参与者围绕一个主题依次上台论述,或慷慨激昂,或侃侃而谈,或阐述说明,或旁征博引,或反唇相讥……聆听者大多在感悟的同时敬佩于参与者的风范。而我参加学校组织的论坛却与此不同。这不同不仅因为论坛主题来源于教师在实践中产生的困惑、矛盾,更在于学校抓住这些契机,为实现学校培养、提高教师反思能力,形成反思特质这一目标,在组织、筹备、展示过程中的用心、创新;十几位教师的共同参与,围绕主题各抒己见时观点的碰撞、互补。一个漫长而又受益无穷的学习过程,它已成为学校教师自培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每一位参与其中的教师都是其中的一个风景点,何其自豪啊!

实践中的探究课,我们改变以往的授课形式,把讲台让给学生,教师退居幕后,甚至整堂课不出现。这一做法引来了争议,学生固然是学习的主体,但是教师的主导作用哪里去了呢?以“探究性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定位”为主题的论坛应运而生,我积极参与其中;独立形态开展的探究性学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积累了不少经验,然而在向学科渗透的过程中却遇到了难题,各学科有各自的特点,该如何达到推广的目的又突现学科特点呢?以“语文学科中的探究性学习”的论坛主题形成了,我又乐此不疲;紧接着,我们在实践中与两难问题不期而遇,一线教师既要指导学生搞探究性学习,又要抓好“双基”落实,保证质量,二者缺一不可,时间不够,精力不够,好难啊!以“探究性学习与‘双基’落实”为主题的论坛适时开展,我又投身其中……

每一次研讨前我总是积极查阅资料,认真准备,研讨时专心倾听老师们的观点,尤其是不同观点间的碰撞,与自己的教学实践相联系,坦诚地亮出自己的观点,而不是一味地附和,与老师们进行健康的争论,再思考、再补充、再完善。在“探究性学习与‘双基’落实”的论坛中,我原先是对于探究性学习与“双基”的共同点进行说明的,在聆听了一位老师提到的二者在实施时并不矛盾,而是相辅相成的说法后,猛然想起本科学习中不是有关于“迁移理论”的系统阐述吗?引用过来不是更能有力地说明探究性学习对“双基”落实的促进作用和落实“双基”对开展探究性学习所起的保证作用吗?回家后,翻阅了书籍,整理了发言,在又一次的研讨中得到了大家的肯定。

3个“论坛”分别向全校、全区、全市的领导、教师做了汇报、展示;三年级的“拯救濒危动物”的主题探究活动在区里得了奖,我从中得到的太多了:老师们的智慧,积极反思的收获,全新的学习过程,团体氛围的形成,改善心智模式、系统思考的方法等的尝试,而最重要的则是认识到理论必须在实践运用中通过体验与反思才能真正内化,从而推进自我的成长。

3.以名师为榜样,提高反思的自觉性

3年来,学校请来了很多名师做报告,他们无一不是献身于教育事业,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将学生放在心中,将学校的发展放在心中,在教育园地里辛勤地耕耘着。沈玲芝老师,深夜还在为特殊学生奔波、家访;于漪老师,将语文教学、将教孩子做人视为己任,哪怕是在那动荡的岁月;叶静老师,为西藏的教育事业奉献了所有,那么令人敬仰……

学习叶静这位名师的过程在我心里烙得那么深。暑假里,认真通读了叶静老师的事迹报道,一个个动人的小故事令我心动;而后学校组织青年团员进行谈论,叶静老师要来我校,怎样才能使自己与叶老师的交流达到最佳效果呢?经过研究,决定借鉴“实话实说”专栏的做法,以采访的形式组织交流。我有幸担任了学校组织的“情系西藏毕生奉献”为主题的专题访谈的主持人。访谈时,我与叶静老师离得那么近,侃侃而谈,丝毫没有让人感到她竟是一位身患重疾的病人,而她所倾吐的话语更令人为之动情:

“我很爱很爱孩子,很爱很爱教育事业,我真心地为我热爱的事业奉献了我的一切。”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只有有了精、气、神,才能克服一切困难。”

“有人问我,是否曾经后悔到西藏去工作?我从没有后悔过。可以说,如果再有一次选择的机会,我还会去。因为我已经深深爱上了那个地方。”

多么崇高的境界啊!只有真正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孩子的教师才会有如此真情的流露。叶老师那么说,那么做,那么顽强,那么坚定。叶老师崇高的品质,闪光的人格魅力在我心中一次次的强化。在心灵得到震撼的同时,灵魂也不断地得到净化。这是怎样的一次学习经历啊!读、议、问、听、思的过程让我走进名师的心里,探询到她的思想,追溯到她壮举的源头,使我看到名师辉煌背后曾经有过的痛苦、挣扎,让我懂得唯有坚定的信念才能战胜一切艰难挫折。

名师并不高深莫测,并不遥不可及,他们就在我们身边,所不同的是他们的步伐更坚定、更矫健,他们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激励着我不断地奋进、超越。在不断的反思后,对自己的人生亦有了新的思考——效仿叶老师,将教育事业视为终身为之奋斗的事业,为其无私奉献。

回眸这3年来的成长历程,深感自己在学校培养反思型教师的课题研究中得益匪浅。反思让我看清了成长历程中的所得、不足。我深深明白时代的发展不允许我有丝毫的驻足、懈怠,唯有坚持不懈,才会更快成长。成长之路无止境,不断反思促提高。我愿自己是一个适应新时代的不倦的进取者、创新者,在未来漫漫的成长历程中更加脚踏实地开拓创新,不断地历练、反思、求索。

(张晓群)

点评:

用反思挽起理论与实践

——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部曲

张晓群教师在而立之年担任了学校的工会主席,还任教五年级语文并作班主任,对她来说日常工作任务繁重繁杂,她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个忙于日常事务,工作认真踏实的苦干家。在耗尽自己体力与生命的过程中,自己的专业水平一直在“高原”上平移。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照亮别人,直至退休。我们过去有许许多多的教师就是这样走完他们的教师生涯的。

欣喜的是学校开始了“培养反思型教师的研究”,它给张晓群老师的工作赋予了新的生命。

她带头学习《第五项修炼》,担任了“自我超越”这一讲的主讲,对于一个日常教育、教学与管理工作非常沉重的人,像张老师要啃动这样的理论著作并非易事,然而她们硬是把它啃下来了;细细嚼来,品味良多。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学习,使她们明白了,教育实践离不开教育理论的指导,在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才不致迷失方向,迷失自我。

于是,张教师他们在探究性学习的指导方面展开了广泛的实践,取得了很好的实效。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而盲目的实践是很难成功的。同样,没有实践的理论是苍白的,而苍白的理论是难以常青的。可见理论与实践是教师专业成长中不可缺少的环节。

问题是我们做老师的很难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现在我们找到了一个链接点,这就是反思。通过反思,我们理解教育理论的精髓;通过实践后的反思,我们可从中探索教育规律,验证教育理论,改进我们的工作。

张晓群老师她们正是用反思挽起了理论与实践,也使自己的专业水平走出了“高原”,向新的高度攀登。

(徐汇区教师进修学院 张才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