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沉迷网络导致离校出走案例分析

沉迷网络导致离校出走案例分析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文通过一个2008级新生由于沉迷网络导致离校出走的学生案例分析,剖析大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周一仍未返校,随即我将此事上报分院领导。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成立搜索离校出走学生领导小组。当晚通知其父母,并组织同学到附近网吧搜索无果。在网络空间,人们容易展示自己最深层面的“本我”,而大学生更愿意在虚拟世界充分释放自我,从而引发上网成瘾问题。

上网成瘾、沉迷网络导致离校出走案例分析

(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数学控制工程分院 金 波)

2007年中科院心理所在全国13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大学生上网成瘾问题日趋严峻,中断学业的大学生中有80%都与网络成瘾有关。本文通过一个2008级新生由于沉迷网络导致离校出走的学生案例分析,剖析大学生上网成瘾的原因并探讨相应对策。

一、案例内容

宋格格(化名),陕西长宁人,2008年9月考入我校数字控制工程学院。该生平常比较沉默,几乎一言不发,学习目标不明确,每天早出晚归。2008年12月26日(周五),他像往常一样,课后回公寓放了书本,就一声不吭地走了,周六、周日未回,电话也不通。周一仍未返校,随即我将此事上报分院领导。领导高度重视,立即成立搜索离校出走学生领导小组。当晚通知其父母,并组织同学到附近网吧搜索无果。12月30日,我向派出所报案,警方通过网络布控搜索该生。整晚我通过电话、短信、QQ,监控该生一切能够出现的场合。12月31日晚,QQ监控发现该生有浏览好友空间的迹象,我向其QQ好友空间发布相关信息,希望其好友能提供信息,未果。次日上午我把学生安排五个小队开展地毯式网吧搜索,仍未找到。当晚,宋格格回寝室,我立刻找他谈话,并把该事汇报领导。

通过2个多小时的谈话得知,该生出走6天都在网吧中度过,期间换过3个网吧,住过一次旅馆,钱花完了才回学校。我把所有谈话细节做了文字记录,并让其阅读无意见后签字。我安排室友从当晚起关注该生的一举一动。2009年1月2日,在分院领导统筹下,下达了对其留校观察的指示,并要求我在其考完试后,亲自将他送上火车,离校出走事件告一段落。但到第二学期开学两周后,该生仍未报到,遂按照《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手册》条例,给予其自动退学处理。后了解到该生在老家打工,不想继续学业。

二、案例分析及处理

1.上网成瘾、沉迷网络的原因

(1)社会环境

目前网吧遍布大街小巷,富有互动娱乐性的网络游戏和网上聊天室对大学生有着强大诱惑,促使他们将网吧当作乐土。

(2)大学生自身心理特征

要求独立,但是非判断能力差。不少学生入校后,在独立生活中缺乏对事物的是非判断能力,缺乏自我剖析和计划部署,导致涉足网络就无法自拔。大一新生尤为突出。

喜欢交往,但缺乏相应的技巧。大学生有强烈的交往需要,然而,有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交往技巧和青年期特有的自尊,不愿主动与人沟通,网络恰好给了他们一个虚拟的交友平台。

追求时尚,但鉴别能力不高。大多数沉迷网络的大学生都认为上网冲浪、玩网络游戏是一种“与时俱进”的生活方式,他们在此花费大量时间,无法自拔。

期望值高,但实际能力欠强。很多大学生怀着“骄子”的心态步入大学,然而,现实并非所想。有的学生进校不久就有挫折感,对学习缺少兴趣,他们通过网络寻找自己的宣泄处、慰藉点和满足感。

情绪强烈,但稳定性偏低。与成年人相比,大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稳定性仍显不足,遇事容易激动。很多沉迷网游的学生都认为玩游戏很刺激,比起枯燥的学习更能调动他们的激情。

(3)网络的虚拟特征满足大学生的心理需求

网络空间不同于现实空间。现实空间里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方式受制于各种条件,相对比较容易规范和控制。而网络空间里,其运行具有“数字化”、“虚拟化”的特点,人们可以“相逢对面不相识”,表现得非常自由,容易做出许多现实中不敢做或不可能做的事情。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在网络空间,人们容易展示自己最深层面的“本我”,而大学生更愿意在虚拟世界充分释放自我,从而引发上网成瘾问题。

(4)学生的自身素质和自我约束力不强,客观上造成上网成瘾

目前大学生上网成瘾的现象比较多,除网络的虚拟性能够迎合学生的自闭心理外,学生自身素质和自我约束力是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很多自控制能力差或者社会成熟度不高的学生最容易成为网瘾患者。

2.如何应对上网成瘾、沉迷网络学生的对策

(1)政府应加强网络监管政策

全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网络对学生的不利影响,进行必要的舆论宣传,政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对网络的检查、监督和管理力度,对不法经营者要坚决予以打击取缔。抓好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的研究,开展网络沉溺心理辅导,确立一套可操作、有效性强的心理咨询方案。

(2)做好新生入学教育和管理

大学新生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就是目标迷失。在入学初期应该让他们做好大学生涯目标的制定,明确人生目标,才能产生学习的动力。

具体途径:一是利用好军训第一课,加强社会化、组织纪律性、吃苦耐劳、集体主义、国防意识、爱国主义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二是指导学生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思想上引导、生活上督导、心理上疏导、成才上教导,远离网络的诱惑;三是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引导新生学会合理安排时间,利用图书馆的资源,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四是引导学生培养兴趣爱好,老师要及时给予指点,帮助他们形成中心兴趣,探寻今后的人生目标。

(3)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开展多彩的校园活动

大学生课余生活是集生活、学习、能力培养、思想交流和信息沟通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空间。积极向上、健康高雅、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会使广大学生身心愉悦、情操高尚、视野开阔,因此,营造团结、文明、健康、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环境,加强以审美文化、思想道德文化、人际交往文化、行为文化、心理文化、制度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建设,也同样是引导大学生树立人生目标,戒除沉迷网络的重要途径。

(4)大力推进积极、文明、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学生、教师是网络校园文化的参与者、建设者。学校要多组织内容健康、格调高尚、丰富多彩的网络文化活动,让校园逐步形成浓厚的学习气氛、健康的校园网络文化和文明的校园环境。如网上主题写作活动、网上绘画比赛、电子藏报活动、网上论坛、网上黑板报和班级小队报等各类网上活动,开展师生双向交流的“学校沟通”、“师生游戏”、“师生谈坛”等网上活动。通过网络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教育学生远离不良网络文化,戒除沉迷网络的陋习。

(5)加强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要及时在新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普查工作,建立危机干预制度和心理危机排查制度。据相关部门统计,全国25%~30%的在校大学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6%~8%的在校大学生不同程度的有心理疾病。许多新生对新环境不适应,出现各类问题,包括网络成瘾。因此,在入学之初,高度重视新生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对特殊个体给予特别的关注,有利于减少网瘾。

三、案例总结

面对信息网络的新挑战和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负面影响,我们必须积极建立适应网络时代的教育新模式,积极做好上网学生的教育和心理疏导工作,通过法制教育、网络正确利用和网络道德教育,避免网络对大学生的负面影响,让网络成为青少年的良师益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