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朱元璋与明孝陵的故事

朱元璋与明孝陵的故事

时间:2022-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日,辛勤劳累一生的朱元璋病亡了,享年71岁,葬入钟山明孝陵。朱元璋采用天象来设计皇宫、帝陵,是为了表达“君权天授”的思想,尤其“北斗返驾、天地之车”是其“魂归”的理想境界。明孝陵为山下前有案山格局,左青龙、右白虎明显突出。明孝陵、中山陵两地形产生不同朝代政权的兴衰。
朱元璋与明孝陵的故事_风水龙穴中国传

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与他的谋士江左文、宋濂、刘基、叶琛、陶安等人继续谋求治国之道,朱元璋曾经混迹于佛门,对阴阳风水、天地神灵、生死轮回有他自己的看法,而钟山的地形又有那么多的诗人赞美,又是诸葛亮先生一语道破的“龙穴”。六朝兴亡的历史使朱元璋怀抱与众不同的心态,六朝历经的改朝换代、骨肉之间的相残,涌上他的心头,使他心惊肉跳,更加认识巩固大好江山的重要性,导致朱元璋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孝陵,慎重选定墓园址,他认为墓地风水的好坏会直接关系帝业的承嗣,朱元璋请辅佐出席商量。据张岱《陶庵梦忆》记载:“钟山上有云气,浮浮冉冉,红紫间之,人言王气,龙蜕藏焉。高皇帝与刘诚意、徐中山、汤东瓯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

明孝陵建于明洪武年间,规模宏大,景象壮观,周围共45公里,现存有大金门、碑亭(四方城)、神道、碑殿、享殿、明楼和宝城等建筑物,为坐北朝南建筑。

明孝陵由前方往陵寝方向看的地局

朱元璋为建陵寝,相中钟山独龙阜玩珠峰这块宝地。独龙阜玩珠峰原是梁武帝厚葬神僧宝志的墓地。宝志禅师俗姓朱,名宝志,东阳镇人。

梁武帝是虔诚的佛教徒,尊宝志为师。一日,武帝与宝志登钟山游定林寺,宝志手指独龙阜说:“地为阴宅,则永其后。”武帝问:“谁当之?”志公说:“先行者当之。”天监十三年(公元514年)十二月,宝志坐化于华林园佛堂无疾而终,享年97岁。武帝感其遗言,用二十万铜钱买下独龙阜葬之,同时兴建开善寺。

朱元璋于洪武九年(1376年)兴建陵寝时,就逼使蒋山寺方丈及志公和尚坟墓由独龙阜一并搬迁紫霞洞南面。在动迁志公遗体时只见他屈膝盘坐荷花缸内,长发披身,指甲缠腰,容貌如生,军士役夫搬不动,这一奇怪的事件惊动了朱元璋,亲临墓地,并又在蒋山寺磕头拜佛,求得一签,签文曰:“世界万物各有主,一厘一毫君莫取。英雄豪杰自天生,也须步步循规矩。”朱元璋阅后领悟到得罪了大师,于是又赔罪又许愿,答应为大师重建寺院和宝塔,这才搬迁荷花缸志公遗体,新寺建成时,朱元璋题名为“灵谷禅寺”,山门书“第一禅林”,原在独龙阜的志公墓、志公塔和三绝碑一同迁移灵谷寺附近。

孝陵初步建成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第二年八月,皇后马氏病死,终年51岁,九月马氏葬入孝陵,谥作“孝慈皇后。”在马皇后入孝陵的第二年又增建规模庞大的孝陵大殿,直至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前后22年间孝陵不断扩建完善。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初十日,辛勤劳累一生的朱元璋病亡了,享年71岁,葬入钟山明孝陵。陵墓的附属工程一直延续到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竖立“大明孝陵神经德碑”为止,前后共费时达30年之久。

朱元璋陵墓诗

天为帐幕地为毯,日月星辰伴我眠;

夜间不敢伸长腿,恐把山河一脚穿。

明代,明孝陵被列为禁区,一般人不准进入,孝陵周围有一道“皇墙”,起自今中山门,经过卫桥、卫岗和灵谷寺,连同孝陵西面和北面的围墙周长22.5公里,相当于京城城墙长度的三分之二。

孝陵建筑、风格、规划方面有其鲜明的特点,完全由地形和自然形势完美结合,依山势做回转曲折的布置。负责孝陵的李新,他设计了孝陵的独特风格,它蕴厚含蓄,藏而不露,使人不能一目了然,可以引发“更上一层楼”的强烈欲望。站在祭殿的女儿墙边向南眺望,正前方是南面梅花山的山尖。

朱元璋采用天象来设计皇宫、帝陵,是为了表达“君权天授”的思想,尤其“北斗返驾、天地之车”是其“魂归”的理想境界。朱元璋传位给皇孙朱允炆(建文帝),遗嘱大臣辅佐新皇帝,但不幸朱元璋葬入孝陵不足三年尸骨未寒,朱允炆就被他的叔父朱棣给赶下台,下落不明。以上从明孝陵、中山陵堪舆地形来论断两个朝代。墓园建筑一样的方向,但不同样的格局。明孝陵为山下前有案山格局,左青龙、右白虎明显突出。但中山陵建于山上,往前为一望无际之格局,左青龙、右白虎不明显突出,可见此地没有护卫来相助,故而写下了短暂的国民党在此立国的句点。明孝陵、中山陵两地形产生不同朝代政权的兴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