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意义

时间:2022-02-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指的是根据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要求所开展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与道德内化活动,通过外部的教育、督促以及个人的努力,使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付诸行动的活动。从阶段上来看,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又可以分为教师上岗前的职业道德培养和在岗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另一方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也是中小学教师道德人格自我完善的需要。

第一节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意义

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指的是根据社会对教师这一职业的道德要求所开展的道德教育、道德修养与道德内化活动,通过外部的教育、督促以及个人的努力,使教师在教书育人过程中,将外在的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教师个人的道德品质并付诸行动的活动。

从内容上来看,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主要包括教师职业道德教育、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与教师职业道德内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主要是社会、学校按照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教师职业从业人员进行教育,使教师对本职业有明确的价值判断与道德认知,从而影响其在教书育人活动中的各种行为,逐步树立、强化其职业道德信念。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及内化主要是教师在社会、学校的引导下,主观上对教师职业道德原则、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学习接受、实践强化以及自我完善,最终使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为个人的道德品质。

从阶段上来看,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又可以分为教师上岗前的职业道德培养和在岗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前者主要是在教师上岗前对其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了解教学实践中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并在今后的工作中付诸实践;后者是对已经从事教师职业的人员进行的教育与督促,目的在于引导、督促教师积极开展自我修养,使职业道德内化为个人道德品质。

一、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教育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的需要

教育的本质是育人,而教师是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领路人。我国一千多万中小学教师能否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正确的教育价值观,能否坚持正确的教育方向,能否成为一个师德高尚、学识渊博、能力全面的群体,对于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事业至关重要。

而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各种社会思想、道德观念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也形成了冲击。尽管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状态目前总体上来讲是好的,但也存在着令人忧虑的地方:

首先,教师对自身职业的低认同与社会对教师职业道德高要求之间存在矛盾。教师对自己的职业认同是多少?在有关研究人员的抽样调查中,有37%的教师认为自己没有办法才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一些教师放弃了“育人”的职业理念,只保留了“教书”的职责,对学生的思想、情感漠不关心;还有一些教师认为目前教师这一职业的权利与义务不对等,对教师这一职业不能寄予过高的道德期待。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教师职业道德的期望较高,根据以“今天,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师德?”为主题的某项调查,在“您认为现在老师品德普遍的状况是怎样的?”这个问题上,投票的七千多人中有42.39%认为一般,18.19%认为较差,12.69%认为很差。

其次,有些教师公平民主观念的缺乏与学生渴望受尊重需求之间存在矛盾。近年来,媒体频频揭露的体罚学生以及学校管理中的暴力行为反映了部分教师职业道德的缺失。

最后,教师为人师表的示范作用与实际言行的失范之间存在矛盾。言传身教是教师的职业特点,身教的效果往往超过言行很多倍。我们都知道美德是不可以习得的,用行为的示范去教育学生才是最重要的。现实生活中时常发生的教师违背师德规范的事件,不能不让我们产生忧虑。

此外,在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上也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在职教师的职业道德培养不受重视。根据有关人员对辽宁、内蒙等地教师的调查,“只有31.70%的中小学教师对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略有了解。地方教育部门或继续教育院校(通常为教师进修学院、进修学校)很少组织这方面的培训,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基本上只限于学科课程和教材教法研究,或者搞点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的专题讲座,很多教师对《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了解只停留在表层上,并未掌握其深刻内涵。另一方面是中小学教师自身不够重视,他们只把职业道德修养的提高看成是‘软任务’,而把知识补充当成硬指标。而实际上对‘充电’的理解应该是既包含知识能力内容也包含道德修养。”[1]

第二,教师岗前职业道德培养没有形成有效的模式。目前,我国教师主要来自于师范院校,但师范院校还未普遍开设《教师职业道德》课程,一些开设此课程的院校主要还停留在讲授理论的层次上,对于师范学生的影响有限,即便是学生参加教育实习后,对实习中暴露出来的职业道德缺陷也缺少有效的纠正。

二、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完善人格的需要

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在社会生活中,教师的价值体现在作为精神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始终承担着开启民智、哺育人才、承前启后的重大作用。因此,人们才不吝用“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来赞美教师这一职业群体。

教师要实现这一价值,就要使自己符合社会对这一职业提出的要求:教人以艺,授人以德。从这个意义上看,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教师实现自身价值的内在需要。

一方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可以使教师的职业道德由他律转向自律。所谓他律,就是指社会、群体凭借各种制度规范、舆论等手段对教师的行为进行调节和控制。自律是指自我控制调节,是个体依靠内心的道德观念对自己教育行为的选择和调节。

教师职业不同于其他任何职业的基本特点,就在于它是培养人的,其职业劳动具有鲜明的个性化色彩:教师的劳动虽然可以在数量上、指标上做出有形的考核评价,但是,每一位教师授课的形式与方法、备课的深度和广度、作业批改的认真程度、辅导关爱学生的态度等,却难以进行量化考核,这一切主要是依靠教师工作时的自觉、自主选择而体现的,是由教师凭借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水平来调节的。

教师的职业行为虽然强调个人道德自觉,但这种个人道德自觉的养成、持续离不开社会舆论的引导、监督和所在集体的教育评价。只有当个人、社会、集体三者的认识评价统一了,创造出适合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的环境与机制,才能顺利实现教师职业道德要求的内化,教师职业道德才能由他律转向自律。

另一方面,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也是中小学教师道德人格自我完善的需要。教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其道德人格应是高尚的。事实上,教师的道德人格对学生的影响作用是无可比拟的,正如甘地曾说:“我认为学生真正的课本是他们的老师。”

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可能自发地形成。只有在社会、集体、个人的共同培养下,将这些职业道德内容内化为教师的道德情感、意志和信念,进而外化为教师的道德行为和习惯,才能形成一定的道德品质。教师高尚的道德人格的形成正是教师将其职业道德要求内化为自己的灵魂,与自己的生命融为一体的结果。

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养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小学生在思想上、性格上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求知欲望强、模仿性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他们注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求实求真,厌恶虚假;他们渴望独立,主体意识增强。如果教师不能积极地参与现代生活实践,了解新知识,掌握新信息,就难以培养出高素质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难以使教育具有实效性。

因此,在职业道德领域里,教师必须要具有与现代社会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道德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必须接受和实施新的社会规范和教师职业道德要求,这样才能成为广大学生所认可、信服的教育者。而要实现这一切,就必须要按照时代要求来提高教师的自身品质,使教育跟上时代步伐。同时,作为青少年成长路上的指路人,教师的言行、兴趣爱好、气质性格对学生思想品质的形成、定型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如革命教育家徐特立就用他渊博的知识、高尚的品行影响了一大批革命者,毛泽东在1937年写给徐特立的一封信中说:“徐老同志:你是我二十年前的先生,你现在仍然是我的先生,你将来必定还是我的先生……所有这些方面我都是佩服你的,愿意继续地学习你的,也愿意全党同志学习你。当你六十岁生日的时候写这封信祝贺你,愿你健康,愿你长寿,愿你成为一切革命党人与全体人民的模范。”[2]

著名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里就提到自己走上文学创作的道路与他的小学语文老师蔡云芝的影响是分不开的。“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像这样的教师,我们怎么会不喜欢她,怎么会不愿意和她亲近呢?我们见了她不由得就围上去。即使她写字的时候,我们也默默地看她,连她握笔的姿势都急于模仿。”

可见,教师职业道德培养着眼点虽然是教师的职业道德的提高,但教师道德素质与学识水平的提高必然会带动广大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