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完善系统设计

完善系统设计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在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培养目标时,应注重其同步性。中高职的培养目标,需要通过相应的培养制度作为保障才能达成,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培养制度必须要严格遵照培养目标指引的方向进行相应设定。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培养制度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对组织或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专业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系统与外在环境协调、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同步发展的重要体现。

中高职教育衔接是指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之间的相互衔接或对接,其目的在于提高教育效果,节约教育成本,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对接,为学生继续深造提供有利条件。

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及其对技能型人才成长的特定要求,通过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在办学规模、教学质量、专业设置、层次结构、经费投入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实现中高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内涵、教学条件等方面的延续与衔接;要以职业资格证书等级系统为重要载体,实现中职与高职学生技能水平评价的互认衔接;要以规范的专业教学标准建设为抓手,促进课程内容和职业资格标准融通,实现中职和高职学校专业课程体系和教材的有机衔接,探索中高职教育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的内在系统性。

中高职教育有效衔接在于完善系统设计,一体化发展应是首选策略。“一体化”是指多个原来相互独立的实体通过某种方式结合成为一个单一实体的过程,一体化亦可称为综合化。中高职一体化是中等职业学校与高等职业院校在教育目标、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机制等方面实现承接与分工,两个教育层次相互渗透、相互联系,以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的教育发展形式。

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认为,职业教育要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要做成一种类型的教育,不能把职业教育割裂开来,要搭建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职业教育立交桥。中高职一体化的人才培养,着眼于贯通中高职人才的成长和培养渠道,优化和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增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能力。构建中高职一体化教育体系,在进行课程重组、整体设计以及统筹安排与分阶段实施教学计划时,都必须严格按照职业能力要求,并充分运用各自的教育资源,通过优化配置,以发挥中高职各自的办学优势、担负各自的教育教学职责,进而实现中高职教育的合理有效衔接。

一、完善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方向,“决定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类型和等级,蕴含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规格和质量标准,反映着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要求”。培养目标不明确,教学活动就是盲目的,教学系统就会混乱无序。在现实中,中高职教育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往往各自为政,相互的认同性不强。虽然二者存在这种层次上的差别,但是,在构建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时,仍要将其置身于整个大的职业教育系统中,二者要相互兼顾,互相协调,在设立之初就要进行合理的定位和整合。

为了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在中高职培养目标定位方面,二者的定位必须要同步,要共同制定并分别明确各自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任务,保证相互之间的顺承关系和衔接性,体现职业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的层次差异性和递进性。所以,在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培养目标时,应注重其同步性。虽然培养目标因为层次不同而要进行不同的设定,但是二者在设定的过程中都要从职业岗位群的需求出发,在对职业岗位群的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产业链不同的职业岗位需求及相应规范确定培养目标,实现培养目标从低级到高级的层次衔接,确定具有一贯性和统一性的中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

在培养目标的认知方面,为了实现中高职的衔接,在认知基础上更要实现同步。中高职的培养目标不仅仅是在教授知识的范围内的衔接,更为重要的是要把握中高职教育的特点。高职不仅仅是在知识、技术与技能的进一步学习,更是学生在职业道德、职业情感等方面的全方位发展,而这些的培养都是建立在同类较低层次教育的基础之上。因而,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要建立在中高职统一认识的基础上。

中高职培养目标的同步性,不仅仅是停留在书面和各种文件中,更为重要的是中高职系统内部参与人员对其认知的同步性。硬性的规定只有内化为参与人员对自我的要求,才能实现规定的外显化。因此,培养目标的同步性,首要的就是中高职教育所有涉及人员对培养目标的明确。

首先,中高职学校应该明确自身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发展中的任务,参与其中的相关人员的作用和地位应该是明确的。只有培养目标明确、全面,才能发挥整体培养制度的多种功能,才能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

其次,要培养系统内部人员的自觉功能,引导他们将培养目标内化到日常的教学和学习中。在日常中遵循培养目标的整体指引,让课程设计过程、课堂教学过程、学生学习过程等都能够更好地实现中高职教育衔接,让中高职系统内的各种关系得以统一到培养目标上来,促使整体的中高职系统向有序方向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二、完善培养制度

中高职的培养目标,需要通过相应的培养制度作为保障才能达成,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培养制度必须要严格遵照培养目标指引的方向进行相应设定。

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培养制度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对组织或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对于中高职培养制度构建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避免形成制度的路径依赖。一直以来,中高职培养制度在不断完善过程中,路径依赖一直十分明显,并没有针对性的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专门的培养制度。中高职的培养制度往往是受普通教育的影响,一直处于一种非均衡状态,摆脱普通教育的路径依赖是首要任务。

其次,必须保障中高职培养制度的统一性和完善性。为了实现中高职的有效衔接,制度层面的统一性保障是不可或缺的。但同时又要考虑职业教育的层次性和多样性,通过对中高职培养目标的理解程度的增强,对人才培养制度的要求,特别是对职业教育中层次性和差异性的需求必然会在制度中有所体现。

再次,要注重中高职培养制度与外部环境的协调统一。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所构建的培养制度,追根到底是对中高职系统与外部环境协调发展的追求。最大限度、最大效率地实现这种发展,扩大系统内部的不平衡,并保障其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最终实现系统内部从有序到无序,又从无序回到有序的良性循环的自组织状态。

三、完善专业建设

专业建设是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系统与外在环境协调、系统内各个子系统之间同步发展的重要体现。但是,现在的部分职业学校往往存在专业设置与教学内容不匹配,中高职专业发展脱节、专业设置和发展不规范等问题,这些都导致了职业教育专业发展持续性和创新性不强,后续发展动力不足。

专业建设应该与整体的培养职业、市场的需求变化、学校的整体发展定位以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形成协调的共振体系。只有保障专业发展的共振性,才能保证系统内部的发展与系统外部变化的一致性。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同样,职业教育发展必须要应对社会和市场的变化做出相应的专业建设方面的调整。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各产业中的知识含量与技术含量的不断提高,产业间呈现出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的转移趋势。在实际的社会需求中,就会体现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对人才专业知识和技术要求的层次和方面都发生了新的转换。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也必然依据这种需求的转换做出必要的调整,培养适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技能型和创新型的复合人才。

首先,专业建设要注重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目前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升级,第三产业的比重逐渐增大,职业学校在专业建设中就要凸显这种趋势,加大第三产业相应专业的建设发展。

其次,专业建设要体现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中高职专业建设要有一定的递进性和衔接性。特别是同一学科、同一专业的发展,中高职的衔接过渡要自然,让学生无论是专业学习上还是基础知识递进上都较容易接受和转换。

再次,专业建设要与社会需求接轨。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存在着天然的联系,特别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更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专业建设发展过程中要考虑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换,淘汰市场已不需要的专业,努力发展和提升自身在区域经济中的影响力,使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四、完善课程体系

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课程设计过程中,首先是注重课程的过程性。课程中的各要素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过程中,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课程设计就是要构建以工作过程为主的课程内容。对工作过程的关注,并不仅仅是指个体在过程性课程中所能了解和获得的关于工作程序、流程、步骤、环节等方面知识,而是在对学生实施具体的共性的工作过程时,每个学生从形而上的共性理论中所获得的形而下的具体体验。

其次是注重课程的实践性。中高职课程设计应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主线,加强学生在职业岗位上实施和实践工作任务,从事实际职业活动能力的培养。所以,课程设计需要进行专业的技术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分析,明确需要哪些能力才能胜任这些课程,并对这些能力进行分析和整合。这些能力的培养更多的需要课程实践性的支撑。中高职课程体系必然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性课程,不仅仅是为了验证理论,提高技能,更为重要的是对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对学生实践性的追求。

再次是对课程连贯性的追求。中高职课程衔接,更为重要的是体现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学校课程之间的连贯性。作为一个协同复杂体系中的两个子系统,二者之间的衔接所涉及的不是鼓励个体或者仅仅依赖个体的技能,是一个共同的、社会性的过程。强调的是背后理念的连贯同一性。所以,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课程不仅仅要做到课程模块、技能养成、能力培养等方面的衔接,更为重要的是开发课程的理念,课程各要素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等形而上的角度来统筹把握课程。

五、完善教学实施过程

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系统中,影响系统运转的外控因素包括学生心理、教材编写、课堂环境等方面,对这些条件的良好掌控才能更为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

完善中高职教育衔接中的教学实施过程,就是要在完善课程设计基础上,充分利用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使教学情景更为活跃。特别是对职业教育中的实践课程,要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其中,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并将这种过程不断循环往复,使学生积极思维,引起对学习强烈的兴趣。

六、完善实习实训运行制度

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中的实训实习,在整体的实践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特别是经过实训基地的设备操作、学生亲身体验产品制作过程、进行项目试验和参与科技研发等技能训练,培养了学生的职业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而实习实训的高效有序,离不开完善的实习实训运行制度,因此,保障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完善实习实训运行制度是前提。

为了使实习实训的协调作用更为有效地发挥,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中,要注重多种实习实训模式的综合运用,特别是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综合实训等。在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时,注重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充分利用各种实习实训基地特点,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要加强对实习实训运行过程的检查和督促,保证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基地的作用,并对是否达到了人才培养的目标,是否符合专业定位等内容进行及时的评价和总结,对于不合格的基地进行整改和关闭,确保基地的管理规范、高效。同时,不断完善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获得最大的收益。

中高职教育衔接,应充分发挥中高职一体的实习实训运行作用,充分协调利用中高职学校资源,特别是合作企业的资源,加强中高职之间的联系。对于五年一贯制的中高职学校,更应该提高学校内部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实训基地或者设备的充分利用。

七、完善质量评价体系

首先,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追求完整性。为了保障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系统的稳定性和有序性,职业教育质量评价体系必然要包含外部的宏观评价体系和内部的微观评价体系。宏观评价体系主要涉及中高职与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的评价、行业企业发展同步性评价、社会资源占用率的评价等;微观评价体系则主要涉及职业教育系统内部的评价,主要有课程体系评价、教育教学评价、教师评价、学生学业评价等方面。只有建立这些全方位、立体型的评价体系,才能全面检测和指引中高职教育衔接协调发展。而针对这两个评价体系的评价标准的确立也应该综合考虑到各方面因素。宏观评价体系标准要考量外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以及区域经济、行业前景等。微观评价体系标准要将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教师、学生、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设施等都纳入其中。

其次,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评价体系追求多元性。评价实质上是一种价值判断过程,反映的是客体对主体需求的满足程度。在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评价体系中,评价的主体是多元的,评价的内容也是多元的,因此,在评价过程中必然存在着标准的多元和操作方式的多元。应该坚持从多元和实际的角度出发评判职业教育,让代表各自利益的多元主体参与评价,同时综合多方的评价标准,更有利实现评价的客观性,评价结果也可能最为接近那个所谓的“评价事实真相”。

从多元出发构建中高职教育衔接一体化评价体系,就是要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路径的多样化、评价方式和手段的灵活性,从而实现评价整体过程的多元性。评价主体的多元,将个体因素和社会因素都纳入到考查范围,既能充分发挥人的潜能,又能提高劳动力配置效益,更能够实现对区域经济的促进作用。评价路径、手段和方式的多元,充分尊重评价中人的主体性存在,使职业教育具有深远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从而使评价最大限度接近本性和客观事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