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实困境

我国中高职教育衔接的现实困境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被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从教育系统大局看,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技术教育吸引力不足,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现象均较为明显。在普通教育带动下整体教育水平提升的背景下,中高职教育实则处于吸引力“被不足”的状态,是对职业教育“自然吸引力”的误解和扭曲。消除这种羁绊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自然吸引力”。

随着我国职业教育发展进入新时期,中、高职教育衔接问题及其研究也迈入了一个新时期。我国中、高职衔接问题虽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但历经30多年后,随着职业教育制度建设取得显著进展,中、高职已经实现了形式上的接轨。作为现实的映照,中、高职衔接的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也相应取得了一些成果,特别是在课程衔接方面有较深入的研究,初步的理论基础和政策框架已初现其形。但在我国宏观教育制度和职业教育现实之下,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问题仍受到历史逻辑的摆布,仍处于困境之中。

一、职业教育高端发展空间十分受限

我国中高等职业学校也确实具有双重功能,即就业和升学。我们掌握技术与进行职业教育应该既是职业准备的手段,又是终身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既是为就业准备而进行的教育,也是为学生适应职业变化,有能力继续学习和接受高等教育打好基础的教育。因此,就业准备和升学准备可视为当前国际对学校职业教育功能的较为一致的认识。处理好职业教育双重功能的关系并充分实现这两种功能,对于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来说都是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所在。实现并维系中高职双重功能的纽带表现为中高职教育机构间“升学准备”和“升学准入”的关系。近年来,国家在管理体制上已经打破了条块分割的格局,把原来归高等教育司管理的高等职业教育划归职成教司管理。中高职间招生就业、人才培养制度均呈现出多样化、灵活性的改革。但是,当前中高职间升学准备和升学准入关系的现实并不乐观。在专业设置上,国家虽然进行了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指导目录的厘定,但中高职学校专业设置宽窄不一、名称不规范的情况依然存在。中高职专业设置合理化,使中职学生能在高职学校找到“接点”,是中高职教育衔接的一个重要课题。提升和拓展中高职双重功能的关键在于中高职教育衔接后高等职业教育继续向高端发展的后续空间问题。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形成了一定规模,中高等职业学校在升学问题上进行衔接的情况下,它们的双重功能得以较好发挥。由于制度上缺乏合法性机制,高等职业教育成为职业学校学生升学的断头。尽管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将高等职业教育确认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但高等职业教育依赖于普通高等教育体系的现实仍不能满足社会期待。与我国教育体制形成鲜明对比,德国和我国台湾地区就以专科学校和技术学院为主体建立了专科—本科—研究生一体化的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美国虽然没有独立的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但它有庞大的定位明确的社区学院系统和专业学位授予机制,形式和实质上均成为职业教育走向高端的空间。就升学渠道而言,中高职升学问题的终端仍然是普通本科院校,在高等职业院校之后没有相应的技术本科与中高职教育衔接后的发展相适应。因此,能否为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提供规范、科学的中高职教育衔接后的发展空间将直接影响职业教育整体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二、职业教育吸引力严重不足

随着我国“普九”和“两基”等国家教育战略工程的推开,我国国民受教育水平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建国前和建国初推行初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成为历史,高中阶段进行的中等职业教育成为新时期最主要的职业教育形式。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阶段向大众化阶段的过渡,虽然中等职业学校能够培养出社会需要的技术人才,但获取更高学历资格尤其是普通高校的学历资格成为很多人的首选。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招生、就业方面的“自然优势”并未能够在人们日益增长的对高学历、高学位的追求面前显现出更大优势。反而,人们对于教育机构办学水平的期望却因教育事业尤其是普通教育的大力发展而被拔高,接受更高质量的教育成为社会的普遍共识。显然,在人们受教育水平普遍提高的情况下,中高等职业院校昔日的吸引力并未丧失,而是被普通教育取得的大力发展成果所遮蔽,呈现出“被不足”的态势。自2009年开始,近5年来学界对职业教育吸引力提升问题的研究恰恰说明了这一点。中高等职业教育吸引力“被不足”的主要原因是,从教育系统大局看,与普通教育相比,职业技术教育吸引力不足,世界范围内尤其是在一些发达国家这一现象均较为明显。但是,从职业教育体系内部看,职业教育吸引力并没有出现“大幅下滑”,在招生政策发生“极化转变”和市场需求不断调节下,以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为主的职业教育各相关责任方均在一直致力于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塑造职业教育品牌。作为职业教育实施主体的中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职业教育主管部门、广大科研工作者和一线教师一直在努力维持并创新着职业教育发展机制。在普通教育带动下整体教育水平提升的背景下,中高职教育实则处于吸引力“被不足”的状态,是对职业教育“自然吸引力”的误解和扭曲。这种误解和扭曲对当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尤其是对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机构获得应有地位并实现有效衔接是一种羁绊。消除这种羁绊需要从根本上重新认识职业教育的内在价值,充分发挥中高等职业教育的“自然吸引力”。

三、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任务复杂

中高职院校在整个终身教育体系中作为责任主体的地位和功能不容置疑,但同样不可高估。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体系化建设的新阶段。国家政策指出,职业教育体系的建设要发挥中等职业学校的基础作用,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高等职业学校的引领作用,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提升职业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支撑国家产业竞争力的能力。可见,在我国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过程中,中等和高等职业学校的作用不容忽视。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如此复杂是职业教育体系由各级各类职业教育共同构建、协调发展的结果。“从教育级、类协调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必须致力于职业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健全。这是教育实现‘构建体系’战略使命的应有之义。”发达国家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经验表明,职业教育是建设终身学习社会的最有效形式之一,终身教育体系需要更多的非正规、非正式的职业教育形式作为学校职业教育的补充。尤其在我国特殊的经济、社会、文化和教育背景下,政府特别是教育部门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责任承担者。在具体形式上,我国学校职业教育占据绝对主体地位,职业人才培养专深程度不足、与工作关系不密的情况明显与我国社会特征不适应。增强学校职业教育与我国社会的适应性,需要重新认识和调整中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可以选择增加其级、类的代表性,也可以在学校职业教育之外寻求替代或补充的元素。我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这要求中高等职业院校的教育活动本身首先要对终身教育理念加以落实。但当前职业学校内部尚存在与终身学习理念相背离的实践。一方面,当前学校职业教育存在误区,存在片面追求文凭和书本知识的倾向,导致对技能培养和训练的忽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职业人才培养规格和社会实际需求间的差距不可小视。另一方面,职业院校在校学生的学习需求是多样化的,社会各方人员对职业院校所能承担的人才培养、培训任务的期望也是多样化的。职业院校事实上不太可能在短时间内满足这些多样化的需求与期望。作为学校职业教育主体,中高等职业院校当前尚未做好充分准备迎接终身教育理念的挑战,除了职业院校之外其他“级”、“类”的责任主体功能挖掘尚需时日和实践检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