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明知故犯是罪恶,知错就改是勇者

明知故犯是罪恶,知错就改是勇者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别着急,《弟子规》中,也早已对此做了详尽的说明。这就是《弟子规》中对于错与恶的区分。最后,还是在谋士的劝说下,他才打消此念头,然而,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曹操最后还是削发代首来表达自己的悔悟之心。在这个故事中,曹操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让百姓对他的部队放心,下达命令士兵带马均不得践踏自己的麦田,否则以军法处置。通过学习《弟子规》,我们对于生活中的过失,也有所了解。那么,《弟子规》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错,都会有过失。问题是有了错误之后,你会采取什么样的行动,才是最重要的。即使同样的错误和过失也会有轻重之分的,那么,用来区分它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如何来判定一个人的过失呢?别着急,《弟子规》中,也早已对此做了详尽的说明。

《弟子规》讲:“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它的意思是说,一个人不经意间做了不好的事情,就叫犯错;如果一个人存心或故意去做坏事,那就叫恶。这就是《弟子规》中对于错与恶的区分。当然,这个区分的标准,就是看他做事时的动因。下面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吧!

《三国演义》第十七回讲:建安三年夏四月,曹操统领大军向前进发。行军途中,看到麦子已经成熟了,然而,因为害怕士兵,有许多老百姓都吓得逃避到外边保命去了。为了能够安抚百姓,树立起良好的形象。曹操下令昭告百姓说:“事奉天子明诏,出兵讨逆,与民除害。方今麦子成熟之时,然不得已而起兵,所有人马经过麦田时,凡有践踏者,皆斩首。军法甚严,大家不用怀疑。”

于是,所有的士兵经过麦田时,都必须下马以手扶麦,不敢践踏。当地百姓看了,自然很高兴。一日,曹操骑马行军途中,忽然从田中飞出一只受惊的斑鸠,这下把坐骑也吓得不轻,因而受惊蹿入麦田中,踏坏了一大片麦子。看到自己的过失,曹操立刻派人找来行军主簿,要求对自己军法处置,主簿也十分为难。曹操说道:“我自己下达的禁令,现在违反了,如果不处罚的话,又怎能服众呢?”说着,他当即抽出身上的剑自杀。最后,还是在谋士的劝说下,他才打消此念头,然而,为了表明自己的态度,曹操最后还是削发代首来表达自己的悔悟之心。

在这个故事中,曹操为了树立良好的形象,让百姓对他的部队放心,下达命令士兵带马均不得践踏自己的麦田,否则以军法处置。然而,他自己却在无意之间骑马践踏了一大片麦子。为此,他要求对自己军法处置以弥补自己的过错。大家都知道,他这属于无心之错,自然也就原谅了他,最后得以用割头发的方式诚心悔过。试想,如果他这次是存心要破坏百姓的麦子的话,士兵们肯定会对他的行为不满,结果恐怕就会是另一番样子。由此可见,一个人的无心之过,都会在情理上得到大家的原谅。相反,即使存心犯下一个小错误,也足可以表现你的用心险恶,自然很难得到他人的谅解。

尽管,现如今社会,无论你是有心还是无心,只要所犯错误触犯法律都会受到处罚。然而,在接受处罚的时候,也会根据是否有心而做出合适的裁决。实践证明,无心之过,所受的处罚往往比存心伤害要轻得多。通过学习《弟子规》,我们对于生活中的过失,也有所了解。那么,《弟子规》带给我们哪些启示呢?

1.保持纯洁的心灵,心存善念,才能为自己赢得良好的人际关系

生活中,每个人都无可避免地会犯错。因而,作为普通的人,你没有必要严格要求自己不能犯错,更没有必要整天为此而提心吊胆。当然,你所能做的,就是心存善念地去对待每一个人,对待每一个物,以及自然界的一切。只有如此,你才能从心灵上远离犯错。相反,如果整天对他人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迟早会犯下大错。

2.无心与有心,只在一念之间,把握好度才是关键

生活中,人有时会犯一些无心之过,然而,面对错误,有些人想逃避、减轻责任,甚至为减少损失,还会做出一些更为过分的举动。那么,所犯错误的性质也就发生了改变,已经由无心变而有意,如果说刚开始还能称为错的话,那么现在你做的就是恶了。因而,面对某些错误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无心之失,变为有心之恶,也很关键。

3.犯错并不害怕,勇于改正才能进步

《弟子规》讲:“过能改,归于无。”意思是说,有了错误能马上改掉,别人自然就会原谅你,当做没有这回事。人非圣贤,都会犯错,即使你犯了错误也没什么可怕的,只要能够勇于改正,承担起自己应负的责任,那么,人们自然还会像以前那样对待你。所以,如果犯了错误,只有认真改正,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途径。

一个人的一生,犯错在所难免,然而,要看你犯什么样的错,如果明知是错,还故意为之的话,那就只能用恶来形容了。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要心存善念,面对错误要勇于改正,从而取得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