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一湾浅浅的海峡

一湾浅浅的海峡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离的独特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那就是风靡台湾的“乡愁文学”。本微课紧紧围绕余光中的《乡愁》来反映台湾独特的乡愁文学。从古到今,乡愁一直是文学主题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语境以及台湾诗人特殊经历而形成的心理感受,台湾的乡愁诗创作数量众多,别具特色。

慈溪市育才中学 袁杉杉

一、教学背景

爱国思乡之情,人所共有。这些诗歌都蕴含着诗人深沉而炽烈的感情,感动了无数的读者。《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也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能“欣赏文学作品,能设身处地地体验和理解作品”,“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作出自己的评价”。初三学生由于自身缺乏人生阅历、知识结构不完善,对乡愁的理解、对诗歌意境的领悟有一定的困难。

二、适用对象

九年级学生

三、设计特点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台湾与祖国大陆隔离的独特生活环境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那就是风靡台湾的“乡愁文学”。台湾的“乡愁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台湾思乡题材的现代诗歌,其中不乏此类诗歌的代表人物,如余光中、洛夫、纪弦、席慕容等。本微课紧紧围绕余光中的《乡愁》来反映台湾独特的乡愁文学。

四、过程实录

(一)台湾现代诗歌发展概况

乡愁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基本情感。从古到今,乡愁一直是文学主题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自新诗诞生以来,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乡愁诗歌。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一系列复杂的原因,大陆乡愁诗几近沉寂。但台湾乡愁诗却以其特殊的精神寄托方式,继承并发扬了这一类型的诗歌。因为台湾特殊的地理位置、复杂的历史背景与现实语境以及台湾诗人特殊经历而形成的心理感受,台湾的乡愁诗创作数量众多,别具特色。

台湾现代派诗歌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发展至高潮,其中尤以现代诗社、蓝星诗社和创世纪诗社最为瞩目。三个风格迥异的诗社之间进行激烈的论战,创世纪派的洛夫主张超现实主义,反对旧的文学规范;现代诗社以纪弦为代表,提出现代派的纲领“六大信条”;蓝星诗社以余光中为代表,遵循“自由创作路线”,没有统一的宗旨。在这些风格各异、汗牛充栋的诗作中,涌现出一股清新的诗流,温润而又缓慢地壮大力量,直至唤起海岛游子们心底那首不断吟唱着的歌。

(二)台湾思乡题材代表诗歌

台湾现代派诗歌的开拓者纪弦在诗篇《一片槐树叶》中,以沾着故国泥土的一片槐树叶为吟咏对象抒发离别故土、飘落孤岛的怀乡情绪。打开“一册古老的诗集”,也是打开封闭久远的记忆,“多年来,竟没有些微的损坏”,说明记忆犹新。这片“薄薄的,干的,浅灰黄色的槐树叶”令人神往,故国那“飘着淡淡的槐花香的季节”,“这是全世界最美的一片,最珍奇,最可宝贵的一片”。然而,故土难归,乡梦难圆,因而,它“又是最使人伤心,最使人流泪的一片”。睹物怀乡,是最传统也是最具人性的漂游心绪。

(三)余光中《乡愁》赏析

在台湾,把乡愁写得最为通俗、最为深刻的应当是祖籍福建的诗人余光中。余光中的《乡愁》将祖国、民族、历史的乡愁融入个体的人生经验中,达到诗人所说的“纵的历史感,横的地域感,加上纵横交错而成十字路口的现实感”的统一。

读者从诗句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抑郁而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个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熔于一炉,表现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从整体上看,这首诗突出地表现了以时空的隔离与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以浓浓的乡愁铭刻诗人的一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这是一个时间的流程。诗人就是把乡愁放在时间的链节上,让情感之锤反复锤炼,从小我到整个台湾,从一己之愁到一个地方对祖国的思念,时间越久,乡愁越显沉重。随着时间的推移,意象也逐渐扩大: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时间把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连结起来,个人的一生始终笼罩着“邮票”“船票”“坟墓”这种悲剧气氛。第四节起首以“而”字作转折,使“这头”和“那头”集中到海峡两岸隔离之苦上,一跃由个人小空间的悲剧扩散到20世纪中叶到末叶这段时间中华民族的悲剧。时间和空间的有序组合,闪现出历史的沉痛和悲剧色彩。这种乡愁也就有着一种历史的纵深感和鲜明的时代感。余光中先生以其深厚的艺术修养、独特的审美视角,赋予这古老主题以新的内涵。

好诗总具有一些音乐性,《乡愁》正是如此。事实上,这首诗曾被谱曲广为传唱。全诗四节,每节四句,前两句是叙述,句式参差不齐,后两句是情感的归结,字数相等。这种结构正与诗人的心情相吻合:从平缓到急骤,情感的涓涓细流在后两句时汇集成一个愁结。同时,每节第二句都用叠声词修饰意象,“小小”“窄窄”“浅浅”,既表达出与字面相反的情感,又增加了音乐的节奏感。邮票虽小,却满蕴深情;船票虽窄,而能带我见亲人;坟墓虽矮,偏咫尺天涯,永无会期;海峡虽浅,却隔断了两岸深深的期盼与思念。从整体上看,四节四次反复,一唱三叹,层层递进,那浓浓的乡愁扑面而来。而段与段、句与句之间的和谐对称,给人错落有致之感,如风行水上,气韵天成

乡愁之愁,乡愁之美。“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的思乡之情,浓到觉得连月都是故乡的明。“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对家乡窗前的寒梅是否开花这区区小事都牵肠挂肚。“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描写出了浪迹天涯的游子的心路历程:叶落归根,去者还乡,走回归程,给自己的一生画个圆满的句号,这或许是许多漂泊者的最终归宿。可见,从古至今,无论男女老少,家总是他们盼望归去的港湾,思乡是他们不老的情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