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诗文中“柳”的意象解读

古诗文中“柳”的意象解读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课从对“柳”这一意象的疑问导入,激发学生对“柳”的兴趣。而这种蕴含在“柳”中的内容,就是柳树的意象。在这里诗人赋予“柳”以离别意象,开后世意象之先河,此离别意象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唐宋的沉淀和凝固,成为这一时期文坛和现实生活中的一大奇葩。在古典诗词中,柳不仅表达了离别之情,还表达了相思之情和悼亡伤古等意象。

宁波市曙光中学 虞佳慧

一、教学背景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认为,初中学生欣赏文学作品,应做到“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意象作为古诗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纳入古诗词的学习过程,而意象又是初中学生新接触的一类文学名词。本课为学生提供一种新的切入诗词的角度,让学生通过对意象的学习,逐步培养起在诗词阅读中关注意象的习惯,这对学生将来的诗词乃至古文学习是大有裨益的。

二、适用对象

八年级学生

三、设计特点

本课从对“柳”这一意象的疑问导入,激发学生对“柳”的兴趣。接着从古人对柳的介绍入手,以时间为线索,引导学生渐渐加深对“柳”与“留”两个字的理解,进而从“柳”延伸至“絮”与“丝”,使学生在微课中渐有所得,再慢慢深入,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完成对“柳”所代表的思想情感的全面了解。

四、过程实录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中国古诗词中关于柳树的意象。

在中国的古诗词中,有许多与“柳”相关的诗句,比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等。从中我们可以窥见诗人对于亲人、故乡的思念之情和对离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这种蕴含在“柳”中的内容,就是柳树的意象。

那么,“柳”为何会有这样的内涵呢?在其他的诗词中,“柳”是否还有其他的含义呢?我们不妨就从“柳”这个字说起。

柳,《本草纲目》载:“一名小杨,一名杨柳。”

王象著《群芳谱》解释为:“易生之木也,性柔脆,北土最多,枝条长软,叶青而狭长。其长条数尺或丈余,袅袅下垂者名垂柳,木理最细腻。”

柳作为文学作品中的离别意象最早大概见于《诗经·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这里诗人赋予“柳”以离别意象,开后世意象之先河,此离别意象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经唐宋的沉淀和凝固,成为这一时期文坛和现实生活中的一大奇葩

“杨柳多短枝,短枝多离别。赠远屡攀折,柔条安得垂。青春有定节,离别无定时。但恐人别促,不愿来迟迟。莫言短枝条,中有长相思,朱颜与绿杨,并在别离期。”人们不禁要问,娇柔细柳何以堪负如此之重?世人又何以如此青睐于它?

古人钟情于柳,当然与柳自身的特点以及从柳本身所挖掘出的意义有关。“多情自古伤别离”,重情重义的中国人从“柳”与“留”的谐音中,发掘了柳的留别、留情、挽留的意象;且柳絮之“絮”与情绪之“绪”谐音,柳丝之“丝”与相思之“思”谐音,于是古人将依依惜别的情怀寄托于娇柔细柳。赠柳、咏柳也就常常带有希望离别之人能够留下来的美好心愿。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回首望君柳丝下,挥手别君泪难休。”古人用柳枝的随风飘摇表示别情的依依,真的是恰如其分。

在古人的传统心理中,弱,才可爱可怜;柔,才妩媚优美,柳以其柔长枝条、漫漫飞絮,唤起并契合了多少离人的思绪断肠。在古典诗词中,柳不仅表达了离别之情,还表达了相思之情和悼亡伤古等意象。

比如以下的四首古诗词,请同学们仔细思考,这里的“柳”,蕴含着怎样的意象呢?

(空半分钟,学生思考)

李贺《致酒行》:“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表达了离别后家人盼归的心声。

晏殊《木兰花》:“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因物及人,又借柳思人。

姜夔的《长亭怨慢》借柳抒情,又推己及物,使柳树带上了人的心情。

白居易《隋堤柳·悯亡国也》:“大业年中炀天子,种柳成行夹流水。西自黄河东至淮,绿阴一千三百里。……后王何以鉴前王,请看隋堤亡国树。”在这里,柳代表的是亡国树,是亡国的象征。隋堤柳、隋宫柳也就成为伤古的原型。

总之,柳被赋予了多种意象,然而在诸多的意象中,离别是柳最主要的意象,是故里和亲情的象征,行人游子不仅能够借以慰藉羁旅异乡的寂寞孤旅,而且能够时常激发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古人在赋予柳诸多的使命中,初意也可能只与“柳”“留”谐音有关,是对离别者恋恋不舍的挽留之情而已,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折柳送别升华为一种离人的共同心声,唱和出他们的离愁别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