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欣赏与评述

欣赏与评述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新课标指出,“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传世名作范围之内,但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我们希望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最终要达到“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的目的。我们也希望通过一个个课例的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微课程的研究与探讨,进而达到尽精微、致广大的目的。

 

一、本章内容范围、特点、意义和建构的说明

本学习领域的教学应注重学生的积极参与,努力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以多样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美术欣赏方法,学会通过多种渠道收集相关信息,不断提高学生的欣赏和评述能力;要引导学生关注美术与社会的关系,在文化情境中理解美术作品,涵养人文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地方的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了解美术作品与当地地理、历史经济民俗的联系,使欣赏与评述活动更贴近学生的生活。[1]

(一)构建三维目标体系

1.知识——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

2.能力——学会从多角度认识与欣赏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

3.情感——提高对自然美、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的兴趣,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崇尚文明,珍视优秀的民族、民间美术与文化遗产,增强民族自豪感,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通过这些目标,我们可以看出目标是按知识、能力、情感三方面制定的。本章我们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件作品、一个艺术家、一个画派和一个时期的研读,发现美术学科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之间直接和暗含的关系,审美和文化之间的关系,美术作品和艺术家之间的联系,以及如何多角度欣赏美术作品等内容;从观赏、欣赏到鉴赏,活动层次逐步递进,以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画形式来辅助课堂教学,从而帮助教师更好地寓教于乐,以美育美,以美育人。

(二)形成四个研究层次

所有审美活动都建立在审美经验、审美态度和审美体验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些阶段,就不会有审美判断能力的形成。因此,鉴赏活动不仅仅停留在感性层面的“好看”,更要有比较、思考等理性层面的“判断”。

1.点——读懂一件美术作品。通过对作品内容的描述,了解作品表达了什么主题和情节;通过对艺术表现形式的分析,了解艺术家创作的过程和方法;通过对时代背景的解析,了解艺术家创作的思想和初衷,与画家对话,与时代共舞,透过作品进一步深刻体会艺术家的内心世界。

2.线——读懂一个艺术家。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对美术家的关注,除了要“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还应认知“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通过对艺术家生平、经历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的研究,看到艺术与生活、历史的关系。

3.面——读懂一个画派。如果说有哪一种方式能够让人最诗意地读懂一个地方或时期,那么非这个地方或时期的画派莫属。无论是西方的巴比松、印象派,还是中国的扬州八怪、海上画派,都可以唤起对那个时代的记忆。

如果说文字是时间的记录者,那么绘画(抑或是美术)便是历史的见证者。方寸之间,或浓墨重彩或轻描淡写,水墨丹青里凝固的,是画家对所处时代和地域的深刻感悟。画派不同于传统的学术符号,它是一个兼容各种艺术形式,深刻展现当时、当地人文风貌的艺术统称。

4.体——读懂一个时期。新课标指出,“要在文化情境中来认识和理解美术”。“情境”,即指影响一个时期美术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美术作品中所反映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与艺术家们所受到的特定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背景的影响有关。无论是史前轻松欢快的彩陶艺术,还是崇尚人文主义的文艺复兴,只要我们了解了美术“形式”和“内容”这两条发展变化的基本进程,就很容易区分出不同时期艺术的特征了。

在小学美术教材中,“欣赏·评述”领域的课程内容主要集中在中国传世名作范围之内,但不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民族的还是世界的,我们希望学生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欣赏、理解,最终要达到“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的目的。

我们也希望通过一个个课例的抛砖引玉,引发大家对“欣赏·评述”学习领域微课程的研究与探讨,进而达到尽精微、致广大的目的。

(三)学会四种鉴赏方法

美术鉴赏是一种创造性的精神活动。马克思说过:“如果愿意欣赏艺术,你必须是一个有艺术修养的人。”只有正确掌握了欣赏的方法,才能通过欣赏美术作品,认识美术作品的内容、时代背景、主题思想以及它表现出来的形象美、形式美、色彩美、构成美等一系列的美。这是一种不可缺少的现代人文结构,是人们长期积累形成的艺术修养,也是艺术家长期探索形成的规律。

美术鉴赏有四种基本类型:即感悟式鉴赏、形式鉴赏、社会学式鉴赏和比较式鉴赏。美术鉴赏是运用自己的视觉感知、过去已经有的生活经验和文化知识对美术作品进行感受、体验、联想、分析和判断,获得审美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的活动。

人们对美术作品的感知和共鸣是建立在对等的情感经验的基础之上的。美术鉴赏的对象是美术作品;美术鉴赏的过程是从感受、归类、分析、判断到体验、想象、评价;美术鉴赏的目的是获得审美的享受,并理解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在美术鉴赏中,“鉴”是手段、是基础,“赏”是目的,“鉴”是为“赏”服务的。

二、动画式微课程拍摄特点和意义说明

(一)拍摄特点

1.动与静结合

一般的美术作品都是以静态的方式呈现的,所以老师们多借助生动形象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和解释,可是语言文字的理解与内化往往和学生的文化年龄及生活经验息息相关。老师的单向说明若索然无味,艺术的对话与共鸣就无从发生,抑或扭曲而支离破碎。当一件美术作品的内涵和感染力已远远超出语言文字的表达范畴的时候,你会发现语言文字是那么苍白无力。

为了使“欣赏·评述”类的微课程更加生动有趣,本章的视频中大量使用了视频、动画、图片、音乐、故事等生动化素材,有效刺激学生的右脑,让学习视觉化;课程中去除了简单的说教,借鉴了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集悬疑、反转、探究等元素为一体,让课程趣味十足,富有视觉黏性。

2.多角度拍摄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我们从多角度启发学生的思维。每一个角度可以说都会让学生开启一种新的思路,学会一种新的方法。

教师在欣赏课上,可以从社会学、女性主义、形式主义、哲学层面、家庭观念、个人价值追求等方面找寻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方法加以介绍,开阔学生的眼界。

(1)从美术语言的角度——侧重于观察和分析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明暗、肌理等,分析它们是怎样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情感的,又是怎样围绕着主题进行组织的。

(2)从艺术家的角度——力求使学生对作者的生平有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对作品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作者为什么创作该作品,作品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和情感,作品在作者的创作生涯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3)从历史研究的角度——不是把分析的重点放在艺术语言的分析上,而是借助作品来介绍某一历史背景或事件。

(4)从美术史的角度——从某一个画派、某一运动出发,看它们的演变、兴衰。介绍美术作品时,着眼于某幅作品在画派或运动中的地位、在美术史上的贡献。

3.多类型组合

第一种类型:PPT式录屏微课程。此课程比较简单,PPT由文字、音乐、图片构成,设计PPT自动播放功能,然后基于录屏技术转换成视频,时间在5分钟左右。

第二种类型:讲课式录像微课程。教师根据微课程要求,按照模块化进行授课并拍摄,经过后期剪辑转换,形成微课程,时间为5—10分钟。

第三种类型:情景剧式微课程。此课程借鉴电影拍摄模式,组成微课研发团队,对课程内容进行情景剧设计策划,撰写脚本,选择导演、演员、场地进行拍摄,经过后期视频剪辑制作,最终形成微课程。时间为5—10分钟。

第四种类型:综合立体式微课程。通过图像、文字的录屏,配以外挂模式的音频,穿插视频资料、课堂录像的渲染和示范,动静结合、演练结合、说教结合,充分调动学生所有感官全方位参与到欣赏和体验活动中来,加深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二)意义说明

美术学习活动中的欣赏注重活动的内化价值。主要通过感受、认识、欣赏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美的形式和内容,提高视觉感受能力,并用语言和文字、讨论和交流等方法加以表达,提高审美评价能力。“欣赏·评述”这一学习领域注重通过欣赏和内化知识,形成审美心理结构。因此,学生在对自然美和美术作品进行欣赏和评述时,能够逐步形成自我的审美趣味,提高美术欣赏能力。

这样的课程的要点在于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欣赏评述活动中来,并自主探究,学有所得。其基本模式可以描述为“创设情境——引导感受——讨论、审美——综合评价”。

三、本章微课程教学实录说明

(一)学段要求说明

中小学义务段美术课程共分四个学段,本章实录内容为第二、三、四学段。以“用恰当的词语、短句等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感受和认识”和“运用常用的美术术语,通过讨论和写作,表达对美术作品的感受与理解”为目标。要求对美术作品进行简单的形式分析,从对形色的认识扩大到质感的认识,表达自己的感受。

美术“欣赏·评述”教学的构架为:观看作品——查阅资料——自学或小组讨论,分析作品的形式语言和意义——表达。如果用最简单的字眼表达,可以是:观看——分析——讨论——表达。

(二)教学实录说明

微课程实录素材分别是人美版美术教材初中一年级第十三册《格尔尼卡》、浙美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第七册《清明上河图》、浙美版六年级第十一册《徐悲鸿与奔马》、浙美版五年级下册《中国传世名作》拓展课《扬州八怪》、浙美版五年级下册《中国传世名作》拓展课《宋代艺术》。本章以如何从局部切入欣赏一件美术作品为始,结合《中国传世名作》主题单元,形成可供学生选择学习或系统学习的微课程。

(三)微课拍摄组材与镜头设计

使用动画式拍摄法,运用flash动画制作、PPT动画录屏、画面剪辑、配音、加字幕等技巧。格式为mp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