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课程化的美德教育实施体系

构建课程化的美德教育实施体系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以德树人”的行动中,学校期期有德育计划,月月有德育主题,周周有德育活动。见表3-1:美德教育必须进行有意识、有预期的教育设计。美德教育使学校环境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心理整体、协调地发生作用,不应仅仅零星地挖掘和研究单一因素或某几个因素,并夸大其作用。美德教育的目标与新课程中的“以德为本”的目标相一致。美德教育必须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应其心理发展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因人施教。

在美德教育的推进过程中,我们以课程作为线索,通过学科课程、选修课程、主题课程、体验课程、社团课程五大课程的实施,遵循系统性、适应性、主体性、批判继承、推陈出新、融汇中西的六大原则,采取渗透法、养性法、明理法、笃行法、感化法、陶冶法的六种方法,从一学、二看、三听、四讲、五做、六写、七创、八评的八条途径切入,采取了正面引导、情感熏陶、现场体验、学科渗透、活动推进、榜样示范、竞争比拼、环境陶冶的八大策略,促进了美德教育走向纵深。

一、美德教育“五课程”

学校根据隐形课程建设要求,开发美德教育五大课程:

(1)学科课程。课堂教学是对学生传输美德经验的最直接的形式。为此,各年级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进行美德教育: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结合美德教材的特点,围绕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学习课文、讲清观点,补充故事、突出传统,指导行为、强调意义四个环节,落实读、析、引、评、练五个要点。同时,学校还充分挖掘语文、历史、政治、地理等学科教学中的美德教育因素,发挥各学科主渠道的作用,积极挖掘美德因素。

(2)选修课程。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开设了丰富的成长课程,如学生健美操、美术、音乐、棒球等选修课程,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处世艺术、生活幸福感和高尚情操,为他们一生的幸福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学校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科创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活动,建立了比特实验室、航空科创艺术中心,开设了魔术、手工、书法平面设计等十多门选修课,对学生素质夯实、美德养成起到了促进作用。

(3)主题课程。为了把“以德树人”落到实处,学校围绕重大节假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美德教育主题活动:三月“做文明使者”、四月“向革命先烈学习,为集体争光”、五月“劳动光荣,阳光童年”、六月“远离毒品,珍爱生命”、七月“颂歌献给党”、九月“尊师重教”、十月“爱国主义教育”、十一月“传统教育”、十二月“禁毒防艾”……在“以德树人”的行动中,学校期期有德育计划,月月有德育主题,周周有德育活动。例如,学校充分利用周一的升旗仪式,挖掘美德教育的功效:选拔在“爱、信、礼、孝、俭”等某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来担当旗手;精心设计安排国旗下讲话内容,每月一重点,围绕一个主题,介绍体现爱、信、礼、孝、俭等内容的历史名人事迹和当代少年儿童心中的英雄人物,为学生树立学习的典范,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4)体验课程。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验美德、感受美德,学校安排了丰富多彩的美德实践性的体验课程:以中国人民解放军77113部队、温江平安拓展训练营、芳草街道等为社会实践基地,切实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定期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和社区服务中心开展军训、拓展训练、慰问孤寡老人、听老红军讲故事、参与社区志愿者服务、关爱留守儿童等活动,旨在提升学生生存、发展能力和社会责任;邀请社会各界相关人士到学校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和分享,潜移默化学生言行;每年举办一届形式多样的校园科创艺术节,举办美术展、合唱比赛、校园歌手赛、校园剧等比赛,让一批具有一定艺术才能的学生脱颖而出……在多样化的体验课程中,学生的身心得到陶冶,美德情感得到养成。

(5)社团课程。社团架设了学生与活动的桥梁,更是涵养美德的重要载体。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的功效,学校专门制定了《四川省成都高新实验中学社团管理章程》《社团申请表》,建有《晨笛》文学社、动漫社、魔术社、魔方社、健美操社、街舞社、篮球社、足球社、炫音社、手工社、汉服社、科创社、阅读社、校园电视台、广播站、象棋社、声乐社、民族舞社、拉丁舞社、b-box社、跆拳道网球社、乒乓球社和话剧社24个社团,定期开展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美德,培植起积极向上、团结协作的美德情感。见表3-1:

表3-1 四川省成都高新实验中学(紫荆校区)城市少年宫社团课程菜单(2016~2017学年上期)

二、美德教育“六原则”

美德教育必须进行有意识、有预期的教育设计。在设计时应注重剔除消极因素、追求正面隐性效果、防止负面隐性效果。在实施美德教育过程中我们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美德教育使学校环境中的各种教育因素对学生心理整体、协调地发生作用,不应仅仅零星地挖掘和研究单一因素或某几个因素,并夸大其作用。美德教育的目标与新课程中的“以德为本”的目标相一致。

(2)适应性原则。美德教育必须考虑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适应其心理发展需要,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性格特点因人施教。

(3)主体性原则。美德教育体现了“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理念,充分调动学生的潜力,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环境育人中的能动性和主动性,把主体性教育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的主体性达到最饱满程度。

(4)批判继承的原则。对传统道德不可一概否定,因为它与现代血肉相连,但对传统道德也不可一概赞美,因为它本身也有其陈腐。因此,我们要继承那些具有合理性、普遍性的优秀传统道德,批判和摒弃那些体现剥削阶级和封建意识的糟粕。

(5)推陈出新的原则。对传统美德,有的可以直接应用。当然有的则需要注入时代精神,赋予新的内涵再予以使用。

(6)融汇中西的原则。弘扬传统美德也需要外来优秀文化的输入,这样会丰富和拓宽中华道德的内容,有利于形成先进的符合时代观念的道德价值观

三、美德教育“六方法”

(1)渗透法:在中学各学科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科学文化知识,还要有意识地加强传统美德教育,如语文教学挖掘课本内容所体现的传统美德教育,对学生进行点化式的教育,进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2)养性法:通过社区文化建设、家庭教育环境和校园文化建设的优化,净化社会风气,形成良好的家风、校风、班风,优化育人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落实素质教育评估,开展对中学生的德育评估工作,采取自评、互评、任课老师评估、班主任评估等层层评估方式,加强学生的自强、自省,促进良好行为习惯和良好性格的形成。

(3)明理法:把美德知识、英模、名人事迹,通过各种途径,如系列专题讲座、墙报橱窗、国旗下讲话、团队活动、主题校会、班会、演讲比赛、作文竞赛等,向学生广泛宣传,提高学生认知能力,使美德知识深入人心。

(4)笃行法: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通过设计情境、案例,让学生自我扮演角度,分析角色态度,激发情感,并在社会实践中增强学生的欣赏水平和道德选择能力、行为自控能力。

(5)感化法:利用某种情感感化受教育者的美德教育方法,这种方法可分为人格感化法与艺术感化法。人格感化就是用对学生有影响的人物的人格力量来感化,而艺术感化法就是利用音乐的旋律和节奏表达情感。一首优美的乐曲能使人陶醉,受到熏陶。同样,一道激昂、悲壮的乐曲能使人的心灵受到震撼,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会受到感化。

(6)陶冶法:就是利用环境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方法。环境可以分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在自然环境利用方面,学校美化校园为学生创造优美的学习环境,家庭应美化居室,为学生营造培养传统美德的环境氛围。在使用人文环境陶冶法时,学校要树立良好的学风、校风、班风,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家庭要有良好的风气,父母之间、亲属之间、邻里之间都应以礼相待,尊老爱幼,互谅互让,互相关怀,让受教育者有耳濡目染的美德环境;教师要学会辨别优劣,对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假、恶、丑现象有辨别能力、判断能力,提高抵制力。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能发现社会上的真、善、美和助人为乐的美德,并学习这些人和事,为净化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四、美德教育“八途径”

在美德教育的途径上,我们不断拓宽渠道,从以下八个关键词入手:

(1)“一学”:教师通过正面、规范、递进的美德教育课、主题班会课等途径,学习富有时代气息“道德”教育的好教材,让学生学知、明理、导行。

(2)“二看”:有选择地以当代杰出人物为切入点,不定期地组织学生去看《百年恩来》《邓小平》《背起父亲上学》等优秀影视片,让学生去感知,净化学生心灵,有利于推进学校“道德”的教育进程。

(3)“三听”:让学生去听“师德标兵”报告会、校法制教育课、“服刑人员现身说法教育”专场法制等报告会报告,让学生去人与自然、鸟类与环境、中华民族礼仪等专题讲座,在听的过程中开启另一扇美德之窗。

(4)“四讲”:就是借助辩论会、演讲会,经验交流会、师生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充分调动、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以切身经历和体会,感知美德的魅力,达到了自我教育的目的。

(5)“五做”:即根据中学生好动,易于表现自我的心理、生理特点,以班团活动为核心组织学生从小事开始,从身边做起。如开展“六个一”活动,要求人人会讲一个“传美”故事,会唱一首弘扬美德的歌曲,会说一句文明礼貌用语,克服一个困难,改掉一个缺点,为集体或他人做一件好事。

(6)“六写”:学校以青少年道德教育为媒介,有选择地利用我国不同纪念日的教育功能,发动学生创作“爱祖国、爱家乡”的书画作品及宣传英模事迹的板报、小论文等,让学生以自己的笔墨描绘美好愿望。这些活动在弘扬革命传统、传播爱国主义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

(7)“七创”:学校以团队为组织单位,以创建文明校园、树立新形象为契机,使传统美德自然渗透于日常活动之中。

(8)“八评”:引入评价机制,将美德教育与班级五项达标创优活动结合,调动学生集体协作、争创美德的积极性;通过评选优秀团干、团员、文明标兵、小明星等,既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又让学生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有了动力和方向。

五、美德教育“八策略”

(1)正面引导策略:教师应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准确而鲜明地向学生宣传优秀美德,要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中悟出真谛。如针对学生中高消费现象,可讲述隋文帝提倡节俭、隋景帝爱惜谷物的事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引导他们自觉调节自己行为。

(2)情感熏陶策略:“情贵于真”。教学中,教师要运用具体生动的历史材料或实物,辅之以充满情感色彩的语言去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如通过讲述屈原、岳飞、杨靖宇等杰出人物可歌可泣的事迹,激发学生强烈的报国情感,有振兴中华、富国强民的决心。真挚的道德情感来自于教师本身的道德修养,因此,教师要通过“自我塑造”来达到塑造学生的目的。

(3)现场体验策略:各地丰富的德育资源是进行美德教育的“活教材”。为此,学校经常把学生带出去,带到实践中去,如组织学生参观建川博物馆,探寻历史踪迹,感受革命先烈英勇抗战、勇赴国难的民族形象,让学生深切感受民族传统美德的巨大精神力量。

(4)学科渗透策略:学科教学是学生由知到行实行转化的主渠道。在学科教学中,我们充分挖掘美德教育因素,把美德教育和学科知识教育结合起来。具体操作方式有:①直接渗透。如语文、历史、思想品德等学科,有许多内容本身就是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的好教材。②间接渗透。如数理化等学科中,由于教材本身大都是介绍科学家的研究成果,教育者可通过背景介绍等方式间接向受教育者渗透传统美德教育。③随机渗透。即根据学科的不同特点、不同内容随机进行传统美德教育。④重点渗透。即是根据学生实际和形势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某些学生或某些问题进行专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传统美德意识。这类渗透课的教育模式可采取“选择渗透点——把握渗透点——开掘渗透点”三个环节,也可采用“备课挖掘——讲读渗透——讨论激情——总结导行”四步教学法。学科渗透必须保持本学科的完整性、独立性。

(5)活动推进策略:各种实践手段为学生提供了接触社会、实践社会、提高能力的机会,为学生提供展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为此,应寓美德教育于各种活动之中,利用故事讲解、榜样示范法和群体意志激励法进行教育,以陶冶学生的性情、调节心理平衡,美化其心灵。

(6)榜样示范策略:为了使学生更直接地领悟中华传统美德,建设“传统美德长廊”,把伟人图像、孝敬亲人、尊敬师长、文明有礼等内容放置其间。这样,学生在“传统美德长廊”中,既了解了名人、伟人的传统美德,又有学习他们的美德思想,进一步洗涤心灵、启迪智慧。同时,在校内宣讲传统美德人物事件,可以通过校园红领巾广播、国旗下的讲话和书画作品展等活动,充分发挥宣传人物事迹,宣讲传统美德内容,提高师生对传统美德的认识,进一步巩固学习传统美德的氛围。例如,讲朱德的事迹、周总理的故事会激励不少学生。当然,还可以利用身边人物的榜样示范达到以点带面的作用。

(7)竞争比拼策略:以古诗文为载体,采取赛诗会、朗读比赛等形式,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怡情益智、涵养德行的目的。

(8)环境陶冶策略:即利用环境对受教育者进行隐性教育的方法。自然环境陶冶法,即通过游览祖国名胜古迹、名山大川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添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而人文环境陶冶法,则是利用良好家风、校风、社风来直接影响感染学生美德形成的形式。环境陶冶具有不确定性和隐蔽性,运用这种模式应注意对环境的设计、优化、营建,创造优良的德育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潘先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