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个性化”表达能力的指导策略

“个性化”表达能力的指导策略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太有意思了,原来一直寻找的,能让孩子们展示自己个性化表达能力的窗口,竟然就一直在孩子们的胸前。在表达评价上,我推出了“一闪一闪亮晶晶”的课外个性化表达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留意周围同学胸前的挂牌,欣赏他人的个性化作品。

我在阅读中培养低年级学生语文个性化表达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在社会生活这个“天然教室”中养成善于阅读这种“无字生活”的习惯,并用自己的视角、自己的语言去呈现,形成了“表达内容自主化、表达方式多元化、表达过程自助化、表达评价趣味化”的实施策略。

一、好玩的表达初体验——脖子上的“相片”

照相机是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电子产品。由它产生的相片,能定格生活中每一个美好的瞬间,能向人展示每一阶段的成长与精彩……

这么美妙的形式,如果能被用于学生的个性展示中,那该多好! 我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思索着、找寻着两者的关联点。

(一)一次对话给我的启迪

这是一次很普通的学期前电话交谈。

“你好,是小林小朋友吗?”

“你是谁?”

“我是你的班主任老师,我姓蒋。”

“你怎么知道我的名字?”

“我来家访,你不在,可是我很想听听你的声音,于是你爸爸就告诉我你的名字,我就打电话给你了。”

“哦……我现在在杭州,过几天就回来了。”

“真想马上就见到你,不过我已经看到你的照片了,很可爱。可是你却不知道我长什么样,那就先猜猜我是长头发还是……”(想卖卖关子)

“短头发。”(不假思索地回答。)

“你怎么知道?”(有些惊愕。)

“我就知道。”(这也算回答?)

“哦,呵呵……真有个性……”(憋了半天,我才尴尬地“挤”出这句话。)

可能受现代家庭教育影响,现在的孩子与成人的交谈不再有距离,有些回答甚至颇有见地,让人刮目相看,也许这就是在我们成人世界中叫“个人风格”的东西吧! 都说孩子进了小学会经历一次“脱胎换骨”式的成长,那我希望“脱换”的只是一些“无知”和“懵懂”,而不是他们独有的个性。

该如何在这些娃娃身上没有负担地开启“个性”之旅呢?

(二)感受生活,简单呈现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看到了一个孩子在一年级新生进校初始的“身份”挂牌中,贴了一幅有意思的图:左下角是爸爸、妈妈和孩子的三人大头像,右边是一棵大树,一轮太阳,一只在树上栖息的小鸟。我不禁寻求答案,孩子的回答让我眼前一亮:“爸爸是我们家里最重要的人,他赚钱养我们,就像大树一样,妈妈一直笑眯眯,对我可好了,就像太阳婆婆。我是快乐的小鸟,我在爸爸身边,看着妈妈对我笑……”

太有意思了,原来一直寻找的,能让孩子们展示自己个性化表达能力的窗口,竟然就一直在孩子们的胸前。对,我就将此定名为——“脖子上的相片”。从那天开始,我们班的孩子们就将个人的表达内容放于透明的挂牌内,“时时处处”地展示起来……

瞧! 在他们胸前那块闪亮的挂牌里,第一次展现了他们的“个人魅力”:

我希望成为班中最受欢迎的人。   ——刘嘉祺

(他渴望交上更多的好朋友。)

在这里学习,蛮好的。   ——曹海牧

(一个容易知足的孩子。)

我想成为家乐福总经理。   ——朱云婷

(人小志气大。)

我希望长生不老。   ——奚佳诚

(受父亲是医生的影响,对健康很重视。)

我希望能在学校的游泳池里游个来回。   ——赵晓楠

(对学校的游泳池喜欢有加,更希望能随时向自己挑战。)

……

这是开学时我让孩子们用无声的挂牌向周围世界述说的第一句话——“进入小学后,你心中最大的愿望是什么?”从他们稚嫩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他们的个性和向往,胸口的这块曾经代表他们身份的牌牌,成了他们和周围最亲近的同学和老师们交流的另一种方式……

又是一个美丽的早晨,一份美丽的心情在胸口跳跃:

王老师,你很酷,而且很帅,你给我的印象不错。   ——邱潇霖

蒋老师,我很想告诉你,我是非常真心地、极度地喜欢您,敬佩您。

——陆晨虹

我喜欢蒋老师,她的头发和我一样短。   ——周天慈

我喜欢张老师,因为我喜欢数学课;我喜欢王老师,因为我喜欢跑步……

——孔镝龙

相信无论哪一位老师看见这些无声的个性化“表白”后,都会禁不住“心花怒放”。虽然这里会有一些受环境影响的成分存在,但我们却能从中清楚地看到孩子们心中一杆衡量“喜”“恶”的尺子,他们对人和物有自己的看法。

(三)组织活动,有话可说

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一群兴高采烈的孩子,一缸即将被放生的金鱼,一汪清清的池水——上完《数金鱼》一课后,眼看孩子们带来作为上课“教具”的金鱼快要缺氧死去,孩子们冒出了把它们放生于学校金鱼池的想法。于是,孩子们和我一起“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金鱼池边,当小金鱼顺着鱼缸的水流游向金鱼池时,有个孩子嘀咕了一句:“小鱼,一路走好。”那边又窜出一句:“小鱼,再见,明天见。”我不由灵光一现:“看来你们挺舍不得小鱼的,那就把你们想对小鱼说的话,和爸爸妈妈合作写下来……”于是,就有了以下的精彩:

小鱼,你在金鱼池里睡得着吗?  ——张 辽

自由便是你真正的快乐,愿你在清清的小池里快乐地成长。  ——杨楠揪

小鱼,请你保重。  ——奚佳诚

小鱼,希望你在水里开心地游泳,不要和其他小鱼吵架,我会经常来看你的。

——曹恒嘉

小鱼,你好,我是钱彬。我上小学一年级了,新学校很漂亮,你觉得你的新家漂亮吗?  ——钱 彬

再来欣赏一下,属于他们的“世界”:

社会与品德课《各种各样的学校》课后——

将来的学校在大海上,我们坐着快艇上学去。  ——蔡钧帆

将来的学校该盖成大老鹰的样子,带我们到太空去上学。  ——赵晓楠

我建议校长在每层楼都设一个“图书休息室”,我们既能看书,又能休息。

——刘嘉祺

我想,这些想象现在通过表达呈现,在不久的将来,它们一定能成为现实,展现在我们眼前。

随着孩子们对表达兴趣的增加,我又引导他们观察周围,自主选择想表达的内容,对身边发生的事物在表达中注入自己的个性见解……

有意思吧! 这就是曾经让我们感到“还小”的一年级孩子们头脑中的“思维天地”,这也是我目前正关爱着的具有万千个性的一年级孩子们的个性化作业——脖子上的话。

(四)形成体系,激励表达

写到这里,老师们一定会问,一年级的孩子哪有那么强的能力,能把这份精彩完整呈现? 其实,我做了循序渐进的设计:

在表达方式上,分三步走:初期由于学生的识字量有限,我鼓励学生用彩笔简单描绘自己的所见,表达自己的所感;稍后则引导学生向家长求助,尝试用一两句话经由家长代写来共同完成个性表达;最后逐步过渡到学生自己能用文字对图片注解或表达,允许学生用拼音替代写不出的生字。

在表达积累上,我引导学生把一个时期的表达呈现内容进行回顾,并按分类、阶段或满意度等标准自主选择,整理后装订成册,形成有序列的“个性化表达成长档案”。

在表达评价上,我推出了“一闪一闪亮晶晶”的课外个性化表达评价激励机制,引导学生留意周围同学胸前的挂牌,欣赏他人的个性化作品。以追求自由表达、尽显童真烂漫、表现真实自我为标准,学生可通过在“作品”边贴上自己亮晶晶的小粘纸表示自己对其的欣赏。为刺激学生的进取心,增强评价的挑战性,每人每天限发五张粘纸,看看谁的作品能被“晶莹”包围。

Everyone has his own personality.展现个性化表达的“照相机”,让孩子们为自己的个性做了主!

二、有效的课堂表达实践

(一)识字游戏中的“短句”表达

“识字起步,开篇阅读”,一年级的小娃娃们带着他们不同程度的已知,跨入校门的同时,也进入了真正的系统语文学习中。识字、朗读、表达,孩子们带着无穷的兴趣慢慢接触者,感受着……

教师们在启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同时,就在渗透着表达的“个性化”。

1.说说认字的渠道。

很多生字的认识渠道来源于生活。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事物,如路牌名、站台名、商店超市的名称、物品标价牌、电视节目(如广告、节目名称等)中出现的频率较高的字。启发孩子们通过回忆,表达这一工具,这样既能得到语言上的表达体验,又能加深对字的认记。

例如:教学生字“南”

师:(出示几个生字)你有什么好方法能记住这个字?

生1:我认识“南”,是“南京路步行街”的“南”……

师:对,这个字我们在“南京路步行街”的石碑上见过。孩子,再来说一次,这个“南”字……

生1:这个“南”字,我在“南京路步行街”的石碑上见过。

师:说得真完整! 谁还能来说说?

生2:我也认识这个“南”字,这个“南”字,在20路的站牌上就有。

生3:“南方商厦”中的第一个字就是这个“南”字。

……

师:再来找一找我们身边有没有这个字宝宝?

(此时,教师似乎是不经意地点拨,却把学生的“视线”拉到了自己身边,引发学生无穷的探究热情。)

生4:对了,我的同桌×××的名字里就有这个“南”字。

生5:教室后面的地图上有“东南西北”……

师:那么“南”这个字在哪里?

生5:“南”字就在教室后面的地图上。

师:对,还能怎么说?

生6:教室后面的地图上有“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第二个字就是“南”字。

生:套抹布的塑料袋上写着“南瓜饼”,就是这个“南”。

……

看! 学生们在回忆中认字记字,表达异常积极踊跃。在学生自主学习生字时,教师又可以对学生适时进行仔细观察的点拨。学生的表达因为母语的原因显得毫无压力,老师对学生表达的点拨也要无痕进行。学生通过“自我回忆→参与同学回忆→自我积累→新发现”这一过程,感受到了发现的喜悦,识字的快乐在表达中得到升华。

2.看“字”说话记字形。

如何记忆所学生字? 在感知字词的最早期,我们除了给孩子们提供科学的字源记字法,还会结合孩子们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用“看‘字’说话”的方式,帮助孩子们区分形近字,记忆结构复杂的字,常用的方法一般有“编顺口溜”“看字说句”的方式。

1)编顺口溜

孩子们刚开始接触第一课《看天鹅》的时候,老师教给孩子们关于“鹅”的识字顺口溜就深深吸引了学生。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鹅最早也是鸟吗?”

“老师,我知道,鸡、鸭、鹅最早都能飞的。”

“是的,我们现在把它们圈养起来,称它们为家禽。但是,大白鹅不乐意啊,它要告诉小朋友们,它以前是鸟类,所以,它边走边说——‘鹅、鹅、鹅,我是一只鸟。’”(教师边说顺口溜,边指着“鹅”字的左右偏旁进行“暗示”。)

孩子们乐了,在下面议论纷纷起来……

“来,这只白鹅,你来说说。”老师指一位学生。

“鹅、鹅、鹅,我是一只鸟。”这个学生边说顺口溜边做动作。

“这只白鹅真可爱,谁还愿意说?”

——学生在嘻嘻哈哈的演说中,记住了顺口溜,也记住了“鹅”这个字。

渐渐地,用顺口溜来识字也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识字方法之一。

如:坐——两人背靠背,坐在土地上。

星——星星宝宝哪里来? 太阳妈妈生出来。

冰——三点水少一点,两点水变成冰。

编顺口溜虽然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在识字过程中经常愿意采用的方式,但是由于要兼顾到字数和押韵,教师往往需要在学生创作的基础上进行修改。所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还常常在课堂上运用“看‘字’说句”的方法,帮助孩子们记忆字形。

2)看字说句

根据字义、字形说句(多用于合体字),如:

爷——父亲长了长长的胡子,年纪大了,该叫爷爷了。

满——有两个小朋友戴着草帽,来到水边玩,弄得满身都是水。

病——两个人少了一个人,原来他病了。

信——有个人把自己要说的话(言)写在了信上。

器——四个嘴巴的吸尘器本领真大,连最后一点灰都不放过。(根据课文内容所编)

运用以上这种方法既让学生自己帮助自己记住了生字,又锻炼了他们说话的能力,发挥了他们无穷无尽的想象力。

总之,在孩子内心深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成为第一个“发现者”。他们用自己的独有的方式去认识事物,用自己的表达去呈现自己的认知,得到肯定的孩子们有了心灵上的满足,在满足中体验和创造着成功,之后就会用更积极的方式再去“探索新知”。

3.识字复习中的“字、词、句”。

一年级的孩子在识记生字方面,一大部分都存在“记得快、忘得快”的现象,所以,我们除了在教室里用相应的识字环境布置,来加深学生对字词的认知熟悉度外,还需要定期通过各种识字游戏帮助学生们去复习巩固所学字词。

“三人碰碰车”就是这样一个兼“认字、组词、说句”为一体的有趣的游戏。游戏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学过的生字(特别是形近字、音近字等)做成小卡片发给三人小组。小组三人分工不同,一个学生说准字音,同时要说清注意的地方(或部首或前后鼻音、平翘舌音);一个学生来组词;最后一个同学用这个词语说一句话。三个同学在小组中先讨论练习、互相纠正,然后再在大组中交流。三个人的任务分配不是固定的,而是轮流进行的。而且在小组交流和大组汇报中,都需要老师及时指导和纠正。如:

“亭”字的复习:

生1:“亭”是后鼻音,亭亭亭……(举起字卡给大家看)

生2:亭亭玉立的“亭”。

生3:亭亭玉立的荷花好似一位少女。

“停”字的复习:

生1:“停”是单人旁,也是后鼻音,右边是个亭子的“亭”……

生2:停放的“停”。

生3:小区的地下车库里,停放着好多小汽车。

“三人碰碰车”游戏比起我们常用的枯燥的抽字卡复习形式更受孩子们的喜欢,游戏大大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这样的复习巩固形式充分运用了小组合作形式,除了能培养学生用词说话的能力,还能有效帮助学生记忆字词。

(二)教材练习中的“个性”表达

学生有了说的欲望,犹如打开了表达的闸门,“大声说”“敢于说”,课堂上的孩子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表达给自己带来的自信。可是,表达也并不等同于凭空乱说,表达是一种艺术,是一种表现美的形式。这种美除了天生的感受外,还需要后天的积累。毫无疑问,教材作为语言的学习材料,语句有着示范性的魅力。运用语言的前提是需要积累语言,所以,低年级孩子们的课堂上,我会选择一些有生命力的、灵动的语句,鼓励孩子们有效积累。我鼓励孩子们依据各自的能力有序选择积累后的表达步骤——第一阶梯:能重复叙述课文中的语句;第二阶梯:能尝试在不同语境中用上某一课文中的既定语句;第三阶梯:自己能基本组织运用课文中的相关语段。个性表达在有序积累的基础上,显得扎实、有底气。

课堂教学中,我努力创设让学生“敢于说,大胆说”的氛围,让学生不但能表达出“自我”,而且能在他人的表达中更清楚地发现“自我”,再表现“自我”。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渐渐得到了提升。例如:

在教学《坐井观天》一文时,我在拓展说话环节设置了这样一个话题——“小鸟劝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青蛙有没有接受呢? 结果到底怎么样?”

一开始,学生们受到课文内容影响,侧重回答了与主旨相关的认识——如:青蛙听了小鸟的回答后,跳出井口一看,天果然无边无际。确实,学生能用课文中的话来领悟课文的寓意已经很不容易了,但我总觉得孩子的回答中似乎少了一些属于他们自己的思想。

于是,我又试探着问了一句:“还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吗?”学生们茫然地看着我……“比如,青蛙接受了小鸟的劝告,跳出井口看见天虽然无边无际,可是……”

有一只小手怯怯地举了起来,说:“可是青蛙发现外面的世界太大,它一下子无法适应外面的生活,他很害怕,就跳回到井里去了。”

又举起几只小手——“青蛙发现井外面很危险,有猎人,又有猛兽,还是井里安全,它又回到了井里。”

“小青蛙跳出水井,正好是夏天,火辣辣的太阳照在它身上,它感觉很热,它想,还是井底凉快,就赶快跳回井里。”

又有不同意见——“青蛙跳出井口会看到天很大很大,还有各种各样美丽的花……它激动地说:‘世界那么大,我要和大家生活在一起。’”

“青蛙跳出井口,让小鸟背着它飞到大草原,只见草原一望无际、牛羊成群,好一幅美丽祥和的景象。接着,他们又飞到了大森林,动物们正在欢快地玩耍着。青蛙感叹:‘谢谢你小鸟,让我见识到这奇妙的世界。’”……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回答一下子变得活跃而多彩。虽然寓言故事让孩子们知道的真理只有一个,但个人认识真理的角度和随之引发的思考是不同的。我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把自己世界中的精彩用语言表达展现出来,在语言表达的同时再次鼓励他们个性的存在和发展。

另外,我喜欢抓想象补充,挖掘课文中的想象空白,鼓励学生多角度、多方向、多侧面地想象,帮助课文补白,进而再引导学生将求异迁移到教师特设的开放性、宽泛性问题回答之中,能想人所未想,道人所未道。

又一节课上,我执教《壶盖为什么会动》。在本课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每读一次课文,就越发表现出对爱动脑筋的瓦特的喜欢,而且他们会常常情不自禁地对瓦特所关注的现象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比如:有的学生会问:“这个蒸汽机有多大啊? 万一里面的水烧完了,怎么办呢?”还有的问:“当时的蒸汽机是用什么来烧水的呢?”……学生的每一次提问都让我很高兴,因为我知道,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好奇才能激发他们求知。对于这些“求知”,我是不可能用这宝贵的“35分钟”来一一解决的,我只是引发他们用所学的网上查询技巧来获取答案。话题一转,我要着力让他们把这份“热情”用于自身的表达上来。

师:像瓦特一样,古人看见鸟在天上飞,鱼在水里游,也展开了想象,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呢? (没有我的“预备起”,学生们“哗”地一下议论开了,看来他们的“热情”依然高涨……我就抓住机会及时调动他们表达的积极性。)

生1:人们看见鸟儿摆动着翅膀在天空中飞翔,梦想着也能飞上天,于是,就发明了飞机。(语句通顺,还能用上描写的内容,我肯定了他的想法。)

师:好,你观察得很仔细,说得也不错。

生2:人们看见鱼儿在水里游来游去,就想,我要是也能像鱼一样在水里游泳,那多好啊! 于是,就发明了潜水艇。(看来有点课外知识,我也表示了赞同。)师:小朋友们,你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不知道你们的观察能力强不强? 其实,我们的身边还有许多发明都是出自仔细观察、勤于思考的人群中的,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发明家,想一想,你在发明之前会怎么想呢?

生3:(一个女孩子怯生生地举起了手,用很不肯定的语气)爱迪生看到人们用油灯照明,心想太不安全了,于是就发明了电灯。

师:是的,说不定当时的爱迪生真的有过这种想法呢? 你说得很好!

(且不去论证当时爱迪生是否真有这种想法,但是从孩子思考的角度来说,不能说这不是她的“惊人”发现,于是我给了她很肯定的“肯定”。可能是我的这种赞许激发了更多的思维跳跃,接下来的表达更让人不禁为他们喝彩——)

生4:人们看见鸭子可以在水面上游,想,要是我们也能和鸭子一样在水上游,那多好哇! 于是,就发明了轮船。

生5:古人想,阳光能使大地一片光明,可是到了晚上看不见了,那多不方便啊! 于是,就动脑筋发明了灯。

生6:人们看见马跑得很快,心想:如果我们也能像马跑得那么快就好了!于是,就发明了车。

生7:人们看见穿山甲身上有坚硬的东西能保护自己,就想:如果在战场上能穿这样的衣服该多好啊! 于是就发明了盔甲。

生8:人们看见盛开的花鲜艳美丽,但是再美的花都要凋谢,太可惜了。就想:要是能让花常开不败,那多好啊! 于是就发明了假花。

生9:人们发现螃蟹的钳子能夹住物体,就照着它的样子发明了老虎钳。

生10:人们看见鸟类有厚厚的羽毛,他们心想:要是我们能把羽毛穿在身上,就不会怕冷了,于是就有了羽绒服。

……

他们的说法是不是都有一些道理,是不是都有他们独到的看法? 可能你会在看他们的表达内容时发出会心的一笑,可是笑完之后,你会不得不佩服现在孩子们知识面的宽广、想象力的丰富。我可以毫不怀疑地说,将来的发明家将会在这里起步! 你说呢? 再如:

《松鼠的尾巴》是一篇充满儿童情趣的课文。在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依据课文的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由旧知引入,用问题激发其认知欲望,让学生做动作体会小松鼠的心情、营造气氛创设情景等方法,多方面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浓浓的童趣中,读句子、理解词语、多层次地表演朗读。

课文的教学重点是第2、3、4小节。课文的脉络很清晰,应当说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最终了解“小松鼠的尾巴有什么用”这一知识点并不是难事。但我在教学中发现,在表达的拓展部分仍能够开启学生的个性思维。于是我做了以下尝试:

师:孩子们,你们通过读课文已经知道了松鼠的尾巴有很多用处。请你帮小松鼠想一想,它的尾巴还会有什么用处呢?

(……沉默)

师:你们可以通过小组的力量来讨论讨论。

孩子们一副抓耳挠腮的样子,显然课文内容让孩子们形成了常识性的定势——确实,能把这些尾巴的本领集中起来向学生“阐述”,已经够“权威”够“全面”的了。

其实我在思考这个问题时也是花了点时间的。怎么办? 给他们点启发吧!

师:你们再来看看,松鼠的尾巴像什么啊?

日常生活中你也能经常看到的……比如……

我用手顺势做了个掸灰的动作……

有几个孩子兴奋地举起了小手,嘴里还发出“哦,哦……”声音,我并不想让这几个孩子从我这里得到的启发再次把别的学生的思维引向另一个“定势”,于是,我并不急着让他们发言……

师:看,聪明的孩子举起了手,其实小松鼠也很聪明,它还想到了……

我的“卖乖子”激发了学生的自我“挑战欲望”,又出现了几双充满智慧的闪亮双眸……我还是不紧不慢地继续……

师:不着急,把你们想的画下来,看谁的想法最让小松鼠满意!

“沙沙沙——”笔尖在白纸上留下了创造的个性,大部分学生找到了让自己满意的答案,显然也在激励着剩下的一小部分学生继续努力。我并不奢望在这个问题上出现“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这种渴望努力尝试自我独立思维的方式却正是我希望看到的,我已经对他们的这份出色感到满意了。

师:在展示你们作品的同时,说说你们的想法。

生1:我想,小松鼠总有一天会进入动物学校,他也会学习用毛笔写字,它会发现把它的尾巴收拢就是一支最好的毛笔。

师:怎么样?

(……掌声……)

生2:小松鼠在温暖的春天容易犯困,它可以随时把它那柔软的尾巴垫在脑袋下当枕头……

生3:小松鼠当了大指挥家,它把它的尾巴收拢后按节拍左右摇动,就是最好的节拍器。

生4:小松鼠参加晚会的时候,缺少一条漂亮的围巾,它把尾巴往脖子上一绕,就行了。

……

把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延伸拓展文本内容,既要符合现存真相,又要“放大”想象空间,对学生来说,确实有难度。不难发现,孩子们经过点拨后,人人都踊跃地参与到表达的行列中来。其中一部分孩子很善于表达,他们的个性化想象有着一定的“感染力”。虽然班中尚有一些学生的想象不够合理,但是他们这种“要表达”“能表达”的状态已经表露无余。

其实在课堂当中,像这样让人眼前一亮的场景经常会发生,是否能把握好这样的精彩,就需要教师在全过程的实施中都无时无刻地关注、珍视、引导、鼓励、赞赏、分享这种来自于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为了更好地鼓励孩子们表达,我还在课内推出了“星星榜”,构建起个性化表达的“积星争章”评价机制,主要设置“公鸡章”(初级达标章)与“蓝猫章”(高级达标章)。前者侧重鼓励学生能够开口表达,意在倡导、普及,后者侧重彰显学生个性化、主见化的表达,意在求变、真我。章下分设红、蓝、黄三星,喻示递进目标。在争章初期,结合学生自评、互评个性定标,然后基本采用累积进阶制,意在暗示学生贵在坚持,但也可柔性操作,适当给予个别特别突出的学生破格越级以示表彰。

三、课余生活中的“延伸”表达

经过探索和实践,我发现,学生不但对语文学习产生了越来越浓的兴趣,表达能力和思维空间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的表达往往伴随着有效的思考,他们的想法常常能让我和家长们感到“意外”。这种表达的魅力不仅仅体现在每一节课堂内,还渐渐蔓延到孩子们学习、生活的每个角落……

(一)QQ群里的“即时”表达

对于刚刚爱上表达的低年级的孩子们来说,课堂上的练习,可能不足以满足他们的表达需要。而对于那些想更快提升孩子们表达能力的家长们来说,课堂内表达,恰恰是他们最想听到而听不到的。而教师在课堂内的表达辅导的途径或者方法,也正是家长们渴望了解到的。怎样才能让家长们了解孩子们的表达能力提升情况? 怎样才能让爱说话的孩子,课后正确有效地巩固表达水平? 每天作为家校沟通平台的QQ群吸引了我的视线。

如果孩子们可以把课堂上学到的说话内容在网上即时“播音”,他们的学习兴趣一定会大大增强,自信心也一定会大大提升。作为一个旁听者的我,也可以及时根据学生的在线表达,进行即时指导或评价。作为家长,更能通过这种直观的体验来了解学生的表达水平、思维力度、想象能力等。对,这个网上平台就叫“大家都来说一说”。

《蜘蛛织网》在线实录:

师:孩子们,今天我们在课堂上学习了《蜘蛛织网》这篇课文,蜘蛛认真努力地忙着织网时,有许多小动物都在让蜘蛛跟着它们去做别的事,可是蜘蛛都没有理会。课文中的小动物们对蜘蛛说的话都挺有意思,我们在课上都开动脑筋,想象了还有其他小动物对蜘蛛说的话,可惜时间太少了,大家没能个个都说到,有的孩子还有更好的想法,来,现在我们就来说说吧!

生1:“噜,噜。”小猪对蜘蛛说,“到泥土下打个滚吧!”

师:不错哦,能第一个发言,能模仿课文的形式想象其他小动物对蜘蛛说的话,如果能把“到泥土下”改成“到泥地里”就更合适了,你再试试?

生1:“噜,噜。”小猪亲切地对蜘蛛说,“快歇一歇,跟我到泥地里打个滚吧!”

师:孩子,你说得真好,还能想象小猪说话的神态和语气啊,真棒!

生2:小猫对蜘蛛说:“喵,喵。跟我到河边抓条鱼吧!”

师:孩子,想象得不错,但是,要知道蜘蛛可要比小鱼小很多呢! 小猫一定也知道这一点,它一定会让蜘蛛和它去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对吗? 再想一想,该怎么说?

生2:小猫对蜘蛛说:“喵,喵。到河边看我钓鱼吧!”

师:改了几个字,却能看出你很会动脑筋,给你点个赞!

生3:“咚,咚,咚。”啄木鸟对蜘蛛说,“你织网为了逮害虫,我也会用长长的嘴巴捉出树洞里的害虫,我要向你学习,我要去一心一意地除害虫了。”

师:孩子,爱看书的你也爱动脑。你不但知道啄木鸟是大树的医生,还把它和织网逮害虫的蜘蛛联系了起来。你能用上“一心一意”这个词语来形容蜘蛛织网时的专注,说明你也读懂了课文,如果能把啄木鸟嘴巴敲打树干的声音换成“笃、笃、笃”就更好了,这个内容我们在一年级上学期的《啄木鸟》一课中学到过的,对不对?

生3:老师,我再来说说!“笃、笃、笃,”啄木鸟飞到篱笆边对蜘蛛说,“你织网为了逮害虫,我也会用长长的嘴巴捉出树洞里的害虫,我要向你学习,我也要一心一意地去除害虫了,再见。”

……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 自己动脑筋说说,也可以学着别的同学的样子来说说,你们一定会越说越好的!

像这样的网上表达交流几乎每天都在进行着,从一开始家长帮助孩子录语音,到后来孩子自己轻松搞定。线上表达渐渐成了孩子们生活的一部分,这些口头练习虽然大大增加了老师的工作量,但是这样的练习弥补了课上学生无法和老师一对一表达并纠正的不足。孩子们从一开始的单纯完成口头表达到后来的先听同学的网上表达,学习他人表达中的好词好句,再自己加工表达;从一开始的听老师点评,到在老师启发下帮同学点评,到最后的自主点评。这样的线上表达、口头交流可长可短,可以从最初的课后说话拓展和句式训练,到成熟以后的段的说话练习,这样的交流过程也让家长直观了解到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表达问题。难怪家长说,这样的“即时表达”就像把生动的课堂搬到了家里。

(二)“读书笔记”中的创意灵感

老教师经常说:“养成良好的看书习惯,有利于学生的词句积累。”除了课内的有效积累,课外阅读是教师们经常用的一个方法。可以说,一个爱看书的学生,必定比其他学生有着更丰富的积累。因此,我喜欢和孩子们徜徉在中午静静的“书海20分”中。作为一种“得”的表示,我们也常常把好词好句放入各自的“开心辞典”和“言语银行”中,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读书笔记”的一种形式。

有一天中午,学生们像往常一样,在暖暖的阳光包围中,沉浸在广阔的书海中……我也像往常一样,给了他们每人一份读书笔记。在“唰唰”的翻书声和微弱的“沙沙”入笔声中,我开始慢慢地“巡视”起来……

猛地,我看到那个平时不太张扬的男孩元元。他的读书笔记左侧似乎有涂改的痕迹,刚想去批评他不注意作业的整洁,却在他“好词”一栏的左侧见到了这样一行小字——我“啃”到的好词。“什么?”我揉揉眼睛,再定睛一看,没错,是这几个字。“写什么呢? 捣乱呐?”刚想把这几个字送出嘴边,我又强迫自己“咽”了下去。看看写这几个字的元元正专注地继续“啃”出他的好词,丝毫没有觉察到我的变化,我不禁驻足,他的好词已经写了不少,他的神情依然那么投入,他的个性正在慢慢向上“攀爬”。他用上了我们刚学到的“引号”的用法,虽然他可能并不能很清楚地解释引号在这里的作用,但是有着积累的他已经在“朦胧”中开始了尝试。幸好我没有冲动,幸好我没有说出那几句可能毁灭他“火花”的话。我庆幸着自己的及时“克制”,又忍不住小心翼翼地问他:“你怎么会想出这么有意思的话?”他一惊,抬头时的眼神似乎在迅速捕捉着我眼神中的含义——没有“危险”——他的眼神告诉了我他此时的感受。看着我继续那么好奇地探问,他蹦出了一句似“老学究”的话:“昨天妈妈对我说,书本是精神食粮,就像面包一样……”“所以,你就把看书看成是‘啃’面包?”我打断了他,同时大笑起来,他受到了些许感染,也有些不知所以然地笑起来……我们的笑声打断了教室中的平静,也打乱了我心中的平静——是啊! 读书笔记的形式在孩子心中已经陈旧,该换换了!

当我向在座的其他学生讲述了刚才我们发笑的原因后,突然一个声音冒出来:“那就把他的读书笔记叫‘面包卡’好了!”大家笑了,我也在笑声中大声冒出一个字“好!”——平静,出现了暂时的平静——“可以啊! 你们都很有想法。既然读书笔记是你们读书后的记录,为什么就不能用你们自己起的名字呢? 我同意!”我补充。

炸开“锅”了。

“那我就把‘好词积累’叫‘采来的蜜糖’”。一位学生提出。

“可以啊! 建议把‘读书笔记’改成‘采蜜园’。”我继续说,“为什么老说吃的?说点别的。”

“我把读书笔记叫‘服装厂’,里面有‘好词衫’‘好句裤’……”

“哈哈哈哈……”

“我想把读书笔记叫‘聚宝盆’,好词好句就是里面的‘宝贝’。”

“有创意……”

多有意思的一个中午,多有趣的一次集体“大讨论”。创意、个性就来自于学生的自主。尊重每个孩子的想法吧! 他们的金点子将带给教师无穷的“财富”!

(三)班级活动中的个性展示

——我是我们大拇指中队的“护花使者”,我每天的任务就是让漂亮的花宝宝、精神的草弟弟每天都能喝饱水。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能让它们在金灿灿的阳光里洗“太阳浴”。希望它们生活得更加愉快,长得更加健康。——赵晓楠

——我是我们班级的帅男孩,我有一个很特别的岗位名称:黑猫警长。我可不是那个专门抓坏蛋的黑猫警长,我的任务是每天把黑板擦干净。把黑板上的粉笔字当作我的“敌人”,每天下课就消灭它们,这就是我的岗位工作。

——我是我们班中最了不起的“金钥匙管家”。我的岗位非常重要。每天早上,我总是早早到校,第一个来到班级门口,为大家打开教室门,让同学们在温暖的教室里开始一天的学习生活。每到体育课、音乐课,我又是最后一个离开,负责锁上教室的门,为同学们保管好他们的物品。放学了,我又用那把金灿灿的钥匙和班级里的课桌椅说“再见”……同学们都说我很重要,我就给自己起了个神气的“管家”名称,我会把自己的岗位工作做得更好。

……

这是在我们班级的一次特殊的“任职”典礼上,孩子们为竞选岗位队长而进行的演说,这可是他们绞尽脑汁精心准备的。这还要从我们班级的“自己的岗位自己选”活动说起。

到二年级,我们中队进行了小队的优化组建,孩子们在双向选择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小家”——小队。他们自己起了队名,自己定了小队目标,自己展示了小队的风采——布置了“主动墙”。

可是,班级的常规还未进入正常轨道,学生们还在我的指挥棒下行动,我时常觉得自己犹如“千手观音”,忙不过来。于是,我就按照学生的能力水平,开展了“自己的岗位自己选”活动。孩子们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岗位,有的擦窗台,有的排桌椅,有的理粉笔槽,还有的为生物角上的花草浇水……到了这个年龄段,每个孩子都很有当队长的想法。他们胸前那块展示自己表达能力的透明的展示牌给了我新的灵感。对! 就让他们自己为自己的岗位起个漂亮的名字吧!

“擦窗台员”“扫地员”“排桌椅队长”“发碗员”……我一个个扫视下来,孩子们显然在自己的标志前缺少了点“底气”,更少了点“灵气”。这时,“护花使者”——一个颇有想法的名称映入我的眼帘,一双比她的名字更有灵气的眼睛扑闪着,向我投递着信息:我要创造,我想表现自我。“你的标志真特别,你给自己起的名字真好听。”我的赞赏吸引了更多的眼神,也引发了更多的新“名词”……

“光明使者”——负责开关灯,“刷子宝宝”——负责清理粉笔槽,“牵牛花宝宝”——负责开关窗……

从此以后,孩子们在自己的岗位上工作并快乐着,以自己的方式自主管理着属于他们的“小家”。“岗位队长”的竞选也就在这个时候拉开了序幕……

说实话,我真的惊讶于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对自己岗位的评价。孩子们在成长、在成熟,他们的表达能力和个性创造力也日趋提高。我欣慰于他们的茁壮成长,我也更清醒地认识到:给孩子们个性发展的活动环境,为他们创造自我表现的平台,孩子们必将会为自己创造出更灿烂的未来!

个性作为一个个体与生俱来的特质,具有独立性、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我们能做到的就是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培养自我的个性,通过“表达”这个渠道自信地展现自我个性,从而也促进学生有思索、有想象、有逻辑地表达。

在低年级起始段我注重的是口头表达,等学生积累了一定量的词、句、段后,则要将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相结合,从而深化学生个性化表达的纬度,巩固学生个性化表达的成果。

主要参考文献

[1]钟启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上海市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委员会办公室.上海市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 [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

[3]钟祖荣,伍芳辉.多元智能理论解读[M].北京:开明出版社,2003.

[4]汪潮.解读《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新策略[J].中国小学语文教学论坛,2002(11).

[5]阮平春.自主选择,发展个性[J].语文教学通讯,2003(6).

[6]殷俊.快乐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几点尝试[J].学语文,2004(01).

[7]谭卫群.个性化阅读在实施新课标中的特殊意义[J].广东教育,2004(01).

[8]张利民.对课堂提问个性化和主体化的一点思考[J].中小学教学研究,2004(01).

[9]马彩芳.给个性化感悟一些空间[J].山东教育,2004(Z4).

[10]刘红杰.语文教师的个性化教学[J].语文教学与研究,2004(05).

[11]王国乾.“个性化”在低年级新课程阅读教学中的体现[J].甘肃教育,2004(05).

[12]宋建伟.拥有体验:个性化表述的一个倡导[J].中学语文,2004(15).

[13]王茂林.新课标下的个性化写作[J].语文教学通讯,2004(15).

[14]宋慧红.一树盛开万种花——如何让阅读成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J].小学教学设计, 2004(16).

[15]刘浩.倡导个性化,追求语文味[J].教学与管理,2004(2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