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语文教材的现代启示

传统语文教材的现代启示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韵语识字、集中识字是传统语文识字教材的主要特色,对于编写现代识字课本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反观现代语文教材,至今未编出如此公认的、高质量的儿童识字课本。笔者以为,短短两年,造成学生语文程度“脱胎换骨”的主要原因在于“读老书”,即所读的教材不同,读法不同。因此,现代语文教育要借鉴传统语文的教材特色,加强原典诵读教育,让学生诵读经典,触摸原典,弥补语文教科书的缺陷。

(一)要加强韵语识字、集中识字的研究

韵语识字、集中识字是传统语文识字教材的主要特色,对于编写现代识字课本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意义。韵语识字的好处是句式整齐,容易上口,便于记诵。儿歌、儿童诗如能采用韵语的方式编写,有助于低龄儿童识字读文。人教版、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部分类似的借鉴,是一种值得肯定的做法。传统语文教学主要采用集中识字的方式。清代文字学家王筠说:“蒙养之时,识字为先,不必遽读书……能识二千字,乃可读书。”[4]张志公先生也认为集中识字是一种科学的、可取的方法,“不集中识字,而过早地教儿童读书,其结果是识字教育和知识、思想教育两败俱伤。前人的作法恰是充分运用了集中识字的有利条件,排除了分散识字的缺点。”[5]反观现代语文课本,没有独立的识字教材,识字基本依附于课文教学,每篇课文识几个字,分散识字几乎一统天下,集中识字基本式微。只有北京景山学校和辽宁黑山的北关实验学校等少数学校做过集中识字教学实验,但未能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这不能不说是现代语文识字教学的一个遗憾。

古人极重视识字教材,编写的课本重视汉字特点,重视知识整合,注重学生心理,注重道德教育,融知识性、思想性、人文性、伦理性、趣味性于一体,易读易诵,易记易背。这种编写理念一直流传到清末。例如,出版于1901年的《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其文化含金量和精美程度令人叹为观止,诸多名人如胡适、竺可桢、茅盾等都是以此书作为童年的启蒙教材。反观现代语文教材,至今未编出如此公认的、高质量的儿童识字课本。如果我们能从传统识字教材的编写中获得有益经验,从改革教材编写入手,遵循汉字特有的“六书”原理,结合现代社会生活,重新编排生字表,重新编写识字课本,必能有效提高识字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二)要加强国学原典的诵读教育

现代语文教材以白话文为主,文言文较少。文言一致的好处是降低难度,便于学习;缺点是缺少原典阅读,学生的语言素养、人文素养提高较慢。古代学子的语文教材,不论是读经课本、古诗文课本,还是工具类课本,大多是国学原典。长期浸润其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必然提高。反观现代语文教材,多数是现代文,堪称经典的课文少得可怜,原典书籍更是寥寥无几。这是古今学子在阅读教材上的巨大差距,这个差距直接导致古今学子语文素养的巨大差异。上过几年私塾的学生,语文素养令人刮目相看。古代的不说,就说当代的例子。2003年,张鸣教授在湖南平江访问当地的私塾之后这样写道:“我在平江所接触到的读过私塾的年轻人,差不多都是这个情况,在正规学校里的学习一塌糊涂,考试总是不及格,最后连初中都毕不了业。但进私塾读了两年之后,虽然数理化谈不上,但语文程度却有脱胎换骨的改进。口说无凭,举两个例子给大家看看……”[6]随后他列举了两个实例,印证私塾教育“读老书”的实效,令人心服口服。笔者以为,短短两年,造成学生语文程度“脱胎换骨”的主要原因在于“读老书”,即所读的教材不同,读法不同。现代语文在某种意义上讲“输在起跑线上”。“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取法乎中,仅得其下”是古人在学习书法的经验,其实也适用于语文教学。如果我们一开始就让学生接触经典教材、原典教材,积累最精粹、最优美的语言,也不失为一种“高端学习”,避免了“输在起跑线上”的尴尬。在这方面我们真应该佩服古人的高明与智慧。目前的基础教育为应试而进行题海战术,过分注重答题方法和技巧的训练,而独独忘了用原典精华来滋养学生。因此,现代语文教育要借鉴传统语文的教材特色,加强原典诵读教育,让学生诵读经典,触摸原典,弥补语文教科书的缺陷。以国学原典精粹的语言、哲理的深邃和博大的文化滋养现代学生的心灵,使之成为有根、有魂、有脊梁的中国人。

作者聆听特级教师过传忠讲座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笔者平日致力于把母语文化中最优秀的部分——原典带给学生。在课题研究和教学实践中开发了“小学生经典阅读系列课程”,并分年级实施教学,让学生在诵读经典、阅读名著、品味佳作的过程中快乐成长。

1.小学生经典阅读系列课程

一年级:《弟子规》《三字经》

二年级:《声律启蒙》《千字文》

三年级:《文言开蒙》《西游记导读》

四年级:《论语100句》《水浒传导读》

五年级:《诗经选读》《三国演义导读》

当然,这份“小学生经典阅读系列课程”只是笔者个人的个性化探索,可能称不上有多大的推广价值。但是,如果每个语文教师都有这种构建学生经典阅读课程的意识,如果每个学段都有相应的经典阅读课程作为语文教材的补充和支撑,何愁学生的语文素养不能提高呢?

2.实施经典阅读课程的教学策略

第一,运用媒体,激发兴趣。传统经典从语言的角度讲,不如白话文浅显,学生刚开始接触时,可能不太感兴趣,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显得特别重要。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与经典阅读内容相关的图片、声音、视频,刺激学生的感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习的欲望。

第二,以读为本,适当理解。经典阅读教学要处理好“朗读”与“理解”的关系,既不走一味死记硬背的老路,也不因“不求甚解”而使经典阅读简单化、模式化。根据儿童“记忆黄金期”理论,笔者主张以读为本,适当理解,重在背诵。处理好理解的“度”,从低年级到高年级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第三,重在积累,学以致用。经典阅读教学要注意积累,也要重视运用。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一是强化背诵。凡是教材中的名句名段名篇,均要求熟读背诵,从小打好语文学习的“童子功”;还可根据“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语言学习法则,要求学生定期摘抄经典诗文,边抄边背,加深记忆。二是语言理解上的迁移运用。创设语言表达的情境,让学生迁移运用。三是作文训练中指导学生运用经典诗文中的名句,用经典名句改造学生的伙伴语言,提高学生的语言层次。

第四,多种方式,丰富鉴赏。经典阅读教学既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要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经典诗文是文学艺术,它与其他艺术往往有异曲同工之处。不妨把经典阅读教学活动与音乐、美术、舞蹈、写作等艺术行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唱之、舞之、蹈之、画之、写之。这样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鉴赏方式,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诵读兴趣。

第五,关注方法,提高能力。经典阅读教学不但要重视教法的改进,更要重视学法的探索。如小古文的教学要“授人以渔”,要指导学生掌握看注释的诀窍,掌握对译的方法,学会区分古今词义的异同,掌握吟诵的调子等。

第六,多种渠道,统整合一。将经典阅读教学与“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艺术教育、“慧雅书童”阅读计划、各类诵读比赛活动、汇演活动等紧密结合,丰富学生的阅读材料,提升学生的阅读品位,推动本班、本校乃至区域内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

(三)适当加强工具类课本的教学

古代学子的工具类课本主要是文字、音韵、训诂等传统“小学”类书籍。这里的“小学”,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小学、中学、大学的小学,而是指研究文字、训诂、音韵的学问。例如,《笠翁对韵》《声律启蒙》等工具书,以音韵为章节,选取了从一字对到十字的对子作范例,教授学生对对子,为未来的文学创作打基础。这些书不但专业性强,而且其难度、深度远远超过现代学生的工具书。现代学生常用的工具书是《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等,无法与传统“小学”类工具书同日而语。但正因为古代学子从小打实了“小学”功底——某种意义上的语文基本功、语文功底,所以语文素养才高。语文知识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知识的缺失必然导致语文素养的滑坡。笔者希望现代语文教材体系中,应有传统小学的一席之地。如能适当添加些传统小学元素,或许更有利于夯实现代学生的语文功底。说实在的,有些知识毕竟需要教师教,不教,学生或许一辈子搞不清。

在多数人认定“语文”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的前提下,在目前暂无可能把“语文”分为“语言”和“文学”两科的背景下,加强经典诵读教育,适当渗透传统小学类语文知识,或许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最现实的选择。

[1]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148.

[2] 喻岳衡.传统蒙学丛书:三字经·前言[M].长沙:岳麓书社,1986.

[3] 郑国民,刘彩祥,王元华,陈双新.小学语文常用读物的字种与字量研究——“三、百、千”“四书”、古诗80首等六种读物的用字[J].语言文字应用,2003(4):52.

[4] 王筠.丛书集成初编·教童子法[M].王云五,主编.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1.

[5] 张志公.传统语文教育初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34.

[6] 张鸣.读老书与教老书——平江私塾私访杂记[J].书城,2003(01):3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