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外教育课程设计

基于核心素养的校外教育课程设计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目标的确立是基于5H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其制约着课程设置、内容选择、具体实施和评价方式。基于5H核心素养的课程总目标是通过青少年实践素养、学习与创新素养、道德素养、健康素养和情感素养的发展,实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获得不断生长的能力。课程实施是将基于5H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具有5H核心素养学生的基本途径。

1.4.1 课程目标:培养青少年综合素质

课程目标的确立是基于5H核心素养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其制约着课程设置、内容选择、具体实施和评价方式。基于5H核心素养的课程总目标是通过青少年实践素养、学习与创新素养、道德素养、健康素养和情感素养的发展,实现青少年综合素质的培养,使学生获得不断生长的能力。通过青少年活动中心,确定青少年未来生活所需要的“核心素养”,进而在核心素养体系框架下建设合理而科学的课程体系,最终促进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

这一课程目标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即:第一,课程目标是在课程开发过程中生成的,为生成性课程目标。生成性课程目标是在课程教学活动中产生的目标,其更关注学生的经验和能力,强调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和自主能力。课程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的自主成长过程是统一的。第二,面向生活和学习满足学生的需要,培养学生素质的综合性,弥补学科课程单纯注重人类间接知识的传递,直接指向学生已有知识的应用和现实问题的解决。第三,课程目标的可实现性。素质培养的难点在于素质是一个“质变”的稳定状态,而5H核心素养作为五种最核心的素养,其强调素质的“养成”,这一养成便是“量变”。素养养成的量变过程为素质(质变)的最终形成提供了切实可靠的路径和选择。

1.4.2 课程形式:活动课程——以兴趣为中心

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兴趣使一个人与他的学习对象融为一体。于是,个体的学习过程便与个体的成长保持相同的节奏。另外,兴趣是个体获得学习自主性和毅力的关键,兴趣可以推动学习在不同情境中持续不断地发展。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能够使儿童的兴趣或冲动得到连续不断地释放、协调的过程。活动课程范围的选择,必须从儿童的兴趣或冲动出发,组织适当的课程,使儿童的经验得到不断改造。要使活动具有真正的教育价值,活动课程的设计必须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如果在外在压力的强制下进行课程学习,那这种课程便丧失了儿童发展的内在价值。活动课程要以青少年兴趣为核心,将青少年学习的过程与个体发展的过程相统一,满足青少年个体发展的需要。

活动课程特点表现为自主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自主性体现在青少年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活动课程,并根据自身的学习体验进行课程的自我设计、自我组织和自我评价。实践性,亦为经验性,即青少年从生活经验出发选择和设计符合个体发展的课程。另外,其要求青少年根据经验展开课程学习并在学习中丰富经验。综合性,即教师和青少年调动多学科的知识技能及其迁移运用来完成课程的教与学,且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为目的。开放性,即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社会生活和大自然的方方面面,以及课程面向所有适龄青少年开放;另外,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可以运用开放性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困难及问题。

1.4.3 课程结构:知识、技能、态度维度与5H核心素养的整合

结合科技类、艺术类两大类课程和每一核心素养的知识、技能、态度三个维度,我们建构了基于5H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参见图表1-2)。这样的结构强调素养内涵的丰富性,有别于单纯知识的复合,为课程的实施和评价奠定了基础。

图表1-2 基于5H核心素养的课程结构

1.4.4 课程内容:两大类课程

5H核心素养课程主要分为艺术类和科学类两大类。每一类都设有若干门小课程,具体如图表1-3所示。

图表1-3 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5H活动课程内容一览表

(续表)

1.4.5 课程实施:动态的、开放的对话过程

课程实施是将基于5H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付诸实践的过程,是培养具有5H核心素养学生的基本途径。课程实施的本质不是一种封闭和静态的事件,而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并伴随着理解与对话的过程。

课程实施的主要途径如下:

(1)社团活动

按照少年儿童不同的兴趣爱好,打破他们的年龄限制,根据不同级别组成不同的兴趣社团,以此展开活动。

——程序:制订规章—组成社团—实施活动—开展评议。

——类型:艺术类、科技类、健体类、少先队和群文活动等。

——形式:实训式、汇报展演式、演出交流式、竞赛式等。

——评价:评价标准、评价时机、评价主体、评价场合、评价方法。

(2)主题活动

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自创主题或者与区级主题活动、市级主题乃至全国、国际性的活动相结合开展活动。

——程序:确定活动对象和地点—设计活动方案—组织活动实施—反思活动成效。

——类型:校园活动、社区活动、跨地区活动(区际或省际)、国际交流活动。

——评价:评价标准、评价时机、评价主体、评价场合、评价方法。

(3)环境营造

——实施原则:软硬兼顾、有所侧重、体现特色、逐步推进。

——内容:基础性内容、专题性内容、形成性内容、鲜活性内容。

——形式:固定式、定期式、随机式。

课程实施的主要策略如下:

(1)针对性策略(针对现状、围绕目标、选择内容、设计过程、组织实施、反思总结)。

(2)主体性策略(自我选择项目、自己确定主题、自主选择内容、自由支配时间、全员参与活动、自我反思评价)。

(3)操作性策略(示范操作、自主实践、合作体验)。

(4)激励性策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学会质疑、引导学生学会探索,挖掘、激发、调动学生的内驱力)。

(5)发展性策略(课程开发的发展性——目标、内容;课程实施的发展性——课程设计、活动形式;评价的发展性——课程实施;学生素养的发展性——整个学段的整体、同一学段不同的个体)。

课程实施的主要模式如下:

(1)合作探究式

学生自主学习,共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就感。教师要挖掘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合作、主动发现、主动发展的潜能。基本程序是:预设学案—分组分工—实施探究—汇报成果—质疑交流—表彰总结。

(2)操作体验式

学生在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习得知识和技能,增进情感体验。基本程序是:引出任务—操作预备—操作实践—成果交流—改进内化。

课程实施的主要方法如下:

(1)讲解法(以教师为主、学生参与的形式,通过口头语言,传递知识信息)。

(2)案例法(不同学段确定个案对象,实施个案跟踪,建立个案资料,开展案例分析,进行信息处理,利用案例学习)。

(3)实践法(根据学习需要,构建全员参与、有所侧重、形成系列、反思提高的学习平台)。

(4)自学法(明确自学目标、制订自学计划、确定自学内容、开展自学活动、反馈自学成果)。

(5)反馈法(对学校、学生、家长等做到即时反馈、日常反馈、跟踪反馈等,实现信息的多项传递)。

1.4.6 课程评价:探索发展性评价

我们采用学生发展为核心,将学生作为评价主体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为主要方式。发展性课程评价与传统的学校课程评价相比,其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从注重细分能力的评价转向注重学习能力的评价;第二,从注重学习效果的评价转向注重达到结果的过程的评价;第三,从面向学生过去的评价转向学生现在和未来的评价;第四,从注重学生单一学科的掌握转向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运用;第五,从注重认知领域的评价转向注重对包括认知领域的综合评价。

结合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文件,以“融入社会、强调参与、培养全人、健康发展”的校外教育理念为宗旨,结合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特点与内涵,课程评价重点关注“四个结合”:一是整体评价与特长评价相结合;二是多元评价(内容多元、主体多元、方式多元)与单项评价相结合;三是激励评价与纠错评价相结合;四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

(1)评价标准

相关5H课程评价标准;5H课程实施途径中的社团活动、主题活动、环境营造的评价标准;学生素质发展评价标准等。

(2)评价方式

主要有:量表式、档案袋式、表演式、现场制作式和创作式等。

上述评价方式运用时,会尽量借助已有的教育统计软件,或定制开发相关统计小软件。

参考文献

赵祥麒,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美)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21世纪简史[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

郑永年,等.未来中国的变与不变:新秩序如何影响文明的生活[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2014.

吴遵民,等.现代校外教育论:校外素质教育的路径与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4.

叶澜.世纪之交中国学校教育文化使命之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1996(5).

和学新.社会转型与当代中国的教育转型[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2).

怀章翠.回顾与展望: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J].江苏教育研究,2009(16).

裴新宁,刘新阳.为21世纪重建教育——欧盟“核心素养”框架的确立[J].全球教育展望,2013(12).

王烨晖,辛涛.国际学生核心素养构建模式的启示[J].中小学管理,2015(9).

褚宏启.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及其培育[J].青年教师,2015(3).

陈实.我国中学生现代地理实践素养培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浦东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 蒋倩 林斌 阮燕萍 执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