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新认识“好孩子”

重新认识“好孩子”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们习惯把老老实实不会惹祸、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称为好孩子、懂事的孩子。而“好孩子”与“坏孩子”最大的差别就是好孩子肯听老师家长的话,而坏孩子则往往不肯。“好孩子”们一直在努力完成老师和家长发布的任务,做到了条件之一的“坚持去做”。但“好孩子”们却义无反顾地配合着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一年又一年地在英语的学习上耗费无用功,从不想想自己做的事是否真的有意义、有效率。

我们习惯把老老实实不会惹祸、按时完成作业的孩子称为好孩子、懂事的孩子。他们让老师满意,让家长省心,很受大人们的喜爱。

而“好孩子”与“坏孩子”最大的差别就是好孩子肯听老师家长的话,而坏孩子则往往不肯。在很多人眼中,听话的孩子有不少优点,譬如勤奋、乖巧。这是让很多家长引以为傲的事情。

成功的条件无非有两个:找到有意义的事情并坚持去做。“好孩子”们一直在努力完成老师和家长发布的任务,做到了条件之一的“坚持去做”。但应试教育已经使得很多有意义的事被掩盖了,加之很多家长的知识有限,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师和家长虽然不愿让孩子去做徒劳无功或是事倍功半的事,但有时候他们却不得不这样做。这是由于教育选拔制度、社会观念、从众心理等多种因素决定的。

简单来说,办课外辅导班的人是为了赚钱,他们当然希望孩子们上课的时间越久越好。课时越长,学费越高,但这对于孩子们来说可不是多多益善。这一层的矛盾还需要大家去清晰地认识。

再拿社会观念来说,“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凡事要趁早”之类的教育观念已被绝大多数教育者接受甚至奉为圭臬。于是大批六七岁的小孩子被父母送去参加英语培训班。英语固然重要,但重要并不意味着要尽早接触。小孩子们的汉语还没有学好,他们的父母不会英语,他们实际生活的环境中也不存在英语的交流,而语言最重要的恰恰是在应用中学习。我们的小孩子绝大部分是在照猫画虎、邯郸学步式学习英文,他们连汉语都还说得不太流利,又怎么有能力去理解什么是英语中的谓语、宾语、表语?英语老师们辛辛苦苦总结出的语法规律对于小孩子来说就是毫无意义的天书与死板的公式。孩子们可以背过很多单词,但也会很快就混淆它们、遗忘它们。在孩子们眼中,英语不过是一门学科而已,学英语就是为了满足老师和家长的要求。

英语并没有那么难,它的句型和语法看上去数量非常多,但它们彼此之间都有互相的联系。什么“讨厌某人做某事、喜欢某人做某事、希望某人做某事”,完完全全就是一样的句型和原理,但有些老师非要把它们分开讲,个个都讲,平白无故地给英语增加了许多学习内容。另外,英语中的每一个代词、介词都带有语感。如果能把握这种联系和语感,那学起英语来就会事半功倍,倘若不能,那单凭刻苦是不可能学会英语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学习能力有限,难以灵活地学习英语。

学习外语真的不是一件趁早的事,对于一个七八岁的小孩子来说,让他知道日常生活中一些最简单的单词即可。什么苹果香蕉啦、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啦。若是这时候就让他们海量地背诵单词、学习语法,那不仅会打消孩子原本对英语的兴趣,还会挫伤其整体的学习积极性,让孩子的童年花费很多时间在不必要的事情上面。他们能逐步地学好自己的母语,能逐渐学会写充实的日记和文章,那就是相当大的成绩了。

等孩子再长大些,到了十一二岁的样子,他们就具备了学习另外一门语言的心智与能力。这个时候他们才应该去扩充自己的单词量,学习语法并逐步在课堂上和日常生活中系统地运用英语。中学的英语课堂应该为孩子们创造使用英语的环境,让他们把新学到的句型和语法说出来,学唱一些英文歌也是不错的。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孩子们在英语课上面对的仍然是一张张卷子与一本本练习册,陪伴他们学习英语的伙伴只有“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这样固定的题型。从他们第一次英语考试到高考结束,所有的英语考试都不曾要求孩子们张一次嘴,发一次音。

对于很多同学来说,做阅读理解就是在原文中找关键词并与选项核对筛选的工作只要这个单词原文中有,选项中也出现,那就选这个选项好了。学生们甚至都不用明白这些关键词是什么意思,单看它们长得是不是一样就可以选出答案。孩子们题做得多了,还会产生一些很有趣的“实战经验”。比如在听力测试中如果女主角向男主角提出了什么请求,男主角一定会欣然答应。这种经验也能帮孩子们在看不懂、听不懂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选项。但最大的问题是:无论是找关键词的方法,还是什么实践经验,它们能帮助孩子们真正提高英语水平吗?能让孩子们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吗?显然不可能。

很多老师坚信只有做卷子才能考高分。语文、数学、外语都是如此。让孩子说出英语的事暂时关系不到高考升学,那就先放在一边好了。这就是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学了十几年英语却仍然无法用英语交流的原因。

但我们回头想想,老师和家长要求孩子们用事倍功半的方式学习英语是存心想耽误孩子吗?显然不是。但“好孩子”们却义无反顾地配合着老师和家长的要求,一年又一年地在英语的学习上耗费无用功,从不想想自己做的事是否真的有意义、有效率。这实际上是一种诚惶诚恐、没有主见的病态乖巧。

单论学习英语这一件事,“好孩子”们就跟着父母、老师吃了不少的亏,用了大量的时间做着意义很小的事情。揠苗助长、纸上谈兵的教育模式早就应该被淘汰了。许多家长信奉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论,就让孩子在走路还没走稳、没做好准备活动的时候就瞎跑甚至抢跑,也不管跑的方向对不对。相比之下,那些小时候在父母的帮助下找到了自己的兴趣的孩子过得就充实多了。他们有的会画画,有的会弹琴,有的爱好写作,这对孩子们的一生都是大有好处的。那些童年与各种辅导班为伴的孩子则显得内向拘束,缺乏爱好。原以为对孩子的前途负责的行为实际上会对他们产生何种影响,这一点值得大人们反思。

在小学十分流行的奥数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奥数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数学考试成绩,为其以后在中学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我们只要翻一翻小学、中学课内的数学课本就会发现,奥数和学校内学习的数学根本没有直接联系。学习的内容都不一样,奥数对中学数学学习的基础作用也就无从谈起了。经典的年龄问题,鸡兔同笼问题在奥数中都有专门的计算公式,但若用二元一次方程的方法去解决则根本没有难度。也就是说,就算孩子小学没有学过一天奥数,等他上了初中学会了一元二次方程,就可以用完全不同于奥数解题的、并且更为科学直接的方法来解决很多奥数问题。站在应试的角度,我们也没有避重就轻的必要。

当然,奥数作为一类知识也有非常大的作用。这种作用不体现在应试上,而在于它可以活动人的大脑,锻炼人的思维。如果你的孩子对它感兴趣则大可以让孩子去学,倘若孩子对其并不感兴趣而有其他正当的爱好,那也同样能使孩子变得更加聪明。奥数和音乐、体育一样,都可以作为孩子们的爱好。不能认为课外的奥数和课内的数学都带一个“数”字,就认为奥数是必学不可的了。那些宣扬“不学奥数必然落后”之类观点的老师,实在是教育的破坏者。

我们再来谈谈另一个关于孩子的话题吧。

不晓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每年都会出现高中生、大学生自杀的事故,其中大部分是高中生跳楼自杀。这个问题着实让很多人不解:学生们正是青春年少的大好年华,他们的人生就像尚未绽放的鲜花。能有什么过不去的坎?为什么选择自杀?

通过新闻和自己的所见,我发现了一个多数自杀学生共有的特点。他们几乎没有一个是不求上进的人,反而以听话的“好孩子”居多。那些不求上进的人呢,他们经常被老师责骂却从来不往心里去,整天不着调地混日子,学校里的挫折实在不足以让他们去自杀了。反而是那些“好孩子”们,他们在平时的考试中就经常被家长加以必须考进前五名、必须进步十名的要求。一旦完不成目标,家长们就会摆出一副十分失望、无比生气的模样,仿佛孩子们做了大逆不道的事情一样。从小学到中学的各种考试数以千计,就算孩子们能在80%的考试中达到期望,也必须要承受上百次的责骂与失望。

很多孩子为了逃避惩罚,为了不让父母失望而选择了修改成绩、隐瞒成绩,同时背负着巨大的心理压力,生怕家长从别的什么地方知道了自己的真实成绩。这样的消极情绪产生一两次并没有什么关系,但若是经年累月地产生那就完全能让孩子的心理变得极度压抑。不要理想化地认为听话的孩子学习就一定会好,在现实生活中有不计其数的孩子虽然听话,但却没有良好的学习方法,只知盲目地吃苦做题,到头来成绩反而还不如一部分贪玩的同学。他们的心理压力是最大的。

让我们看看可怜的“好孩子”吧:他们在学校里独自努力、承受失落,回到家后还不能被家长理解,还要被责骂甚至暴打。孩子们此时还能依靠谁?他们的内心的确是无比的孤独,这足以击垮一个人的精神。

如果孩子和同学之间产生了矛盾,当他向父母倾诉的时候,父母是怎么想的呢?不少父母会觉得小孩子家家的闹点矛盾是正常的,进而很关心地说道:“这个矛盾影响你的学习了吗?不要让这件事影响你的成绩呀!”孩子听了这样的话不心寒吗?他们会觉得自己生命的意义就是考个好成绩。

等到高考结束之后,那些成绩不理想的“好孩子”们发现自己再也没有下一次考试了,这次的成绩也无法隐瞒了。自己该如何面对对自己恨铁不成钢的父母?他们不敢面对。因为这十几年来父母对每一次小考试的失利都会大失所望,何况这次高考呢?有些同学一时激动,就做出了不理智的事情。

我很气愤一些社会公众甚至媒体给予那些自杀学生的评价:温室的花朵经不起挫折啦,现在的孩子太脆弱啦……这些对自杀原因的归结是草率的、极不负责任的。珍惜生命是人天生的观念,求生是人的本能,没人会因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结束自己的生命!现在我们的孩子是吃得好了,穿得暖了,但他们的心理状况又有谁去真正地关心过呢?受伤的总是这些“好孩子”、老实的孩子。

我们可以想想自己身边的例子。有多少淘气的孩子性格活泼、敢说敢唱、眼睛里透着灵气?又有多少唯父母是从的孩子性格内向、不敢说话、目光躲闪?这两种孩子谁能更好地融入社会,更好地处理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答案不言而喻。某些乖孩子看似安静温顺,实则性格自私乖戾。当然了,孩子可以淘气,但不能恶劣。影视剧《大宅门》中白景琦那样的孩子,虽然调皮捣蛋,但是内心充满正义感、有自己处事的原则,这虽是电视中的角色,但对我们父母对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的教育方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我们总说也总听人说,家长不要溺爱孩子,不要惯坏了孩子。这话当然对。但我要借着这句话提出一个让人惊讶的观点:孩子们也不要惯坏了家长!

家长们一开始总是希望孩子是能听话的,也会注重自己对孩子的教育的正确性。但如果家长将布置任务,发布命令当成了习以为常的事情,这就会产生强大的控制欲,从而束缚孩子们精神的自由。在这种情况下,家长们就不会再像一开始那样充分考虑自己教育方法的合理性了,他们开始替孩子报辅导班,忽视孩子的兴趣与意见。“好孩子”们总觉得自己若是违背了家长的命令就是大逆不道的,养成了盲目听话而不知沟通的坏习惯。

实质上,家长们是在利用孩子们的孝顺与善良来让他们完成你所布置的任务,事后还洋洋得意:看,是我让孩子更加优秀了。很多孩子只知服从,完全没有自主选择的空间。当家长们每天都在琢磨着要给孩子布置什么任务的时候,他们本身就已经被孩子给惯坏了。好的父母应当陪伴孩子一同成长,而不是以发布命令的形式拽着孩子完成任务。这样不仅违反成长规律,不会达到教育的真正效果,还是费力不讨好的苦差事。

有理想、有抱负的孩子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应当多想想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需要怎样的发展,不要当内向沉默的“好孩子”。尊敬师长,但也要与他们多沟通交流,盲目地服从会惯坏家长,耽误自己的人生与家庭的未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