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明礼貌懂规矩

文明礼貌懂规矩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大班是塑造良好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文明礼貌是公民社会公共生活的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须遵循的言语行为准则。幼儿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父母、老师的影响。增强文明礼貌教育对孩子的小学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所以,在与幼儿的共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将文明礼貌教育纳入其中。良好的文明礼貌和积极社会情感的建立,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

大班是塑造良好文明礼貌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大班应引导孩子在活动与交往中学会使用日常礼貌用语(“您好”“再见”“谢谢”“对不起”“请”等);在成人提醒下,能遵守班级常规,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影响集体;学会倾听、学会礼让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促使孩子们从幼儿园毕业进入小学时能迅速、自然、顺利地适应小学学习和生活,确保他们的身心在新的环境中得到稳定而又健康的发展。

文明礼貌是公民社会公共生活的一条重要的道德规范,是人与人在社会交往中所必须遵循的言语行为准则。文明礼貌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文化涵养和文化素质,是一个人心灵美、语言美和行为美的和谐统一。

文明礼貌包括个体自身的素质修养、与人交往时的礼仪,以及文明的言谈举止(使用礼貌用语、注意倾听他人讲话、不随意打断别人的讲话等)。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幼儿阶段是培养道德行为习惯的最佳时期。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实施细则中,明确了幼儿从小班到大班在礼貌教育上不同层次的要求。俗话说得好:“三岁看大,七岁看老。”我们应抓住幼儿养成教育的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使幼儿终身受益。

当今社会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大,娇惯与溺爱的现象不可避免。有的家长过多地强调“利己”与“学习”,却忽略了“有才无德行不远”的道理,从而导致孩子养成霸道、自私的个性,这其实对孩子是一种伤害。孩子终归是要独立,是要步入社会的,如果不能学会与人礼貌交往,就不会有一个和平友爱的生活氛围。

幼儿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认知主要来源于三个方面:一是父母、老师的影响。如父母经常告诫孩子“主动向客人问好”,“不随便打断别人的讲话”等。二是同伴互动。在这一阶段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同伴礼仪教育,不仅能使幼儿形成开朗、大方、合群、友爱、宽容的良好性格,而且还能帮助幼儿学习、掌握社会道德规范和人际交往规范,发展调节自身社会行为的能力,同时,对幼儿心理健康发展及社会化顺利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幼儿园班里来了客人,一个孩子有礼貌的向客人问好,其他小朋友也会纷纷问好。三是法律和道德规定。让幼儿理解法律和道德规范很困难,但是,幼儿生活在社会中,今后也会发展成为社会人,教师与家长应该采取适宜的方法加深幼儿对文明礼貌、行为规范的认知。通过让幼儿亲身体验社会生活中的交往,激发幼儿的社会情感,培养幼儿热情大方、文明礼貌的良好行为习惯,从而促进幼儿社会性行为的良好发展。

幼儿园与小学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在我国,幼儿园的教育(包括学前班)是以游戏为主要形式,学校教育则以正规的课业学习为主要形式,并以严格的学习与作息制度来保证,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增强文明礼貌教育对孩子的小学生活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大班阶段,应该要求幼儿能使用日常礼貌用语;能遵守班级常规,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影响集体;能做到注意倾听、不乱插嘴;能有良好的行为习惯表现;能够自觉遵守公共秩序。

幼儿道德文明建设是整个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工作的基础。我们应该把德育观念变化的发展趋势与社会发展特点、幼儿年龄特点相结合,不断提高增强学前幼儿德育的地位与作用,完善学前幼儿德育的基本内容;不断地探寻学前幼儿德育的新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德育的质量与效率,才能真正促进幼儿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公民。面对大班幼儿幼小过渡期,教师、家长应有效利用一切资源与策略,通过给幼儿创造体验的环境,使幼儿充分感受、体验文明礼貌带来的快乐,为有效介入小学生活打好基础,顺利完成社会进程。

针对学前幼儿几种主要的文明礼貌情景,对幼儿进行认知训练,包括如何使用礼貌用语,如何遵守班级规定,如何注意自己的行为不影响他人等。每次训练包括两个步骤:一是讲解,即结合电子白板、录像、图片等讲述一个问题情境,如针对小朋友早上来园不主动和老师打招呼,不和家长说再见的情境,引发幼儿讨论,想出适宜的方法,教师及时给予肯定、补充和修正。二是游戏,即组织幼儿开展角色游戏,如通过开展的“小超市”等区角实践活动,使他们对文明礼貌交往情境和技能有比较感性和具体的认识。

图199

根据班杜拉的替代学习原理,行为训练法强调观察、模仿、强化。每次训练包括三个步骤:

观察学习 带着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幼儿观察讲文明懂礼貌幼儿的良好行为;

模仿 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引导不讲文明、不懂礼貌的幼儿模仿他们曾经观察过得良好行为;

参与游戏 组织幼儿进行游戏活动,设计活动时,安排一些需要使用礼貌用语等的环节,鼓励幼儿尽量表现曾经学习过的文明礼貌行为,教师及时给予鼓励、强化与纠正。

古人云:增人一言,重如珠玉;伤人一言,重于剑戟。可见语言文明的重要性。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交往过程中,引导幼儿使用“请”、“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等礼貌用语,并要求做到“三会”,即会使用尊称,对长辈不直呼其名;会使用谦让语,如“对不起”、“没关系”、“麻烦您”等;会在一定场合使用问候语,如“早上好”、“晚安”、“再见”等。

文明礼貌教育在幼儿园的五大领域中属于社会领域范畴,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大班幼儿文明礼貌教育应渗透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大班幼儿正处于人格养成的敏感期,是学习做人的奠基期,在这个阶段进行文明礼貌习惯的培养,将会事半功倍。所以,在与幼儿的共处过程中,我们要有意识将文明礼貌教育纳入其中。

图200 早上来园主动向老师问好

良好的文明礼貌和积极社会情感的建立,可以促进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和发展。情感训练法包括三个步骤:一是移情,利用电子白板、讲故事等引导幼儿产生并体验故事中主人公的情感变化;二是情感体验,结合游戏活动,创设一定情境,逐步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快乐感,不文明的内疚感,成功的自信感等;三是情感追忆,就是在活动结束后,引导幼儿回忆自己在游戏活动中讲文明的情感体验,并进一步给予强化和训练。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良好的家庭环境可以让孩子更好地去模仿,去学习,以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人们常说:一对好父母是一所优秀的好学校,是孩子的精神财富。父母的品德直接影响孩子良好行为品德的形成。因此,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必须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时时处处以身作则,做出表率,为孩子树立一个讲文明、懂礼貌、守纪律、助人为乐的榜样。“身教胜于言教”,无论哪个方面,凡是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一定要先做到。比如,要培养孩子讲文明懂礼貌的言行,父母就应率先示范,早上见到孩子就应先问早、问好;孩子帮助取东西,要说声“谢谢”;不小心碰着孩子,就要说“对不起”……,模仿是幼儿学习的重要途径,实践证明榜样的力量比语言的说教更容易使幼儿信服,并能产生最直接、最具体的影响。正如托尔斯泰所说的:“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通过环境的熏陶,孩子久而久之就会养成有礼貌、讲文明的好习惯。

家长要用赏识的目光对待孩子的优点。有不少父母喜欢拿自己孩子的不足和其他孩子的优点作比较。“你看,人家某某考了95分,你怎么才考了80分呢!”这些父母没有细想,他们不自觉说出的话是多么伤害孩子的自尊心。父母应该把心态放平,注重孩子努力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孩子各具特色,各有所长,每个孩子不是都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所以到达终点也会有差异。只要孩子满怀信心地往前跑,就能得到属于他的那一份成功与满足。所以别总拿孩子的短处去和别的孩子的长处比,而应根据孩子的能力、志向、兴趣,提出合理的要求与期望,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成长,这样才能建立起孩子的自信心,使孩子始终生活在快乐、有成就感的状态。

家长要及时与班主任沟通。对于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从幼儿园到小学,从家庭到学校,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转变。在新的环境中,孩子可能会出现诸多的不适应。作为家长,要及时捕捉这一新的变化信息,不但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情况,更要关注其心理变化、自理能力、与人相处等情况。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配合,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文明礼貌良好品质的形成。幼儿园可通过家园栏、家长反馈使家长了解培养幼儿讲文明懂礼貌的原因、目标及方法,并与家长一起研究适合每个孩子的培养策略,促成有效家园共育。

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幼儿需要适应新的集体生活。在集体交往中难免会发生一些纠纷、摩擦和矛盾,这就需要培养孩子文明礼貌方面的行为习惯。如何培养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呢?家长要注意从小事着手。

1.尊师敬长是文明礼貌的核心。家长要从小培养孩子做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例如,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不任性;倾听别人说话时,要姿态大方地站好,眼看对方;外出或回家要向父母或长辈打招呼;要体谅、照顾父母,帮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

2.友爱同学是文明礼貌的基本内容之一。家长要教育孩子做到团结同学,与人友好相处,平等相处,平和待人,不逞强、不霸道,要控制自己的行为。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社会交往随即扩大,学生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了,纠纷也会不可避免地增多。那么遇到孩子和同学产生一些小矛盾时,家长应该主动配合学校进行正面引导,合力培养孩子的交往能力。家长应让孩子明白在集体生活中需要互相体谅谦让、彼此关心帮助,不能以“我”为中心。同时,应当引导孩子不仅要学会关心自己的亲人、同学和伙伴,还要用心去关心那些需要给予帮助的人。通过日常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引导,使孩子逐步明白,人间自有真情在,常想着别人,常帮助别人,才是个受欢迎的人。

图201 食堂阿姨来我们班,我们在区域活动,但是我们用合适的安静的方法跟阿姨打招呼!

3.关心集体。如果说班集体就像一个被简化了的、具体的小社会,那么孩子们正是在班集体中体验着自己未来的社会职责、社会义务,体会着怎样才能适应社会、与社会和谐一致,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集体是幼苗扎根的沃土,幼雏练飞的天空。家长应教育孩子关心集体、热爱集体、为建设一个好集体出力,支持和鼓励孩子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和各种竞赛,努力创造好成绩,同时也为别人的好成绩而高兴。要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关系到集体荣誉,从而培养孩子的团队合作精神。

对集体给予的各项任务,家长应积极督促孩子努力完成。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应该重视培养孩子认真做事的态度。引导孩子富有责任心地对待每件事会使孩子逐渐懂得:自己的事情应该由自己来决定,自己应该对自己负责。这样,孩子就会学会为自己的学习负责,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是多途径多渠道的,只要我们针对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挖掘丰富有趣的活动素材,让他们乐中有学,玩中有学,循循善诱地加以引导,使他们在学习中受启发,明道理,在实践中见行动,就能使他们学会以礼待人。礼仪教育需要在长期实践活动中,通过不断的积累而逐步形成意识。

(北京市北海幼儿园王得君、柳茹,辽宁省大连市爱的旅程教育发展机构吴疆、任美玲、黄宇,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钱志亮、陆妍蓉,北京市第一幼儿园左慧慧、冯惠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