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现状的研究综述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然而,如何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的师德评价机制,一直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因此,我国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问题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对于师德评价的概念,教育界有着较大的共识度。关于师德评价指标与内容的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刘德铭从三个层面分析当前高校师德评价存在问题的成因[9]:①思想层面。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对师德的忽视导致师德评价工作的懈怠。

金梅娟

(四川师范大学)

摘 要:师德评价是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然而,如何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和完善的师德评价机制,一直是高校师德建设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意在通过分析国内外师德评价的相关研究,对当前高校师德评价的基本内涵、历史背景、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和相应的对策等方面做出整理归纳。

关键词:高校师德评价问题对策

古往今来,人们对师德这一最宝贵的教育资源展开过多次讨论,也对师德建设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而师德评价是高校加强师德建设的基础和重要内容。分析各位学者关于师德评价的论述,可以将其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方面,即关于师德评价的基本内涵、关于师德评价的历史背景、关于当前师德评价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以及关于建构师德评价的对策研究。

一、国内研究现状

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常常伴随着学校的产生而出现,而我国高等教育和高等学校形成较晚,纵观百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甲午战争以前,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尚处于酝酿时期。因此,我国对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问题方面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较少。目前,我国国内相关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师德评价的基本内涵

1.师德的概念

关于师德概念的研究,我国国内很多学者都表达过各自的看法并对其内涵进行过界定。其中,王晓莉认为,学者对师德的界定往往超越教师专业工作的范围,进而转变为对其个人所提出的道德要求[1]。田延光在其《切实重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一文中明确提出[2]:“师德,即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的灵魂,是教师在长期的教育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道德观念、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是这个社会对教师职业行为的基本道德的概括,它是教师的思想意识、道德品质和精神的体现。”此外,上海师范大学王正平教授,江苏省教育专家、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学院院长钱焕琦教授,安徽师范大学文秉模教授等多位专家也都对师德概念进行过定义[3]。综合看来,学者和专家虽然从不同角度对师德进行界定,但都强调教师师德与教师的观念、意识和行为规范密不可分。

2.师德评价的概念和作用

对于师德评价的概念,教育界有着较大的共识度。学者大多认为师德评价是一种手段及过程,是评价者站在教师道德标准之下,借助社会舆论、传统习俗、信仰等方式,对教师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体现的道德状况进行的善恶评判,并表明褒贬态度的过程。师德评价主要集中在师德建设、教师队伍建设、教师评价和办学绩效等几个方面[4]

3.师德评价的原则

在分析当前教师专业伦理评价现状的基础上,副研究员吉贻祥在其研究成果《高校师德评价的理论探讨》一文中指出,“师德评价的原则是评价的理论依据,也是师德评价指导思想的体现。正确的师德评价原则不仅可以统一教师的思想和行动的规范,而且能够指导、控制和协调评价过程。他指出师德评价的原则有四。其一:统一性和独立性的评价指标;其二: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评价标准;其三:‘他评’和‘自我评价’的评价方法;其四:评价目的应以教师发展为旨归”[5]

4.师德评价指标和内容

关于师德评价指标与内容的研究,大多是定性研究。其中,董彦旭认为,应将师志坚、师心慈、师智广、师法活、师业精、师纪严、师风正、师语美、师表端、师境雅十个方面的内容作为评价指标[6]。瞿鹤鸣将高等学校教师师德评价内容及指标归纳为:“遵纪守法、教书育人政治品德、为人师表等七个方面,并赋予了权重系数[7]。”

吕政宝博士在其研究成果《高等学校教师道德评价的内容》一文中指出:“高校教师角色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根据高校教师的作用,高校教师的师德应包括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内容。教学和育人的道德内容可以归结为‘六爱’,即‘爱国’‘爱学校’‘爱自己’‘爱生活’‘爱教’‘爱学习’。科学研究的内容涉及学术道德。道德的社会服务,包括‘自我克制’和‘公共利益’两方面的内容。”[8]

5.师德评价的历史背景

刘德铭在其研究成果《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问题研究》一文中主要回顾清朝晚期洋务维新运动以来的高等学校师德评价情况,并将其演进分为四个时期[9]:

(1)清晚期的高等学校师德评价(1862—1911):1902年的“壬寅学制”和1904年的“癸卯学制”的颁布,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部分章程中有关于教员品德方面的要求。

(2)中华民国时期的高等学校师德评价(1912—1949):将师德评价作为选聘高校教师的重要标准。

(3)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高等学校师德评价(1949—1977)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1949—1957年的苏联模式阶段和1958—1977年的动荡阶段。前一阶段的师德评价沿着思想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向开展,评价内容主要体现为政治觉悟、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集体利益等方面。后一阶段评价制度陷于混乱之中。

(4)改革开放后至今我国高等学校师德评价(1978—至今):1978年以来,我国在法律、行政法规和文件精神等领域对师德评价提出了大量的要求。

(二)师德评价的现状

1.当前师德评价建设存在的问题

学者对高校师德评价的研究资料很多,列出来的问题也有很多,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①师德评价缺乏合理标准;②师德评价的价值取向偏离;③评价主体单一;④师德评价目标定位太高,过分重视统一;⑤师德评价内容不全面;⑥评价结果的运用和执行力度不够。

2.师德评价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

刘德铭从三个层面分析当前高校师德评价存在问题的成因[9]:①思想层面。社会、学校和教师个人对师德的忽视导致师德评价工作的懈怠。②制度层面。师德教育制度的缺陷和教师考核制度的缺陷是导致师德问题产生的又一重要原因。③操作层面。一是评价依据缺乏操作性,二是评价责任主体不够明晰。

伏姜认为现有师德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10]:一是部分高校的师德评价主体单一,难做到客观公正;二是缺乏动态综合评价机制,只重结果,不重过程;三是指标体系有待完善,内容欠全面,指标权重设置主观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性;四是评价指标过分注重统一;五是忽视了教师道德评价的指导作用,过分强调奖惩,价值取向有偏差。

3.师德评价问题的对策

魏川波和赵永红在《高校师德评价误区分析与建议》一文中对师德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对策[11]:①营造良好的师德环境。②加强对师德评价的理论研究。③建立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该评价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确定一个良好的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基准;制定全面、准确、科学的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要求掌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探索多渠道、多途径的评价方式和方法,确定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权重;建立有效的反馈机制;坚持师德评价的创新和发展。④引导教师参加评价活动。

张丽萍在《试论新时期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构建》一文中也提出自己的见解[12]:①师德评价目的的确定。②师德评价指标的设计。③师德评价标准的设定。④师德评价方法的选择。⑤对师德评价结果的反馈。

另外,邹大勇认为做好师德评价工作的前提是要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包括目标、原则、标准、内容和方式方法等。具体体现为[13]:①高校师德评价的基本原则: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②高校师德评价的内容应涉及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③高校师德评价的方式包括社会舆论、自评和他评。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一)师德称谓的转变

在国外,教师职业道德是学者非常关注且重视的研究领域,并且形成了各国别具特色又能反映教师职业道德共性的研究成果。在我国,师德通常被称为“教师职业道德”,而在国外大多被专家赋予“教师伦理”或“教师专业伦理”这样的称呼,很少直接用“师德”一词。

(二)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问题

在国外,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问题既是教育(教师)伦理学的研究范畴,同时又是教育(教师)评价学的研究范畴。

国外关于教师职业道德评价问题的研究大多体现在“教育评价”(Educational evaluation)之中。人们普遍认为,20世纪30年代美国教育评价之父泰勒的“八年研究”及其与史密斯发表的八年研究报告开创了教育评价的新纪元。泰勒在报告中提出并运用“教育评价”的概念,是基于教育目标,制定一套标准和方法进行教育评价的。泰勒认为,评价过程实质上是确定课程与教学大纲在实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此外,斯塔弗尔比姆则定义教育评价是为决策提供有用信息的过程。日本的辰野千寿认为,教育评价是根据教育目标和指导方案,采用一定的指导方法,教育那些具有输入条件的学生,并借鉴原有的教育目的,对教育成果进行评价,从而获得信息反馈,以指导教师和学生学习、调整教学和学习方法,以更有效地达到教育目的[14]。纵观几位专家的观点,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指在教育目标和指导计划的指引下,对教师的教育成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并以此作为调整教育目的的手段。

三、师德评价研究述评

从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整理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国内对教师道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和规范上,研究的内容也大多停留在宽泛意义上的教师职业道德问题研究,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这一特定对象的研究和关于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研究较少。近年来,关于评价方面的研究成果大多集中在原则、指标、内容、评价的方法等方面,代表和阐述了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中的不同角度,为构建科学完善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国外研究则主要将教师道德纳入教育伦理学中,并将其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指标加以研究,似乎并未独立进行研讨,但这并不代表它不重要。

我国学者在构建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方面一直在努力,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首先,对评价体系的构建不够系统,对于体系中各有机组成部分的关系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其次,研究成果较少且没有深入地对高校教师本身特点进行探究。最后,研究成果缺乏,可实际操作性不高。如在研究教师职业道德要求上,很多研究大多空谈教师要关爱学生、要爱自己的职业等方面的内容,不仅对师德要求的具体细节未做深入研究,而且其观点也缺乏理论支撑。又如在谈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问题时,未能结合问题深入实际,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可行的对策。

总而言之,国内研究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的学者及研究成果相对较少,在中国知网数据库里搜索主题词“师德评价”,1999—2016年期间显示的文献为250篇(其中,硕博士论文仅24篇);再搜索主题词“高校师德评价”,2001—2015年的检索结果显示为34篇(其中,硕博士论文仅2篇)。这充分说明该领域的研究还相当薄弱,在体系的构建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

新时期,我国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是师德建设事业里一项任重而道远的工作,也是学校学风建设的重要内容。目前,我国高校师德评价存在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高校要针对当前师德评价存在的问题,重视并重塑,通过对教师师德的严格要求,不断提高高校师德水平,为我国高校优秀人才的培养奠定良好的师资基础。

参考文献

[1]王晓莉,卢乃桂.当代师德研究的省思:与国外教学道德维度研究的比较[J].外国教育研究,2011(06):79.

[2]田延光.切实重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J].江西社会科学,2003(06):166.

[3]卫荣凡.高校教师师德自律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2007.

[4]文秉模,汪应峰.大学教师伦理学[M].合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1991:6.

[5]吉贻祥.高校师德评价的理论探讨[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11):223.

[6]董彦旭.构建新时期师德评价指标体系[J].天津教育,2011(01):31-32.

[7]瞿鹤鸣,吴佳.高校师德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2:147-148.

[8]吕政宝.高校教师道德评价的内容[J].黑河学刊,2011(03):121.

[9]刘德铭.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评价体系构建问题研究[D].西宁:青海师范大学,2013.

[10]伏姜.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构建[J].新课程学习(下),2014(11):205.

[11]魏川波,赵永红.高校师德评价误区分析与建议[J].教育与职业,2007(03):55.

[12]张丽萍.试论新时期高校师德评价机制的构建[J].黑河学刊,2010(05):82.

[13]邹大勇.构建新时期高校师德评价体系的若干思考[J].文教资料,2007(20):11-12.

[14]王汉澜.教育评价学[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9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