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合作学习的内涵

合作学习的内涵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合作学习的内涵需要理解这样几点:第一,合作学习是以心理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因此,合作学习强调合作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

合作学习的内涵需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

(一)合作学习的定义

合作学习又叫作协作学习,是以现代社会心理学、教育社会学、认知心理学为基础,以研究与利用课堂教学中的人际关系为基点,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师生、生生、师师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活动为基本教学方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改善班级气氛、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极富创意与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能充分激发师生内驱力,开启师生智慧,达到人人参与,并有意识地、积极地、信服地、建构性地进行交往。

合作学习是以目标设计为先导,以全员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班级授课为前导,以小组活动为主的一种教学活动;是一种同伴之间的互助活动;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能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进行更复杂学习行为的活动;是以各小组活动过程中的总体成绩为奖励依据,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进展;以短时、高效、低耗、愉快为基本品质的一系列教学活动的统一。我们只有对合作学习的内涵有一个清晰准确的理解,才能有效地利用合作学习策略,培养学生合作技能,达到学习目标,提高教学成绩。关于合作学习的内涵需要理解这样几点:

第一,合作学习是以心理学、教育学、认知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因此,合作学习强调合作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凡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合作学习就是伪合作,是无效合作。所以,我们要实施合作学习,一开始就要研究学情,全面掌握学生的特点。任何教学手段,不是建立在学生学情基础上都是徒劳的折腾。

第二,合作学习是建立在现代学习方式基础上的,所以要符合现代学习方式的原则,即主动性、独立性、独特性、体验性、问题性原则。

第三,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合作单位的学习组织,强调师生、生生互动,因此需要建立良好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以保证合作的真实有效。长期良好的合作有利于学生未来社会人际关系的发展。

第四,合作学习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强调各成员之间相互依赖、团结协作、共担责任、共享荣誉。因此必须保证组员每个人都要充分发挥作用,不允许偷懒和“搭便车”,要共同提高、共同进步。合作学习的课堂是各尽所能,不歧视差生。

第五,合作学习以标准参照评价为基本手段,强调评价是为了促进进步,不是为了鉴别和甄别,因而不会损伤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共同进步。

第六,合作学习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和掌握社会技能为根本目标,因而有利于德育和智育的结合,从而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由于强调各成员共同进步,因而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习成绩,广大教师大可不必担心使用合作学习会影响教学成绩的问题。

第七,由于合作学习强调的是学生之间的互助、协作,老师的角色是组织者、指导者和协作者,因而有利于减轻教师的负担,使教师有更多精力关注课堂质量。合作学习是立足于课堂教学的,因而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第八,合作学习个人的奖励是以小组的方式呈现的,反过来对小组的奖励就是对个人的奖励,这种“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奖励方式,有利于小组成员之间互帮互助,共同进步,防止“个人英雄主义”抬头和“最后一节车皮”掉队,有利于各个小组成员为小组荣誉而战。

(二)合作学习的基本流程

合作学习是按照一定的流程和步骤展开的,基本流程是:激发学习动机→教学目标呈现→集体讲授(学习要求)、自主学习→问题探究→小组合作活动→测验(展示)→评价和奖励。这里需要我们理解五点内容。

第一,合作学习具有明确的目标导向。因而,需要老师(或学生)提前设计好学习目标。要明确学生在课堂内学什么,要通过合作达到什么目标。这个目标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是可测量的。教学目标应当包含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目标。

第二,合作学习之前,需要告诉学生所学知识重点、难点,怎样开展合作学习,合作要符合什么样的要求,探究什么问题等内容。还要告诉学生要用什么合作技能。它并不否定传统的集体性质的课堂教学,而是兼顾教学的集体性与个体性,采用班级授课与小组活动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开展课堂教学,力求课堂有效、高效。

第三,合作学习多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要有严格的组织程序,要做到各尽其职,各守其责,做到人人有事干,互动互助,共同进步。

第四,合作学习成果要及时测验,但测验的目的不是为了排名次、分高低,而是为了检查小组任务完成的情况,以及测验学习者的进步情况,以便于掌握目标达成度,便于及时采取帮扶措施,避免问题累积。

第五,合作学习非常重视评价在合作中的作用,但这种评价与传统教学评价不同,它变传统教学中的个体排名为个体进步,看学生在原有基础上进步了多少。因而,既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有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这样的评价目的是为了促使进步,不是为了论分排队,评价不会造成心理压力,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合作学习与竞争性学习、个体化学习、小组学习的区别

许多老师在开展合作学习时,会把合作学习与竞争学习、个体学习和小组学习混淆。要深入了解合作学习的内涵,准确把握合作学习要领,就要对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梳理,加以区别。

1.合作学习与竞争性学习的区别

在以班级授课制为特征的传统教学中,教师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教师的作用发挥,学生与教材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如何交互上,忽视了学生与学生之间应如何交互的问题。合作学习力求实现竞争性学习(相互竞争,看谁最好)、个体化学习(各自独立学习,其他学习者的成败与自己没有关系)、合作学习三者之间的交互。

竞争性学习是学习者之间非此即彼的拼杀,是消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他人的胜利意味着自己的失败,是一种“利己损人”的交互方式。踩着他人的肩膀是为了让对方倒下,让自己爬得更高。这种竞争不利于整体团结进步,是残酷的,对绝大多数学生是一种伤害。合作学习虽然并不排斥在合作过程中的个体竞争,但目的不是为了排名,而是通过竞争激发学习者的内在热情,看谁学得最好、最有效,个人的成就要通过集体(合作小组)的成就体现出来,这就避免了个体间的恶性竞争

2.合作学习与个体化学习的区别

个体化学习是学习者彼此独立的学习,他们的成功取决于各自的努力的程度,其他学习者的成败并不影响自己的成绩,这是一种“利己不利人,也不损人”的交互方式。这种学习方式带有非常明显的“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容易出现闭门造车式的本本主义或书呆子式学生,不利于人际交往,不利于培养合作精神。合作学习中学习者的个人目标和小组目标之间是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即个人始终绑定在小组的战车上,只有小组所有成员都完成各自的目标,自己才能获得成功,这是一种荣辱与共的交互方式。

目前,竞争性学习与个体化学习在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占据着主流地位,而合作学习的运用还处在探索试验阶段。因此,我们需要深刻理解合作学习内涵,运用合作学习策略,改变竞争性学习和个体性学习中被扭曲了的利己主义的竞争意识和不关心他人的缺陷,培养学生相互关心、相互合作、相互帮助的合作精神和合作技能。

3.合作学习与小组学习的区别

合作学习是以小组为基本单位的教学组织形式,但合作学习不等于简单地把学习者分成小组进行的学习。如果在一个小组中,学习者只是坐在一起,做各自的事情,虽然相互之间可以进行自由的交谈,但这种学习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因为小组成员之间没有建立积极的相互依赖关系。如果一个小组被分配了某项任务,只有一个学习者把所有的工作完成了,其他成员只是“看客”或“木偶”,这种学习也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学习。因为合作学习要求合作小组内每一个成员都要承担各自的责任。所以,我们说,合作学习不是随随便便的几个学习者凑到一起组成一组就叫合作学习了,合作学习小组必须基于一定的条件和任务,基于一定的共同目标才能称其为合作学习。也就是说,合作学习既要有合作的形式,也要有合作的实质,体现合作的成果。

(四)合作学习不是新事物

我们不要以为合作学习是什么新鲜事物,合作学习虽然是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使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但它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人类纪元初期。早在两千多年前,我国古典教育名著《学记》中就有“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的记载,就已经强调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合作;在西方,早在公元1世纪,古罗马昆体良学派就指出,学生们可以从互教中受益。1806年合作学习小组的观念从英国传入美国,受到美国教育家帕克、杜威等人的推崇并被广泛应用,最终于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成为现代最为广泛运用的合作学习理论

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在课堂教学中开始引入小组活动,由此引发了对合作学习的探讨。90年代中期,山东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展了合作教学研究与实验,2001年开始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三大学习理念,这一系列的教育科学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推动了合作学习在我国的发展。目前,合作学习被越来越多的学校和教师所认可,其中以郑杰为代表的合作学习研究专家对合作学习的推广运用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