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迅的“随便翻翻”读书法

鲁迅的“随便翻翻”读书法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说他自小就养成“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到得现在,还是如此。不用心、不费力,往往在作文或看非看不可的书籍之后。觉得疲劳的时候,也拿这玩意来作消遣了,而且它也的确能够恢复疲劳。”而鲁迅先生的“随便翻翻”读书法就十分适合青少年。“随便翻翻”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广博、面大。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便翻翻”不是不求甚解。

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

——鲁迅(曾任北京大学讲师,中国著名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书籍是知识的重要载体,蕴含着千百年来人类的智慧与理性,而这些智慧和理性也使得书籍灿然有光。书籍是一种工具,它能在黑暗的日子鼓励你,使你大胆地走入一个别开生面的境界,使你适应这种境界的需要。

然而,拥有了书籍不代表你就拥有了智慧。有了书还要经常翻看,才能汲取其中的知识,而不应该像有的人只用很多精装的书籍来装点自己的门面。也有一些人将读书作为一种仪式,总是要求“天时地利人和”的时候,才能够打开书本来阅读。

其实,阅读很简单,只要有空随手翻翻就可以毫不费力地开始阅读了。鲁迅先生酷爱读书,一生手不释卷,勤读不辍。他还非常关心青年们的读书,常撰文把自己的读书方法介绍给青年们。

鲁迅的视野极其开阔,阅读的范围很广。他主张“博识”,认为读书人应“放开肚量,大胆地、无畏地、尽量地吸收”古今中外各类知识。1934年,他写过一篇《随便翻翻》的短文,专门介绍了他称为消闲的读书“随便翻翻法”。

鲁迅说他自小就养成“随便翻翻”的读书习惯:“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要拿来翻一下。或者看一遍序目,或者读几页内容,到得现在,还是如此。不用心、不费力,往往在作文或看非看不可的书籍之后。觉得疲劳的时候,也拿这玩意来作消遣了,而且它也的确能够恢复疲劳。”

在种类繁多的、观点不同的众多书籍中,不仅有毫无益处的,而且还有“毒品”或“麻醉品”。究竟怎样才能鉴别书籍的真伪或优劣呢?鲁迅主张用“比较法”:“讲扶乩的书,讲婊子的书,倘有机会遇见,不要皱起眉头,显示憎厌之状。也可以翻一翻;明知道和自己意见相反的书,已经过时的书,也用一样的办法……这也有一点危险,也就是怕被它诱过去。治法是多翻,翻来翻去,一多翻,就有比较:比较是医治受骗的好方子。”

爱读书,养成读书习惯,这是进行知识储备的重要原则,也是一个人一生成功的重要起点。我们青少年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书读起,多读书,读好书,从中体会获取知识的乐趣。而鲁迅先生的“随便翻翻”读书法就十分适合青少年。

“随便翻翻”的第一个好处就是快速、便捷。只要手边就一本书,只要你有一点空闲时间,都可以拿起来翻一翻,哪怕是一段话、一个目录,都是知识的积累。等积少成多,你的知识也就丰富起来了。

“随便翻翻”的第二个好处就是广博、面大。阅读的面越广,我们的眼界也越开阔。当然不是说,什么书都看,就是要什么内容都接受。对于那些是我们不喜欢看的书,或者是过时的书,我们也可以从中找出问题的所在,对其进行批判。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随便翻翻”不是不求甚解。古语“学而不思则罔”,阐明了读书不注重思考的危害,如鲁迅所言,“倘只看书,便变成书橱,即使自己觉得有趣,而那趣味其实是已在逐渐硬化,逐渐死去了。”鲁迅看书学习,决不马马虎虎,以一知半解为满足,而是经常琢磨、推敲,反复对照、比较。鲁迅少年时,教师出“独角兽”三字要求学生对仗,有的学生不假思索就用“两头蛇”、“九头鸟”等来对,最后只有鲁迅的“比目鱼”受到夸奖,就是因为鲁迅从《尔雅》中的“东方有比目鱼焉,不比不行”的句子对出来的,“独”能表数目但不是数字,只能用“比”一类的词来对。

所以,青少年要向鲁迅先生那样在广博的基础上,也要对所学的知识达到专精的程度。那么,在读书的过程中,要注意下面几点:

1.硬看。对较难懂的必读书,硬着头皮读下去,直到读懂钻透为止。

2.专精。以“泛览”为基础,然后选择自己喜爱的一门或几门,深入地研究下去。

3.活读。读书时要独立思考,注意观察并重视实践。

4.参读。读书时可以参读作者传记、专集,以便了解其所处的时代和地位,由此深化对作品的理解。

5.设问。就是拿到一本书,先大体了解一下书的内容,然后合上书,可一边散步,一边给自己提一些问题,自问自答:书上写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要是自己,这个题目又该怎么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