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积累·模仿·表达

积累·模仿·表达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只有收入高于支出,支出才存在优选的可能。积累犹如大堆的干柴,指导与命题仅仅是一枚火柴。没有丰富的积累,就很难写出好的作文。所以模仿是学习作文必须经过的一级台阶,是一条重要的规律。力求能促进由模仿到创造的嬗变。写作文是由“多”到“好”,熟能生巧的过程。作文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实践的方式是运用语言,不是像数理化课程一样举一反三,作文应该是“举三反一”,是由“多”到“好”,由“熟”到“巧”。

长期以来,中学生写作的内容窄化,或只注重静态知识,或将写作与生活割裂开来等等;其实撬动写作兴趣的杠杆不是逻辑、篇章、结构,而是生活、思想、体验。作文本是表现生活、传达情感的一种介质,是人类沟通和交流的一种需要。写作活动其实质是个体生命的语言表达,而语言表达是一种言语思维与言语技能操练的反复实践,所以,这种实践必然有它本真的表现,自身的规律。

一、先积累后表达的规律

蜜蜂要采集一百万朵花才能酿出约一公斤蜜。没有辛勤的采集积累就酿不出又香又甜的蜜。学生作文感到无话可说,不喜欢作文是个老问题了。八十年前,叶圣陶先生在一篇文章里举过一名学生作文的例子:老师命的题目是“昨天的日记”,学生作的文章只有这么几句话:“昨日晨起夜眠,进三餐,上五课,皆如前日,无他可记。”类似这种情形,今天并不少见。有人把写作文同生孩子比较,生孩子难,但肚里究竟有东西,而作文苦于没有积累与贮存,怎么个写法,这不比生孩子更难吗?写作是支出性活动,要有永恒的收入,才能保证永恒的支出;一旦收入停止,支出也就枯竭。同时,只有收入高于支出,支出才存在优选的可能。一般来说,储十选一,会是好文章;储三选一,文章也还可读,储二选一,就会捉襟见肘,倘若储零选一,就只有胡编乱造了。古今中外的作家们无一不在积累生活、贮存素材这项基础工程上下功夫。

生活的积累关键在于发现,从生活中去发现,发现越多,内在越充实,体验也越深刻,表达的角度越广阔,所谓“用功深者,收名也远”。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信息源,关键在于我们能否善于去发现、采集、积累。有的人“身入宝山,空手而归”,是因为他根本没能有意识地去发现与积累。常看到一些学习后进学生对刚学过的知识、刚经历过的事情只留下一片模糊的印象,甚至在短时间里忘得一干二净,这是因为他们在生活中看到、听到、感到、想到的许多事物,在发现意识并不很强的情况下,大都没有记住它们的意图和要求,只是一种“无意识记”,以至过眼即忘。

阅读是另一种积累。阅读是读者对社会和人生的间接体验。阅读一篇作品,作品首先告诉读者的不是文章应该怎样写,而是生活是什么。读者在阅读中不仅了解了生活的面貌,也产生对生活的情感,获得对生活的见识。古人提倡“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人生在世,不可能事事躬身亲历,件件付诸实践;阅读自然就成为获取知识与经验的途径;阅读也是间接体验人生与社会的途径,阅读亦是间接认识自然的途径。人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我的关系,光靠想与做是不行的,也得以广泛的阅读为参照坐标。我们在享受阅读与吸收之余,自会涌出一种表达的愿望,这就是写作,写出来的东西就是我们芬芳的思想。空袋不能直立的道理大家都懂,你读得多了自然就有了内涵,有了见解,有了思想,这就是古人所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积累犹如大堆的干柴,指导与命题仅仅是一枚火柴。积累犹如池塘,指导与命题仅仅是一颗石子。没有丰富的积累,就很难写出好的作文。

二、由模仿到创造的规律

学生作文有一个由“不会”到“会”的过程,这中间少不了学习与模仿。从蜻蜓的翅膀到飞机翱翔于蓝天,从人的大脑到机器人、克隆动物以至试管婴儿的发明,你能否认它们不是创造的成果?在一定意义上说,作文是语言实践训练,纵观人类的语言发展与变迁,模仿起着巨大作用。日常生活中小孩从咿呀学语到简单的问句及一段话,模仿的成分占多,模仿的功绩不可抹杀。

我们说诗画相通,试想一个画家如果在初学阶段不是“照葫芦画瓢”,何谈日后的创造。模仿就像孩子写大字临帖、描红一样,是必要的基本功训练。我们这里说的模仿不是依葫芦画瓢,依照例文生搬硬套,而是学习人家怎样发现生活,积累材料,提炼主题,立意构思,遣词造句等等。在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初级阶段(因人而异,有的在小学、有的在初中、有的甚至在高中、大学),多帮助他们从前人那里吸取一些认识和表达的方法,模仿一下,是必要的,但是到了一定阶段就不宜模仿。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模仿起码有两点好处:一是可以引发写作动机,产生试一试的欲望;二是学有榜样,立竿见影,使学习写作活动有兴味。同时模仿还可以帮助学生由此及彼,从中体味言语机制的变换与奥妙,写出自己的想法,达到交流的目的,潜移默化中促进能力的迁移。所以模仿是学习作文必须经过的一级台阶,是一条重要的规律。正如篮球运动员不经过在罚球线上正面投篮的千百次严格训练,却梦想三分球百发百中,旋转360,扣篮个个出彩一样;要取得表达的自由,不经过严格、科学的模仿训练是不可想象的。

《诗经》的质拙朴实,《楚辞》的诡谲奇丽,唐诗的雍容华贵,宋词的典雅绮秀,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前人丰厚语料的积淀,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所谓“《文选》烂,秀才半”,模仿中积累起来的众多语言原型,故事原型,互相渗透、互相影响、互相碰撞而最终迸出创造的火花。莫言对马尔克斯表现手法的模仿,路遥对柳青表现农村史诗题材的模仿都取得了成功;从这个意义上说,模仿是创造的起点,模仿为创造铺垫了上升的台阶。应该注意的是模仿作文要追求高品位,要致力于既求同又求异,既学方法又讲究原理,既求形似又求神似。力求能促进由模仿到创造的嬗变。

三、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

唯物辩证法认为:只有量变才能引起质变。作文的道理也是这样,只有积累一定的量,才能完成质的飞跃。写作文是由“多”到“好”,熟能生巧的过程。

长期以来,作文训练效率不高,原因很多,量的积累少是其中的一条重要原因。现行作文教学每学年认可学生写16篇作文,从小学到高中,12年时间才写192篇作文,192篇作文中学生所写不合要求的至少占1/3。命题指导的失误、评改消极因素的影响,百篇的训练也大打折扣。作文是一种语言实践活动,实践的方式是运用语言,不是像数理化课程一样举一反三,作文应该是“举三反一”,是由“多”到“好”,由“熟”到“巧”。小孩子学习语言不知说了多少遍才说通一句话,从直觉说至少也是以万为单位计算的。从说到写的语言转换机制比较复杂,往往是说易写难。我们一直遵从的“例子说”、“举一反三说”,主要是针对课堂阅读而言,但有人也用以指导作文,忽视了作文量的训练。

作家肖复兴的儿子肖铁从小学到中学写了“满满一抽屉作文稿纸,整整七大本日记”的练习,用肖铁的话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日子多了,也便成了路。”作文的练习如同说话走路一样,实践多了,水平就会提高,就会由量变引起质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