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两车对撞油门比刹车更安全吗

两车对撞油门比刹车更安全吗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而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利用我们的主阵地——课堂,创设自由空间、自由时间,包括让学生大胆地犯错误,在错误中进行自我反思,展现美丽。教师课堂上给学生足够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有错误出现时,教师抓住学生难得的错误资源,当一些关键的、共性的错误,被教师因势利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错误才真正展现出美丽,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大大被激发,一步步引向知识的深处。

刘丽杰

周国平先生《把心安顿好》中关于“教育即生长”,“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的观点对我们教育工作者有很大启发。他讲到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当学生离开校园的时候,剩下的是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这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获得,不是一朝一夕的,需要教师利用我们的主阵地——课堂,创设自由空间、自由时间,包括让学生大胆地犯错误,在错误中进行自我反思,展现美丽。

运动学中的追及相遇问题学生普遍很困惑,往往一听就会,一做就错。这主要因为物理中和很多实际问题联系比较紧密、学生将课本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的能力不够造成的。高三第二轮复习课,在专题2直线运动与牛顿运动定律的教学中有这样一道题,其内容是:

现有甲、乙两辆汽车正沿同一平直马路同向匀速行驶,甲车在前,乙车在后,它们行使的速度均为10m/s。当两车快要到一十字路口时,甲车司机看到绿灯已转换成了黄灯,于是紧急刹车(反应时间忽略不计),乙车司机为了避免与甲车相撞也紧急刹车,但乙车司机反应较慢(反应时间为0.5s)。已知甲车紧急刹车时制动力为车重的0.4倍,乙车紧急刹车制动力为车重的0.6倍,求:

(1)为保证两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不相撞,甲、乙两车行驶过程中至少应保持多大距离?

(2)如果两车刹车时的加速度交换,为保证两车在紧急刹车过程中不相撞,甲、乙两车行驶过程中至少应保持多大距离?

这道题我先提出第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思考,然后小组讨论,最后两个同学到黑板展示。

设甲、乙两车行驶过程中至少应保持距离s0,在乙车刹车t2时间两车恰好相遇,则有:两车避碰条件是甲、乙两车相遇时甲、乙速度相等

恰好相遇条件:

解得:s0=1.5m

我先订正了第一问,同学们大部分做对了,他们很有成功感。紧接着我提出第二问,大家一看,这一问与第一问一样还是追击避碰的问题,特别兴奋快速动笔做出答案,有几个同学抢着上黑板,很快大家做完了,很多同学做完以后呈得意洋洋状,甚至不愿意和小组同学讨论了,我没有急于讲答案,而是让板演的同学讲,同学讲的第一句是和第一问做题方法一样,然后列式计算,讲完以后我追问下面同学有没有不同观点,有四个同学做法不同,我没有急于做出正确与否的结论,而是让课堂安静两分钟,然后提出一系列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入深处。

教师:从题干出发寻找两个问题的不同点?

学生:都是追及避碰的问题。

教师:完全正确。这是什么运动追及什么运动的问题?

学生:经过讨论得出第一问是刹车快的追及刹车慢的,第二问是刹车慢的追及刹车快的。

教师:相遇后追及者比被追及者速度怎样?后果是什么?

话没有说完,和第一问一样方法的同学就跑到讲台,这时台下同学开始出现了议论声,我仍然是一言不发,笑眯眯地看着台上重新板演同学和台下议论纷纷的同学们,直到最终鸦雀无声,才让板演同学说出所犯错误:第二问被追者先停车了,追者只能刹车停止才能避碰。

学生总结:物理知识的应用不是盲目套用公式规律,要与实际情景相对应,具体问题要做具体分析。

教师:我们课堂上看起来学的是物理公式,实质是物理知识在实际问题的应用,从而在学习过程中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

课后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过程,如果我像过去传统方法直接告诉学生这地方存在陷阱,而不是给学生时间自己跌倒再自己爬起来,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就被我们剥夺了,很快就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教师不应把知识灌输给学生,而应引导学生去主动发现知识、探索知识,怎样引导?我觉得允许学生犯错误,让学生暴露出知识的漏洞也是一种方法,摔得狠自己爬起来才能总结教训。教师课堂上给学生足够时间、空间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有错误出现时,教师抓住学生难得的错误资源,当一些关键的、共性的错误,被教师因势利导成为全班学生新的学习材料时,学生的错误才真正展现出美丽,学习物理的兴趣才会大大被激发,一步步引向知识的深处。使学生在错误中“悟”出道理,发出感想,激发出学习热情。

课堂因教师预判和预留学生犯错误的时间、课堂因错误的发现、对错误的探究、解决而充满活力。“错误”是极具意义的课堂动态资源,是新课改的课堂魅力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