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适合作为班级奖励的东西

适合作为班级奖励的东西

时间:2022-02-2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于是,兔王规定,兔子们采集回来的食物经过验收后,可以按照完成的数量得到胡萝卜作为奖励。一时之间,兔子们的工作效率大增,食物库存量大有提高。没办法,兔王只好恢复了奖励制度。时间长了,兔王又发现那些经常得到奖励的兔子的胡萝卜多得已经吃不完了,它们就失去了工作热情。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扇贝效应”。总之,掌握好奖励的艺术,应成为教师的一门必修课。

王锐

记得看过这样一个小故事:山坡上有一群兔子。一天,兔王突然发现,外出寻找食物的兔子带回来的食物越来越少。经调查发现,原来是一部分兔子在偷懒。于是,兔王规定,兔子们采集回来的食物经过验收后,可以按照完成的数量得到胡萝卜作为奖励。一时之间,兔子们的工作效率大增,食物库存量大有提高。兔王非常开心。过了一段时间,兔王想:库存这么多了,可以不奖励了吧!于是,就取消了这个奖励制度。马上,兔子们热情尽失,谁也不愿意再去找食物,库藏数量剧减。没办法,兔王只好恢复了奖励制度。时间长了,兔王又发现那些经常得到奖励的兔子的胡萝卜多得已经吃不完了,它们就失去了工作热情。而那些因懒惰得不到胡萝卜的兔子,也是得过且过,在混日子。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扇贝效应”。

其实在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也存在着这样的问题,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于是想出了对做家务进行物质奖励的办法,如扫一次地给2元,或每周吃一回麦当劳等。可是一旦家长的奖励某次不兑现的时候,孩子就会“罢工”。甚至固定时间、固定内容的奖励,孩子厌倦了,宁愿不要奖励也不再干活了。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为了激励学生往往会采取一些奖励措施,如常见的“小红花”。其实我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为了鼓励学生展示交流,就曾采取上课给展示次数最多的小组每两周发一次喜报的奖励办法。刚开始学生的兴趣高涨,为了得到喜报,上课积极发言展示。可是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发言的经常是那几个平日就很积极的学生,得到喜报的也总是那一两个小组。不活跃的学生虽然刚开始也试图积极发言展示,可是一段时间后,得不到喜报,使得他们又回到了原来较为沉默的状态。而苏霍姆林斯基则说:“真正的教育技巧是使人们做好事而不指望表扬。”

懂得了心理学上的“扇贝理论”后,我想我们在学校教育中进行奖励时可以注意两个方面:

★ 奖励时间和方法可以不固定,与精神熏陶结合

一些固定流程、固定时间的奖励容易使学生产生懈怠情绪。那么教师就可以偶尔采取“突如其来”的小奖励,让学生产生惊喜,出乎意料。并且奖励不一定固定是“胡萝卜”,教师可以进行变换,给学生以新鲜感。这种奖励可以是物质的,如书签、糖果、贺卡等;可以是精神表扬的方法;还可以把物质奖励同精神熏陶结合起来,使其注重内在,富含情趣和意义。可以这样说,我们教师应该逐渐向精神奖励的层面上引领学生,最后使学生达到即便没有奖励,也能做到如雷夫老师在《56号教室》中所说的“我有我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 兼顾公平性,让奖励兼顾全体与个体

奖励不要仅仅面向个体,应兼顾公平性。例如在课堂上经常会有这样两难的处境。如果教师总是提问积极发言的学生,对沉默的学生不闻不问,就可能会被“活跃分子”垄断课堂;如果对“活跃分子”的发言故作视而不见,又会挫伤他们的积极性。我后来采取了这样的做法,私下与班级的“活跃分子”约定:你们积极发言的态度很好,但是也要照顾其他同学。所以你们举手三次,有一次发言机会,如果发言有深度有启发性,还可以再奖励一次机会,或是再挑战有难度的题目。这样他们没有了不满,更加积极地投入课堂中,从而促进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这种做法既鼓励沉默者积极争取发言的机会而不是依靠机会的施舍,又引导“活跃分子”关注思维的深刻性,尊重差异,兼顾公平。这样获得奖励的小组就不再总是那一两个小组了。一段时间后,班级形成了一种和谐有序的课堂氛围,学生经由奖励的刺激,最终内化为对自我的要求与促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只指望靠表面看得见的刺激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对课程的兴趣,那就永远也培养不出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充分调动起学生内在对知识的渴求。不再是学生学习的旁观者,而应是诱发学生兴趣的启迪者;不再是学习结果的裁判员,而应是摇旗呐喊的推动者。总之,掌握好奖励的艺术,应成为教师的一门必修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