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凶手为何被“法液”吓死

凶手为何被“法液”吓死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不良情绪可以致病,甚至可以致死,损害健康。于是,他让所有的嫌疑人都喝了“法液”——一种有一定毒性但并不会致死的液体。巫师告诉他们,这种“法液”只对杀人凶手起作用,无辜的人不会有事。清白的人坚信“法液”不会伤害自己,大胆地喝下去,都安然无恙。但真正的凶手却从此陷于绝望之中,由于心存恐惧,“法液”使他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没有多久他就死去了。

情绪与健康有关吗?回答是肯定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良好的情绪可以防病、治病,有益于健康。不良情绪可以致病,甚至可以致死,损害健康。

从前,有一个人以为自己误吞了一枚缝衣针,觉得特别不舒服,甚至感到喉咙已经肿了。后来,他找到了那枚遗失的针,才明白自己并没有吞针,满腔的疑虑解除,所有不舒服的感觉也就随之消失了。

有个岛上生活着一个未开化的村落。有一天,村里发生了一桩杀人案。村里的人相信巫师,为了查清罪犯,请来了一名巫师。巫师心里嘀咕:如果查不出凶手,以后谁还会相信自己的魔法呢?于是,他让所有的嫌疑人都喝了“法液”——一种有一定毒性但并不会致死的液体。巫师告诉他们,这种“法液”只对杀人凶手起作用,无辜的人不会有事。清白的人坚信“法液”不会伤害自己,大胆地喝下去,都安然无恙。但真正的凶手却从此陷于绝望之中,由于心存恐惧,“法液”使他的身体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没有多久他就死去了。

通过以上的事例可以看出,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增强动物或人的身体的抵抗力,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对身体构成伤害。我国古代就有“内伤七情”之说,这种说法认为当人的“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绪过度时,就会使人产生生理疾病。

当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时,会使人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如愤怒、憎恨、悲愁、焦虑、恐惧、苦闷、不安、沮丧、忧伤、嫉妒、耻辱、痛苦、不满等。任何事物都有好、坏两个方面的特征,消极情绪也不例外——一方面,它是机体为适应环境而作出的必要反应,能动员机体的潜在能力,努力使自己适应变化的环境;另一方面,消极情绪是一种心理的不良紧张状态,会引起高级神经活动的机能失调,过分地刺激人的器官、肌肉及内分泌腺,会使人失去身心平衡,从而对机体的健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

现代心理学、生理学和医学的研究成果表明,情绪对人的健康具有直接的作用,可以说情绪主宰着健康。

1.良好的情绪能促进身心健康

欢乐、愉快、高兴、喜悦等,都是积极良好的情绪体验。这些情绪的出现,能提高大脑及整个神经系统的活力,使体内各器官的活动协调一致,有助于充分发挥整个机体的潜能,有益于身心健康和提高学习、工作的效率。

我们看到报纸、电视报道过很多抗癌“明星”的动人故事,他们大都以乐观向上的积极情绪创造了战胜死神的奇迹。

良好的情绪能增强机体活力,从而提高人的免疫力,并减少神经系统、消化系统等的疾病。许多临床实践表明,积极开朗的情绪对治愈疾病大有好处。长寿者的共同特点之一就是心情愉快、乐观豁达、心平气和、笑口常开。心情愉快还会改变一个人的面貌,使人容光焕发、神采奕奕,正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

2.不良情绪影响身心健康

不良情绪主要有两种,一是过度的情绪反应,一是持久性的消极情绪。

过度的情绪反应是指情绪反应过分激烈,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如狂喜、暴怒、悲痛欲绝、激动不已等。持久性的消极情绪是指在引起悲、忧、恐、惊、怒等消极情绪的因素消失后,其人仍数日、数周,甚至数月沉浸在消极状态中不能自拔。

目前,大量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都已证明:不良情绪会危害人的身心健康。一方面,这种情绪的出现可使人的整个心理活动失去平衡,另一方面会造成生理机制的紊乱,从而导致各种生理疾病。

在过度的情绪反应或持久性的消极情绪的作用下,神经系统的功能会受到影响。突然而强烈的紧张情绪的冲击会抑制大脑皮层的高级心智活动,打破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之间的平衡,使人的意识范围变得狭窄,正常判断力减弱,甚至有可能使人精神错乱、神志不清、行为失常等。许多反应性精神病就是这样引发的。持久性的消极情绪,常常会使人的大脑机能严重受损,从而导致各种神经症和精神病。据调查,大学生中常见的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神经衰弱等心理问题和疾病大多与不良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良情绪不仅会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很大危害,而且会损害人的生理健康。我们周围有许多人,一旦面临重大抉择或工作挑战,就会出现各种程度的身体不适,如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偏头痛、皮炎、瘙痒、腰酸等,这些都是紧张、焦虑所致。此外,紧张还可能引发高血压,而兴奋易导致脑溢血。林黛玉就是因长期忧郁导致肺结核越来越严重而断送了年轻的性命。此外,消极情绪还会造成心血管机能紊乱,影响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由此可见,不良情绪会对人的身心带来很大的危害,我们要学会控制坏情绪,保持好情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