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近代史(世纪—年俄国十月革命)

世界近代史(世纪—年俄国十月革命)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世界近代史始于15世纪文艺复兴,止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遍布全球的贸易刺激着人们的贪欲,并不可避免地带来最惨烈的世界大战。1492年,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的命令,率领3艘帆船和87名船员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在鲜为人知的大西洋向西进行探险。1521年3月,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为了征服这里,参与了土著居民的内部冲突,结果丧命。这种明显的欺骗和掠夺引起德国人民的普遍仇恨。

世界近代史始于15世纪文艺复兴,止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15世纪中期新航路开辟后,科技的发展使欧洲人得以航海远行,去探索新的世界。欧洲人对传统和信仰发生质疑,文艺复兴给人们带来了新的思想。17世纪,欧洲的贸易被推进到全球,许多殖民地建立。成千上万的欧洲人漂洋过海去美洲寻求更好、更富裕的生活,他们赶走印第安人,并通过奴隶贸易将非洲人掠夺为奴。18—19世纪是“革命的世纪”,世界许多地区发生了反抗统治者或殖民者的革命,其中有一些取得了胜利。工业革命给人们带来火车、汽船、电报,世界变小了。遍布全球的贸易刺激着人们的贪欲,并不可避免地带来最惨烈的世界大战。

地理大发现

哥伦布画像

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一些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手工业及商业贸易有了相当程度的发展。一些商人渴望向外扩充贸易,获取更多财富。当时指南针已从中国传到了欧洲,航海术的提高,多桅快速帆船的出现,利用火药制造大炮和轻便毛瑟枪的出现,以及地圆学说获得承认等,都为远洋探索航行提供了物质条件和思想准备。西班牙和葡萄牙是当时欧洲最强盛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它们以其有利的地理位置,逐渐成了探索新航路的主要组织者。西方史学将14—17世纪欧洲航海者开辟新航路和“发现”新大陆的活动统称为“地理大发现”。

新航路的开辟

在新航路开辟之间,东西方之间的贸易有传统的商路,但这些商路均以东地中海为出发点,经过意大利商人和阿拉伯等地东方商人的多次转手,东方商品运抵欧洲时价格往往上涨数倍。随着对外贸易的扩大,西欧各国力图找到更便捷的商路,以直接获得来自东方的商品。最早开始寻找新航路的是葡萄牙人。

从15世纪60年代开始,葡萄牙人探索了非洲西海岸,并建立港口和要塞,与非洲人进行黄金、象牙和白银贸易。他们逐渐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缪·迪亚士到了非洲南端的好望角,从而为开辟通往印度的海上航路奠定了基础。1497年,迪亚士帮助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策划了更远的航行,伽马从里斯本出发,绕过好望角,沿非洲东海岸北上,横渡印度洋,次年到达印度西海岸的卡里库特。1499年,伽马满载着大量香料、丝绸、宝石和象牙等返回里斯本。这次航行实现了欧洲人开辟东方新航路的夙愿。继伽马之后,佩德罗·卡布拉尔也满载胡椒从印度归来。这些激励了其他航海家尝试航行到更远的地方。

发现新大陆

在葡萄牙人向南航行的时候,西班牙人向西进行了横穿大西洋的航行。意大利热那亚人哥伦布根据地圆说的理论,相信穿越大西洋就可以到达印度。1492年,哥伦布奉西班牙国王的命令,率领3艘帆船和87名船员从西班牙巴罗斯港出发,在鲜为人知的大西洋向西进行探险。哥伦布的船队横渡大西洋,到达巴哈马群岛,之后又到了古巴岛和海地岛。此后哥伦布又3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中美洲和南美大陆的一些地区。哥伦布认为他所发现的土地就是印度,并称当地居民为印第安人。在哥伦布探航期间,意大利佛罗伦萨人阿美利哥·维斯普西考察了南美海岸,证明这里并非印度,而是新的大陆。后来根据阿美利哥的考察结果,人们将这个新大陆命名为“阿美利加”,美洲由此得名。

麦哲伦环球航行

葡萄牙贵族斐尔南多·麦哲伦在哥伦布的航行基础上相信,绕过新发现的大陆继续向西航行,一定能到达东方。1519年,麦哲伦率领5艘帆船和260名船员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从桑卢卡尔港出发,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大陆进入太平洋。1521年3月,船队到达菲律宾群岛,麦哲伦为了征服这里,参与了土著居民的内部冲突,结果丧命。其后,麦哲伦的同伴继续航行,到达“香料群岛”(今马鲁古群岛),满载香料穿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循非洲西海岸于1522年返回西班牙,从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文艺复兴

达·芬奇《蒙娜丽莎

文艺复兴是14—16世纪欧洲新兴资产阶级一次重要的思想、文化运动。其最初兴起在意大利,16世纪扩大到西欧其他国家。文艺复兴名义上是为了恢复古希腊、古罗马文明的文学艺术,实际上是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借此名义来发展科学技术,要求在思想上摆脱以神为中心的封建教义。西欧的文艺复兴运动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思想体系,即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与中世纪的教会思想针锋相对,是当时的进步思想。人文主义者的世界观是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人文主义者反对基督教宣扬的人有罪论,强调人的尊严和高贵,竭力颂扬人的价值。人文主义者提倡人权,反对神权;批判封建等级特权,主张自由平等的政治观;提倡理性和科学,反对蒙昧主义和神秘主义,猛烈抨击教会的愚民政策及对文化科学的摧残,这些无疑都闪烁着思想的伟大光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文学艺术取得了辉煌成就,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人物和著作。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有意大利著名诗人、作家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米开朗琪罗的雕刻《大卫》,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等。

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像

15世纪末16世纪初,德国的社会经济仍然是封建制占统治地位,但农业、工业、商业都有巨大的进步,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了新兴的资产阶级。德国国内分裂割据严重,封建领主们往往雄霸一方,残酷剥削当地的农民。除封建领主外,对德国人民进行盘剥的还有罗马教廷,那些高级僧侣用宗教手段(如征收什一税、开除教籍、朝拜圣像、贩卖赎罪券等)压榨农民,由于手段极为卑劣,教会成为下层劳动者强烈痛恨的对象。

1517年,教皇立奥十世以建造圣彼得大教堂需要募款为名,派特使到德国兜售赎罪券。他们宣称,只要购买赎罪券的钱一敲响钱柜,有罪的灵魂可立即由炼狱升入天堂。这种明显的欺骗和掠夺引起德国人民的普遍仇恨。目睹罗马教廷的腐败,神学教授马丁·路德号召推行宗教改革。10月,马丁·路德写下著名的《九十五条论纲》,将它张贴在维登堡教堂门口,公开抨击罗马教皇出卖赎罪券的行为,并宣布了他的宗教主张。马丁·路德宣称信徒得救既不靠教皇,也不靠圣礼,而是靠对基督的虔诚信仰,只有信仰上帝,直接与上帝打交道,灵魂才能得救。这样,路德不仅否定了赎罪券的功效,也否定了教皇和教会的作用,直接触动了天主教会的根本。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纲》成为德国宗教改革的导火线,由此拉开了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到16世纪,宗教改革发展成遍及西欧各国的运动。宗教改革打破了天主教会的垄断地位,人们停止向罗马教廷缴纳一切税收,并没收了教会的大量土地和财产。在英国、荷兰、瑞士、北欧诸国和部分德意志,人们纷纷成立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组织。天主教会虽竭力反扑,残酷镇压一切被称为异端的人,但已无法恢复到以前的状况。宗教改革摧毁了天主教会的精神独裁,带来了西欧社会的思想解放和科学繁荣,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7世纪初,英国的资本主义工商业迅速发展,新兴的资产阶级、新贵族、农民、城市贫民都同以国王为首的封建统治者有着尖锐的矛盾。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国会作为阵地来反抗国王的专制统治。国会分为上院和下院。上院议员由国王任命,主要是大贵族和高级教士。下院议员由各地选举,主要权力是批准新税。16世纪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占据了下院的大部分席位。由于反对国王的横征暴敛,国会数次被国王下令解散。

查理一世被处死

1637年,由于兼任苏格兰国王的查理一世的暴行,苏格兰爆发起义。1639年,起义军攻入英格兰。为了筹措军费,镇压起义,查理一世被迫在1640年4月13日重新召开议会。议会开幕后,下院代表立即向国王提出惩处他的宠臣和停止没有经过议会同意的非法税收等要求,查理一世拒绝接受,并于5月5日解散议会。5月6日,伦敦市民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的游行示威,同时农民在农村也发生了骚动。从1640年春到夏季,农民运动不断扩大。1642—1649年,英国爆发两次内战。代表中等资产阶级和中小新贵族利益的独立派领袖克伦威尔组成新模范军,最终打败了王党军队。1949年1月,国王查理一世被处死。5月,英国废除君主制,宣布英国为共和国。但共和国并没有给广大人民带来幸福,为了保护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既得利益,克伦威尔大权独揽,开始实行军事独裁,对内镇压反抗,对外实行扩张和掠夺,为后来的不列颠殖民帝国奠定了基础。1658年,克伦威尔病死,斯图亚特王朝趁机复辟。1688年,英国国会将倒行逆施的詹姆士二世推翻,其女婿荷兰执政官威廉被迎立为英王,这场不流血的政变,在西方被称为“光荣革命”。1689年,威廉登基后,国会通过了具有深远影响的《权利法案》,英国的君主立宪制就此确立。英国成为一个君主立宪的资产阶级国家。

《权利法案》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限制王权和关于王位继承的《权利法案》,它是1688年“光荣革命”后的施政基础。法案的主要目的在于宣布詹姆士二世的各种措施为非法。它的主要内容是:规定英国的国王必须是新教徒;国王必须按国会的意志办事,规定立法、税收、军事等权力由国会掌握;国王不能在和平时期维持常备军;国王必须定期召开国会,议员的选举不受国王的干涉;国王无权废止法律,甚至连王位的继承也不由国王本人决定等。《权利法案》为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提供了宪法保障,是英国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

启蒙运动

伏尔泰像

18世纪的法国启蒙运动,是一些资产阶级思想家为使人们从封建专制的禁锢和宗教神学中解放出来而发动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他们激烈地抨击封建专制制度以及教会的腐朽,反对宗教迷信,宣扬个性解放,要求人所应有的全部自由,同时提出对未来社会的设想。这场运动在推动资产阶级革命的爆发和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加革命方面起了重大作用。启蒙运动是文艺复兴之后近代人类的第二次思想解放,它为摧毁腐朽的封建制度、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作了思想上和理论上的准备。

启蒙运动的先驱是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狄罗德等。伏尔泰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最为深刻,在他看来,天主教的僧侣就是一群“狂信者”和“骗子”。伏尔泰介绍牛顿和洛克哲学,揭穿《圣经》里的各种迷信记载,指出人类要消灭无知,为科学而奋斗。孟德斯鸠提出建立立法、行政及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还强调三种权力互相监督和牵制的重要性。这一学说对后来的资产阶级国家机构的建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卢梭的思想更为激进,他呼吁实行直接的民主制,提出天赋人权、主权在民,认为人民有起义反抗压迫者的权利。他的这些主张,成为后来的法国大革命的重要理论依据。

北美独立战争

华盛顿像

18世纪中叶,随着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美利坚民族意识的增强,殖民地人民强烈要求摆脱殖民统治。1775—1783年,英属北美13个殖民地进行了反抗英国殖民统治、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战争,称为北美独立战争或美国革命。1773年,著名的“波士顿倾茶事件”激起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浪潮。1775年4月18日,莱克星顿枪声打响了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枪。1775年5月10日,在费城召开的第二次大陆会议决定组织军队进行武装斗争,并任命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1776年7月2日,大陆会议决定13个殖民地独立,并指定托马斯·杰弗逊等5人负责起草《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言历数英国政府对殖民地所犯下的罪行,宣告北美独立,后来这一天被定为美国的国庆日。北美独立战争开始时,英国处于优势,华盛顿率领的大陆军艰难地进行着斗争。1777年10月,大陆军取得萨拉托加大捷,俘虏了6名英国将军、300名军官和5000名士兵。萨拉托加大捷扭转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战局,此役之后,美国逐渐获得法国、荷兰等国的国际军事援助,从此美军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1781年9—10月,在约克镇战役中,英军主力被击溃,英军司令康华利向大陆军投降,北美独立战争结束。1783年9月,英美在巴黎签订合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的独立。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打碎了英国殖民统治的桎梏,实现了国家的独立,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推动了欧洲和美洲的革命运动。但北美独立战争并没有完成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任务,美国的下层人民没有取得选举权,美国南部的黑人奴隶制也没有废除,这就决定了后来美国内战爆发的必然性。

《独立宣言》

1776年7月4日,由杰弗逊起草的《独立宣言》在费城大陆会议上正式通过,它是美国独立战争的纲领性文件。《独立宣言》的主要内容是谴责英国殖民主义者在美洲大陆犯下的罪行;宣告脱离英国殖民者的统治,建立在内政外交上独立的美利坚合众国;宣告“主权在民”的原则,人民有权推翻不称职的旧政府,建立新政府;“人人生而平等”,“都有生存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这些都是天赋的人权。在宣言的草案里,杰弗逊还谴责了奴隶制度,但由于奴隶主的强烈反对,才被迫删除。《独立宣言》是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伟大文献,它第一次以政治纲领的形式表达了资产阶级的政治主张。

费城大陆会议起草《独立宣言》

1787年宪法

1787年5月25日,美国各州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经过长达4个月的讨论,于9月17日通过美国联邦宪法,该宪法于1788年6月21日开始生效。美国1787年宪法第一次明确了人民主权思想和共和国政体,创立了联邦制;按三权分立、相互制约的原则设立政府、法院和国会;首创由选举产生的国家行政首脑制;总统掌握行政权,既是政府的最高行政首脑,也是武装部队的总司令,任期4年。美国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众议院议员由各州选民直接选出,参议院议员由各州立法会议选出。国会拥有立法权,法律必须经由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后才能生效。国会拥有征税、征兵、货币发行、宣战等权力。国会决议如经总统否决,经国会两院以2/3多数票通过,也可直接生效。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法官由总统任命,参议院批准,终身任职。高等法院有权根据宪法解释一切法律和条约。1788年宪法生效,美国选出国会,选举华盛顿为美国的第一届总统。美国1787年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的成文宪法,它确立了民主共和政体,维护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为后来成立的其他资产阶级国家制定宪法提供了蓝本。

法国大革命

18世纪初,法国的工商业得到飞速发展,出现大量资本主义工厂。但法国仍然是一个封建专制的农业国家,占全国人口95%以上的农民基本上是佃农,他们耕种地主的土地。革命前的法国保持着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度。第一等级是僧侣,第二等级是贵族,第三等级是资产阶级、农民和城市平民。前两个阶级只占全国人口的1%,却控制着全部土地,不用纳税。第三等级承担着全部生产和纳税,却没有任何政治权利。因此,第三等级与前两个等级有着不可调和的矛盾。18世纪末,由于王室挥霍无度,加上法国参加美国独立战争耗费了巨额军费,法国财政濒临破产。当时正值法国的工商业危机,许多工厂倒闭,工人失业,再加上农业出现灾害,造成粮食短缺,社会矛盾异常尖锐,各地人民反抗运动高涨。

为了解决财政的空虚和解除政治危机,路易十六决定召开已有175年没有召开的三级会议。1789年春,法国开始举行三级会议的选举,各地人民写了大量的陈情书,要求制定宪法,废除封建专制,保护私有财产,实现工商业自由等。1789年5月5日,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召开。路易十六希望能够在会议中讨论增税等问题以聚敛钱财,但第三等级代表不同意增税,并且提出第三等级单独举行会议,称为国民会议。6月17日,在第三等级的会议上,代表们提出国王无权否决国民议会决议的意见,并宣誓“不制定宪法,决不解散会议”。路易十六下令关闭国民议会,并企图以武力解散制宪会议。7月12日,巴黎人民上街游行,遭到国王军队的血腥镇压。7月13日清晨,巴黎教堂响起钟声,30万市民与来自德国和瑞士的国王雇佣军展开战斗,到夜间,起义群众攻占了武器库,巴黎的大部分地区已控制在起义者手中。7月14日,起义群众攻克象征封建统治的巴士底监狱,释放政治犯,取得了初步胜利。为了纪念这一光荣的日子,法国人民把7月14日定为法国的国庆日。路易十六见大势已去,不得不表示屈服,承认制宪会议的合法地位。巴黎起义的消息传出后,各省农民纷纷烧毁贵族庄园和封建地契。各个城市也仿效巴黎,捣毁旧政权的市政机构,成立自己的政权和国民自卫军。1791年,制宪会议颁布宪法,法国成为三权分立的君主立宪制国家。8月,普鲁士和奥地利等欧洲封建君主国对法国进行武装干涉,由于国王和王党的背叛,法军屡次失利。1792年,巴黎人民发动第二次武装起义,俘虏国王,推翻了君主立宪派的统治。1793年1月,国王路易十六被押上断头台。法国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史称法兰西第一共和国。当时法国内部王党叛乱频起,外部又遭到反法联盟军队的入侵,人们生活极为困苦,但掌权的吉伦特派无力改变这一局面。1793年,巴黎人民举行第三次武装起义,推翻了吉伦特派,雅各宾派取得政权。雅各宾派执政后,颁布限价法,制止物价飞涨;实行革命恐怖政策,将各地贵族的叛乱悉数铲平;组织军队,有力地打击了外国干涉军。雅各宾派将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推向了高潮。至1794年,国内外的敌人的威胁消除,革命的成果得到了巩固。但雅各宾派并未及时取消激进的非常政策,反而更加严厉地继续恐怖专政,甚至将一些下层平民都送入监狱或处死。1794年7月,法国爆发“热月政变”,雅各宾派被推翻,热月党人取得政权,建立了督政府。法国大革命的高潮过去。

路易十六被押上断头台

攻占巴士底狱

1789—1794年的法国大革命,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中最为深刻和彻底的一次革命。革命彻底消灭了封建制度,为法国资产阶级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人权宣言》

《人权宣言》是18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有关人权的纲领性文件。法国大革命中,为防止国王利用专制权力解散议会和逮捕代表,制宪会议于1789年8月26日通过《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是天赋的、不可剥夺的人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私有财产不可侵犯”等。它体现了启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号。《人权宣言》的宗旨就是维护人权和法律的尊严,体现了人们要求摧毁君主专制和等级制度的思想。在法国大革命中,《人权宣言》成为指引人们与封建势力斗争的武器,确立了近代社会的基本原则和价值观念。

《人权宣言》

法兰西第一帝国

“热月政变”后,当权资产阶级大发横财,下层人民的生活并没有得到改善。法国国内各种政治势力活动频繁,雅各宾派势力又恢复活动,王党分子也在各地煽动叛乱。1789年,英国联络俄、奥等国结成第二次反法联盟,屡败法军。在这内外交困的境地,法国资产阶级希望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政府,于是支持拿破仑发动政变。1799年11月,拿破仑发动“雾月政变”,解散了督政府,建立了资产阶级军事专政,成立了法兰西帝国,历史上称作法兰西第一帝国。

拿破仑对内实地多项改革,巩固和发展法国革命的成果,建立了资本主义的秩序;对外不断发动战争,同英、俄争霸。法国不断以武力侵占外国领土,勒索赔款,攫取工业原料,推销货物,从而大大增加了国家的财富。1802年,拿破仑打败第二次反法联盟,曾获得尼德兰、卢森堡及莱茵左岸的领土。1805年,在打败第三次反法联盟后,拿破仑用武力侵占了荷兰和意大利。1807年,拿破仑又击溃第四次反法联盟,占领了普鲁士的大片领土。对欧洲之外的英国,法国对其实行经济上的制裁。1809年,英国组成第五次反法联盟,但以失败告终。经过几年的侵略战争,法国虽然貌似强大,但危机已经潜伏。首先,欧洲许多地区反对法国的侵略战争;其次,对英国的经济制裁,也使法国的工商业受到影响,引发了工商业危机;再次,政府的横征暴敛和大规模征兵,引起劳动人民的不满。1812年6月,拿破仑率领67万多军队侵入俄国,由于孤军深入,缺乏给养,遭到惨败,军队最终只剩2万多人。1813年,趁法国惨败之际,英、俄、普、奥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联盟。1814年,反法联盟军队攻入巴黎,拿破仑被迫退位,被囚禁在地中海上的厄尔巴岛。1815年3月,拿破仑返回巴黎复位。欧洲各国组成第七次反法联盟,对法实行干涉,6月18日在比利时的滑铁卢一役,拿破仑遭遇彻底的失败。6月22日,拿破仑再次退位,法兰西第一帝国覆灭。拿破仑被流放到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第一次工业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利用所掌握的政权,采取了发展经济的措施,使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起来,如发展海上贸易,实行圈地运动以增加廉价的劳动力,对外进行殖民掠夺等。由于具备了成熟的条件,18世纪中期,英国开始工业革命。

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的棉纺织业开始。1733年,钟表匠凯伊发明了飞梭,使织布的速度提高了8倍。1765年,织工哈格里夫斯发明了珍妮机。后来又陆续出现了水力纺纱机、缧机。1785年,艾德蒙发明了第一台动力织布机,使一台织布机可以织出相当于40个手织工人织的布。1782年,詹姆士·瓦特发明了双向蒸汽机,被称作“万能蒸汽机”,解决了大工业生产所需的动力问题,是工业革命进程中最关键的突破。蒸汽机的广泛使用成为了英国工业革命的标志。之后,英国先后实现了制造业的机械化,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英国的工业革命完成于19世纪30—40年代。在英国的带动下,法、美、德、日等国也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先后开始了工业革命,到19世纪末,这些国家先后都完成了工业革命。

珍妮纺纱机

习惯上说,“工业革命”就是指一系列机器的发明和应用。但实际上,“工业革命”是指从15世纪末以来资本主义工业萌芽、崛起,直到取代农业成为国民经济主导部门的整个过程,它是一场深刻的生产技术革命,也是一场深刻的社会经济制度革命。

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和德国西西里亚纺织工人起义

工业革命以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19世纪30—40年代,欧洲先后发生了三次著名的工人运动,虽然最终都失败了,但它们证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开始了反对资本主义剥削的英勇斗争。

宪章运动中群众集会

1831年11月,法国历史上第一次工人武装起义在里昂爆发。工人武装发表《里昂工人宣言》,提出“里昂应当有我们自己选出的代表”的政治要求。起义仅仅维持了10天就被残暴地镇压下去了。1834年,里昂又一次爆发起义,但终以失败而告终。

1836—1848年,英国爆发声势浩大的工人争取普选权的宪章运动。伦敦工人协会拟定3个争取普选权的《人民宪章》,要求实现民主改革的要求,却遭到国会的否决,工人武装起义爆发,但很快遭到镇压。随后,各地工人举行集会、示威游行、罢工和请愿,掀起签名运动。除了工人,有些资产阶级激进派也参加了运动。宪章运动的领导人期望通过和平请愿的方式达到斗争的目的。1842年和1847年先后举行了两次大规模的请愿,但议会拒绝接受工人的请愿,下令逮捕宪章运动的积极分子,解散运动的组织,宪章运动失败。宪章运动是英国无产阶级第一次全国规模的、群众性的政治斗争。

19世纪40年代,德国纺织中心西西里亚爆发纺织工人起义,把矛头指向了资本主义剥削。1844年6月,工人举行了武装起义。但在大批军队的镇压下,起义最终失败。

马克思主义诞生

19世纪30—40年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后,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创立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分为三个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马克思与恩格斯于1848年2月发表了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它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工人运动的有力思想武器,并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

德意志的统一

“铁血宰相”俾斯麦

19世纪50—60年代,资本主义在德意志普遍发展起来。由于经济对市场的需要,资本主义越发展,对国家统一的要求就越迫切。当时的德意志仍是一个大小邦国分治的局面,在诸邦中,以普鲁士的实力最强,因而成了统一的承担者。1861年,威廉一世登上普鲁士王位,他起用铁腕人物奥托·俾斯麦为宰相。俾斯麦极力主张以强权和武力统一德国,建立以普鲁士为中心的德意志帝国。他在议会的演说中说:“时代的重大问题不是演说,也不是多数票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德意志所瞩目的不是普鲁士的自由派,而是普鲁士的武装。”因此,俾斯麦又被称作“铁血宰相”,他不顾议会的反对,强制推行兵制改革,扩大军队。1864年,俾斯麦发动了对丹麦的战争。1866年,普奥战争爆发。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俾斯麦用三次战争完成了德意志的统一。1871年1月18日,威廉一世在巴黎凡尔赛宫举行加冕仪式,正式即德意志的皇帝位,成立德意志帝国。俾斯麦的“铁血政策”后来成了战争政策的代名词。

美国废奴运动

美国独立以后,北部先后废除了奴隶制,而南部的大种植园主却顽固地维护着黑奴制,对黑人奴隶进行残酷的奴役和剥削,此举激起了广大人民的不满。自18世纪末,美国就开始了废奴运动,参加者有黑人、白人,有工人、农民和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19世纪30年代,废奴主义者组织了全国性的团体,通过发传单、出版刊物,积极地宣传废奴的主张。他们建立了秘密通信联络点,被称为“地下铁路”,许多黑奴通过这些秘密联络点逃往北方或加拿大。1859年,约翰·布朗起义将废奴运动推到了顶点。1861年,美国爆发南北战争,最终以暴力推翻了黑奴制。废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民主运动,在美国人民争取民主的斗争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美国内战

林肯像

美国内战,又称南北战争,是美国工业资本主义占优势的北部诸州同发动叛乱的南部蓄奴州之间的战争。美国内战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它摧毁了奴隶制,解放了生产力,恢复和巩固了联邦的统一,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扫清了障碍。

19世纪40年代以后,美国北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以残酷剥削黑奴和大量消耗土地为基础的南部种植园奴隶制成为美国资本主义发展的严重障碍。1860年11月,反对黑奴制的共和党人林肯当选总统。次年2月,南部7个蓄奴州(后增至11个)退出联邦,成立“美利坚诸州同盟”,推选戴维斯为“总统”。1860年4月12日,南部同盟军炮击联邦军守卫的南卡罗来纳州萨姆特堡,率先挑起内战,南北战争开始爆发。最初,联邦政府企图在不触动南部奴隶制的情况下迅速镇压叛乱,但联邦军队节节受挫。1863年,林肯正式颁布《解放宣言》,宣布解放叛乱州黑人奴隶。这一革命性文件连同1862年5月颁布的《宅地法》,以及后来采取的武装黑人、实行征兵制、惩治反革命分子等一系列措施,调动了广大群众尤其是黑人的积极性。1865年4月,南方叛军首府里士满失陷,南方军队投降,美国内战至此结束。但南方顽固分子对北方的胜利怀有极大的仇恨。4月14日,林肯在戏院看戏时遇刺,第二天不治身亡。

日本明治维新

18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日本得到发展,商人和高利贷者积累了大量的财富,但他们仍处于无权的地位,受到封建贵族的压榨,所以积极要求进行改革。将军、大名由于奢侈腐化,享乐无度,加重对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剥削,激起了人民的强烈不满。由于发生财政困难,很多将军、大名还经常克扣武士的俸禄,不少武士因为生活困难,改行做了教师、医生、商人或手工业者。因此,武士也与商人合流,主张进行改革,鼓励工商业,减少捐税。19世纪中期,美、英、俄等国靠军事威胁,强迫日本开放港口,建立通商关系,并降低关税。日本开港后,成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由于外国工业品充斥市场,本土的手工工场和手工业者受到排挤,工厂破产、工人失业的情况比比皆是。农民和城市平民生活困顿,各地起义不断爆发。乘日本政局动荡,外国侵略者开始以保护侨民为借口,驻兵日本,并提出更多经济侵略的要求。内外交困使日本国内各种政治势力联合起来以尊王攘夷为口号,展开倒幕斗争。1867年,反幕军迫使将军德川庆喜辞职,还政于天皇。

1868—1873年,明治天皇主政以后,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这在日本历史上称作“明治维新”。改革的内容包括: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废除土地买卖的禁令,确定土地私有权;废除各藩关卡,统一全国汇兑业务;统一币制;修建铁路、兴办邮局、电报、电话等;大量引进西方技术,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义务教育,开化国民;成立新的常备军,实行全国义务兵制和改革农业税等。明治天皇还派遣官员周游欧美,考察各国富强之道。明治政府的改革推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后来,日本逐步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的强国。但由于日本未曾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没有实行真正的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封建的剥削方式依然存在,这些大量的封建残余致使日本后来走上了军事封建帝国的道路。

明治维新后完全西化的日本街道

俄国农奴制改革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

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因素在俄国农奴制社会内部逐步发展起来。大工厂逐渐代替手工工场,机器生产逐渐代替手工操作,自由雇佣劳动逐渐代替农奴劳动,资本主义发展要求打破农奴制的束缚。再加上俄国在克里木战争的失败,农民生活状况急剧恶化,阶级矛盾日益尖锐。但由于当时俄国没有形成足以推翻农奴制度和专制制度的革命力量,废除农奴制的改革是由沙皇政府自上而下进行的。

1860年10月,沙皇政府拟出解放农奴法令草案,1861年3月3日,亚历山大二世批准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和“宣言”。法令规定:农民有人身自由和一般公民权,地主不能买卖和交换农民;农民有权拥有财产、担任公职、进行诉讼和从事工商业;在全部土地归地主所有的前提下,农民可以使用一定数量的份地,但必须向地主缴纳赎金;农民在签订赎买契约之前还要为地主服劳役或缴纳代役租等。

改革后,俄国仍保存了大量的农奴制残余。但1861年改革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农民摆脱了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出现了大批自由雇佣劳动力,资本主义工业获得迅速发展,俄国从农奴制社会逐步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于19世纪70年代前后,以电力的广泛应用、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电信事业的发展为标志。从19世纪60—70年代开始,出现了一系列电气发明。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制成发电机;到70年代,实际可用的发电机问世,电力开始用于带动机器,成为补充和取代蒸汽动力的新能源。电灯、电车、电影放映机等相继问世,人类社会进入电气时代。1859年美国成功地建成油井。1897年,俄国建成输油管道。石油的应用引发了内燃机的革命。自19世纪90年代开始,内燃机逐步取代了蒸汽机,在汽车、轮船、火车以及厂矿等得到广泛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也促进了信息的传播。电话、电报以及无线电的发明给人们的信息传播提供了一条更新、更方便快捷的通路。在化学工业,出现了人造丝、塑料等。另外,炸药也被广泛应用到矿业生产等领域。

1903年12月17日莱特兄弟的第一架飞机试飞成功

第二次工业革命同时在欧美几个较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它的影响远远超过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改变了世界大国间的力量对比,英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开始动摇。它也促进了垄断组织的产生,使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英、法、日、俄等,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输出资本,疯狂对外扩张,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巴黎公社

19世纪60年代,法国遭遇民族和经济上的双重危机。1870年,法国在普法战争中战败,被迫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法兰克福条约》,激起巴黎人民的公愤。他们成立巴黎国民自卫军,选出中央委员会来具体指导巴黎公社革命运动。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一举攻占巴黎。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它是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巴黎公社颁布法令,建立了行政司法合一的政权体系,民主选举了执政人员。4月1日,原梯也尔政府组织的凡尔赛军队进行反攻。5月27日,最后200名巴黎公社社员与5000名凡尔赛士兵在拉雪兹公墓展开血战,晚上,他们被逼困在墓地的一堵墙边,高呼着“公社万岁”慷慨就义。为了纪念他们,这堵墙被称为“公社社员墙”。巴黎公社从成立到失败仅存在了72天,但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萨拉热窝事件

20世纪初,奥匈帝国向巴尔干地区扩张,塞尔维亚的反奥情绪高涨,奥匈帝国决意给予打击。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在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当日,奥匈帝国的皇储弗兰茨·斐迪南夫妇前往检阅军事演习,检阅之后,皇储夫妇乘敞篷车巡视了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奥匈帝国的这一挑衅行为激起了塞尔维亚爱国者的愤怒,一位“青年波斯尼亚”成员,即17岁的普林西波开枪刺杀了皇储夫妇,酿成了著名的“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以此事为借口挑起战争,吞并了塞尔维亚。萨拉热窝遇刺事件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对抗已经形成。1879年,为了对抗俄法,德与奥匈缔结军事同盟。1882年,意大利加入德、奥匈军事同盟,形成军事集团。1891年,法俄缔结协定,结成军事同盟。于是,欧洲形成两个敌对的军事集团。英国最初选择置身集团之外,但由于德国的殖民扩张威胁自己的利益,1904年,英法签订协约,英国加入法俄同盟。“一战”前,德、奥、意组成的同盟国集团与英、法、俄组成的协约国集团已经开始积极备战,国际上不断发生冲突和局部战争。20世纪初,巴尔干的民族运动,德奥与俄在巴尔干的势力争夺,巴尔干诸国的内部矛盾,酿成两次巴尔干战争。巴尔干战争后,奥与俄在塞尔维亚问题上形成对抗,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的火药库。奥、塞的冲突直接导致了同盟国与协约国的战争。

巴黎和会

1914年7月28日,奥匈帝国以萨拉热窝事件为由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为表示支持塞尔维亚,8月1日对奥宣战。当日,德国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对法宣战,德军侵入比利时,并向法国推进。8月4日,英国以德军破坏比利时的中立为由,对德宣战。8月6日,奥匈对俄宣战。8月23日,日本对德宣战,占领了我国的胶州湾。11月2日,土耳其对俄宣战。1917年4月,美国对德宣战。8月,我国段祺瑞政府对德宣战。战火又蔓延到非洲,英法展开争夺德国在非洲殖民地的斗争。这场战争最初在欧洲进行,但是很快就超出欧洲范围,到1918年,先后参战的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约1.5亿人口卷入战乱,各交战国共动员了7000万人参加军队,死伤达4000万人,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全世界范围内的大厮杀。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结束,但战争带给人类空前的灾难,数以千计的城市和乡村成为废墟,大批工厂、房屋倒塌。战后交战国的经济衰退严重,通货膨胀、物价飞涨,城乡人民陷入极端的穷困之中。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各国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殖民地和霸权而进行的首次世界规模的战争。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结束,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并没有消除,这些矛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种子。战后帝国主义各国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英、法等国虽为战胜国,但也比战前削弱。美国却乘机发战争财,从战前欧洲的债务国变成债权国,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大为增强,并企图争霸世界。日本也利用战争,在亚洲崛起。

巴黎和会和《凡尔赛条约》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战胜的协约国于1919年1—6月在巴黎凡尔赛宫召开国际和会,当时的参加国有27个,成立了由美、英、法、意四国首脑组成的最高委员会,最后在会上签订了《凡尔赛条约》。巴黎和会是帝国主义战胜国的分赃会,各国带着各自不同的企图在和会上进行了激烈的争夺。《凡尔赛条约》的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将阿尔萨斯等煤矿归还法国,萨尔区由国联代管15年;莱茵河西岸由协约国占领15年,东岸为不设防区;德国承认波兰独立;德国废除普遍义务兵役制,陆军总数不超过10万人;德国的全部殖民地由几个主要协约国瓜分等。《凡尔赛条约》是在战胜国列强宰割战败国和牺牲弱小民族的基础上订立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