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

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

时间:2022-02-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蒋兴泉张启堂 柯 才1989年10月26日下午3时50分,首都北京的全国政协礼堂。作为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获得者,蒋兴泉集前人在相山铀矿区工作成果之大成,把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融会于他潜心研究的相山铀矿田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及预测,把找矿领域从小岩体扩大和深入到整个相山盆地,在“攻深打盲”和突出找“富”的新一轮找矿中,取得了震惊国内外铀矿地质界的突破。
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_蒋兴泉_华东铀矿地质事业

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蒋兴泉

张启堂 柯 才

img49

1989年10月26日下午3时50分,首都北京的全国政协礼堂。

在欢愉、明快的乐曲中,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14位获奖者,胸佩大红花,列队走向主席台,接受国家主席杨尚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授奖。这14位获奖者中就有二六一大队总工程师蒋兴泉,他是江西4万地质工作者中唯一获得此项殊荣者。

蒋兴泉获奖归来,二六一大队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这张照片记录的就是当时大队长孙勤(中)到火车站迎接蒋兴泉(右)载誉归来的情景。

1962年8月,蒋兴泉从北京地质学院毕业后,选择了到赣东南山区的二六一大队,从事野外铀矿地质工作。在二六一大队,他被广大职工的执著追求和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着,他自觉地把自己融合到这个英雄的群体之中,决心为祖国的原子能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

他从一名找矿员,迅速成长为地质技术员、地质组长、大队地质技术管理组组长。春去秋来,寒来暑往,他兢兢业业,忘我工作,认真分析研究相山铀矿发展的不同阶段的成因,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些最关键的地质难题上,为扩大矿区的工业远景献策、出力。在参与相山北部几个主要矿床的储量计算后,他根据自己掌握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对当时勘查工作和储量计算中的一些有争论的问题,特别是结合已采铀矿山的采出量比预测地质储量多出许多的变化,对勘探程度、勘探手段、地表研究、储量计算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大胆地提出了超越常规的看法。在队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他以大队名义,起草了《关于勘探和储量计算工作的有关问题》的报告,直接送核工业部地质局。部、局领导看了报告,认为这是一个带普遍性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于是,立即批转到各地勘局,让各地勘单位都参照执行。

相山铀矿区的勘查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到70年代,地表及浅部矿化可找范围逐渐缩小。大队这时提出:要在确保探求储量的同时,大力加量普查,开展“破覆攻深”的新战役。

开始,大队抓住岗上英东部,接连打了几个深孔,但只见“星星”,不见“月亮”。蒋兴泉负责的红卫矿区,也选择了5号矿带深部揭露。有人说那里含矿构造不明显,岩体对成矿不利,片岩中矿体短小、分散,不会有工业远景。蒋兴泉通过重新整理当时的地质资料,认为5号矿带深部可能有控岩盲构造,尽管这个认识只是推断,近乎朦胧,但必须坚持探索。通过工作,果然证实了蒋兴泉的朦胧构思,接着又在15号矿带再次得到验证,红卫矿区它本来的真实面目向人们首次展示漂亮、奇特的造型:上侏罗统砂岩变质岩组成的推覆体,使基底断裂成为盲构造;其后随火山活动的发展,花岗斑岩沿基底断裂推覆构造侵入形成盲岩体;成矿期继承性构造活动,在盲岩体中及接触带围岩中生成矿体成为盲矿床。

蒋兴泉和他的同事们在“破覆攻深”中旗开得胜。他们透过一个近乎偶然而又易被忽略的地质现象,解开了相山北部与花岗斑岩有关的很重要的成矿规律。“三盲”所展现的漂亮造型,其重大意义,不仅使红卫这个小矿点成了大型铀矿床,更在于形成“三盲”的特殊地质条件被揭示后,拓宽了大家的找矿思路……

寻找“三盲”的范围迅速扩大,延伸。

不久,湖田等几个矿床也相继传来捷报……

“三盲”的找矿突破,引起了全队上下对“小岩体控矿”不断反思。蒋兴泉并不以此为满足,在大队领导和几位技术负责人的支持鼓励下,和大家一起不断进行总结,集前人工作成果和正反两方面经验,使自己对矿田地质构造和矿田成矿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明确提出了基底断裂构造是成矿前提,次火山岩体是成矿基础,推覆体屏蔽是成矿条件的新认识,并推出了《试论6117矿床“三盲”地质特征》的学术论文。这篇学术论文,在全国花岗岩型铀矿学术研讨会现场参观时作了介绍,引起铀矿地质学术界的强烈反响。

img50

蒋兴泉(右二)陪外国专家在相山考察

之后,蒋兴泉又接二连三地推出一篇更比一篇受铀矿地质界注目的学术研究论文。伴随着他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一批批成果,他确认相山地区是一个大型的塌陷式火山盆地。他对其构造控矿机理、矿体侧伏和盲矿体赋存的变化规律,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看法,为成矿预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依照这些新的认识进行的卓有成效的成矿预测,把找矿领域从小岩体扩大和深入到整个相山盆地,使全队的工作范围扩大了近一倍。

1986年8月,担任了两年大队副总工程师和代理总工程师的蒋兴泉,正式出任总工程师,他根据上级关于今后要以寻找“(品位)富、(储量)大、(经济效益)好”矿为主的精神,带领广大技术人员通过大搞科研,进一步加深了对相山铀矿田地质规律的认识。他们发现东部以碱性矿为主,一般品位较贫,效益不好;而西部北部以酸性为主,矿富效益好,因而果断地调整地质工作部署,将东部队伍转到西北部,把力量重点投入到成矿远景条件优越的地区。

蒋兴泉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一步一个脚印,为相山铀矿田的开发奉献着自己的心血和汗水。在他和全队科研人员、广大职工的共同努力下,相山铀矿田实现了一年一个递进,“七·五”前4年总工作量仅为“六·五”期间的69%,新增储量却比前5年多41%,地质工作效益增加1倍以上。在新一轮找矿中,他们不但在矿田深部的“攻盲找富”中,使一大批已开发和等待开发的矿床储量大幅度增加,而且在矿田心脏区、边部和外围不断取得新的突破,使相山在进入90年代后,由最初的几个铀矿床、矿山,扩大成为世界瞩目的、由好几十个大、中型铀矿床构成的特大型铀矿田,先后引来30多个国家的数百名专家学者参观考察。

编辑补白:李四光地质科学奖是我国地质科学界最高层次的荣誉奖。作为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的获得者,蒋兴泉集前人在相山铀矿区工作成果之大成,把广大地质工作者的智慧和心血,融会于他潜心研究的相山铀矿田地质特征和成矿条件及预测,把找矿领域从小岩体扩大和深入到整个相山盆地,在“攻深打盲”和突出找“富”的新一轮找矿中,取得了震惊国内外铀矿地质界的突破。他是我国地质行业的优秀代表,是全局广大科研人员和干部职工的光荣和骄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