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与研究性学习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与研究性学习

时间:2022-02-25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02年第37题就设计了一道准小论文式的大型试题,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典型例证。2003年第36题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阶段性成果。撰写历史小论文是研究性学习大举渗入高考试题的表现,引起了诸多变化:①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小论文题实际上已成为微型研究课题。

近年来,高考历史上海卷题型稳中有变,通过新材料的运用、新情境的创设,进行新探索,以达到平稳过渡,主要体现在出现了历史小论文题(也称“材料分析论证题”),论文题有导向性作用:让“指挥棒”对中学历史教育进行引导,使中学师生转变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并探索适合开放性试题的评分标准和组织手段。师生如果不把研究性学习请进课堂而是继续游离于教改之外,将越来越难以适应高考改革要求。

自从2001年高考历史上海卷推出了小论文以后,小论文写作就成为高考历史题的一道风景线,为广大考生所瞩目。这不仅仅是它赋分的比重越来越大,其写作的优劣从某种程度上往往决定了考生这张试卷的命运,更主要的是历史小论文出题方式的灵活性和理论观点的前瞻性使许多考生为之“衣带渐宽”。从2001年的“公开信”题(第39题,18分)到2002年的“上海巨变”题(第37题,23分),再到2003年的“中国近代化”题(第36题,30分),2004年的“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交流”题(第36题,30分),小论文题的分值不断增加,试题的开放度也不断增加,逐步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历史小论文题。在这一背景下,怎样撰写历史小论文的问题,也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日益为广大师生所重视。

2001年第39题以“公开信”的形式出现,从文句上看,丰富了试题表达形式,开发了试题新的考查功能;从内涵上看,体现了惩恶扬善、经世致用等历史古训和褒扬正义、捍卫真理的历史责任感,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当然,这也对学生的文史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以往中学历史教学对个性发展的倾向与水平不够重视,高考也回避了这一考查目标。个性发展的倾向与水平相对应的最佳测量方式是个别化测量。在高考这样大规模的考试中,考量考生个性发展的倾向与水平确实是个新课题,最大的难点是类似于语文学科中作文的阅卷评分问题。即使是同一个史实、同一组史料,因为个人的立场、观点、方法不同,无论是立论、推理,还是选择用什么材料中的什么信息都可能千差万别,比作文有更大的自由度,会使阅卷评分产生更多的误差。2002年第37题就设计了一道准小论文式的大型试题,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空间,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是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典型例证。该题题干采用了上海外滩及其附近地区在近代以来不同时期的五幅图片,要求学生从图片上获取信息,指出在这160余年间所发生的变化,并结合国内外的历史背景论述其变化的原因;思考并归纳这一沧桑巨变对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有何启示,并结合上海申办世博会的契机,利用外滩及其附近的历史性特征,自己选题加以史论结合地论证,提出创意,贡献智慧,考查的是学生创新和探究的能力。这种题型为正在开展课改中的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案例,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已学的历史知识,展示自己的才华。试题没有设置固定的参考答案,既有鲜明的区域性、时代性、现实性,也有多学科的综合性、探究性,较为完善地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创造性等主要特征,是一道全方位开放的研究性学习试题。

2003年第36题在题型上有了重大突破,历史材料作文题被引入历史高考试卷中,成为完全意义上的历史小论文题。学生学习、研究和表达能力的强弱,在此题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展现,这是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又一典型例证。本题要求考生根据中国近现代史上六组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活动的图片(前后贯穿中国近现代160余年历史,但并无明确的提示说明),自定主题、自拟题目写小论文,这显然对审题论述和写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六组历史图片蕴含丰富的历史信息,展现宏大的历史场景,给了考生沉思畅想的广阔历史时空,能力考查作用十分突出。研究性学习同课堂上的接受式学习有很大的不同,它要求学生自拟课题,通过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科学实验等步骤和方法来论证主题、寻求答案、解决疑难。这对于参与者来说是一次亲身感受科学研究过程的模拟和实习。2003年第36题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考查了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的阶段性成果。

2004年的第36题引述了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内悬挂着的一副清末民初一位诗人写的对联:“文明新旧能相益,心理东西本自同。”对联赞叹了人类文明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传承与交融。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科学家、文学家……各有评论。该题提出:假如你是历史学家,对这副对联作何评论?请自拟一个题目,写一篇历史小论文。此题改变了过去两年以提供多幅图片作为写作题材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的高级思维能力和个性倾向,考生只要围绕这一主题,就可以从多角度进行论述,但必须突出材料主题、中外联系论证,达到“以史为据、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要求。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考试卷中的历史小论文题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史料题,要求考生从给出的史料中提炼出文章的主题,然后自拟标题,谋篇布局,撰写论文。2003年第36题的“中国近代化”题,就是典型的史料题。二是史论题,要求考生证明某一历史观点是正确的或是错误的。2004年第36题的“人类文明的传承与交流”题,就是典型的史论题。应对高考要求,撰写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要尽量做到论题新、论点新、角度新,文笔清新流畅,既有较强的可读性,又有较深的启发性。

撰写历史小论文是研究性学习大举渗入高考试题的表现,引起了诸多变化:①通过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小论文题实际上已成为微型研究课题。②应试者解答此类试题的过程实际上已成为研究性学习或者说是模拟性研究的过程,也是体验历史的过程,在体验中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悟,就会有更多的收获。③此类题目的答卷实际上是研究性学习或模拟性研究的成果,小论文的撰写要求考生调动自己的各学科知识,而不局限于历史学科,这是一种科学研究的行为,也体现了知识的联系性和综合性。同时,在这一过程中,考生能切实感受到“史由证来”和“论从史出”,这对培养严谨求实的学风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④一篇好的历史小论文除了在写作、观点上符合题目的要求以外,还要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富有较强的逻辑性,文字精练、文笔优美等。这些要求决定了考生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注重历史基础知识的学习,除掌握扎实的历史基本功以外,还要培养自己的材料阅读、分析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做到运筹帷幄。考生是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篇幅中进行写作的,这就限定了考生思考、构思的时间,要在短时间内写出一篇好的论文,必须掌握好写作技巧,这样才能在写作中做到落笔有神。

(高考历史小论文题属于研究性学习渗入试题,对学生的文史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学习、研究和表达能力的强弱能得到比较全面的展现。原载《广东教育》2005年第3期,原标题为“高考导向:高考历史小论文题与研究性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