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堂的生命沙伐旅

课堂的生命沙伐旅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校长要改变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课堂,改变这种无视和弱视生命个体的课堂行为。既然课堂是“生命场”,王校长倡导教师将“生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

季峻岭

“在灵魂深处的某一个地方,收藏着我们最美好的愿望,那是我们梦开始的地方。”这是美国著名励志作家、演说家约翰·施特雷勒基在他的《生命沙伐旅》中说过的一句话,这句话也深深地启发着愚园路第一小学的王校长。

课堂应该给孩子什么?愚一的课堂核心精神是什么?20世纪初,每每走进课堂,已过而立之年的王校长总是不断地问自己。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学生用统一的课程教材、统一的进度进行统一的学习,要求达到统一的标准,教学过程规范化,教学内容刻板化,“千课一面、模式单一”,教师为教而教,学生为分数而学。显然,学生作为独立的生命个体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的行为特征难以体现,孩子们成了任人摆布的机器。

王校长要改变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课堂,改变这种无视和弱视生命个体的课堂行为。她觉得课堂应该成为生命化的课堂,课堂教学应成为学生的“生命场”,教师让学生在这个“生命场”中彼此分享阅历、积累、心态、情感、观念和价值取向,让学生在这个“生命场”中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命素质、生命质量、生命境界等持续生成的能量。

课程改革也就势在必行,以“积聚智慧,积蓄经历,积淀底蕴”为改革总目标,以课题“促进学生学科学习能力发展的实践研究”为载体,以培养学生的学科学习能力为突破口,在充分尊重师生教育教学和学习规律的基础上,结合学校实际,对既有课程体系进行了相应调整、融合及拓展、延伸,在增强国家课程课堂教学实效性的基础上,通过发掘学校、家庭、社区教育资源,愚一小学开发出了适合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体系,初步彰显了学校办学特色。同时,学校还开展了“以合作为特征、融教研科研为一体”的校本研修,形成学校的合作文化,在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方式转变的同时,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将着力点放在“双基”的落实上。为确保“双基”落到实处,学校对教师课堂教学提出三大目标,即整体性目标、综合性目标及层次性目标。整体性目标:要求教师从整体了解学科、年段、学期教学重点,整体把握单元教学目标和单元目标之间的联系,清楚什么时候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习目标。综合性目标:要求教师教学时注重知识间“基础性、综合性、发展性”的有机综合;注重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的系统训练。层次性目标:要求教师关注教学中不同层次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各类信息和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分层施教,以提高教学针对性。

为使“教、学、练、考”有一个衡量标准,学校形成了“学科学习能力的标准和导学策略”,目的在于“保住底线,发挥极限”。它包括:学科学习达标要求,力求做到各年段教学目标有效衔接,显示层次性和递进性;有效的学法指导,即学科学习的基本方法和策略,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几种基本方法,培养学科学习能力的训练途径、方法和训练量等。学校“学科学习能力的标准和导学策略”,不仅可以夯实学生基础,更可以让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地加宽加深;让学生在自由选择中产生学习的动力,从而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课堂改革的关键点就在于如何引导学生学会自主能动地学习,从“学会”走向“会学”。为此,愚一小学在课堂教学中以“合作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学习自主能动性的平台,形成了合作学习引导策略及合作要求,为学生个性持续发展积蓄后继力。合作学习引导策略,即精选内容、把握时机、适度评价。精选内容: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方式,但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也并非所有的教学任务都要通过小组活动才能完成,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和教学环境条件等,选择和设计利于学生全程参与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指向;把握时机:当学生在学习中碰到难点、疑点或兴奋点时,常常会产生一种迫切需要伙伴帮助、需要交流的欲望,这时,教师就要把握时机组织合作学习,满足学生合作的积极心理态势,为学生确立合作学习的取向;适度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采取适度的评价手段,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风出发,既要捕捉学生闪现的亮点,又要纠正学生存在的不足,通过“评语法、星级法、积分法、展览推优法和延时法”等评价方法的运用,促进小组成员之间互学、互帮、互补、互促,为学生形成合作学习进行导向。

既然课堂是“生命场”,王校长倡导教师将“生活”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课内向课外延伸、课外向课内渗透”为基本思路,以“重在课堂,课内得法、课外运用;学修一体,学用结合、历事练心”为基本程序,以“引导学生课前准备中亲近生活,课堂教学中体验生活,课后实践中创造生活”为基本模式,力求让学生带着思考去体验社会角色,并在社会及生活现实中实践文本知识,实现知识迁移,创造生活。在教学中做到“三个结合”:知识与经验的结合、学与用的结合、课内与课外的结合。也就是在学生学习生活中加入有益学生发展的“内容”,与学生的现有学习基础对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对接,引导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的学习时间总量不变,但学生学习结构和内涵发生很大变化。

2008年开始,学校尝试作业的变脸,以“长作业的设计、指导、完成和评价”为抓手,设计与学科学习内容相关并结合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性练习,以此致力于师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这一学习品质的养成。学校将每周三定为学科实践探究日,学生没有了基础性作业的压力,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学科综合活动方案,要求活动方案生活化、趣味化,对学生富有挑战性、创新性。活动中,要求教师“给学生一片空间,让学生自己去选择;给学生一个条件,让学生自己去锻炼;给学生一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通过多元丰富的活动,统整课内知识,有机地将科学、美育、卫生、健体等日常事理常识融入其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自觉内化,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审美意识以及健体意识的养成。

一年后长宁区的快乐活动日向全市推广,愚一小学的“无作业日”引发的教师和学生对学科实践的探究还在升温,它引发了各所学校对课程建设、学科功能和学生素养培养的深度思考。因为在快乐活动日中,学生不仅获得了更多的快乐体验,还在这一过程中巩固了基础知识,掌握了基本技能,同时也在体验着各种社会角色,积累着各种生活经历和经验,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

愚一的课堂,是规范扎实的,又是开放灵动的,更是贴近每一个生命体发展的。在愚一的课堂中,王校长正带领她的教师与学生进行着一段神奇的生命旅程,可谓课堂中生命的沙伐旅。在这段旅程中,教师已成为学生最真诚的合作者、最谦虚的倾听者、最具慧眼的“伯乐”。教师的角色在悄然转变,教学的理念也在静悄悄的转型,教师由以往的单兵作战向紧密合作过渡,教师学会了按照教育规律和学生心理规律,智慧地、艺术地和孩子们进行一场生命的对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