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普里斯特利奖章

普里斯特利奖章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约瑟夫·普早斯特利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因为家境困难,普里斯特利从小由亲戚抚养,直至长大成人。后来,普里斯特利又写成了另一部科学著作《光学史》。这实际上就是氧气,普里斯特利制得了氧气,这可是有史以来第一人!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现在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里斯特利奖章也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约瑟夫·普里斯特利是英国化学家,人称“气体化学之父”,他因为发现氧而在化学史上占据重要一席之位,在英国,至今还立有他的全身塑像。奇怪的是,约瑟夫·普里斯特利本是英国人,但是以他名字命名的普里斯特利奖章现在却成了美国化学界最高荣誉。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说起来,这背后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呢。

  气体化学之父

  约瑟夫·普早斯特利1733年3月13日出生在英国利兹,因为家境困难,普里斯特利从小由亲戚抚养,直至长大成人。长大后的普里斯特利进入神学院学习,毕业后,他成了一位牧师。不过,在工作之余,化学成为他的业余爱好,他迷上了化学。

  普里斯特利非常勤奋好学,他一生在化学、电学、自然哲学、神学等方面都有很多著作。他写了许多自以为得意的神学著作,然而使他名垂千古的却是他的科学著作。1764年,他31岁,便写成了《电学史》。这在当时是一部很有名的著作,由于这部书的出版,1766年他当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后来,普里斯特利又写成了另一部科学著作《光学史》。这本书也成为18世纪后期的一本科学名著。

  当然,他在科学上的最大成就,是在化学研究上。那时候,普里斯特利在利兹一方面担任牧师,一方面开始从事化学的研究工作。慢慢地,他对气体的研究开始显露出超人的本领。他利用制得的氢气,研究该气体对各种金属氧化物的作用。同时,普里斯特利还将木炭放置在密闭的容器中燃烧,发现能使五分之一的空气变成碳酸气,用石灰水吸收后,剩下的气体不助燃也不助呼吸。由于他虔信当时科学界盛行一时的燃素说,因此把这种剩下来的气体随意叫成“被燃素饱和了的空气”。而实际上,他是用木炭燃烧和碱液吸收的方法,除去空气中的氧和碳酸气,制得了氮气,这在当时是一个重大的发现。此外,他发现了氧化氮,并用于空气的分析上。还发现或研究了氯化氧、氨气、二氧化碳、氧化二氮、氧气等多种气体。1766年,他的《几种气体的实验和观察》三卷本书出版,该书详细叙述各种气体的制备或性质。由于他对气体研究的卓著成就,所以他被称为“气体化学之父”。

  最有趣的争吵

  1774年的一天,普里斯特利把氧化汞放在玻璃皿中,用聚光镜加热,发现它很快就分解出气体来。他原以为放出的是空气,于是利用集气法收集产生的气体,并对这种未知的气体进行研究,发现该气体能使蜡烛燃烧更旺,呼吸它能让人感到十分轻松舒畅。这实际上就是氧气,普里斯特利制得了氧气,这可是有史以来第一人!他还用实验证明了氧气有助燃和助呼吸的性质。

  令人可惜的是,由于普里斯特利是个顽固的燃素说信徒,一直认为空气是单一的气体,所以他仍然把这种制得的新气体叫“脱燃素空气”,认为其性质与前面发现的“被燃素饱和的空气”(氮气)差别只在于燃素的含量不同,因而助燃能力不同。同年,他到欧洲参观旅行,在巴黎,他碰到了著名科学家拉瓦锡,两位科学巨匠谈得非常投机,彼此交换了好多关于化学方面的想法,普里斯特利顺便也把用聚光镜使氧化汞分解的试验告诉了拉瓦锡。这一次谈话,让拉瓦锡得益匪浅。等普里斯特利走后,拉瓦锡忍不住着手重复起普里斯特利有关氧的试验,并与大量精确的实验材料联系起来,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提出了燃烧与氧化学说,从而彻底揭示了燃烧和空气的真实面目。

  这样过了将近十年,到了1783年,拉瓦锡的燃烧与氧化学说已普遍被人们认为是正确的时候,原本最先发现氧气的普里斯特利反而一直反对氧化学说,他拒不接受拉瓦锡的解释,仍然坚持自己错误的燃素说,并且写了许多文章反对拉瓦锡的见解。这在化学史上是非常有趣的一幕,是呀,一位发现氧气的人,反而成为反对氧化学说的人。尽管如此,但普里斯特利所发现的氧气,是后来化学蓬勃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各国化学家至今都还很尊敬普里斯特利。

  1791年,由于普里斯特利同情法国大革命,作了好几次为大革命的宣传讲演,因而受到一些人的迫害,家被抄,图书及实验设备都被人用火烧了个精光。他只好只身逃出,躲避在伦敦,但伦敦也难于久居。1794年,61岁的他不得不移居美国,在美国继续从事科学研究,1804年,他不幸病故。

  也正因为这一段经历,英、美两国人民都十分尊敬他,在英国他的家乡,立有他的全身塑像。在美国,他住过的房子现在已建成纪念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普里斯特利奖章也成为美国化学界的最高荣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