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家长除了要积极倾听以外还要接纳孩子的心声。因此,大多数父母都是采取“不接纳”的方式来面对子女,以评估、判断、批评、教训、命令的方式来传达信息,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不被接纳的。若父母透过自己的语言向孩子表达“接纳”的感觉时,可以使孩子接纳并喜欢父母,并帮助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发挥潜能,从而协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问题。而“接纳”的重点是一定要表示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真正被接纳。

第三十五招 多听听孩子的心声

语言赋予孩子更多能力,而自我表达能力是孩子与人交往过程中的重要工具。语言能力的发展也使孩子有了更强的自控能力。一旦他学会了表达自己的感情,他就更容易控制自己的情绪。

孩子比大人能忍,并不是他们不气愤,而是他们深知自己的无能为力。父母允许孩子把所有的感情——积极的和消极的都表达出来,这是送给孩子最好的礼物。

四至五岁是孩子语言能力飞速发展的时期,有专家研究发现,该年龄段的孩子每天能吸收9个新单词。但是,并不是说所有的孩子都能完全准确地表达出自己的所思所想,有些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得相对滞后。有个孩子平时很听话,下雨不肯睡觉想等爸爸回来,出发点本来是很好的,也是值得鼓励和表扬的。但是却不知道怎么跟妈妈说这件事,妈妈不知道孩子当时在想些什么,不知道孩子不肯睡觉的原因,显得很不高兴。孩子看见自己惹妈妈生气了,只好很不情愿地去睡觉。其实,很多时候,不是孩子不想说,而是孩子不知道怎么组织语言并表达出自己的想法。

很多家长不喜欢犯了错误还进行辩解的孩子,认为这是在做无谓的狡辩,所以不管孩子说什么都是错的,甚至有的家长听到孩子解释后就更加生气。这样,孩子的表达愿望受到了负强化的作用,以此循环,也就形成了不爱说话的习惯。所以,当孩子表达自己情绪的时候,家长要用平和的态度倾听他们的想法,用缓和的语气回应他们,让他们感到自己受重视,并且明白遇事应通过语言交流的方式解决。

美国的家庭生活近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三十多年前,大部分孩子的家庭都是爸爸上班、妈妈做家庭主妇,而今天,55%的孩子双亲都外出工作,生活在单亲家庭的孩子的父(母)亲也得上班。

“我爸爸整天都在工作”,14岁的卡茜说,“他早上7点左右出门,不到晚上8点不归家。而这时我们都吃完饭了,他就一个人吃饭,还常常边吃边看电视,连周末他也要上办公室。”很多孩子都认为,他们的父母更看重事业上的成功,而不是做好爸爸好妈妈。有一个高中生这样评价他的母亲:“人人都觉得我妈妈厉害,她聪明能干不说,还有点知名度。到处去发表演说,她有的是时间,唯一顾不上的就只有我。”父母在家里还要继续工作是最让孩子生气的。孩子不能和大人一起玩也就罢了,还得避免干扰大人。听听孩子们是怎样模仿大人的腔调的吧:“别烦我!”、“没看见我在忙嘛?”、“你又想干什么?”因此许多孩子会觉得大人不愿理睬他们。

“父母要想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应该多和孩子认真交谈。”17岁的琳达说。有个孩子指责他爸爸喜欢“一边看报一边和他说话”。另一个孩子则问:“如果你父母总在看电视,你和他们还有什么好谈的?”

从孩子的口中,我们看到了现在大多数家长的通病,那么,家长要怎么做才能让孩子觉得你在重视他,并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从而在你批评孩子时候他才能更容易接受你的意见呢?家长除了要积极倾听以外还要接纳孩子的心声。具体的做法是:

1.表达接纳的态度

当一个人能感觉到被另一个人真正地接纳并能与之进行沟通时,他就具有帮助别人的能力。很多父母都认为如果接纳孩子的行为,他就会依然故我,要帮助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孩子活动时,父母不轻易干涉,这会让子女感觉到“我现在做的事是对的”、“我玩的游戏是被允许的”、“父母接纳我正在做的事”。而一些父母常会闯入孩子的房间、检查孩子的物品等,这无形中已干涉到孩子的活动,并传达出“我不接纳你”的信息,而这些传达给孩子的信息是:你不能接纳他这样的行为,他将来才会变得更好。因此,大多数父母都是采取“不接纳”的方式来面对子女,以评估、判断、批评、教训、命令的方式来传达信息,让孩子知道自己是不被接纳的。这种“不接纳”的方式使孩子不再跟父母谈心,而常是自己独自去面对问题。

若父母透过自己的语言向孩子表达“接纳”的感觉时,可以使孩子接纳并喜欢父母,并帮助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发挥潜能,从而协助孩子去解决自己的问题。给予支持的力量,帮助其面对青少年期的痛苦与失望。而“接纳”的重点是一定要表示出来,让孩子感受到真正被接纳。接纳是属于被动的,所以更要借由主动的沟通或表达才能让孩子感受到。

2.无声的接纳

以身体语言表达接纳是指经由姿势、手势、面部表情或其他动作来表达。

以“不干涉”表现接纳:让孩子独自面对自己的不安、恐惧与焦虑。

以“沉默的倾听”表示接纳:有时候什么都不说也是一种很清楚的表示接纳。心理辅导专家都推崇利用这个方法,因为别人肯听你说话是一种很美妙的经验,会使人觉得被接纳。所以什么都不说跟什么都不做是一样的,是表示接纳的一种方式,而这种接纳有助于建设性的成长与改变。

3.以有声语言表达接纳

父母与子女在互动上当然不能全然保持沉默,语言的沟通亦十分重要,将于下文的积极倾听、我的信息、鼓励等亲子沟通方式中进一步说明。

传统父母总是习惯说教、指挥、命令、威胁等,因此要父母扮演积极倾听的角色并不容易,而积极倾听可以减少孩子“被否定”的焦虑,这种方式代表了关爱。愿意积极倾听的父母会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感激、尊重与关爱,使孩子对父母产生亲密的感觉,因而也会相对地对父母表达出类似的反应。因为父母肯倾听孩子的心声,孩子当然也愿意聆听父母的看法。

除此之外,积极的倾听可以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孩子会因不断的倾诉而逐步分析自己的问题,最后找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法,进而变得自主、负责和独立

当孩子透露他的心声时,父母要判断孩子是不是遭遇到困难了。每个孩子在生活中都会遭遇到一些困难、失望、挫折与痛苦。如,与朋友、手足、父母、老师、环境之间的问题,或是自己本身的问题。若能得到父母的帮助,解决这些问题孩子就会拥有健康的心理,获得更多的力量与信心。

父母在倾听孩子说话时,一定要察觉他的问题。一个重要的运用原则是“问题所有权”,即辨别问题到底是属于谁的。亲子关系中常会出现三种情况:

①孩子有问题:孩子的需求未能获得满足,但这不全是父母的问题,因为孩子的行为已干扰到父母决定是否要满足他的需求。

②父母和孩子都没问题:孩子满足了自身的需要,而他的行为也并未干扰到父母的需要。

③父母有问题:孩子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但他的行为干扰了父母的需要。

积极倾听在“孩子有问题”最有效,但在“父母有问题”时却无能为力。大多数父母习惯把孩子的问题揽在自己身上,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压力,不仅破坏他们与子女的关系,也失去了许多帮助孩子的机会。唯有当父母接纳“问题是孩子的”观念后,他才能够培养孩子自己去解决问题。

有时孩子也知道一些情况不能改变,但是因为有人接纳他、了解他,就能帮助他消除那种不安的感觉。

父母要等到严重的问题出现时才去积极地倾听吗?还是当孩子遇到一些小事便开始注意?孩子每天都会传递信息给父母,述说他们遇到难题的感觉。父母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任何保证都是无效的,只有积极的倾听才能解决问题。

孩子要的是父母体会与了解他的感觉,许多父母抱怨他们的孩子不跟他们讨论心中的问题,其实孩子会以试探和犹疑的口吻提出问题来,只是这种念头常被父母一贯传统的反应(如训诫、说教、讽刺等)给打消了。

运用积极倾听时,父母常犯的错误:

(1)经由指导来“操纵”孩子:有些父母使用积极倾听会失败,是因为他们内心有想要操纵孩子的企图,希望孩子照他们所说的去做。例如,有的父母假借倾听之名,想达到要孩子用功读书的目的,结果孩子在感到威胁之余,不但不会领情,而且会出现防卫的姿态。因为,孩子会很快察觉到父母操纵自己的企图,认为父母想改造他,虽然父母不是直接的控制,但是已使孩子的独立性受到威胁。

(2)打开门后又关上:有些父母打开积极倾听之门后,随即又关上,因为他们没耐心听孩子把话说完,或是不认同孩子的看法。

(3)缺乏共鸣的倾听:父母积极倾听的同时,一定要以关爱与同情心来听,也就是要和孩子产生共鸣,因为我们在说话时都希望别人明白自己的感觉为何,孩子是特别敏感的,当他们和父母沟通时,渴望父母的共鸣,否则会认为父母不了解他们的感觉。

(4)积极倾听的时间不对:当孩子不愿谈他们的感觉时,就算父母肯洗耳恭听也是白费。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等他愿意说的时候再倾听,而非强迫他立刻说。倾听只是帮助孩子跨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让他把感觉说出,让问题具体化,父母不必操之过急。

不管孩子的想法是否正确,父母都要善于倾听,和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应该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多听听孩子说话,当他们认为父母是可亲近的,可信任的时候,就会畅所欲言。当他们的想法与自己的想法不一致时,也不可一口否认,而应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对他加以辅导,最后达成一致。

年龄差不多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往往会出现争吵,即使是兄弟姐妹,也很难避免。在家长的眼里,孩子间的争吵,似乎是件坏事,其实从心理学上分析,并非如此,这实际是他们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学习如何做人的一条途径。在托儿所、幼儿园、中小学和家里,孩子们安安静静,不声不响地一起玩是极少的。而争争吵吵地玩耍,往往是孩子兴致最高的时候,儿童往往将自己放在中心地位,不了解别人的心理和感受,正是在孩子间的吵闹之中,通过辩解、说理和争吵,了解别人心中的陌生世界,了解自己与别人在感受和处世方法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所以,孩子们发生争吵时,家长不应过多地责怪他们。如果你的孩子因最好的朋友跑去和别人玩而伤心,此时为了让他高兴起来,你说:“不要难过,想一想让你高兴的事,不管怎么样,明天你就会不在意了。”但是听了这番话后,他却变得更难过了。因为你表达的意思和他想听到的不一样。这使他感到内疚,这样的话会使孩子不相信自己的感情,而且使他感到没有人和他分忧。你应该让他知道你理解并分担他的痛苦。在上述的情况出现时,你可以说:“你的朋友和别人去玩了,确实让你很伤心,是吗?”对他的想法和感情表示同情,不要试图把事情解释一下就搪塞过去。倾听孩子的申述会促使你分担他的难过。这不仅会使他觉得好受些,而且还能促使你的孩子愿意向你敞开心扉。例如孩子流眼泪时,原因大多为了争夺吃的、穿的、住的、用的、玩的,他想要某个东西,一些亲戚围着他团团转并满足孩子的愿望,使孩子认为这世上似乎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因此孩子变得自私、狂妄、蛮横、骄傲、唯我独尊,至高无上,这是有害的,发展下去,孩子会变成一个自私冷酷、自卑怯弱的人,经不起风波,受不得挫折,在困难面前,他们失去了勇气,失去了信心,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请你让你的孩子流点泪吧,这种泪不是打出来的,而是孩子自己醒悟出来的,要让他们懂得,天上的星星摘不下来,水中的月亮捞不起来,要让他们感觉到这世上也有办不到的事,让他们受点委屈,流点眼泪,使他们更加坚强起来,孩子哭一哭没什么不好,做家长的大可不必慌神着急。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用成人的眼光来衡量孩子,根本不考虑他们的心情如何。我们总是把自己放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对孩子耳提面命,却忘了蹲下来倾听一下孩子的心声。多听听孩子的声音,理解他们的需求,并给予适当的帮助。

要想帮助孩子缓解压力,先要了解孩子心理上有什么压力、压力是从哪里来的。所以,必须听听孩子的倾诉,抽时间和孩子面对面地交谈。只有父母肯把心交给孩子,孩子才肯把心交给父母。这样,父母才能了解孩子心理压力的真实情况,才能针对问题帮助他们。

关注孩子的心灵,看看你能给他们什么,并且使之受益终生。如果孩子拿着只考了65分的成绩单给你看,他的脸上充满了沮丧和愧疚并带有几分恐惧。你是否会毫不留情地指责他成绩大幅度下降,并且提出“告诉我最近你究竟在做些什么”之类的问题?你是否会选择另一种方式——以很平静的态度告诉他“我很想知道你自己的感受”,耐心地倾听孩子宣泄因失误而带来的不快,等待他的平静,帮他一同分析低分背后真正的原因。最后,真诚地祝贺他获得一种新的能力。

注意倾听孩子的意见,了解其思维形式的来龙去脉,理解孩子的心情和想法。要把掌握的情况,跟平时的观察结合起来进行对照分析,不要凭一面之辞就轻率地作出结论。

家长满怀热情地认真倾听,用当事人的眼光理解孩子,必须能够辨别孩子的感受,准确地听懂他们所传达的信息以及反射出他们所欲沟通的深层次涵义。主动倾听不仅能使家长真正理解孩子,而且对于孩子也有奇特的效果。当孩子发现他真正被人理解时,会出现一系列变化:首先是觉得他终于能被人理解,消除了个人的孤寂感并表现出内心的感激之情,其次,似乎是得到了一种解脱,会说出更多的心里话。

学会倾听孩子,是准确把握孩子心理脉搏、因材施教的基础,是家庭教育的关键所在,家长要把它当作一门必修课来认真学习研究。一要放下架子,摒弃成人的思维方式,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思考问题,走进孩子的内心,与他们产生共鸣;二是要摒弃“老子一贯正确”的思维方式和对孩子动辄训斥的做法。

对家长来说,了解孩子头脑里想的是什么,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在一本幼教杂志上刊载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位国际幼儿园的老师观察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各国的孩子在一起玩沙土,一个外国的孩子用小铲把沙子往漏斗里装。漏斗会漏,沙子总也装不满,他就用指头堵住漏口,等沙子装满就把漏斗挪到瓶子口边,再放手,让沙子流进瓶子。由于沙子漏下的速度很快,从孩子拿开手指到漏斗对准瓶口时,沙子剩不了多少。孩子毫不气馁,一点一点地做着,终于,他在一点一点的反复中开窍了:等到漏斗口对准了瓶子再倒沙子,很快瓶子就满了。孩子笑了,高兴得看着身后的妈妈。而他的妈妈正为他鼓掌庆贺。而另一位中国妈妈是这样的做法:当孩子拿起漏斗,沙子从底部漏掉时,妈妈立刻蹲下来说:“来妈妈教你!”把漏斗对准瓶子口,再把沙子从这儿灌下去。通过这两个事例的对比,大家有什么样的看法?中西方的教育方式确实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有经验的父母提出,通过听孩子说话来了解他们的感受,是非常有价值的一种方式。不论孩子提出的问题是大还是小,都要尽可能找时间立即去倾听他所说的话,而不要让孩子等你有了空闲时间再说。

与孩子谈话,为家长提供了一次了解和教导孩子的机会。立即倾听孩子的谈话,有助于赢得孩子的信任,这样孩子才愿意把他所有的事都告诉父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