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

了解一个人并不容易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莽的发迹,起初完全得力于他当皇后的姑姑王政君。王政君见其母子可怜,多方照顾,对王莽爱之逾子,怜爱备至。她不顾众大臣的非议和反对,极力提拔王莽,以致王莽三十八岁时,已是朝廷重臣,身兼大司马之职。位极人臣,王莽并没有心满意足。因此,想看透、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有通过像孔子说的这种方法,才能由外而内,正确全面地去认识一个人。

认清一个人,在很多时候都是一件极其困难的事,尤其是当对方心怀不轨而竭力伪装时。但最根本的原因,恐怕还在于自身的“失察”。

西汉的王莽,为历代诟骂,他篡汉自代,愚弄天下,早已是奸恶臣子的代名词了。

改朝换代、江山易姓的手法上来看,王莽又是一个非同寻常的人物,他完全靠一个人的力量和智谋,没有动用一兵一卒,就完成了夺取帝位、建立新朝的大业,可谓一个奇迹。

王莽的发迹,起初完全得力于他当皇后的姑姑王政君。王莽出身孤寒,父亲早死,他和母亲相依为命,艰苦度日。王政君见其母子可怜,多方照顾,对王莽爱之逾子,怜爱备至。她不顾众大臣的非议和反对,极力提拔王莽,以致王莽三十八岁时,已是朝廷重臣,身兼大司马之职。

见王政君如此行事,有人便向她进言道:“王莽虽是皇后的至亲,加恩于他未尝不可,只是王莽外表看似敦厚,其实未必心存感激。一旦尾大不掉,皇后的苦心白费不说,大汉的江山也会岌岌可危。”

应该说王莽的伪装功夫天下一流。虽有臣子进言,王政君却怎么也看不出王莽有不臣之心。她曾私下把王莽召来,对他说:“你有今日,非是姑姑之功,乃皇恩浩荡之故。我们王家深受汉室大恩,任何时候,我们都要恪尽职守,报效天子。”

王莽装得涕泣横流,忠心不二,王政君为其愚弄,更是不遗余力地提携他。有了王政君这个靠山,再加上皇帝年幼无知,王莽欺上瞒下,培植自己的势力,最后被封为“安汉公”,位在三公之上,一手把持了朝政。

位极人臣,王莽并没有心满意足。他要当皇帝,自然遭到身为汉家之后的王政君的反对。因为刘汉王朝若是不存,她也就失去立足的根基了。她把王莽召来,未待训斥,只见王莽再不像从前那样恭敬,却是傲慢无理地抢先说:“我意已决,姑姑就不要多费唇舌了。汉室气数已尽,天命在我,姑姑若是知趣,还是把御玺交给我吧。”

王政君深知王莽羽翼已丰,再也无法驾驭他了。她又悔又恨,无奈之下,便愤愤地将御玺摔在地上,以致御玺有损,缺了一角。

至此,王莽完全撕掉了伪装,他登基做了皇帝,建立了“新朝”。

王政君之所以对王莽失察,原因就在于她只看到并相信了王莽所显现的表面现象,但这种表象是虚假伪装的。按照孔老夫子所提出的察人标准,显然相差太远。因此,她也只好无可奈何地承担其严重后果。

诚然,现实总是有其远超任何理论的复杂性,但如果对孔子关于察人知人的教诲细加体悟,我们终会有所收获,并在实际操作中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失误。

人是社会关系的集合体,具有多方面的特征,有时这些特征之间甚至是相互矛盾冲突的。因此,想看透、了解一个人,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只有通过像孔子说的这种方法,才能由外而内,正确全面地去认识一个人。当然,这种认识,并不只是总看别人的缺点,也应该据此发现一个人的闪光之处,否则,就难免走向偏颇,那样,也就谈不上知人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