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

为学读书,须是耐烦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朱熹在《朱子家训》中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为学,一定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够有所成就。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应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这样的植株应该是能天然存在的。接下来,袁隆平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从1985年到1988年的短短4年内,袁隆平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

朱熹在《朱子家训》中说:“为学读书,须是耐烦。”所谓耐烦,便是可以长时间地投入于或许枯燥的学习之中;可以耐得住寂寞;可以安于平淡、清贫、默默无闻的生活。为学,一定是厚积薄发的过程,只有经过长期的积累,才能够有所成就。所以荀子说“学不可以已”,为学最忌半途而废,若是一朝中断,学问荒废,便只能一事无成。

1960年罕见的天灾人祸,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严重的饥荒,许多人因为饥饿而面色蜡黄,浑身浮肿,乃至于失去生命……袁隆平目睹了这严酷的现实,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他想起旧社会,人民受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受战争的痛苦,缺衣少食,流离失所。今天,人民当家做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他决心努力发挥自己的才智,用专业知识培育出高产的水稻新品种,让粮食大幅度增产,用农业科学技术战胜饥饿。

袁隆平赞成这样一个公式: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成功。于是他依据自己丰富的遗传学知识,对试验田里的退化植株仔细进行观察和统计分析,不仅成功论证了“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天然杂交稻”,而且从其第一代的良好长势,充分证明了水稻也存在明显的杂交优势现象。试验结果使他确信,搞杂交水稻的研究,具有光明的前景!可是,杂交水稻在当时是世界难题。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想要一朵朵去掉雄花实现杂交,其困难程度难以想象。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这是一个很大的世界难题。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应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这样的植株应该是能天然存在的。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所以袁隆平坚信“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袁隆平就这样义无反顾地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踏上了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报道过的水稻雄性不育株的艰辛旅程。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污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袁隆平欣喜若狂。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等到植株成熟时,夫妻二人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经过两个春秋的试验和科学数据的分析整理,撰写出第一篇重要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1966年的《科学通报》上。文中还预言,通过进一步选育,可以从中获得雄性不育系、保持系(使后代保持雄性不育的性状)和恢复系(恢复雄性可育能力),实现三系配套,使利用杂交水稻第一代优势成为可能,而这将会给农业生产带来大面积、大幅度的增产。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这以后,是长达八年的艰辛研究,袁隆平终于成功地“过五关”(提高雄性不育率关、三系配套关、育性稳定关、杂交优势关、繁殖制种关),在1974年配种成功,并组织了优势鉴定。1988年全国杂交稻种植面积达到1.94亿亩。此后10年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12.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交口称赞说,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党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这样朴实的语言,道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随着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和在全国大面积推广,袁隆平名声大震。在成绩和荣誉面前,袁隆平并没有自傲自满、裹足不前。相反他很清醒地认识到了杂交水稻的不足之处,袁隆平公开声称,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是“三个有余、三个不足”,即“前劲有余、后劲不足;分蘖(niè)有余,成穗不足;穗大有余,结实不足”。接下来,袁隆平组织助手们,从育种与栽培两个方面采取措施,对这些问题加以解决。

从1985年到1988年的短短4年内,袁隆平又连续荣获了3个国际性科学大奖。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我们看到的,往往是袁隆平取得重大成就、获得国际荣誉的光荣时刻;我们看不见的,则是他日复一日在田间地头培育水稻的漫长岁月。倘若袁隆平放弃了寻找雄性不育植株、倘若袁隆平在获得成绩之后止步不前、倘若袁隆平在培育核质杂种失败后黯然放弃,那么他便不可能为解决全世界人民的饥饿问题作出举世瞩目的贡献。司马迁秉承父志,历时十余年,“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即使身受宫刑也不改初衷,终于写出了伟大的史学著作《史记》;邓稼先为国家隐姓埋名,默默无闻工作二十余年,终于带领科研工作者在独立自主的条件下成功研制了原子弹和氢弹……无数先贤以埋头苦干、安于寂寞的精神在各自领域潜心研究,为人类文明贡献了宝贵的财富,他们持之以恒的坚毅品格值得我们学习。

评说

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日复一日、孜孜不倦的勤奋努力是学业精进、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鲁迅先生曾总结他的创作经验说:“静观默察,烂熟于心,凝思结想,然后一挥而就。”这说的是个厚积薄发的道理,唯有日复一日地静默观察、积累知识和经验,才能够有朝一日“一挥而就”,创作出经典的作品。人心浮躁是当代社会存在的普遍问题,人们往往只渴望成功,却不肯为之付出日复一日的汗水,那么志向终究也就只能成为空想而已。在工作中,我们既要仰望星空,有高远的目标,又要能脚踏实地,坚持不懈地努力。“沉潜十年”,方成大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