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党性的内涵

党性的内涵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所以,党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狭义的党性是指共产党员的党性。因此,增强党性,必须以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观念的增强、党性锻炼的加强为基础。党的性质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内在的本质特征。这是党性的历史性。

第一节 党性的内涵

一、什么是党性

什么是党性?党性问题不仅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所谓党性,是指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也是一个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所谓政党,是把本阶级的利益和思想集中起来又化为行动的政治组织。特定政党在为本阶级的利益进行的长期斗争中,高度集中地发展了本阶级的特性,从而形成政党本身的特性,即党性。所以,党性是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

img2

共产党的党性就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最高而集中的表现。它是工人阶级政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它又是无产阶级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集中表现。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就是中国共产党所固有的、明显区别于其他政党的特性,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建立在中国工人阶级的优良特性基础上的。它要求党员具有高度的无产阶级觉悟和阶级意识,自觉认识本阶级的地位、利益及历史使命,在任何情况下都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代表无产阶级的利益,同时用无产阶级的一切优良特性武装自己。另一方面,党性不直接等同于阶级性。中国共产党是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理论和革命风格建立起来的党,是以科学世界观武装起来的党。因此,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中国工人阶级阶级性的集聚和升华,不仅具有工人阶级的一般特性,而且把工人阶级与现代化大生产、与先进文化相联系的先进性,升华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和信念;把工人阶级的团结精神和组织纪律性,升华为党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和铁的纪律;把工人阶级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的优秀品质,升华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工人阶级的坚韧性、战斗性和革命彻底性,升华为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甚至宝贵生命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的党性是中国工人阶级的阶级性最深刻、最本质的反映,是高度发展了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的阶级性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革命性和实践性的统一。

一般来讲,党性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来讲,党性是指党的性质。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在阶级存在的社会里,任何一个政党都是代表着一定阶级或阶层利益的政治组织,代表着不同性质的不同阶级的利益。因此,一定阶级所具有的基本特性决定着它的党性。狭义的党性是指共产党员的党性。党性不仅作为一个政党的固有本性,体现在党的整体机制中,而且体现在每一个党员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中。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性最直接的体现者;共产党员的党性,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应该具备的特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党性是党的性质在党员身上的具体体现。党性与党员应具备的特性是统一的,它们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党性作为阶级性,表现为一种共性;党性作为党员的特性,表现为个性。共性包含个性,个性体现共性。党要坚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就必然要求每一位党员在言行中体现这种性质,党能否保持工人阶级的先锋队、能否永葆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取决于共产党员是否具有党性和先进性。

因此,党性作为一个政党固有的本质特性,不仅体现在党的整体机制中,体现在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上,而且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党员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中。党员是党的细胞,是党性的直接体现者。中国共产党是由党员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织起来的有机整体。党是否坚强有力,能否保持工人阶级先锋队的性质,是否能够密切联系群众,得到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具体言论和行动能否充分体现党性原则。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不能只是一种宣言,必须通过全体党员的具体言行体现出来。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决定党员的党性。广大党员增强了党性,才能够真正保持党的先锋队性质,提高党的战斗力、凝聚力和号召力。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不仅决定着自己党性觉悟的高低,还直接影响着党的性质和战斗力。因此,增强党性,必须以每一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观念的增强、党性锻炼的加强为基础。

党性和党的性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1)内容不同。党的性质的内容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而党性的内容则主要是指党员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的独特个性。(2)适用对象不同。党的性质反映的是关于党的整体概念,反映的是党的整体特质,不适用于党员局部或个体;党性则主要反映在党员个体。(3)层次上有区别。党的性质揭示了党的阶级属性,即表明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而党性则表明党不仅仅是工人阶级政党,而且它具有比一般工人阶级政党阶级性更高更为鲜明的特性。在实践中,党性与党的性质虽有不同,但二者又互为条件、互相影响、互相促进。一个党只有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先进性,才能把这种阶级性和先进性提高到高级程度,上升为鲜明的党性,同时,只有党具有鲜明而坚强的党性,只有共产党员具有鲜明而坚强的党性,党才称得起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

党性问题从根本上讲属于政治范畴,讲党性就得讲政治。所谓讲政治,通常是指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纪律、政治鉴别力及政治敏锐性等。列宁指出:“党性是高度发展的阶级对立的结果和政治表现。”党性是政治的表现,党性的主旨离不开党的政治目的。古往今来,人们逃避不了政治,社会离不开政治,讲党性也就离不开讲政治。“无产阶级最大的全部的政治就是宣传群众,教育群众,组织群众,带领群众,为实现没有剥削没有压迫,各尽所能各取所需,使人能得到全面、自由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努力奋斗。”无产阶级的党性原则与其政治内容具有一致性。

二、党性的基本特征

如同政党有一个产生、发展过程一样,党性也有一个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会显现出党性的一些最基本的特征。

(一)党性具有历史继承性。党性是一个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内在的本质特征。一个政党的党性贯穿于这个政党从成立到消亡的整个历史过程中,是一以贯之的。这是党性的历史性。一个政党的创建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在一定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这个基础,不仅包括社会经济基础,更重要的是政治基础(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思想理论基础。因此,作为政党的党性,就是在继承自己所代表的阶级的特性、反映自己所代表的群众的要求、继承自己所信仰的理论的基础上,加之以自己在新的形势下的不断创新而形成的,因而使党性必然显现出继承性。

党性的历史继承性,充分体现在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的88年间和新中国成立的60周年中。中国共产党从创立开始,就把自己定位于中国工人阶级、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就把自己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定位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就把自己的历史使命定位于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之基、党性之根、党性之源。中国共产党正是有了这样的党性,才使党能够在历史上成为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坚强核心,在今天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才使党能够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对此,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已经作出了雄辩的证明。在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的88年里,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和紧密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干了三件大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使古老的中国以崭新的姿态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30年中,中国共产党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幅度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决定了中国历史的发展方向,在世界上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我们坚信,中国共产党还将随着历史的发展,适应时代进步的要求,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和愿望,不断巩固和发展自己所特有的党性,团结和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作出更多更大的新贡献。

(二)党性具有现实具体性。党性具有现实具体性,一方面是说党性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是随着党所面临的形势、党所承担的任务而变化的,即要把党性放到具体的历史实践中去考察。比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面对的形势是枪林弹雨的战争年代,我们党所承担的任务是以武力推翻强大于我们数十倍的、武装到牙齿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反动统治,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这样的形势和任务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成为民主革命的先锋、民族解放的先锋、联系群众的先锋,在顽强斗争、浴血奋战中体现共产党的党性。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面临的形势是和平发展时代,我们党承担的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这种形势和任务要求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要成为解放思想的模范、落实第一要务的模范、求真务实的模范、开拓创新的模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体现共产党的党性。另一方面是说,一个党的党性是要通过广大党员的具体行动来体现的。党员是党的组成细胞,党的活动的主体,是党性的直接体现者。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不能只是一种宣言,必须通过全体党员的具体言行体现出来。中国共产党的党性从根本上提出了对共产党员党性的总的要求、标准和规范,共产党员的党性则是对共产党的党性的实践和展现。也就是说,一个政党的党性决定这个党的广大党员的党性,一个党的广大党员的党性则是这个政党的党性的具体体现。正因为如此,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始终坚持把增强党员的党性作为保持和发展共产党的党性、推进党的建设的基础。正因为我们始终注重了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和锻炼,才保证了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始终能够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

党性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具体性的基本特征,要求在增强党性的实践中,一方面要把我们党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所形成的优良党性坚持下去,这是保证党永不变质的基本前提;另一方面又要结合新的实践发展,不断创新党性,实现党性的与时俱进,这是保证党发展壮大的重要基础。

党性的历史继承性和现实具体性的基本特征,要求党性必须通过一定的方式表现出来。首先,党性原则是党性的生动反映。随着政党对党性认识的深入与提高,必然逐步形成一整套党性原则。尽管党性的核心原则是始终如一的,但是不同的历史时期,政党所面临的挑战和肩负的任务不同,党性的具体要求也会有相应的变化。其次,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党组织的活动,是党性得以表现的基本形式。这种表现形式反映着党的性质,反映着党的思想理论水平和政治水平。最后,党性不仅体现在党性原则中,体现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而且具体体现在每一个党员的思想言论和行动中。由于每个政党成员的经历、所处环境和自身条件不同,党员个人的党性强弱程度是不同的,并且是可以转化的。这就要求党组织必须对党员进行经常的党性教育,要求每个党员必须在实践中自觉地进行党性修养和党性锻炼,从而具备坚强的党性。

三、党性的主要优势

(一)党性是内在的、深层的、本质的优势。也就是说,党性不是一时的、外在的、转瞬即逝的,而是深深植根于党的自身基础之中所不可动摇的。党的旗帜不变,党的纲领不变,党的原则不变。一句话,党的整体性质不变,共产党的党性就不会也不可能变。就每一个党员来说,党性是管总的,是决定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道路的,是根本,是支配自己的政治、组织、道德、思想和行为的。刘少奇曾经说:人的言论行动,都是由人的思想意识来作指导的。而人的思想意识又常常和他的世界观分不开,我们共产党员的世界观,只能是共产主义的世界观。这种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也就是共产党人的方法论。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坚持党性对于共产党人具有根本的决定意义。

(二)党性具有原则性、概括性、规范性和前瞻性的特点。所谓原则性,是因为党性最集中地体现了党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这是党的最重要的原则,从这一点出发,党的政治原则、思想原则、组织原则、群众路线原则等,也都是由党性延伸、展开、具体化而形成的原则。所谓概括性,是因为党性涵盖了党的政治、思想、组织、作风等各方面,既表现在党的目标、纲领、宗旨、路线、组织原则及作风原则中,又表现在广大党员及干部的思想、行为及日常生活中。从时间上来说,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从空间上来说,则适用于不同地域、不同部门、不同情况下的一切党的组织和党的生活。也就是说,党性问题无所不在,党的每一个重大决策,党员的每一项实际行动,时时事事都有党性。所谓规范性,是因为党性作为统一标准,指明了什么是正确的,什么是不正确的,什么是没有党性和违背党性,等等,所有党员领导干部都可以从中受到教育和有所遵循。所谓前瞻性,是因为党性标准是一个很高的标准。对于每一个有志于献身共产主义事业的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党性标准既是现在要身体力行的,同时也是一个方向、一个长期奋斗的目标。它既指导着现在,又昭示着将来。邓小平在谈到党员标准时,曾经深刻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它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他还指出,对于我们党来说,还不是全部或大多数都已达到这样的标准,党的任务是要一步一步地提高党员的觉悟,使他们在思想行动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这个论述,对于我们认识党性要求的前瞻性、方向性,是有重要指导意义的。正是在这个角度上,也可以说,党性是照耀我们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一生行动的火炬。

(三)党性是具体的、发展的动态范畴,它的具体内涵是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以及党的任务的变化而变化的,因而,始终充满活力。中国共产党是非常重视并善于弘扬党性优势的党。总是依据形势、任务和党的状况,赋予党性以时代和环境的具体内涵。和平建设时期,不同于战争年代,改革开放的条件不同于墨守成规、封闭或半封闭的条件。因此,为党和人民利益献身的党性,不仅表现为在战场上的冲锋陷阵、奋不顾身,而且也主要表现在建设工作中的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勤政为民。中国共产党自觉弘扬党性的基本经验有以下几点。

1.因时因地地适时强调党性,发挥党性对于党员思想精神状态的提纲挈领的作用。在一定意义上说,党性是共产党员思想和精神状态的纲,纲举目张,提出党性就能把党内各种政治、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任务都带起来。

2.赋予不同背景下党性以具体内涵,针对不同情况、不同对象,指明进一步弘扬党性的方向。

3.通过教育和规范工作,把坚持党性、弘扬党性变为党的各级组织和广大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的自觉行动,使精神力量化为物质力量。

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仅仅承认党性和宣传党性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把捍卫党性和弘扬党性变成一种有意识的活动,使党性变成一种真正的现实的力量。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上,中国共产党是最高超、最娴熟地应用和发挥党性力量的优秀政党之一。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优势所在。

四、党性的基本内容或基本原则

党性的基本内容或基本原则是由党的性质决定的,是保证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不断发展胜利的基础。党性的基本内容或基本原则是一个包括了思想、政治、组织、作风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严密体系。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我们党的党性内容及党性原则可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铁的纪律、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和领导方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党章规定,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所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紧密结合我国国情和时代特征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发展真理,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首要任务。”因此,在领导干部的党性修养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始终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党性,首先表现在理论上的先进性。共产党人的党性,从根本上说,就是做一个坚定、清醒、有作为的马克思主义者。因为行动上的坚定来自理论上的坚定,行动上的清醒来自理论上的清醒。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所犯的—些错误,同理论上的不清醒有关,当时没有完全搞清楚中国革命的性质和规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犯的一些错误,也是和理论上不完全清醒有关,没有完全搞清楚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改革开放30年,我们之所以成功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关键在于我们创立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并自觉以此指导实践;现在有些领导干部不论是在经济上的贪污受贿,政治上的腐化堕落,还是工作中不能科学发展,也都同理论上的不完全清醒有关。党员领导干部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自觉用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增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的自觉性,才能在理论成熟的基础上实现政治上的成熟,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科学判断形势,认清社会发展方向,在领导工作实践中少犯错误、少走弯路,多出实绩、多作贡献。

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利益的理论表现。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揭示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运动的普遍规律,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包括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和运动规律的科学,其中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深刻揭示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矛盾和斗争的经济根源,指明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科学社会主义则是论证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一般目的的学说,指明了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道路。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因此,中国共产党从建立之初,就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列宁主义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我们党在88年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三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形成了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毛泽东思想具有多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关于革命军队的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等等。毛泽东思想的活的灵魂有三个基本方面,即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实事求是,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根本点,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群众路线,就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群众路线是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造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独立自主,是从中国实际出发,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革命和建设事业,是我们立国、建国的一个根本方针。在毛泽东思想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经过长期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斗争,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成立以后,顺利地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发展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邓小平理论第一次比较系统、比较完整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包括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动力、发展阶段、战略步骤、政治保证、外部条件、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以及和平统一祖国等问题。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成功开辟,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不断获得前进。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img3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坚持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并不断结合新的时代特征,结合我国改革和发展的大局,结合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不断创新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把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提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党中央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走和平发展之路和推动和谐世界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特别需要强调的是,在十六大以来的一系列创新思想中,科学发展观是核心,成为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促进社会和谐,坚定不移地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的行动指导,成为我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精神支柱和伟大理论旗帜。正如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继承、发展和系统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总之,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具体体现。随着实践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还将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实践永无止境,理论创新永无止境,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永无止境,因此,马克思主义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我们党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是我们党党性的重要内容和重要原则。

当前,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共产党宣言》发表以来的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同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深入学习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着力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思想理论建设是党的根本建设。党的理论创新引领各方面创新。当前,要按照十七届四中全会所提出的建设学习型政党的要求,紧密结合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生动实践,深入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全党广泛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改造,旗帜鲜明地反对指导思想上的多元化,自觉抵制所谓“普世价值”说,始终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行动,进一步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提高运用科学理论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

党章指出,中国共产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加强领导干部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设,使各级领导干部成为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科学发展观的忠实执行者、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自觉实践者、社会和谐的积极促进者。

古人曰:理想如天、信念如柱。理想信念是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人生坐标和生存发展的动力。理想信念对一个人来说是管方向的,始终左右着其前进的目标与行动。不同的理想信念决定着每个人不同的人生追求和境界。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就是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毕生的追求,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生。多少年来,正是这样一个理想信念,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共产党人,为民族的解放,为人民的幸福,殚精竭虑,勇往直前,谱写着壮丽篇章。许多老一辈革命家和志士仁人主动放弃了自身优厚的家庭条件,为了这个“主义”吃苦受罪,矢志不渝。可以说,无论是过去、现在和将来,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立身之本和力量之源。

当年,马克思、恩格斯在创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党——共产主义者同盟的时候,就曾经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他们的党之所以叫共产主义者同盟,就是为了表明这个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毛泽东同志把“为共产主义奋斗到死”称为共产党员的“政治道德”。他说,一个人如果革命顺利时就入党,遇到挫折就退党,这就是政治上的“无道无德”。邓小平同志在回答国际青年代表团提出的“中国共产党员的含义是什么”这一问题时曾指出,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他的目的是要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江泽民同志把坚持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称做党员的“革命气节问题”。2005年1月,胡锦涛同志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的讲话中讲道:崇高的理想信念,始终是共产党人保持先进性的精神动力。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符合中国国情,符合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因而是中国发展、走向富强的正确道路。共产党员有了这样的理想信念,就有了立身之本,站得就高,眼界就宽,心胸就开阔,就能自觉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奋斗。

共产主义是理论、实践和社会制度的有机统一。首先,共产主义作为科学理论体系,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共产党人所信仰的科学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以《共产党宣言》的问世为标志的。一个多世纪以来,它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保持着永不衰竭的强大生命力。其次,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人所从事的伟大实践活动,是无产阶级解放自己并同时解放全人类的伟大革命运动。共产主义运动以共产主义理论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政党为政治领袖,以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为主要革命力量,以砸碎旧的国家机器,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为目的。最后,共产主义作为共产党人终生为之奋斗的社会制度,是全人类所向往的、最高级的社会发展形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相继存在五种社会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其中共产主义社会是最美好、最进步、最合理的社会。人类社会的更替,遵循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共产主义科学内涵的上述三个方面,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有机整体,构成完整的、科学的共产主义概念。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理想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集中表现。共产党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既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脱离广大人民群众。脱离时代的理想必然是盲目的、不现实的,脱离群众的理想注定是没有力量源泉的、不能实现的。特别是按照共产党的党性的要求,共产党在现实实践中走在时代前列,走在群众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带领广大人民群众推进经济、社会以及人本身的全面发展。因此,共产党必须把自己的最高理想细化为与时代特征相适应的、全国人民能够接受的坚定信念,使之成为全国人民为之奋斗的坚定信念。在当代中国,这个信念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指导,就不会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的确立和坚持;没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就不会有共产主义最高理想的实现和成功。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向共产主义前进的一个必经阶段,共产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前途。

总之,理想以信念为基础,信念以理想为方向;理想决定信念,信念体现理想。当前,理想与信念密切相连在实践中的最佳结合点,就是共产党人必须把共产主义最高理想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统一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伟大实践之中。因此,坚定理想信念就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了社会主义。

88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就是靠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不断取得新的成就。革命先烈李大钊面对绞刑架,发出了“我们深信,共产主义在世界、在中国,必然要得到光荣的胜利”的豪迈誓言。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夏明翰烈士临刑前,挥笔写就了成为千古绝唱的就义诗:“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革命先烈在生与死的考验面前,所以能够威武不屈,就是因为他们对共产主义理想坚贞不渝、矢志不移。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中,许许多多共产党员所以能够为党和人民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都是因为有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的激励。现在我们搞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这既是关系到我们共产党员的先进性和政治前途的大问题,更是关系我们党和国家的事业兴衰成败的大问题。

必须强调的是,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改革开放是强大动力,而改革开放的基本取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市场经济本身对人们思想观念的作用来说,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促使人们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引发健康向上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行为,同时又可以促使一些人滋长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改革开放以来,许多人由高官到罪犯、由人民公仆到腐败分子的演变过程可能是不一样的,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他们都是因为动摇了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有的党员在矛盾面前畏缩失望,在诱惑面前不能洁身自好,说到底,还是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坚定。因此,领导干部要经受住改革开放的考验,发展市场经济的考验和执政的考验,就不能丢掉共产主义理想,也不能丢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我们党之所以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全党必须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带领人民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求真务实,锐意进取,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尽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

img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同改革开放密切相关的。没有30年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同样,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没有30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的新时期。从那时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以一往无前的进取精神和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的新的壮丽史诗,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改革开放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我们党实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推动我国以世界上少有的速度持续快速发展起来。我国经济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发展到GDP总量跃至世界第三、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第三,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发展到总体小康,农村贫困人口从两亿五千多万减少到一千多万,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的发展,不仅使中国人民稳定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而且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一切成绩和进步,包括当前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

(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群众路线,真诚倾听群众呼声,真实反映群众愿望,真情关心群众疾苦,多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努力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自己的崇高使命,努力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急迫的利益问题作为自己当前重中之重的任务和工作。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无往而不胜的法宝,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先进性的法宝。因此,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高扬立党为公的大旗,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全部工作的根本依据,始终深深扎根于人民之中,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在历史上,我们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进行改革开放,都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在现实中,我们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重大任务,同样是为了顺应人民意愿、实现人民利益。中国人民正是在长期的历史比较中,选择我们党作为自己根本利益的代表,作为国家和民族复兴的领导力量。历史表明,只有深刻认识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力,真诚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根本宗旨,我们党才能得到人民的充分信赖和拥护,才能无往而不胜。因此,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就是密切联系群众。从另一方面看,我们党作为执政党,最大的危险就是脱离群众。

切实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观念。一要树立领导就是服务的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解放要靠自己的斗争来实现。但是,群众只有被动员起来、组织起来,才能凝聚起来形成合力。而要动员和组织群众,就需要领导,需要领导者为群众自己解放自己指明方向,疏通思想,开辟道路,制定措施。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就是服务,就是为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而服务。在我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中国的执政党,这种领导和执政就是为人民服务,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更具体地说是通过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来体现和落实。任何一个党员领导干部,不管是由人民群众选举产生的,还是由上级委派和任命的,都是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实现者,都是人民的勤务员,都是人民的公仆。二要树立向人民负责的观念。我们的党、我们的干部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每句话,每个行动,每项政策,都要符合人民的利益,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也要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这就叫对人民负责。只有每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有了这种高度的责任观念,就会在思想上、言论上、行动上、决策上以及在各个方面真正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在实际工作中对人民负责,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得实惠。三要树立正确使用权力的观念。中国共产党在国家中的执政权是通过党的各级干部来具体行使的。各级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的权力,都是党和人民赋予的,都是为党和人民服务的手段与工具。我们说领导就是服务,要对人民负责,就是要通过干部正确使用手中的权力来体现。正确使用权力的基本要求,就是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用人民赋予的权力为人民谋利益。要坚决反对权力滥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争权夺利、玩弄权术等等。要在感情上贴近人民,亲近人民,视人民如父母,与人民同忧乐。

领导干部是否真心实践党的宗旨,是否在党性修养中有强烈的宗旨意识,关键是看其有没有正确的权力观,是否正确运用手中的权力。如何看待和运用手中的权力,是检验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的试金石。毛泽东同志曾经讲过,我们的权力是广大人民群众给的。邓小平同志也指出,领导就是服务。从这个意义上说,领导干部的工作岗位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岗位,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工具。不能把权力当做获得金钱、美色等私利的工具,不能把权力当做个人飞黄腾达、光耀祖宗的途径,更不能把权力当儿戏,对人民赋予的权力极不负责,敷衍塞责,甚至胡作非为,草菅人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当然,从目前来看,我们党的执政地位是稳固的,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而掉以轻心,因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一劳永逸的。要保持党的执政地位,关键取决于我们党能否保持先进性,能否一以贯之地实践自己的根本宗旨。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一个政党过去先进,不等于现在先进,现在先进,不等于永远先进;作为一个执政党,过去拥有,不等于现在拥有,现在拥有,不等于永远拥有。世界上一些大党老党变质、垮台的严酷事实告诉我们,一个执政党能否长期执政,并不取决于自己的主观愿望,而取决于人心向背,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这些现实教训和历史古训,必须牢牢记住。

(四)民主集中制的根本组织原则和铁的纪律

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党内生活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是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必不可少的制度保证。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成统一的整体,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奋斗,这是我们党最为巨大而丰富的组织优势。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着力增强党的团结统一。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决定》也指出,要不断强化党员的主体地位,扩大党员的民主权利。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始终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坚决维护中央权威,切实保证政令畅通。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的制度。可见,在民主集中制中,民主与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民主是集中的基础和前提,集中是民主的归宿和目的。民主是指党内实行党员群众当家做主,即党内的重大事务,全体党员都有发言权、监督权。集中是指党内重大事务的决定,要根据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按多数党员的意见作出决定和付诸实施。民主与集中就是这样在民主集中制的统一体中相互依存,相互渗透。民主集中制,既要求充分发扬民主,健全民主制度,保障党章规定的党的各级组织和党员的民主权利,使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朝气蓬勃,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贡献于党的事业,并有效地监督党的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同时又要求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统一,在行动上做到步调一致。

中国共产党把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是由以下几方面原因决定的。

第一,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党是根据自己的纲领和章程,按照民主集中制组织起来的统一整体。”这就是说,党不是党员数量的简单总和,而是按照一定的原则、制度结合起来的。党要有力量,除了思想上、政治上的统一以外,还要有严密的组织。它必须建立自上而下的组织体系,建立严格的组织生活制度和工作制度,从而保证党的组织协调一致地活动和对各项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而党的这些组织和制度都是根据民主集中制原则建立起来的。我们党已经是一个有着88年历史和60年执政实践的政党,靠什么始终保持蓬勃生机?我们党已经是一个具有7600多万党员的大党,我们这么大的一个党靠什么组织起来并具有强大力量呢?很重要的是靠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回眸峥嵘岁月,党的建设的实践一次又一次证明:民主集中制是维系党的生命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什么时候坚持了这个原则,什么时候我们党就坚强团结,党的事业兴旺发达就有了重要保证。民主集中制是我们党在组织建设上的鲜明特征和强大优势所在。

第二,民主集中制对党内其他具体制度具有制约和规范作用。党的制度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党内制度是一个制度体系。然而,在党的各种制度当中,民主集中制是根本。其他具体制度的制定都要以民主集中制为根据,都是对民主集中制在党内生活各个领域的展开和体现。如党的组织制度、领导制度、工作制度、生活制度等,都是民主集中制在党的组织、领导、工作和生活中的具体运用。党的领导制度,即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原则在党的领导活动中的运用和具体化;党的工作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在党的职能部门运行机制中的运用和具体化;党的生活制度,是民主集中制在党内生活、党内关系的运用和具体化。可见,党的各项制度、原则的基础和核心是民主集中制。因而民主集中制不仅是党组织成为有机统一整体的基本依据,是处理党内各种矛盾关系的基本依据,而且是我们党制定各项具体制度的基本依据,是我们党把党的高度统一性与发挥全体党员的创造性结合起来的根本性指导原则。

第三,民主集中制是实现党的正确领导的重要保证。党的建立和存在的必要性,是同党的领导作用相联系的。在革命战争年代,党的领导的实现,主要靠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党处于执政地位的今天,党的领导的实现,主要是靠把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经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可见,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条件。然而,党怎样才能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怎样才能正确地执行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呢?除了科学理论的指导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靠党内民主的充分发挥,靠全党的集体智慧。这就是民主集中制中“民主”的基本要求。同时,党员的个人意见,如果不加以集中,就永远只能是个人意见而不可能成为党的主张,不可能成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因此,党的组织就必须把分散的党员个人意见按照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集中起来。这就是民主集中制中“集中”的基本要求。在党执政条件下,党的主张正确与否,能否变成国家意志,以实现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说是看其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这也需要广大党员深入到群众之中,向群众宣传党的主张,解释党的政策,再把群众的意见反映给党的组织,由党组织集中每个党员所反映的群众意见,从而使我们的党真正做到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所急所盼,并以此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基本依据,从而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为把党的主张变为国家意志奠定基础,为党的领导的实现创造条件。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思想。同时,实现党的领导,除了有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之外,还要有完善的领导制度,需要全党对中央权威的绝对服从,这些也都是民主集中制的基本要求和基本内容。

正是因为民主集中制是党的根本组织原则和组织制度,所以,每一个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都必须增强民主集中制的组织观念,这既是党性的要求,也是党性的体现。

(五)群众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和领导方法

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最大的政治优势,脱离群众是执政党最大的危险。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之一。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我们党与人民群众建立了十分密切的联系,这是我们战胜各种强大敌人和克服困难的力量源泉。因而群众路线成为我们党的根本工作路线和领导方法。毛泽东同志说过,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我们到了一个地方,就要同那里的人民结合起来,在人民中间生根开花。党员能不能关心群众疾苦,反映群众的呼声,同广大人民群众始终保持最广泛、最密切的联系,这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而只有在一切工作中走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一切为着人民群众,事事依靠群众,时刻想着群众,处处关心群众,才能不断加强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巩固党与人民的团结。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当高度自觉地维护这条生命线。

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是我们党的基本政治观点,是坚持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主体的观点,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88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自觉遵循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深深地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从而获得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充分证明:党离不开群众,群众也离不开党。共产党的力量在人民群众中,党要有力量,就要植根于人民群众的“肥田沃土”之中。今天,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极其艰巨复杂的任务摆在我们面前,很多问题需要解决。党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无穷创造力,紧紧地依靠群众,密切地联系群众,随时听取群众的呼声,了解群众的情绪,真正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衡量标准,真正、自觉地代表群众的利益,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全党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的一个根本衡量尺度,才能形成强大的力量,顺利地完成自己的各项任务。值得注意的是,一段时间以来,在我们党的一些领导干部中,群众观念淡薄,同群众感情淡化,已成为一个突出问题。有的领导干部一事当前,不是考虑给广大群众带来什么利益,而是先给自己、给狭隘的小团体带来什么好处;有的领导干部自视高傲,在决策中不深入群众调查研究,导致决策失误。这不仅是作风问题,而且是政治立场问题,必须引起领导干部的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党的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其中,“一切为了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根本目的,这是由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所决定的。“一切依靠群众”,是党的群众路线的核心,这是由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决定的,也是由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具体方法或基本程序,即党在做任何一项工作尤其是在决策前,必须深入到群众中,倾听群众的呼声和意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聪明才智,并要善于把群众分散的意见集中起来,进行梳理,形成统一的带有指导性的意见或决策。在这个基础上,再把党的统一意见或决策宣传到群众之中,使群众理解、接受并化为群众的实际行动,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也是根本的工作路线。从某种意义上说,群众路线就是我们党的生命线。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万万不可丢掉这个生命线和传世法宝。今天,我们不论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还是促进发展、保持稳定,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创新型国家,还是有效应对金融危机,推动经济企稳向好等,目的都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都必须依靠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不掌握、不真正实行群众路线,就是不懂政治、不讲政治,就无坚定的政治立场可言。因此,各级领导干部想问题,办事情,务必要把关心群众、依靠群众、切实为群众谋利益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思想上尊重群众,感情上贴近群众,行动上深入群众,工作上依靠群众。要经常倾听群众的意见和呼声,关心群众的疾苦,体贴群众的困难,多为群众办一些雪中送炭的实事、好事。

(六)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勇气

勇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三大优良作风之一,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倡导的“四个大兴”之一,是我们党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有力武器,是党内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的有效方法,也是我们党始终保持和发展先进性的强大动力。有无认真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显著标志。

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益的党,是伟大光荣正确的党。但党在为人民谋利益的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党的伟大光荣正确也不是说党就没有缺点、不犯错误。人无完人,金无足赤的辩证法同样也适用于中国共产党。特别是在当前全面对外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的新的环境下,对于党的整体来讲,领导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国际局势的能力还需要大力加强和提高;对于党员领导干部个体来说,时时面对着各种各样的考验和挑战,党在工作中的失误和党员领导干部在作风中出现的一些问题,都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党必须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对的。

经常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利益改正错的,这是我们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发展实践中形成的一个优良作风。从历史上看,如果我们党不能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不可能靠自身的力量纠正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内曾经出现的各种“左”的或右的错误,就不可能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如果我们党不能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就不可能靠自身的力量纠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所犯的“左”的错误,就不可能有改革开放的新局面和新成就;在现实中看,如果我们党不能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当前党内以及社会上存在的否定改革开放的“左”的思潮和主张只有民主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右的思潮就不可能澄清,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不可能继续发展。从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个体来看也是这样,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通过平时的民主生活会,通过集中性的教育活动等形式,以党章规定的党员标准为依据,对自身的各方面表现进行评判,特别是对与党员标准不相符合的问题进行解剖,找出原因,分析危害,进行严肃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从而促使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提高认识,增强党性,自觉克服缺点。这对一般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起到了一定的教育和警示作用,而对有问题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则是极大的教育和挽救。如果我们的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那么在日常生活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就会有更多的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党的形象和威望就会受到更大的损害。因此,党只有大力弘扬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优良作风,才能保持先进性,党的事业才能发展,中华民族才有希望;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只有把批评和自我批评作为重要的党性原则去坚持,才能有效地抵御各种政治微生物的侵袭,保持政治坚定性和思想道德的纯洁性,保持和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成为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需要勇气,能否正确地积极地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党性强弱的一个检验。批评,特指批评他人的缺点错误。由此决定,不论是开展批评还是开展自我批评,都不是一件容易做到和做好的事情。首先,从批评他人来看,要批评他人的缺点错误,需要了解他人有什么缺点错误,这才能使批评有针对性,然而了解他人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批评他人的缺点错误,必须克服怕得罪人的思想,要无私无畏;批评他人的缺点错误必须比他人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对问题的认识更深刻,才能使批评到位,使被批评者心服口服,达到批评的目的。其次,从自我批评来看,除了其具有与批评他人一样的要求之外,更具挑战性的是,自我批评实质就是自己揭自己的短,自己揭自己的伤疤。这不仅需要自身树立正确的是非观、荣辱观,坚持原则,增强素质,强化党性,同时还要有不怕“疼痛”、不怕“流血”的胆量。也正因为批评和自我批评对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这种高要求,才能使其成为共产党党性的重要原则和基本内容。

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必须注意解决下面一些问题:一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和自我批评,达到团结的目的,做到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这是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前提。因此,对别人的错误进行批评,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以帮助别人改正错误、做好工作的善意,勇敢地进行批评。自己对自己的错误进行自我批评,要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着重分析造成错误的思想原因以及错误的危害,并努力找出纠正错误的具体措施。对待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要善于听取批评意见,坚持言者无罪,闻者足戒,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切不可借批评之机,残酷斗争,无情打击,更不能借此搞所谓的人身攻击。二要实事求是。这是正确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关键。党内矛盾和斗争,无非是正确的一方同错误的一方之间的矛盾和斗争,错误的一方才是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对象。然而错误有不同性质、不同程度的区别。这就要求在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实事求是。即有什么错误就批评什么错误,解决什么问题;错误是什么程度,就进行什么程度的批评。既不能无原则地一团和气,掩盖事实,放任错误;也不能没有证据地捏造事实,栽赃陷害,更不能无限上纲,乱扣帽子。总之,把正确的当成错误进行批评,对错误的听之任之不闻不问,把大错当成小错文过饰非,把小错当成大错乱批乱斗,都是违反实事求是精神的,都是不可取的。三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这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正确的方法,即在批评过程中要带着爱意和关怀,帮助有错误的同志,要以人情味和道德品味去感化犯错误的同志,绝不能搞疾风暴雨式的无情斗争,也不能得理不饶人或以权势压人。特别是有些党内同志犯错误,还可能是由于客观上存在具体的困难而不得以为之,这时不仅要注意批评的态度和方法,而且还要主动帮助其解决困难。只有这样,才能使党内斗争达到克服缺点、纠正错误的目的。

五、党性与党员的个性

当前,在加强党性修养、促进作风养成的形势下,在强化党员的主体地位、扩大党员的民主权利的要求下有的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对于党性修养有相当的畏难情绪,他们觉得讲党性就是要从各个方面接受党的理论的指导,接受党的纪律的约束。这样,作为党员的个性岂不是完全泯灭在千人一面的党性的汪洋大海之中了?如果人丧失了自己的个性,个人的人生价值又如何实现呢?自己的生命又怎么能放射出独特的光彩呢?这是对于党性和党员的个性之间的关系没有完全搞清楚所导致的。

什么是个性呢?个性是指一个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倾向性的、比较固定的本质的特征,包括个性倾向和个性特征两个基本方面。前者是指一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积极行为的动力系统,主要包括一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后者是指一个人在心理方面经常出现的特点,主要包括一个人的能力、气质和性格。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一个人的个性是从哪里来的呢?是不是从出生就已经天然决定了呢?是不是完全由自己决定的呢?显然不是。按照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个性是社会历史的产物,社会生活条件的复杂性决定了人们所从事的工作、专长、特长和兴趣爱好的多样性。正像马克思指出的:“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继承下来的条件下创造。”所以,人的个性是由自我和环境共同决定的,是在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过程之中逐步形成的。完全从自我出发的个性是不存在的。

不同的阶级、不同的政党对于个性也有不同的要求。资产阶级及其政党所讲究和提倡的个性,是建立在极端个人主义的基础上的,是不受任何约束的个性,他们的理想是以满足个人的利益、希望、欲求为出发点,不受任何组织、制度的约束和束缚。这样的个性在理论上是无效的,因为自由从来都是建立在对必然的认识的基础上的;在现实中是行不通的,每个人挥动拳头的自由是以不能触及和影响到别人活动自由的基础上的,每个人发表言论的自由也是以不妨害社会的稳定作基础的,否则也会受到法律和纪律的制裁。即使在资本主义国家也是如此。所以,任何社会都有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那种脱离开整体的利益去讲所谓的个性发展,追求自我设计、自我实现只会走向极端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的死胡同。无产阶级政党讲党员的个性从来都是和党的整体利益相联系的,共产主义社会就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在这里,个人的发展,个性的解放,不是和公共利益相违背、相斗争的,而是和这样的利益相一致的,以他人的发展、社会的发展为基础和导向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党性与党员个性在根本上是完全一致的。

首先,这种一致性体现在完善的党性是从千百万个优秀党员的个性中来的。从起源上看,党性就是对党员的优良个性的高度概括,是单个党员优秀个性的提升和升华。正如共产党员是工人阶级中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是工人阶级的优秀代表一样,党性也不是无产阶级的一般特性,而是其最优秀品质的集合,是这个阶级在长期的斗争中逐步形成的思想品质上的精华。这些都是从漫长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涌现出来的众多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中逐步地概括和总结出来的。从董存瑞、黄继光身上,我们看到了钢铁一样的革命纪律性;从江姐、夏明翰身上,我们看到了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献身的坚定信念;从雷锋、徐虎、孔繁森、任长霞、牛玉儒身上,我们看到了对人民群众无比赤诚的赤子之心……无数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人物身上体现出来的这些优秀品质,会聚在一起就逐渐形成、丰富和发展了我们的党性,正是千百万优秀党员的实践,成为党性修养永不枯竭的源头活水。

其次,这种一致性还体现在坚强的党性必须通过千百万优秀党员的个性才能充分体现出来。党性作为一个党的本质特性,本身是抽象的,必须要通过党的理论、机制、方针、政策、路线体现出来,必须要通过各行各业千百万优秀的党的儿女的思想、语言和行动体现出来。所以抽象的共性是孕育于鲜活的个性之中的。正像党员是党的细胞一样,离开了这些细胞,党的组织就会萎缩死亡;党员的个性也是党性的基础,没有了这样千姿百态的个性,党性的高尚也无从展现。

最后,这种一致性还体现在党性为千百万个党员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创造了最好的环境和条件。经典作家对于未来社会的最高理想就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社会”。也就是“使社会的每一个成员都能完全自由地发展和发挥他的全部才能和力量,并且不会因此而危及这个社会的基本条件”的社会。这种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本身就是个性的最大限度的张扬。即使是对现实中的共产党员来说,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和解放事业也为党员个性的解放创造了条件,正如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所说的:“有些人怀疑中国共产党人不赞成发展个性……其实是不对的。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残酷地束缚着中国人民的个性发展……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制度的任务,则正是解除这些束缚……保障广大人民能够自由发展其在共同生活中的个性。”从历史上看,没有坚强的党性修养,就不会形成威力强大的战斗力,也就不可能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千百万党员的个性施展也就没有了基础。从现实中看,我们党领导的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现,都为改善和丰富我们每个党员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提供了基础和条件,社会越发展,每个党员从中受益就越多,个性自由全面发展的空间就越大。

由此可见,坚持党性不仅不会妨碍,反而会促进共产党员个性的健康发展。所以,认为党性就是对于党员个性约束束缚的思想是偏颇的。那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怎样将这两者的需求协调起来呢?

第一,对于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我们应该学会在党性要求和党内民主发展的范围内充分发展展示自己的个性。个性应该是建立在共同的党性的基础上的。在这个基础上,党员的个性发展越充分,党内民主发展也就越充分,党性就越强,为党作出的贡献就越大。这是一个正相关的关系。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当前,在大力发展党内民主的时代背景下,党性修养是一个总体上的规范,在这个规范范围内,更需要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积极行动,充分发挥其个性。这种个性具体表现在“领导机关、干部和党员的创造能力,负责精神,工作的活跃,敢于和善于提出问题、发表意见、批评缺点,以及对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从爱护观点出发的监督作用”。党的事业及党内民主的深入发展,为每个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发展自己的个性提供了广阔的天地,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个性发展得越充分,就越有利于他们在政治、思想、经济、军事、文化、教育和科学技术等各个领域推动党的事业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这是加强党性修养的最好途径。

第二,对于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来说,应该自觉接受党性的约束,在个人需要和党的要求发生冲突时,自觉服从组织安排。党之所以有战斗力和凝聚力,关键就在于党员及党员领导干部有坚强的党性修养,体现在服从上级组织的安排,这样的组织才不是一盘散沙,才能形成巨大的战斗力。所以,在党性和党员的个性发生冲突的时候,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党性的要求。当个人利益和党的利益发生矛盾的时候,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应该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作为延安时期的组织部部长,陈云把党性原则作为衡量党员是否合格的标准,他认为,“没有党就没有个人,只有在党性建立之后,个性才能有可能建立与发展”,“每个党员必须具有随时准备为党牺牲的决心”。和党的利益相比,党员的个人利益要往后摆,党员个性的发展也要服从党的整体工作安排。真正完全随心所欲的个性发展是不存在的。坚持个人利益服从党的利益的原则,是共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的起码觉悟。

第三,对于组织来说,对于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的个性也要给予充分的考虑,尽量使每个党员和党员领导干部都能充分发挥其个性特长,找到自己喜欢、适应的工作岗位。对于党性和个性的关系,刘少奇曾作过这样精辟的论述:“在我们党内,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服从党的利益,为了党的利益,还要求党员在必要的时候牺牲自己的个人利益。但是,这并不是说,在我们党内,不承认党员的个人利益……要消灭党员的个性。党员总还有一部分私人的问题需要自己来处理,并且也还要根据他的个性和特长来发展他自己。因此,党允许党员在不违背党的利益的范围内,去建立他个人的以至家庭的生活,去发展他个人的个性和特长,给他以适当的工作和条件,以至加以奖励等。党在可能条件下顾全和保护党员个人的不可缺乏的利益——如给他以教育学习的机会、解决他的疾病和家庭问题,以至在反动派统治的环境下,在必要时还要放弃党的一些工作来保存同志等。然而,这些都不是为了别的,而是为了党的整个利益。”为了党的整体利益,就需要尊重党员的个性发展的需要,尊重党员自我的选择。在分配和安排工作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到党员的个性特征,坚持严格要求和因人制宜结合的方针,尽量做到“人尽其才”。刘少奇同志早就指出:“由于我们的党员的政治觉悟、斗争经验、工作岗位、文化程度、社会活动的条件,都各不相同,所以,各个同志需要特别注意修养或者着重修养的方面,也就会各有差别。”所以,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既满足了党员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为他们心情舒畅地投入工作创造了条件。只有这样,党员的个性和党性要求才能实现完美的统一,在个人健康快乐的成长中出色地将党的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共产党员的党性和个性的关系就是个别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关系。一方面,共产党员的党性是共性,是基础,是对所有共产党员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现实生活中鲜活的人,每个党员又必须在坚持党性原则的基础上,逐渐形成自己的个性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党性观从不主张以党性来约束和压制个性,更反对放任个性的发展来否定党性,而是强调个性发展与党的事业需要相统一,把坚持党性作为原则坚持到个人成长的全过程中,在为党为人民奉献服务的具体工作中,使党性修养和个性发展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