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展开阶段之后,精神文明建设已经与我国的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党中央进一步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总体布局。《决议》着眼于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二、改革开放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历史、时代和人民的要求,解放思想、拨乱反正,重建科技教育文化发展的正常秩序,通过提出和逐步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使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我国文化建设的繁荣发展,成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各项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一)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与重视知识和知识分子的作用

经过“文化大革命”后的全面拨乱反正,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纠正了长期以来的“左”的错误,根据改革开放新时期的需要,重新明确并发展了党在文化领域的各项政策。1977年秋,在邓小平的推动下,“文化大革命”中被废弃的高考制度得到恢复,全国高校重新通过统一考试招收新生。在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自己的一部分”[75] ,使知识和知识分子重新受到重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的文化事业也开始摆脱“左”的思想的影响,实现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历史性转变。

全党和全国工作重点实行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移后,知识与知识分子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受到全党全社会的高度重视。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坚决扫除长期间存在而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登峰造极的那种轻视教育科学文化和歧视知识分子的完全错误的观念,努力提高教育科学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76] 1985年,邓小平在教育工作会议上提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77] 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把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放在首要位置,使经济建设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78] 。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上述思想的提出和贯彻落实,使全社会普遍树立起重视知识、重视人才的风尚,广大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建功立业的热情受到极大鼓舞,有力地推动了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高涨。

(二)重申“双百”方针和确定“二为”方向

为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1979年10月,全国第四次文代会明确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文艺事业发展的方针。邓小平在会上指出,我们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79] 。1980年1月,邓小平又提出:我们坚持“双百”方针和“三不主义”(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辫子),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政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80] 根据邓小平的讲话精神,7月26日,《人民日报》社论正式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81] “双百”方针的重申和“二为”方向的提出,为发挥文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指明了正确方向,使我国的文艺创作不断繁荣,文艺作品的思想质量和艺术质量显著提高。一批大型文学刊物相继创刊。文艺题材日益丰富,电影、戏剧、音乐、舞蹈、美术、曲艺等艺术门类都日益呈现出繁荣景象。

(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及全民族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

在拨乱反正全面展开的基础上,党中央进一步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任务,从而为新时期的文化建设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取得了显著成效。

改革开放启动不久,党中央就提出,建设高度的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必要条件。1980年12月,邓小平指出:“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国家,不但要有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要有高度的精神文明。所谓精神文明,不但是指教育、科学、文化(这是完全必要的),而且是指共产主义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纪律,革命的立场和原则,人与人的同志式关系,等等。”[82] 这一论述,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清晰的内涵。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突出强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展开阶段之后,精神文明建设已经与我国的改革与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为此,党中央进一步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行总体布局。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这是党制定的第一个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决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方针是:必须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促进全面改革和实行对外开放;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决议》的通过,为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指导方针。

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第二个精神文明建设决议,即《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决议》着眼于我国跨世纪宏伟目标的实现,进一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决议》指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团结和动员各族人民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决议》标志着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为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在党中央的积极倡导下,全社会广泛开展了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1981年2月,全国总工会等九个单位联合发出《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提出在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中开展以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秩序、讲道德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为内容的“五讲四美”活动。1983年1月,中央宣传部等20多个部门进一步提出,在“五讲四美”活动中,增加“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中国共产党”的内容,从而使精神文明建设活动的内容进一步扩展为“五讲四美三热爱”,此后,这项活动在广大城乡有组织有领导地广泛开展起来,取得了良好效果,树立和发扬了社会主义道德风尚。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后,以提高公民素质和发展社会主义新型人际关系为目标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在全国各地广泛开展。全国各主要城市普遍制定了规范市民文明行为的《文明市民手册》和《市民行为道德规范》。各行各业也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了行业和职业道德规范标准。各地区和各部门在制定到2010年的远景目标时,都把加大对精神文明建设的投入,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列为重要内容,并逐渐形成了创建文明城市、创建文明村镇、创建文明行业的“三大创建活动”。在创建文明城市活动中,涌现出张家港市等文明城市的典型;在创建文明村镇活动中,通过“十星级文明户”[83] 的评选、“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及各种形式的移风易俗活动,促进了广大农村健康、科学、文明新风的形成;在创建文明行业活动中,通过“为人民服务,树行业新风”、“社会服务承诺制”等活动,推动了各行各业服务质量的提高。同时,通过大力培育和宣传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和英雄模范人物,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社会正气,产生了巨大的示范作用。

为促进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党中央要求宣传文化战线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高扬时代主旋律。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认真贯彻邓小平关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思想,从多方面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推动了文化事业的不断繁荣。1991年,中央宣传部作出组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的决定,要求各地有计划、有重点地组织生产优秀精神文化产品,力争每年推出一本好书、一台好戏、一部优秀影片、一部优秀电视剧(电视片)、一篇或几篇有创见、有说服力的理论文章。1994年1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化建设方针。到1997年,“五个一工程”的开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各地各部门参评的作品共有2705部,其中入选“五个一工程”的作品共有728部。[84] 这些作品弘扬时代精神,强化精品意识,进一步唱响主旋律,获得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欢迎。

同时,为促进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普遍提高,党中央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科学教育文化事业的有力措施,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有力地促进了全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