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时间:2022-02-2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作出一系列的部署,推动改革的加快发展,并着手制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到2000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着手制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规划的制定,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四、十四大到2000年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

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和国务院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作出一系列的部署,推动改革的加快发展,并着手制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到2000年底,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起来。

1993年1月,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召开。会议提出,1993年的改革工作一定要紧紧围绕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一步解决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中的深层次问题,在体制转换的一些重要领域取得实质性进展,促进国民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3月15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李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1993年起力争在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发展各类市场、价格改革、劳动工资制度改革、推进社会保障和城镇住房制度改革、改善和加强宏观经济管理等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

8月22日至28日,江泽民考察东北部分大中型国有企业,提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重点应抓好以下几个环节:一是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条例》,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继续转变政府职能,实行政企分开,把《条例》赋予企业的权利落实下去,确保企业的法人地位和在经营活动中的自主决策权,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二是加快配套改革,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经营环境。要加快金融体制、投资体制、财税体制改革的步伐,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要按照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可控的要求,大力发展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积极培育和规范金融市场,发展技术、信息、劳务等市场,尽快形成健全的、多层次的市场体系;三是加强国有资产管理,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产权关系明晰,责任制度明确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现代产业制度,是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关键。

1993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体制在深化改革中大步前进。与此同时,党中央、国务院着手制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规划。1993年11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轮廓: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进一步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全国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转变政府管理经济的职能,建立以间接手段为主的完善的宏观调控体系,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为城乡居民提供同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社会保障。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总规划的制定,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按照这一总体规划的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向纵深领域拓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财税制度改革。1993年12月,国务院发出《关于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的决定》,确定从1994年1月1日起改革现行的地方财政包干体制,对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单列市实行分税制财政管理体制,即分税制改革。这项改革的原则和主要内容是:按照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事权划分,合理确定各级财政的支出范围;根据事权与财权相结合的原则,将税种统一划分为中央税、地方税和中央地方共享税,建立中央税收和地方税收体系,分设中央与地方两套税务机构分别征管;科学核定地方收支数额,实行比较规范的中央财政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和健全分级预算制度,硬化各级预算约束。

金融体制改革。从1994年开始,逐步建立起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执行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体系;政策性金融商业性金融分离,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体系;统一开放、有序竞争、严格管理的金融市场体系。新组建的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信贷银行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开始运营。通过改革,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日益增强,金融市场秩序明显改观。

汇率并轨。从1994年1月1日起,国家实行普遍的银行结汇售汇制,消除外汇双重汇率,实行人民币牌价与外汇调剂市场价并轨,建立起以市场供求为基础的有管理的单一的浮动汇率制度,形成合理的汇率和调控机制。1995年3月,中央银行对我国结汇、售汇体制进行改进,将外汇指定银行(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和非业银行金融机关)的外汇周转金从1994年的上限管理调整为下限管理,让其充分发挥“外汇蓄水池”的功能。1996年12月1日,国家又实行外汇在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

外贸体制改革。首先,将中央对外贸进口指令性计划改为指导性计划,对国内生产建设和市场需要的商品,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情况自行组织进口,减少配额商品管理数量,规范进口配额商品管理办法。其次,赋予具备条件的企业进出口经营权,改变外贸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的状态,提高企业应变能力以适应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通过外贸体制改革,培育和壮大了一大批具有国际竞争实力的大型外贸企业,也培养和引进了许多高素质的企业管理人才。再次,结合国际惯例健全对外贸易法律法规,积极推行国际质量认证标准,加快外贸体制与国际接轨。

投融资体制改革。强化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在投资融资领域更多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对各种经营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试行资本金制度,使投资项目必须先落实资本金后才能进行建设。

国有企业改革。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企业改革从过去放权让利、政策调整进入转换机制、制度创新阶段。根据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从1994年开始,国务院相继作出决定:在100户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在18个城市进行优化资本结构和资产重组的试点;集中力量首先抓好1000户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国有骨干企业,对其资产实行监管;发展跨地区、跨行业、工技贸结合的企业集团,先组织56户企业集团进行试点。到1993年底,全国按照规范化要求进行股份制试点的企业近4000家,股票市值总额4000亿元。股份制成为转换企业经营制度、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有效途径。

价格管理体制改革。从1993年起,国家有计划地提高了电力、原油价格和调整了成品油价格,提高了天然气和化肥价格,提高了粮食和棉花的收购价格,调整了粮食的销售价格。绝大多数农产品价格和经营均已放开,原来的粮食定量配给转变为市场供应。大部分生产资料价格由“双轨制”并轨为单一的市场价格。市场价格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由1991年前的50.3%上升到93.8%,从而确立了市场价格在价格体系中的主体地位。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1995年3月,国务院发出《关于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通知》,提出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到20世纪末,基本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用于城镇各类企业职工和个体劳动者,资金来源多渠道、保障方式多层次、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权利与义务相对应、管理服务社会化的养老保险体系。深化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原则是:保障水平要与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社会互济与自我保障相结合,公平与效率相结合;政策统一,管理法制化;行政管理与保险基金管理分开。1997年7月16日,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7月29日,国务院召开全国统一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工作会议,贯彻《关于建立统一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决定》,部署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工作,要求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行基本养老保险要保障基本生活,新老办法平稳衔接、待遇水平基本平衡,确保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与完整,逐步提高养老保险统筹层次,逐步由县级统筹向省级统筹过渡。

通过上述一系列改革,国民经济的市场化、社会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活力显著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开始逐步建立起来。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刻,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召开。大会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任务是:(一)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明确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二)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具有重大的意义。明确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强调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富饶实体和军舰主体。(三)完善分配结构和分配方式。要求坚持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经济发展,保持社会稳定。(四)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健全宏观调控体系。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继续发展各类市场,着重发展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完善生产要素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流通体制,价钱市场规则,加强市场管理,清除市场障碍,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尽快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

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努力,到2000年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的调节作用明显增强。财税、金融、投融资、价格、外汇、外贸等体制的改革继续推进。政府职能开始转变,政企进一步分开,适应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初步形成。在社会商品零售环节、农产品收购环节和生产资料出厂环节中,市场调节比重分别达到95.8%、92.5%和87.4%。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市场加速发展,国民经济市场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明显增强。

总之,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起点,我们党对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的认识先后上了三个台阶。经济体制改革,也经历了三个阶段。十二大以前提出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商品经济。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提出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在改革开放条件下执政所着力解决的重大问题,对于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