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少年游·江南

少年游·江南

时间:2022-02-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那是记忆里母亲所在的越剧院,一座宽广的大院,正是江南平坦而温和的风格。只是,关于这江南大院的美好记忆已然藏匿于心底,随童年的远去一道儿默不作声了。江南大院的影子渐渐模糊,化作雨季的一团薄雾,而我的思绪也从回想童年染上江南墨迹的故事延伸开去。一直以来,我以我是中国人为傲,而这些遗憾让我的骄傲少了一分底气。我无奈地发现,心底那美好的江南大院与我渐行渐远。

少年游·江南

文/张小凡

雨打溪畔,微风鸣蝉,笑语越水岸。

越苑夏夜,低吟浅唱,薄雾弥耳畔。

而今顾盼,枝斜花落,垂泪湿青衫。

忽逢灯火阑珊处,故别人犹在。

—信手所写,感念自填《少年游》词

一场细密的雨后,梧桐树叶上载满水珠,在阳光下折射出透明的风景,尚年幼的我与玩伴嬉笑着。院子的另一头响起二胡、鼓板,还有清新婉丽的女声,曲曲折折的唱腔诉说着古往今来。

那是记忆里母亲所在的越剧院,一座宽广的大院,正是江南平坦而温和的风格。我小时候常看她排演一出出戏,她有时也教我唱上一两段。一个转音、一处花腔、一次甩袖,它们不紧不慢地在我心中展开一幅幅浓墨重彩的书画,讲述着躲藏在时光尘埃后的故事。因此,《梁祝》、《红楼梦》等经典剧目,我至今仍很熟悉。

我还曾有一次登台,表演过向母亲学习多时的选段。那个美丽而燥热的夏日午后,我穿着母亲曾经的戏服,站上水乡小镇的舞台,耳边响起了熟悉的旋律。我看见台下母亲兴奋又有些许激动的眼神,开始唱起来。碎步、兰花指、水袖……从一个个带着母亲痕迹的动作中,我体验到了别样的快乐。尽管那只是一次很小很小规模的表演,我却因此获得了极大极大的满足与欣喜的感受,也正是戏曲的美丽让我对传统文化多了一分珍重。

只是,关于这江南大院的美好记忆已然藏匿于心底,随童年的远去一道儿默不作声了。如今再去到那里,恐怕也只有短暂的落脚。

越来越多次,母亲提及她心爱的越剧,语气中多了一分忧心忡忡。年轻观众实在太少,新戏推广困难重重,戏剧人才后继少人……如何是好?江南大院的影子渐渐模糊,化作雨季的一团薄雾,而我的思绪也从回想童年染上江南墨迹的故事延伸开去。

一直以来,我们以传统戏曲为傲。清幽柔美的越剧、荡气回肠的京剧、韵味丰富的黄梅戏、高亢激昂的秦腔……戏曲经过千百年的文化积淀、千百年的精髓传承,让中国的声音值得聆听。

一直以来,我们以古老汉字为傲,在世界的东方静静地沉淀了3400年的它,承载华夏民族悠久的历史于楮之上。从仓颉造字之传说到甲骨文的发现,从风雅颂到赋比兴——汉字早已不是单纯的一群符号,它更是一种象征,一种无论如何也擦不掉拭不去的文化印记。四书五经源远流长,诸子百家智慧万千,唐诗宋词汪洋恣肆……那些文字,经过时光的打磨,镌刻恒久。

可当我抬起头看着前方,心头竟有一种不能言表的失落,一种难以圆满的缺失。

不知从何时起,星巴克趾高气昂地住进了故宫,北京胡同黯然消失在百花深处,上海里弄没有了小笼飘香,我们只能无奈地嗅到城市里浮躁而喧嚣的空气。

不知从何时起,外国人对戏曲似乎比我们更热情,剪纸图案从民间传说变成了西方圣诞,哈韩哈日渐渐成了青少年的风向标……

不见了!不只是越剧,我们的传统文化不见了!

一直以来,我以我是中国人为傲,而这些遗憾让我的骄傲少了一分底气。我无奈地发现,心底那美好的江南大院与我渐行渐远。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我看见京剧走进了学校课堂,民间剪纸、刺绣等艺术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我看见孩子捧起了一册册古籍,捏起了一只只面塑;星巴克在舆论压力下撤出故宫……

改变在神州大地悄然发生,我相信它是一个省略号,未完待续。

于是,记忆里旧日曾谙的风景浮现眼前,愈发清晰可见。细雨轻打莲花瓣,烟尘洗澈,新嫩的花梗悄悄生长,等待采莲者的到来。果然——

正当我们母女二人在客厅里陶醉地哼唱《十八相送》,母亲接到电视台的电话,请她做一期戏曲专访。

忽逢灯火阑珊处,故别人犹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