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三十六计》中有哪些表现“毅”的计谋

《三十六计》中有哪些表现“毅”的计谋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十六计》又被称为“三十六策”,涵盖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等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在该书中,很多计谋都体现出了“毅”的精神的运用。只三个月的时间,吴国就灭亡了。这里面的“刚中”,也是“毅”的表现。郑武公实现野心的过程,是一种“毅”的表现。在《三十六计》中,还有很多“毅”的表现,从中体现出来的都是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过硬的心理素质。

《三十六计》又被称为“三十六策”,涵盖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等三十六个兵法策略。它同样是一本军事思想和斗争经验汇集的兵书。在该书中,很多计谋都体现出了“毅”的精神的运用。下面就举一些例子做说明。

《敌战计·隔岸观火》中写道:“阳乖序乱,阴以待逆。暴戾恣睢,其势自毙。顺以动豫,豫顺以动。”意思是说,当敌人内部出现恶变时,并不急于采取攻逼手段,而是在暗中静观,等到他们出现自残自杀的情形时,再一举击破敌人。

三国鼎立后期,司马炎代魏称帝,改国号为晋,继续推行统一全国的战略。当时,蜀国已经灭亡,剩下的对手只有南面的吴国。可他发现,吴国的军队还很强大,如果直接对垒,很容易两败俱伤。但他同时也发现,吴国内部统治势力因矛盾激化而开始分化,纷争激烈。于是,他采取等待观望的战略,坐等吴国势力削弱再去进攻。

吴国当时的情形是,朝中各大派系林立,各拥储君。孙权于权衡中废了太子孙和,立孙亮为太子。孙权死后,孙亮即位。不久,有人发动政变废除孙亮,让孙休即位。孙休死后,经过激烈的斗争,孙皓即位。孙皓即位后,采用残暴手段来报复仇敌。他又动用大量人力、财力、物力将国都迁往武昌。结果引发江南民众的起义,被迫还都建康。经过几番折腾,吴国的国力大大削弱,民心溃散。司马炎见时机成熟,立即派兵征伐吴国。只三个月的时间,吴国就灭亡了。

司马炎的坐等,就是“毅”的体现。如果不这样而直接派兵征伐,吴国一定会在大敌压境面前形成空前的团结,其结果反而是欲速则不达。

《敌战计·笑里藏刀》中写道:“信而安之,阴以图之。备而后动,勿使有变。刚中柔外也。”意思是说,表面上让敌人感到安心,产生麻痹思想,暗地里施展自己的图谋。这里面的“刚中”,也是“毅”的表现。

战国时,秦国的商鞅率兵攻打魏国。魏国派公子邛防守。当时双方势均力敌,商鞅无法实现速胜,于是便谋划用骗术。一天,他写信给公子邛,说:“我们一直都是朋友,所以我跟你讲实话,我不忍心打仗,想和你成为盟友。不如我们约定时间搞一场欢庆宴,然后我们双方都撤军,给边境带来永远的和平安宁。”公子邛收到信后,非常高兴,并相信商鞅有诚意,便前往约定的地点准备结盟,谁知在半路上遭到商鞅军队的袭击。结果公子邛和他的军队都成了秦军的俘虏,魏国只得割让大片的河西土地给秦国。

在这个故事中,商鞅的做法的确够阴损,但他的计谋,充分体现了他内心执事刚毅的素质。这也说明,在敌我关系中,心慈面软者注定落败。

《攻战计·欲擒故纵》中写道:“逼则反兵,走则减势。紧随勿迫,累其气力,消其斗志,散而后擒,兵不血刃。”意思是说,逼迫敌人太紧,敌人可能反扑,不如让他们逃跑,削减他们的气势,让他们疲于奔命,等他们丧失斗志、溃散下来时,就可以以极小的代价打败他们。这里面“紧随勿迫”“消其斗志”的过程,也是“毅”的表现。

春秋时期,郑武公想吞并邻居胡国。胡国虽然很小,但兵强马壮,以郑国当时的实力,不一定能战胜它。于是,郑武公想出一个计策:假意与胡国通好,并把自己的公主嫁给胡国国君。在郑国公主的引诱下,胡国国君整日沉醉于温柔乡里,懒理国政。

接着,郑武公召集了一些大臣,假装秘密召开侵略小国的会议。一个叫关其思的大臣,不知郑武公的真实用意,大胆进谏说:“眼下最容易攻打的国家是胡国,这样既能得到利益,又能替周朝征伐外族。”郑武公一听,勃然大怒:“我们与胡国是友好邻邦,我的公主已经嫁给胡国国君。如果把他杀了,我女儿岂不成了寡妇!”说完,他下令把关其思杀了。这个消息传到胡国,胡国国君对郑武公更加信任,完全放松了警惕。郑武公见时机成熟,立即率军进攻胡国,很快就占领了胡国,杀死了胡国国君,胡国的疆域全部归了郑国。

郑武公实现野心的过程,是一种“毅”的表现。在《三十六计》中,还有很多“毅”的表现,从中体现出来的都是获得成功必不可少的过硬的心理素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