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

由薄到厚,由厚到薄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这个“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与王国维的“境界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由薄到厚的过程是“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由厚到薄的过程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最后的结果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过程是艰辛的,而且通常未必能够走到最后,但如果没走过这条“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路,还想有些成绩,必会更加艰辛。

●人物光影

华罗庚(1910—1985),世界著名数学家,中国解析数论、矩阵几何学、典型群、自安函数论等方面的创始人和开拓者。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华罗庚生于江苏金坛金城镇。1924年,金坛中学初中毕业后刻苦自学。1930年,在清华大学任教。1936年,赴英国剑桥大学访问、学习。1938年,回国后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赴美担任普林斯顿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普林斯顿大学和伊利诺斯大学教授。1950年,回国担任清华大学数学系主任、中科院数学所所长等职。20世纪50年代,发现和培养了王元、陈景润等数学人才。1956年,着手筹建中科院计算数学研究所。从1960年起,开始在工农业生产中推广统筹法和优选法,足迹遍布27个省市自治区,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主要著作有:《统筹方法平话》、《优选法平话》、《统筹法平话及补充》、《优选法平台及其补充》。

纵观华罗庚的一生,其治学读书的严谨态度和独到的方法让人深有感触。

以慢功夫打基础。读书,谁都想取得既快又好的效果。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为了提高读书的效率,先用慢功夫打基础,然后再逐步加快进度,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华罗庚刚开始自学时常犯急躁的毛病,一个劲地加速,结果所学的知识成了“夹生饭”。这个教训使他领悟到:片面求快不符合读书的辩证法。后来,他干脆在学校里学得慢些,练习做得多些,结果用了五六年时间才学完高中课程。看起来,高中课程学得慢了一些,但因为学得扎实,为后来大学课程的学习带来了方便。

厚薄法。读书要“由薄到厚、由厚到薄”。华罗庚提倡读书多做笔记,多做习题。通过多做笔记,多做习题,就把薄书读成了厚书,因为有了大量的训练,就对书中的基本原理、论证核心逐步有了深刻了解,将其提炼后,其余部分都是融会贯通的结果了,而基本原理、论证核心是不多的,所以又把厚书读成了薄书。

这个“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过程与王国维的“境界说”有异曲同工之妙。由薄到厚的过程是“昨日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由厚到薄的过程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而最后的结果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过程是艰辛的,而且通常未必能够走到最后,但如果没走过这条“由薄到厚、由厚到薄”的路,还想有些成绩,必会更加艰辛。

推想法。一本书拿到手后,他不是迫不及待地把书打开,而是先对着书名思考片刻,然后再开始闭目“想书”。他首先回顾过去所读的同类书籍的一般写法和通常观点,然后再设想,要是这个题目到了自己手里,自己应该怎样来“做文章”。待这一切全部想好后,再起身翻阅。这一来,凡是其他书上已说过的而且自己也熟晓的内容,就不再看了,专门去读书中那些独到之处。看完一本书后,并不是把整本书原封不动地装进脑子里去,而是添上一些自己所不知的新东西。如此这般读书,自然是举重若轻,读得既快且好。

华罗庚是自学成才的典范,不过其求学思路与某些自称“自学成才”的“民间科学家”迥然不同,值得每一位学生学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