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提升课堂活力

提升课堂活力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备课时在关注教学设计的同时,也要关注作业的设计。学校深入开展“中高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借助精心设计自学检测练习序列的教学流程,通过学法指导与作业设计相互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逐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有效提升课堂实效。特别提醒的是,教师的“导”要减少一些主观意愿,多多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深入浅出地点拨,才能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

北二小学 沈 琼

教师作为课堂的设计者,备课时在关注教学设计的同时,也要关注作业的设计。有效的作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然而现实教学中,不少教师一味地拿来主义,选取网上的、教辅书上的练习随意操作,往往无法很好地将能力训练与学法指导有机结合起来,练得再多,如不能突出重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也就是一句空话。

【研究目标】

学校深入开展“中高年级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课题研究,目的在于借助精心设计自学检测练习序列的教学流程,通过学法指导与作业设计相互结合的方式,帮助教师逐步转变课堂教学方式,有效提升课堂实效。四年级教研组试着从小学语文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整体设计入手具体展开研讨实践,深入验证精设练习的实效性。

【研究过程】

一、统筹单元整体目标,明确教学指导方向

教材上有一段导语:如果你能一边静心默读课文,一边想一想作者重点告诉我们什么,分清课文的主次,那你一定是个善于读书的学生。这仅仅是从阅读习惯培养的角度提出了单元目标,通读整个单元,不难发现5篇课文中有4篇属于说明文,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文体。因此,在开展单元作业整体设计时又进行了补充完善,单元目标设定如下:

1.自主识字,读准字音,运用积累的方法理解词语,在实践中指导学生尝试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边读边思,学习用简练的词句概括事物特点或厘清文章层次。

3.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并尝试结合主题运用表达。

4.从主题出发,或联系文本,或查找资料,或联系生活来练习表达,提升收集、整理、组合语言信息的能力。

尽管每一篇课文介绍的事物或现象不同,但是能力训练的主线不变,要贯穿整个单元,循序渐进展开,体现“学习—自主—合作”的学生主体原则,积极转变课堂教学方式,在课堂35分钟内调动起学生的学习潜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梳理文本相关链接,导练相生循序渐进

以了解说明文的说明方法为例,每一课都有这方面的相关作业,但在设计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由易到难,坡度递进,有效落实“学习—自主—合作”的学生主体发展原则,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及时诊断,有的放矢地实施教学。

《太阳》一课说明方法的教学指导

课中:默读课文第1~3小节。

1.思考:每一小节介绍了太阳的什么特点?(各用一个字概括)

太阳的特点:____;____;_____。

2.为了凸显这些特点,作者的哪些介绍特别形象?

*举例子——传说的作用。

*品读列举具体数字的句子。

联系课文理解词语:估计。

*赏析比较的妙处: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可大得很,要130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

实践思考1:本课的作业设计全部放在课中进行,采取“先导后练”的方式。这样做的原因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说明文,对说明文的表达形式不了解,必须由教师辅导。尽管学生说不出“列数字、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这些专用名词,但还是要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说明文表达形式上的特别之处,所以设计了关键问题:为了凸显这些特点,作者的哪些介绍特别形象?这样一方面起到启发作用,另一方面教师随机进行摸底,对学生知道什么,不知道什么有了深入了解,为课堂上的“对症下药”做了先期诊断。特别提醒的是,教师的“导”要减少一些主观意愿,多多考察学生的学习能力,再深入浅出地点拨,才能导在点子上,导在关键处。

《空气中的“流浪汉”》一课说明方法的教学指导

课中:自读第2小节。

(1)说说灰尘的特点?

(2)复习说明方法: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3)讨论:为了凸显这些特点,作者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后:照样子,运用列数字的方法介绍一样事物。

例:灰尘很小。

灰尘很小,一千颗灰尘紧挨着排成队,也只有一厘米长。

(1)东方明珠电视塔很高。______。

(2)流星雨壮观。________。

(方法:先查找资料,再练习写话。)

实践思考2:仔细比对这一课与《太阳》的课中教学环节,体现能力训练的开放性。由“先导后练”过渡到“边练边导”,学生能够掌握的说明方法就引导他们在朗读讨论中感受说明方法的好处,不知道时教师才给予帮助。教师要处理好旁观者与指导者的“度”,时时转化身份,在最合适的时机给予最及时有效的帮助,这往往比教师一味的“输出”有成效,事半功倍。创设“探究—研讨”情境的目的在于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发展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他们的探索与创新精神。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究、研讨、发现”进行学习,它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养成独立思考、互动探索的钻研精神。

课后作业的设计往往强调知识的复习与巩固,权衡之下,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适合学生模仿借鉴,要是能课外查一查资料,还能大大提升效率,综合训练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所以,放在课后让学生练一练比较合适,实际证明,只要学习习惯良好,都能比较出色地完成作业。如果教师能安排学生互动交流,更能达到举一反三、复习巩固的作用,这是更具开放性的教学模式——“先练后导”。

不难发现,通过梳理文本相关链接,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实践,我们的阅读指导课呈现“导练相生”的教学新模式,为学生营造更平等和谐的学习空间,学习潜能得到更大发挥。

三、展示课堂教学主线,举一反三活力课堂

综合以上阅读指导与练习设计紧密结合的教学实践,教师们力求做到统一单元训练目标,统一导学侧重点,特别是在设定“一课一得”的教学目标,优化自学检测流程,规范教学方法指导等方面积极探索,集思广益,取长补短。不再依赖教学参考,从学生的“学”出发,进行学法指导,展示教学主线,力求一课一得。在设计每堂课时,开始有了这样的意识:这堂课要提升学生怎样的阅读或表达能力,可以通过怎样的作业设计帮助让学生掌握方法,深入阅读。实践操作紧紧围绕能力培养的主线来设计作业,并配以相对应的学法指导,帮助学生明确学什么,怎么学,从而提升能力培养的实效。

单元作业的设计更强调序列性、层次性、整合性。如《空气中的“流浪汉”》和《大树医生》两课的语言表达训练从内容上来看毫无联系,实则暗藏用意。

《空气中的“流浪汉”》对人类来说,空气中的“流浪汉”是有用的,还是有害的呢?请说明理由。(提示:一分为二看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树医生》按照大树医生的医嘱,学生会怎么做?围绕中心句补充完整。大树医生的医嘱是:“__________。”

学生非常认真地执行大树医生的医嘱,做起了大树的护理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到在树干的断裂处长出了第一棵新芽。

共性特点是:都属于分层练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来练习,或联系文本整合信息表达,或展开想象拓展表达;都是在考察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表达的能力。

《空气中的“流浪汉”》对人类来说,空气中的“流浪汉”是有用的,还是有害的?为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大树医生》说说大树医生的医嘱。

大树医生的医嘱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设想如果设计成另一种形式,效果将大打折扣。

实践思考3:同样的文本内容,但是本作业设计在训练指向上不明确。学生往往片面地看待问题,所以“一分为二”看问题的思维方式需要教师点拨提示,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整合好课内外信息,辩证地看待事物的好坏。《大树医生》一课中“医嘱”的内容比较散乱,这样设计能帮助学生整合文本信息,但是这样设计的缺陷是忽略了课文中“孩子们”这些人物角色,如果加入孩子们的所做,更能体现大树医生的贡献,而且“医嘱”的内容和“行动”的内容在语言表达上不能重复,这就更考验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研究总结】

综上所述,语文教师务必要在作业设计上链接好不同课文之间的共同训练点,给学生自主阅读与表达的时间与空间,为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提供切实可行的方法和依据,探寻积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有效途径和策略,导练结合,举一反三。课堂是教与学的主阵地,在有限的35分钟内最大限度地提升教学质量,展示课堂教学主线,才能打造出活力课堂,从而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