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哲学划时代的著作《论衡》

中国古代哲学划时代的著作《论衡》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充十岁时,王诵去世,王充成为孤儿。其一生所著作品大多遗失,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论衡》全书共38卷,计85篇。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的发育是在母亲腹中自然形成的,由此否认了造物者的存在,形成了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观点。《论衡》反对迷信的思想还体现在无鬼神论中。王充认为阴气构成了骨肉形体,阳气构成了精神意识。夫鼠涉饭中,捐而不食。这些毁伤损害都是来自外界的,而并非从他们自身内产生。

·作者简介·

王充(27—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浙江上虞)人,是东汉时期极其杰出的思想家,重要的唯物主义哲学家。

王充祖籍原在魏郡元城(今河北大名县),因其先祖立有军功而受封于会稽阳亭,后其先祖居豪门而骄横,因而渐渐失去爵位,王氏家族的地位一落千丈。王莽政权彻底消失后,王氏一族在当地安家,以农桑为生。军功的彪悍遗风使乡邻们深受其害,致使仇家愈发地多,至祖父王汛时,为躲避世家仇敌又迁到了钱塘,并从此弃农经商。而王充的父亲王诵因与当地豪族结怨,最终又迁居到上虞。王充十岁时,王诵去世,王充成为孤儿。

王充极其好学。他6岁开始读书写字,8岁到书馆上学,后游学于洛阳书市,结交良友,博览群书,到京师洛阳上大学(中央所设最高学府),师从班彪。

王充回乡后曾在县、郡、州里做过官。后汉肃宗特聘他去京城做官,终因得病未能成行,公元97年病死在家中。其一生所著作品大多遗失,流传至今的只有《论衡》。

·作品导读·

《论衡》一书是东汉时期思想界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激烈对抗的集中体现,在中国的哲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主旨是追求真知、反对迷信。该书对先秦各家的思想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系统批判,开启了“批判继承”的理念,把中国古代唯物主义哲学推进到一个全新的高度,被后人称之为“博通众流百家之言”的小百科全书。因其“诋訾孔子,厚辱其先”,反叛了汉时儒家的正统思想,故遭到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攻击和禁锢,一度被视为“异书”。

《论衡》的部分内容因其时代关系,有局限性,在社会历史观上依然存在着大量的唯心论,但在当时文化史上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其中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成为后来中国无神论的重要理论基础。

·作品概要·

《论衡》全书共38卷,计85篇。其中《招致》篇遗失,所以实存84篇。《论衡》细说微论,解疑释惑,以“实”为据,痛斥虚妄之言,成为评定当时思想言论和价值观念的一杆天秤。其意在于“冀悟迷惑之心,使知虚实之分”。其主体思想包括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反对迷信现象的无神论思想以及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历史观。

汉武帝时代,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制而采用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为儒学在中国的绝对地位奠定了基础。董仲舒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从此成为了汉儒的思想体系,其核心内容是“天人感应”说,并由此生成对一切事物都带有神秘主义的解释和看法。儒家思想者认为天地是由“太初”产生的,“太初”是虚无缥缈的本原。针对这种观点,王充则提出:天地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的,“气”是统一的物质元素,天和地都是从元气中分化而来的,人与物产生于天气和地气的交合中。“气”有“阴气”和“阳气”,分有形与无形,生命的生是“元气”的凝结,死,则复归“元气”,这是自然发生的过程。“元气”产生万物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不是上天故意的安排和制作,由此否定了天地生人、派生万物的神学目的论。王充认为天地生得万物,就如同夫妇生子一样,是自然而然的过程。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婴儿的发育是在母亲腹中自然形成的,由此否认了造物者的存在,形成了唯物主义的元气自然论观点。

两汉时期,“灾异谴告说”风靡朝野,持此观点的人认为:如果君主统治无道,老天就会用寒温不节、风雨失调来谴告。王充则指出:自然灾害并非政治黑暗所导致的,更绝非是什么上天的谴告,它仅仅是一种自然的现象。《论衡》反对迷信的思想还体现在无鬼神论中。王充继“元气”自然论的观点解释出人的生命现象后,又提出了唯物主义的形知观,得出人的生命乃是阴气和阳气交合而成的结论。王充认为阴气构成了骨肉形体,阳气构成了精神意识。而由阳气构成的精需要依赖由阴气构成的骨肉形体才能产生出聪明智慧等精神现象,明确肯定了物质第一、精神第二的原则性。王充认为人有生即有死,如同世间万物枯荣一样,而“人死血脉竭,竭而精气灭,灭而形体朽,朽而成灰土,何用为鬼?”人死之后,精神离散而形体腐朽,肉体化为尘土,精神无所依附随之消亡,还原为本来的气。平时人们所遇之“鬼”不过是一种幻觉而已,从而打破了“鬼神说”。

在唯物主义认识论上,《论衡》则反对神化圣人,否定了圣人“生而知之”的先验论,王充指出:世上没有生而知之的圣人,任何人都必须依靠感觉经验和后天的学习才能获得知识,了解事物的本质,圣人也是通过后天的努力学习而成的。他反对把圣人神秘化,反对一意孤行、盲目听认圣人圣言,强调要对事实加以“效验”。

而在历史观上,王充指出:国家的治乱、朝代的兴衰并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的,这个客观规律正是由自然原因所决定的,有着治乱往复的规律。

·经典章节·

《论衡》累害篇第二

凡人仕宦有稽留不进,行节有毁伤不全,罪过有累积不除,声名有暗昧不明,才非下,行非悖也,又知非昏,策非昧也,逢遭外祸,累害之也。非唯人行,凡物皆然。生动之类,咸被累害。累害自外,不由其内。夫不本累害所从生起,而徒归责于被累害者,智不明,暗塞于理者也。物以春生,人保之;以秋成,人必不能保之。卒然牛马践根,刀镰割茎,生者不育,至秋不成。不成之类,遇害不遂,不得生也。夫鼠涉饭中,捐而不食。捐饭之味,与彼不污者钧,以鼠为害,弃而不御。君子之累害,与彼不育之物,不御之饭,同一实也。俱由外来,故为累害。

【注释】

①稽留:停留。②暗昧:昏暗。③悖:违背。④知:通“智”。昏:糊涂。⑤策:计谋。昧:愚昧。⑥累:毁伤,祸害。⑦行:实行,施行。⑧咸:全都。⑨本:探究,推原。⑩暗塞:愚昧不明。卒:同“猝”。卒然:突然。钧:通“均”,意为“同样的”。御:进食,食用。实:等。

【译文】

一般做官的人常有保持原状不被提升的,品行节操有遭到毁谤而不完美的,罪过有累积而不能免除的,名声有不清白的,这并非由于他们才能低下,也不是因为其品行违反情理,更不是头脑糊涂,主意不高明。而是因为他们碰上了外来的灾祸,接连受到损害的缘故而造成的。这种遭变累害的情况,不仅只在人类中存在,但凡有万物的地方都是如此。只要有生命能活动的东西,都会被毁伤或遭到损害。这些毁伤损害都是来自外界的,而并非从他们自身内产生。人们不去追究祸害从何产生,而只把责任归咎于被祸害者,真是些头脑糊涂,不明事理的人啊。作物在春天萌芽生长,是人力可以保证的;但是到秋天要有好的收成,却是人力未必能保证的。不知何时牛马践踏了作物的根,镰刀割断了作物的茎,长得好好的却不结果实,到秋天就没有收成。没有收成的作物,是遭受祸害生长发育不顺利、未能长成的缘故。老鼠爬进饭中,只好扔掉不吃。其实扔掉的饭的味道,跟那些没有被弄脏的饭的味道是同样的,只是由于老鼠的损害,只好抛弃不吃。受毁谤损害的君子,跟那些不成熟的作物,扔掉的饭是一样的。受害因素都是从外界而来,所以称之为“累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