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温暖回忆拾零

温暖回忆拾零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精心组织的校歌咏队,具有相当高的演唱水平,经常进行演出,是扬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虽然他已届中年,没有教过我们的课,但撑杆跳这项运动,在扬中开展过。重温在扬中求学时代的种种温暖回忆,尽管它是零碎的、点滴的,但它像细雨润物那样,无声无息,滋润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倍感亲切、温馨,令我们充满力量。

温暖回忆拾零

1956届/王心法

我有幸于1950年考进扬中,1956年毕业离校,在扬中度过了青春年华的中学阶段。我衷心感谢母校和老师给我的谆谆教导和正确引领,使我走上正确的人生道路,从而日后为国家的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难忘的中学岁月,给我留下的诸多美好回忆,是那么温馨、那么感人。

大概是在初一下学期,一位非政治课老师,在叙说全面发展的重要性时,曾举汪精卫作例子,说汪学问好,博古通今,传说国父孙中山的遗嘱,出自他手,他体格也很健壮,加上风度翩翩,德、智、体、美,后三项他都做到了,但最重要的是德,他做不到,当了大汉奸,成了千古罪人。所以同学们,做学问首先要做人,万事德为重……半个世纪过去了,但那次讲话,形象的比喻,辩证的说理,言犹在耳,使我们终生受益。

记得在初二时,校园民主空气很浓,学生会干部均由各班级自下而上推荐,并进行竞选。作为班上竞选团成员的我,记得在为本班一位叫赵琪的女同学竞选而到高年级班上演讲时,套用了刚学过的一位作家的言词“埋头做事,不求人知”,神情倒像背书。结果,引起哄堂大笑。此情此景,如在眼前。我想,通过社会活动的锻炼,对青年人的成长是大有裨益的。曾担任外交高官的范承祚学长,当年曾担任学生会主席多年。

当年学校的住宿生活,叫人倍加怀念。那时吃在平房大食堂,八人一桌,每人轮流值日分菜。每月7.5元的伙食费,伙食相当好,中午四菜一汤、两荤两素,晚上两菜一汤,干稀两便,主食不定量。住在自省楼,晨起吹号,晚上9时50分响铃,熄灯就寝。寝室实行卫生值日制,值日者负责打扫和整理寝室。每周检查一次,优胜寝室门前挂红旗。寝室虽狭小,被褥虽简陋,但显得整齐清洁,井然有序。此外,扬中优良的校风、严格的校纪,强化了生活管理。记得有一次,一位同学晚上私自外出,归来时宿舍已经关门熄灯,宿舍楼值班员张福师傅为他开了门,该同学当时态度还不好。班主任过问了此事,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教育了该同学。

初中有音乐课,而且配备了优良的师资。音乐老师名叫黄河,他精通音乐理论和音律,弹的一手好钢琴,同学们开始曾误以为他就是黄河大合唱的作者。他在课堂上经常讲解简谱构造和音律理论,还反复练习发音和听音。他精心组织的校歌咏队,具有相当高的演唱水平,经常进行演出,是扬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当时体育科主任可能姓徐,传说他曾参加过解放前全国运动会撑杆跳高项目。虽然他已届中年,没有教过我们的课,但撑杆跳这项运动,在扬中开展过。我记得在初中时,曾围观过高中同学和年轻教师的表演,当时已达到跳高架的最高处。受此影响,我们初中同学也曾模仿着练习,一般是选身高力大的同学,我班可能叫陈大年同学双手扶杆,并倾斜插入穴中,跳的同学,经过助跑,双手握杆,纵身腾起,插杆的同学瞬即用力把杆扶直,跳的同学便顺势跳过标杆。高度由低到高,跳的同学便逐步掌握了撑杆跳的要领。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后,便可练习独自拿撑杆进行试跳了。在此训练的基础上,上高中后,我经过练习,也跳到了标杆的最高点,凭此,我在大学的运动会上,该项目还得过分。上高中时,一位苏南口音的体育老师,曾在江南大学任过教,但姓名记不得了。通过他的悉心传授,我学会了跨栏和三级跳远。在以后大学阶段,甚至工作多年后,在历次运动会这些项目,我均能获得名次。扬中不仅重视体育课教学,更重视日常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形成了浓厚的风气。每当清晨早餐前,尤其是下午下课后,整个操场和各种运动器械旁,到处是同学们运动的身影,并能持之以恒。到高中后,体育锻炼的风气更浓。特别是实行劳卫制以后,曾开展过负重行走的项目。绑沙袋竞走的情景,依稀在目。通过此种形式的锻炼,负重力和耐力得到加强。记得一次放假回家,在跃跃欲试的心理支配下,我大胆地背起行囊,从学校开始,一直步行到六圩,然后乘轮船回镇江老家。这是我历史上步行的最长距离,收到身心健康、愉快的效果。在体育活动方面,扬中也注重在普及的基础上进行提高,高中阶段,我喜爱打排球,于是我找到了几位兴趣相投的同学成立了名为“永”字的排球队。经过学校登记,领到借球证,于是便可在课余时间,借出排球进行训练,使球技不断提高。通过体育锻炼,我深切感悟到,处在青年身体成长发育阶段,在扬中不仅学到了诸多体育技能,而且培养了我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养成了参与体育活动的习惯,从而使我拥有一副强健的体魄,使人生更加健康、幸福。

浓浓的师生情,更是历久弥新、挥之不去。我们高中(3)班的班主任是石茂昌老师,山东青岛人,教我们画法几何。他清瘦的身材,性格质朴,平易近人,对同学很亲近,当时同学,尤其是家在农村、经济比较困难的同学,伙食费经常不能按时筹划到位,于是很自然地就向石老师借钱,石老师总是来者不拒,如数借给。有时石老师入不敷出,不仅影响了他往家寄钱,甚至影响了石老师本身的吃饭问题,但石老师私下里默默克服了困难,仍旧无怨无悔地帮助困难同学。这种感人的师生情谊,将深深蕴藏在我们心间。

重温在扬中求学时代的种种温暖回忆,尽管它是零碎的、点滴的,但它像细雨润物那样,无声无息,滋润我们的心田,使我们倍感亲切、温馨,令我们充满力量。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扬州中学是我成长的摇篮,是我翱翔蓝天的起跑线。亲爱的扬中母校和老师们,我永远感激你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