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育要学会解心灵之锁

教育要学会解心灵之锁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教育也是如此,倘要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锁,不在于教师言语的犀利、神态的威严,关键在于教师的言语能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教育,尤其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锁确定不同的钥匙,用这些针对性十足的钥匙去解学生心灵之结,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艺术。要知道,学生这把锁连接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教师只有有效地打开这把锁,才会真正地取得教育的成功。

教育要学会解心灵之锁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一根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还是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他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他的心。”

是呀,用铁杆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依然坚不可摧,而用钥匙却瞬间打开了大锁,原因在于钥匙触及了大锁的“内芯”。可见,打开大锁的要点在于打动“内心”,而不在于器具的硕大与微小。教育也是如此,倘要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锁,不在于教师言语的犀利、神态的威严,关键在于教师的言语能不能走进学生的内心深处。

每个学生都是一把特殊的锁,教师能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需要的是教师巧妙地掌握教育之锁,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像铁杆一样靠蛮力来降服学生,即使一时震慑住学生,也只是表面的、短期的、低效的;而只有像钥匙一样靠技巧来驯服学生,那才是立体的、长期的、高效的。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的心灵是敏感的,它是为接受一切好的东西而敞开的。”

很多时候,教师往往只配备了一把“万能锁”,期待着用这把锁打开所有学生的心灵。殊不知,每把锁都有每把锁的特点,企盼用一把锁去解开所有锁,那是不现实的。教育,尤其需要教师根据不同的锁确定不同的钥匙,用这些针对性十足的钥匙去解学生心灵之结,才是行之有效的教育艺术。

很多时候,学生展现给教师的就是一把冷冷的锁,将自己真实的想法严严实实地“锁”起来,用冰冷对待教师的热情,用沉默对抗教师的开导。显然,教师靠一味的高压政策,是很难真正驯服学生的,最终会像铁杆一样无功而返;只有像钥匙一样,有针对性地钻进锁孔,才能自然而然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锁。因此,当教师面对学生锁住心扉抗拒教育时,不要惊慌、不要失措、不要放弃、不要强压,而要春风化雨般走进学生的心灵,用娴熟的教育技巧、和蔼的言语交流、真诚的感化态度来打动学生,打开学生的心灵之锁,使其愿意坦然接受教师的教育。

教师切莫将学生看成是顽固不化的旧锁、朽锁、破锁、锈锁,而将其打入冷宫漠然置之,要知道,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把可以开启的锁,只是教师有时找不到开启锁的钥匙罢了,但是,你绝不能因此而认为这把锁是永远无法打开的,那是很令人伤心、伤感的事情。要知道,每一把锁后面锁住的是一个家庭的希望、一个家庭的全部。倘若教师一棍子打死般认定这把锁生锈了、报废了,那会伤害多少深深关注着这扇“门”的心。

“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这句话传神般写出了教师在教育上的窘态、困态。学生都有自己的锁眼,只是教师找不到锁眼、抑或根本就没有钥匙。因而教师不能因为自己的无能而去强调锁没有“锁眼”。是呀,即使是一把微小的锁,它也有一个小小的锁眼!

教师不但要将学生看成是一把可以开启的“锁”,还要把学生看成是一把有用的锁。要知道,学生这把锁连接着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教师只有有效地打开这把锁,才会真正地取得教育的成功。

列·托尔斯泰说得好:“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着只有他自己理解的东西。”教育,要走进学生的心灵,如此才能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灵魂。教育,要会蹲下来看学生,如此才能寻得教育至善至纯的真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