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优秀生的一条重要学习经验是寄希望于课堂,而不是寄希望于“课下”,要通过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来减轻课下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一个学习动机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希望通过课堂学习来满足自己强烈求知欲的学生是不容易在上课时“走神”的。由于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专注于课堂学习的中心内容,自然就不容易发生“走神”现象了。实际上,有很多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教师讲的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

学生是课堂上的主人

要让学生做到上课积极思考,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上课时要专心听讲

注意力是积累知识的窗口,稍不注意,知识的阳光就无法照射进来。一个注意力不集中,听讲不专心的学生,虽然天天身在教室却心不在焉,因此仍然一无所获。

上课要做到专心致志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最重要的是要克服“走神”,也叫“思想开小差”的毛病。

有不少学生,一方面抱怨学习时间太少,另一方面在上课时,又因“走神”而把大量的时间浪费掉。怎样才能保持注意力集中,做到专心听讲呢?

1.把掌握知识的希望寄托在课堂上。

大家已经知道,课堂学习占据了学习阶段的大部分时间和精力,如果不充分加以利用,不在老师的指导下提高觉悟,增加知识和提高能力,那就等于丢掉了最重要的学习时间。优秀生的一条重要学习经验是寄希望于课堂,而不是寄希望于“课下”,要通过提高课堂的利用率,来减轻课下的学习负担,提高学习质量。有了这种认识,课上就不容易“走神”了。一个学习动机端正,学习目的明确,希望通过课堂学习来满足自己强烈求知欲的学生是不容易在上课时“走神”的。

2.上课后要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上课铃响后就要迅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可以回忆上节课老师讲的内容,也可以回忆预习时的思路和没有解决的问题,由于一上课就想着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就会积极主动地听讲和思考,“外物”就不易侵入了。

3.对有困难的问题不要钻“牛角尖”。

上课时,老师总要讲解很多问题。如果第一个问题你没听懂,不要在课上死钻“牛角尖”,而要先记下来,接着往下听讲,不懂的地方可以在课下再去钻研,这样就可以保证听课的连续性。假如第一个问题没听懂就一个劲地想,可老师却不会因为你在思考这个问题而停止讲课,等你从“牛角尖”中醒悟过来时,听课的连续性已经遭到“破坏”,思路也接不上了,造成一步掉队,步步跟不上,整堂课全听不懂的后果,上课时钻“牛角尖”的现象属于注意力不能及时正常转移的“走神”,在学生中比较普遍。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上课要紧跟老师的思路,有问题记下来下课再说,保持思维的灵活性。

4.要积极主动争当课堂的主人。

要想成为课堂中的主人,就要积极参与课堂内的全部学习活动,不当旁观者。具体说,就是要积极思考老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认真观察老师的每一个演示实验;要大胆举手发表自己的看法、认真参加讨论、有选择地记笔记等。由于积极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专注于课堂学习的中心内容,自然就不容易发生“走神”现象了。

5.课间不要参加太兴奋、太激烈的运动。

有的学生在课间经常看一些武侠小说或侦探小说、下棋、议论外出旅游,或者为了一个问题辩论得面红耳赤……上课铃响了以后,由于上述活动引起的兴奋尚未消失,头脑中往往还在想武侠的打斗、案子的侦破、下棋的胜负……这些“兴奋波”的存在直接干扰了正常的听课,使上课名存实亡了。

也有很多学生还经常利用课间做作业,这种做法也不可取,做作业引起的“兴奋”,也会引起上课因作业问题而“走神”。再说课间做作业使大脑得不到休息,也不符合用脑卫生。

课间的时候最好离开教室,到操场上散散步,呼吸点新鲜空气,也可以搞些轻微的体育活动,通过积极的休息,使大脑的疲劳及时消失。

要做到上课专心听讲,还要注意下面的两个问题:

一个是上课听讲的时候不要单从自身的兴趣爱好出发,要多考虑学习的需要。有的学生只爱听那些有趣的具体内容;而对于那些理论性强,比较枯燥的内容,就不专心听,这样就使他们的知识缺乏系统性,达不到理论的高度,影响了学习的质量。

另一个是听讲的过程时,要尤其注意开头和结尾。因开头往往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概括上节的内容,引出本节的新课题;而结尾,却是一节课的高度概括或总结,一般学生往往容易忽略这“两头”。刚上课,心里还没有安定下来,听不进去,再加上有的学生认为,反正是开场白没什么用。快下课了,又想着下课的事,什么抢占乒乓球台、抢占篮球场等等,心又浮了起来,结果什么也听不进去了。

有一名优秀的学生在总结自己的成功的经验时,特别指出了上课时不要忽略听老师讲课的开头和结尾,这个看法很有道理,因为正是在这重要的开头和结尾处最容易“走神”。

(二)所学的内容争取当堂掌握、当堂“消化”

如果老师一上课就宣布:“为了检查上课的听课效果,这节课的后15分钟要进行一下测验,测验结果将计入平时学习成绩。”那么,这节课的效果一定不错。为什么呢?因为绝大多数同学都会暗下决心:今天一定要好好听,争取当堂掌握。上课时就会特别专心,积极思考和认真记忆。可见,课前有没有一个“必须当堂掌握”的决心,会直接影响到听讲的效果,如果在每节课前,学生都能自觉要求自己“必须当堂掌握”,那么上课的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

实际上,有很多的学生认为,课堂上教师讲的听不懂没有关系,反正有书,课下可以看书。抱有这种想法的学生,听课时往往不求甚解,或者稍遇听课障碍,就不想听了,结果浪费了上课的宝贵时间,增加了课下的学习负担,这大概正是一部分学生学习负担重的重要原因。

我们知道,知识的掌握要一般经历领会、巩固和应用三个阶段。

1.知识的领会。

领会是知识掌握的初级阶段。也可以说是信息资料输入和加工的阶段。在上课时,通过看板书、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和演示实验,通过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通过听老师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头脑中逐步形成了一些感性认识,在老师进一步的启发和引导下,再积极动脑思考,使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从而对一类事物形成了本质的和规律性的认识。

我们所说的本质是指同一类事物共同的、不可或缺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一般用概念来表示,用词来标志的。例如,看一看“单质”、“化合物”、“蒸发”、“扩散”等词所标志的概念的内涵外延,就可以知道,它们表示了一类事物共同的、不可缺少的、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

我们经常说的规律是指客观事物之间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如科学的原理。初中《物理》第二册101页所说的“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161页说的电的“欧姆定律”,初中《化学》第50页说的“质量守恒定律”等原理,都客观地反映了事物之间的因果的必然联系。

我们所学习的学科的理论知识,正是由概念和原理所组成的知识系统,因此,可以把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和原理的过程叫做领会,一般也叫理解,但实际上两者还是有点区别的,这里就不细加说明了。

在上课的过程中,教师经常说:“大家明白不明白?”或者说:“理解不理解?”如果说明白了理解了,也就是说领会了,就是初步形成了对一类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例如对角、平行线、酸、碱、盐等概念的领会,就经历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这个过程并不是深不可测的,而是天天在课上和课下进行着的。

2.知识的巩固。

知识的巩固是指在头脑中所保存知识的持久记忆。当然,要想记忆持久,就需要在记忆之前,对知识有深刻的领会,记忆之后,还要不断地复习和使用这些知识才行。

如果通过领会得到的新知识不能在头脑中持久记忆,或者说,知识不能在头脑中巩固,那么知识就无法积累,在独立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时,就会束手无策。

3.知识的应用。

所谓知识的应用,就是用已经领会和巩固了的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通过应用,不仅能检查知识是不是真正领会了,是不是真正记住了,还可以促进知识的领会和巩固。

由于学生之间认识能力有一定的差别,因此,一节课下来后,学生之间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往往有明显的差别。有的进入了领会阶段;有的进入了巩固阶段;有的进入了应用阶段;有的则处于糊涂状态,对所学的知识还一点儿没有掌握。从学生课后完成作业的情况看,可以明显地见到对上课所学知识掌握程度上的巨大差别。

有的学生做作业时,不参考书就很难完成,由此看来,通过上课,他对这部分知识已经很好地掌握了,当然,还要看他做的作业是不是能检验出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有的学生在做作业时,还需要稍微翻一翻书,看一下,查查自己记的概念或原理对不对,这说明他上课已经领会了,或者说明白了,但还没有记住,或没有完全记住。有的学生在做作业时,一筹莫展,这说明他对上课所学的知识既没有领会,也没有记住,自然就更不会应用了。

要想当堂掌握所学的知识,在听讲时应当注意什么问题呢?

最重要的是要认真观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要把重点放在认识事物的思考过程上,千万不要跳过认识事物的艰苦思考过程而直接去背结论。

例如,初三学生往往不易搞清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对这些概念,不少学生是死记硬背下来的,当老师指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是指物质的化学变化,氧化剂和还原剂指的是物质”时,有的学生才恍然大悟,因为背了半天,对概念的适用范围,所指的对象还很不清楚,也就是说,还没有真正领会。

我们把上课能积极主动的思考问题,善于抓认识过程,抓领会与理解的学习类型叫做“理解型”。那么,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类型则是属于“死记型”,他们的特点是跳过认识事物的艰苦思考过程,直接背结论,或者说不明白就背。他们的学习方法可以叫“四记学习法”,即“上课记笔记,下课对笔记,考试背笔记,考后全忘记”。这种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重结论轻过程的听课态度和方法,使不少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一开始就走进了死胡同,导致一部分学生掉进了后进生的行列。

如果课堂学习时的领会过程发生了听不懂的现象怎么办?这时千万不要停下来找原因,而可以在笔记本上记随笔的地方做个记号,只当已经听懂,继续努力往下听,不懂之处,课下再说。有的学生,由于把主要精力放在思考问题上,因而与记笔记发生了矛盾怎么办?有一个优秀生是这么处理的:“如果记笔记妨碍了听课的话,干脆不记,以听懂为唯一目的。但上课的时候也要拿一支笔,并非记老师的原话,而是当老师讲到某个对自己有启发的地方时,在纸上记下符号或简要地记上几笔,下课后再去考虑。”有的学生上课,不动脑筋,把精力全放在记笔记上,往往造成下课后笔记一大本,而问题却是一大堆的被动学习局面。

(三)上课过程中思路一定要清晰

我们经常说的思路就是思考问题的线索与步骤。上课听讲一定要理清思路。要把老师在讲课时运用的思维形式、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理解清楚。目的是向老师学习如何科学地思考问题,以便使自己思维能力的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使知识的领会进入更高级的境界。

有一位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学生,他在上中学的时候,因物理的学习成绩优异,经老师特许,上课时他可以不听讲,但老师见他每节课仍然听得很专心。老师想,他已经懂了,还在听什么呢?直到老师看到他的学习总结后,才找到了答案:“虽然老师讲课的内容大部分我早已掌握了,但老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方法我还没学到手。我听课的目的是把自己的思维方法跟老师的思维方法做比较,找出差距,培养自己的思维能力。”

这是学习成绩特别优秀的学生所使用的方法。他们开动脑筋,积极思考,从学习具体学科知识上升到学习科学思维的高度,正因为如此,他们在思路搞清楚的过程中,学到了科学的思维方法。

分析综合法是在学习过程中最常用的思维方法之一,即先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属性分解开来,一个一个研究,这叫分析;然后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方面或各种属性,再联合成整体进行研究,这叫综合。

在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分析综合法的学生,在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就比一般同学要强。除了学习分析综合方法以外,在理清思路的过程中,还可以向老师学习归纳法和演绎法。

例如,教师在进行历史和政治教学过程时,经常用摆事实讲道理的方法,这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法,而数学的不少证明题,又经常使用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法。

此外,为了抓住客观事物的特征,避免混乱,教师在课堂上经常采用比较的思维方法。为了使学生的知识更加系统化、条理化,老师还常采用分类的方法,为了得出基础概念和基本原理,老师几乎天天在采用抽象和概括的思维方法。所有这些思维方法,在课堂学习时,在理清思路时,都要注意学习。

在梳理思路过程中,还要学会掌握思维的基本规律。例如,形式逻辑学中讲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辩证逻辑学中讲的对立统一的思维规律、量变到质变的思维规律和否定之否定的思维规律。

在学习中,这些规律常常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个中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要逐步学会辩证思维,学会用对立统一、发展变化的眼光去认识客观事物。从一定的意义上讲,掌握了科学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也就是掌握了最根本的学习方法。

为了能保持课堂学习思路清晰,应当利用业余时间认真学点有关思维的科学知识,如哲学、心理学、逻辑学等。这也是许多学习成绩优秀,解决问题能力强的学生的一条经验。

(四)要抓住各学科的特点,把握各学科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随着年级的升高,所要学习的学科也越来越多。如果不抓住各学科的特点来学习,就会影响课堂的学习效果。

例如,在中学阶段的生物、物理、化学等实验性质的学科,在课上经常要做演示实验,要看实物、模型、标本和挂图等,以后还要做验证实验,因此在上物理、化学和生物课时,就要善于观察,善于动手,否则就很难学好这些学科。语文和外语与实验学科不同。主要的工夫要花在字、词、句、段、篇章等方面,在听、说、读、写的活动中更好地掌握语言和文字,知道了这些特点,那么在外语和语文课上就会认真听、大胆说,就不会为了应付考试而只重读、写,轻视听、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