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大学信息检索教育的发展

中国大学信息检索教育的发展

时间:2023-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信息社会中大学图书馆怎样为经济发展而开展用户教育,研究中国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发展的特点,对于认识和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用户教育的状况,指导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组织,管理等具有积极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大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大学设立、发展的历史是密切相关的。我国近代大学设置以来,大学图书馆也相应的得到建置和发展。

中国大学信息检索教育的发展

信息检索教育是图书学情报学用户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

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同时,由于学科自身的社会性和公用性,图书馆情报学也面向社会,面向公众,培训了更多的文献和信息的用户。研究图书馆学情报学教育,不仅要着眼于正轨的专业人才的全日制教育、在职教育,而且对于面广量大的用户的教育也应纳入我们的视野,面向21世纪前瞻,用户教育大有拓展的前程。

中国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又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既体现了华夏灿烂文化对图书馆的推进和影响,同时,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图书馆在学校教育、在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大陆现有全日制高等学校1 079所,每年入学新生在60万—90万人,在校大学生、研究生有200多万人,有大学教师和研究人员及职员等总数约100万人。他们都是学校图书馆的用户,是用户教育的基本对象。20世纪90年代的在校学生、研究生,将成为跨世纪的经济建设的栋梁之才。图书馆开展以在校大学生、研究生为主体的用户教育,是中国大学图书馆面向21世纪,面向未来、面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信息革命的挑战,高新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图书馆已作为信息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社会中大学图书馆怎样为经济发展而开展用户教育,研究中国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发展的特点,对于认识和了解发展中国家的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用户教育的状况,指导图书馆用户教育的组织,管理等具有积极的意义。

1)大学用户教育发展的历程

中国古代的大学,远的可以推溯到西周时期的辟雍、泮宫,汉代以后设立太学,晋代以后的国子学,唐代以后在各地开办的书院等都属于大学性质。近代大学的设立,始于上一世纪末期,如京师大学堂、中西学堂、自强学堂等。本世纪初以来,由政府、外国教会和私人陆续增办了一些大学。20世纪50年代以后,中国大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到20世纪80年代初,全国有600多所高校,20世纪90年代发展到1 000多所。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发展的历史与大学设立、发展的历史是密切相关的。中国大学的图书馆学情报学用户教育,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1)1949年以前的目录学教育阶段。我国古代起,就比较重视目录学教育,到清朝乾嘉时期,目录学一度成为“显学”,成为学人必读的一门学问。昔时的“大学”,亦比较注重目录学知识的教育。如:1847年,湖北学政龙启瑞编撰了以宣传考据、桐城古文、程朱理学为目的的《经籍举要》;1874年,张之洞就任四川学政时,生童们问他“应读何书,书以何本为善”,他委托当时四品卿衔翰林院编修缪荃孙代他为成都尊经书院学生开列了《书目答问》阅读书目。《书目答问》问世后,成为当时用户教育的一个范本,学子们受惠于此书,从中得到他们读书治学的门径。我国近代大学设置以来,大学图书馆也相应的得到建置和发展。用户教育在目录学、参考工具书使用法为主要内容在大学讲坛上得到了传播;例如:容肇祖在北京大学讲授“中国目录学大纲”;余嘉锡于1932—1948年间在北京一些大学宣讲目录学,周贞亮在南开大学、武汉大学分别主讲目录学课程,汪辟疆在南京中央大学讲“目录学研究”,刘国钧20世纪30年代初在金陵大学开讲目录学;何多源在岭南大学举办中文参考书指南讲座等。20世纪40年代,朱自清在西南联大时曾拟邀蒋伯潜去昆明讲授目录学,因战事和交通等原因,蒋氏未能成行。早在1922年,东南大学图书馆主任洪范五先生曾提出在学校“添设教育用图书方法课程”。1938年举办的中国教育学术团体联合会上,通过了“请教育部指定‘目录学’及‘参考书使用法’为大学一年级必修课案”,但由于种种原因未得施行。

本世纪前半叶的中国大学里,对大学生“读书指导”活动有过一度的重视,一些团体、学者为宣传自己的见解和观点,热心于导读教育。比如在清华学校、北京师大等,梁启超、胡适、鲁迅等都作过这类推广教育活动,甚至于亲自编制书目,倡导学术与研究路向。此外,有关用户教育的其他一些内容,也曾在部分大学出现过。如20世纪30年代,浙江大学开讲过“杂志报告”课程;20世纪30至40年代,南京、上海一些大学举办过“图书馆利用法”、“检字法”的讲座等。

从上述材料来看,1949年以前中国大学图书馆情报用户教育可以被看作是处于萌芽时期,亦是目录学教育推行阶段,图书馆利用的教育则刚刚出现,但又因体制等原因不能使这些刚露芽的教育坚持下去。例如,东南大学在20世纪20年代曾几度办过图书馆暑期学校,对读者亦进行专门的培训,而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终因校内外条件的变迁,人事的更动等因素,图书馆暑期学校再也未能继续办下去。

(2)1949年—1966年的起步阶段。1950年,大陆有132所大学图书馆。随着教育事业的恢复和扩展,1956年,发展到225所。图书馆学情报学用户教育的内容,同大学里系科课程设置,时政活动等相互协调配合。这一时期不少大学图书馆为推行读好书“运动”,开展对大学的阅读辅导教育,或作读书辅导报告,或召开读书座谈会,或组织阅读交流活动等;同时,一些设有文科的学校,如南京师范学院、四川师范学院、西南师范学院等为学生开设了“目录学”、“语文工具书使用法”、“中文工具书使用法”等课程;一些理工类院校,像成都科技大学、上海化工专科学校、南京工学院等从20世纪50年代中期到1965年,曾为在校大学生开讲过“怎样查找科技文献”、“美国四大报告文献检索”等课程;还有一些学校为学生开设了专业文献利用课,如太原工业大学1963年开讲电机文献课,天津大学1964年开讲内燃机文献的查找和利用课,哈尔滨工业大学于1960年代对机械系学生介绍过美国《工程索引》等工具的查找方法等。

1966—1976年为历史上的“十年浩劫”时期,这个时期中,大学图书馆是重灾区。“文化革命”“史无前例”地冲击着大学教育,使得在这以前刚刚起步的大学图书馆的用户教育陷于停顿或瘫痪。1970年代中期,虽然部分大学恢复了办学,但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用户教育被限制于只能为“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活动范围,用户教育活动徒有虚名,不能真正发挥应用的作用。

(3)1976—1983年的生长时期。1976年9月,“四人帮”被粉碎,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大学教育事业得到了复苏。在中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里程后,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用户教育得到了雨露滋润,走入了生长时期。

这一时期,国内已有一定数量的学校开设了文献检索课程,例如,西安交通大学、成都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南京工学院、东北工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天津轻工业学院、西北农学院、南京医学院、江苏师范学院等,不一而足。

(4)1984年以后,为用户教育的发展时期。①1984年以来,我国高校普遍开展入馆教育,表现在每年为新入学的学生介绍图书馆利用法,编制有关图书馆知识的录像;印发图书馆指南一类的小册子;组织新生参观图书馆等;②近10多年来,部分大学图书馆把校内以及校外的用户教育工作纳入工作日程;③这个时期用户教育最突出的创举,是把“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有计划、有组织地推行到半数以上的高校,而且还在不断发展和扩大。

1984年,教育部颁发了《印发〈关于在高等学校开设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的意见〉的通知》文件。文件说,《文献检索与利用》“是一门很有意义的课,凡有条件的学校可作为必修课,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作为选修课或先开设专题讲座,然后逐步发展,不具备条件的学校可作为选修课或先开设专题讲座,然后逐步发展、完善”。1985年9月,国家教委又颁发了《〈关于改进和发展文献课教学的几点意见〉的通知》文件。两个文件的颁发,成为促进我国大学用户教育兴旺发达的重要保障。1987年1月,国家教委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中进一步作了明确规定:大学图书馆应把“开展用户教育,培养师生的情报意识和利用文献情报的技能”作为一项主要任务去对待。在国家教委、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以及各省、市、区主管部门关心与支持下,“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的建设和发展的速度很快。1988年,全国高校图工委秘书处曾作过统计,全国这时有193所高校将这门课作为必修课开设,290所高校作为选修课,104所高校以讲座的形式开讲了该门课程。以这三种形式开设的共有587所大学,占普通全日制高等学校总数的54.6%。为了把“文献检索与利用”课开好,国家教委于1992年5月又以教高司(1992)44号文件的形式,印发《文献检索教学基本要求》。“基本要求”对本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教育内容与要求,以及授课时数、教学大纲、教学对象等都作了有关规定和要求。国家教委把文献检索课纳入教学规划,为这门课程教学进入正常运行状态提供了良好的外部保障条件,同时促进了以文献检索课作为内容之一的用户教育朝着正规化、标准化的方向发展。

2)用户教育的现状及特点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大学对每年入学新生开展的入学教育中,图书馆入馆教育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内容。不少学校图书馆用自己编制的图书馆导向或图书馆介绍的录像,在新生中播映,然后再分别以系、班为单位,组织新生到图书馆参观,图书馆指定专门人员逐个部室地介绍,并给每一位新用户送上一份图文并茂的介绍怎样利用该馆的小册子。

对大学生讲授文献检索课,已形成大学用户教育的一大特色。自文献课开设以来,教育主管部门、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学校的图书馆和教学职能部门做了很多工作。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全国有700多所高校开讲了这门课,累计有200万大学生听了文献课。以文献课为其内容的图书馆用户教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现在,愈来愈多的社会人士和多数高校师生已认识到,文献检索课是培养用户的信息意识,掌握用手工方式和计算机方式从文献和数据库中获取知识和信息,不断提高自学能力和科技能力的不可缺少的课程。我国台湾地区的大专院校,也普遍开展了“图书馆利用”的教育活动,一些大学在大学三年级开设《图书馆利用》或《图书馆学概论》的具有学分的选修课或必修课。

随着经济建设速度加快,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文献检索课在培养建设人才方面的作用将充分得到体现,大学图书馆开展这项用户教育也会被更多的人所接受,用户教育事业如雨后春笋,蓬勃向上,进入茁壮的生长期。综合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现状,大致可以归纳有以下几个特点:

(1)用户教育侧重于大学生的文献检索教育;而对于用户的入馆、导向教育,仅仅安排很短的时间:有的馆安排半天,有的只一两个小时,匆匆忙忙,如同“走过场”,入馆导向教育做得不深不透,其效果可想而知。另外,近一时期来,图书馆为用户编制的书目或文献指南、索引偏少、编制的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教材数量偏多而不精,对于研究生和教师的专业文献信息教育,投入的力量不足,面向研究生和大学教师开设专题信息分析、加工和科学交流的课程的学校不多。换句话来说,多数学校对深层次的信息利用方面的用户教育尚未抓起来,同时,“文献检索与利用”课程跟图书馆本身对用户的文献服务结合得不紧,图书馆配合文献课教学的主动服务还有待加强。

对研究生、教师开设高层次专业信息利用课不容迟缓。20世纪80年代时,给当时研究生补上文献检索课是适时的;20世纪90年代的硕士、博士生和青年教师中多数人在读本科时已学过文献检索课,但读研究生或从事教学、科研工作时,尚进一步要求有较专深的专业文献检索、信息分析和利用文献的课程的设置,而我们现时的用户教育对这一层次投入的力量还远远不够。比如,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编写、出版的200多种文献检索课教材中,竟难找出某一种是专门供研究生使用的教材。

(2)教育主管部门的重视,使我国大学文献检索课用户教育形成优势。其表现在:①自1984年起,国家教委先后颁发三个文件,指导各高校开设这门课,要求开好这门课;中央其他部门也有以文件或会议形式向所属院校作出相应的指示,把文献课纳入教学计划,让这种用户教育走上大学讲坛;②在教材建设方面,国家教委批准成立了文献检索课系列教材编审委员会,该编审委员会组织出版了一批供教学用的系列教材,教材的编制出版,为课程教学打下了基础;③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以及各省市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对于文献检索课用户教育给以热情支持和关心,多次组织有关会议,研究、布置文献课教学、管理事宜,因而使得我国这一用户教育事业得以迅速和顺利地发展,成为图书馆界众目关注的一大热点。

(3)现阶段的用户教育中,对用户如何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文献资源,图书馆如何让用户来使用馆藏资源这一工作,做得不够。比如,目录学和书目知识的教育,在一些高校中被忽略,以往在一些设置文科的学校开设过目录学课程的,现在则用文献检索课程代替;其实目录学和文献检索这两门课并不能完全等同;再者,现时期一些学校在开讲文献检索课时,讲检索方法的多,讲文献利用的少。多数学校把文献课归结为培养用户提高自学能力、科研能力的一门技术方法课。给用户一把钥匙,去开启文献宝库的大门,这无疑是正确的。如果我们在讲授方法的基础上,给用户讲解切合他们需要的信息、数据、事实、方法,结合文献课的教育,再向他们提供信息,提供、介绍文献资源分布、利用和借阅途径等,岂不更受用户的欢迎?

(4)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的计算机在图书馆应用的起步较晚,因此,大学中计算机信息检索、多媒体网络化检索的用户教育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一些高校图书馆相继用上计算机,国际联机终端也在许多大学中建立;1992年以来国家教委在12个大学认定设置了第一批科技查新中心,1994年起,中国教育科研网络建设启动,在清华、东大等部分高校建设校园网。信息网络系统和科技查新中心的建立,推进了校内外用户教育和培训工作。随着计算机和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内信息网与国际互联网的联网,以多媒体网络化信息检索为内容的用户教育,成为大学图书馆用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

3)发展趋势

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使人们对受教育的要求越来越高。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的用户教育在面向校内外用户,特别是在培养21世纪建设人才方面走向新的里程。

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步伐加快,信息的开发和利用越来越成为生产发展,经济繁荣与科技进步的关键。“信息检索”作为培养用户信息与利用的一门公共课程,在未来新的历史阶段显得更加重要。大学用户教育仍以信息课程教育为其重要内容,今后,应在研究和提高信息检索课教学水平上下工夫。图书馆要充分利用各级主管部门为检索课创造的外部有利条件,挖掘、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巩固和完善课程建设,让这门课程具有真正的生命力,在新的历史环境中生根、开花、结果。

用户教育方面的教材建设应该得到加强。拿现有的“文献检索与利用”教材来看,200多种同类型教材中,内容彼此交叉、重复的屡见不鲜。从大专、本科到研究生、教师等层次需求来看,还应编制针对性较强、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教材。当然,用户教育还应包括文献检索以外的其他一些内容,如目录学教育,导向教育,专题情报分析,综述、动向研究、联机检索和计算机应用教育等。为用户编制这类教材,也是今后要做的工作,大学图书馆应将它列入计划日程。

用户教育的社会化,是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用户教育的发展趋势。新的信息革命冲击着社会各个领域,多媒体网络化信息的开发和利用已是整个社会共同的事业,计算机联网、文献数据库联网,使大学图书馆走向社会,用户教育走向社会。用户教育的社会化包含着两层意义,一是大学图书馆不仅面向校内用户,而且要面向校外用户开展用户教育;二是大学图书馆同社会各方面联合与合作,共同开展用户教育工作。

用户教育的信息化也是未来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用户教育的又一个发展趋势。用户教育的信息化表现为:采用信息技术、信息手段进行图书馆的用户教育。未来图书馆是信息中心或信息枢纽。计算机、光盘、网络化远距离检索系统的建立,虚拟图书馆、数字图书馆的建立,要求用户掌握新的技术方法和信息获取的手段,信息技术培训对于图书馆用户来说是热门的课题之一。

此外,信息、文献利用教育,对用户教育的专题研究和学术交流,对用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和教学评估、教学管理等都会起到促进作用。

当前,我国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用户教育的发展方兴未艾。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和用户对信息需求的日益增大,用户教育工作应在分析、总结以往成就和不足的基础上,从实际出发,借鉴国外用户教育的成功经验,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计划,使大学图书馆学情报学用户教育走向新的里程。

参考文献

[1]马费成.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1996信息资源与社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9

[2]刘昭东.信息工作理论与实践.北京:科技文献出版社,1995.12

[3]王万宗.中国科技信息业改革研究.北京:书自文献出版社,1995.5

[4]李纲.市场信息学.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7

[5]陈建龙.大学生情报教育基础.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9

《江苏图书馆学报》,1997年第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