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鲁迅与文艺书评

鲁迅与文艺书评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鲁迅一生给我们留下了约七百万字的著述,在这些不朽的丰富遗产里,书评以及有关书评的文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也是鲁迅对书评工作的一贯要求。鲁迅自己所写的书评就有这一特色。鲁迅一贯强调,无论是读书或读书评都应以“自己思索,自己做主,自己观察”。鲁迅的学风、文风对我们搞好书评工作大有可供借鉴之处。

鲁迅与文艺书评

鲁迅一生给我们留下了约七百万字的著述,在这些不朽的丰富遗产里,书评以及有关书评的文字,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鲁迅在这些活动中,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书评工作的许多宝贵经验,而且也提供了书评的导读性、科学性、艺术性的出色典范,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并借鉴学习。

鲁迅十分重视书评工作的战斗作用,他说:“我看苏维埃文学,是大半因为想介绍给中国,而对于中国,现在也还是战斗的作品更为紧要”(《答国际文学社问》),因而特别致力于对19世纪到20世纪初期的俄国文学和苏联文学的介绍推荐。

对于当时文坛上虽然幼稚,或者有缺陷,但却为当时的读者大众所需要、于斗争有利的作品,鲁迅是大力扶植的。在扶植的同时,对以极“左”的高调抹杀幼芽的恶意指责(如狄克之流),给予尖锐回击。为了培植浇灌新生的幼芽,鲁迅还提倡剜烂苹果的精神,即对主流好但有明显缺陷的革命文艺,“不要一见有烂疤了,就一下子抛掉。倘不是穿心烂,还有几处好的,还可以吃的。”希望刻苦的批评家来做剜烂苹果的工作。鲁迅评论图书,一贯不同意:“求全责备”,反对那种要求“首饰要‘足赤’,人要‘完人’。一有缺点,有时就全部都不要了”的形而上学思想。

至于那些宠犬派文学,帮闲文学,鲁迅则灵活多样地运用其犀利的书评武器,给以严厉的批判和毫不留情的打击。

对于中外文化遗产,鲁迅是主张从当时中国人民的斗争需要出发,采取有批判地、分别地“拿来”的,“因为新的阶级及其文化并非突然从天而降,大抵是发达于对于旧支配者及其文化的反抗中,亦即发达于和旧的对立中。所以新文化仍然有所承转,于旧文化也仍然有所择取”(《〈浮士德与城〉后记》)。为此,鲁迅做了大量翻译、评介中外优秀文化遗产的工作,这方面的译著占了全部著作和译作的一大半,足见鲁迅何等重视批判继承中外过去的文化遗产了。

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也是鲁迅对书评工作的一贯要求。鲁迅自己所写的书评就有这一特色。他说:“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作者有益”。鲁迅强烈反对那种“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哗众取宠的浮夸作风和走极端的倾向,认为这种书评会把人“捧杀”或“骂杀”,这种没有原则性的,缺乏实事求是精神的书评,他认为应当“一律抹杀”(《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搞文艺书评自然要运用马克思文艺理论武器,要正确掌握政治标准第一和艺术标准第二的原则,鲁迅说的好,批评家“往往用一个一定的圈子向作品上面套,合就好,不合就坏。但是,我们曾经在文艺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我们不能责备他有圈子,我们只能批评他这圈子对不对”(《批评家的批评家》)。对于不正确的书评,鲁迅主张开展公开论争。他说:“文艺必须有批评;批评如果不对了,就得用批评来抗争,这才能够使文艺和批评一同前进,如果一律掩住嘴,算是文坛已经干净,那所得的结果倒是要相反的”(《看书琐记》)。鲁迅有不少出色的杂文,其实也就是对于形形色色反动的、形而上学的书评的反批评。

鲁迅一贯强调,无论是读书或读书评都应以“自己思索,自己做主,自己观察”。鲁迅的书评如他的杂文一样,从来不是套用马克思主义词句以吓人,总是渗透着自己思索、观察得来的深刻而独到的见解,充满着活生生的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从内容到语言风格都是新颖、独特的。鲁迅的学风、文风对我们搞好书评工作大有可供借鉴之处。

湖北日报》,1980年3月23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