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图书馆自身和图书馆各项业务活动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无论是从馆藏,图书馆结构,工作技术,服务手段,人员知识结构,管理与建筑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的不少高校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还设立了情报服务部,作为职能机构,按读者对文献的需求状况来安排服务工作。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情报工作将是大量的。图书馆在信息行业中的地位,已显而易见。

信息时代的图书馆

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之一是信息交流的空前发展。在新技术革命浪潮冲击下,“信息热”在世界各地兴起。从社会经济研究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在达到高度工业化后,将从工业社会转入到信息社会,或称“信息时代”。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对信息的重要性将会有一个新的认识。信息、能源和材料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三大技术支柱,信息将成为战略资源。信息社会就是智力密集型结构的社会,是一个知识化的社会。作为搜集、汇编、处理、传播文献信息的图书馆,在新形势下,必须适时地实行变革,以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这样,才能切实地履行自己的社会职能。

一、信息时代对图书馆的影响

信息化的时代里,庞大的信息中,绝大多数的信息必须经过信息工作机构的加工处理后,才能传送给使用者。图书馆担负着文献信息的搜集、整理、存贮、开发和利用的工作职能,是信息机构的一种。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图书馆自身和图书馆各项业务活动都将产生较大的影响,无论是从馆藏,图书馆结构,工作技术,服务手段,人员知识结构,管理与建筑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图书馆情报职能将得到加强

进入20世纪80年代,图书馆界对于信息时代图书馆发展的趋向,有着种种的预测,归纳起来,基本上有两种看法:一种是认为目前的图书馆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没有能力去完成信息时代中人们对信息贮存、处理、传播的较高水平的要求,这样,该由新型的信息工作机构来代替,图书馆趋向消亡;另一种看法是图书馆不一定会消亡,但存在着“危机”,如果不进行重大改革的话,目前的图书馆将会被前进中的时代洪流所抛弃。图书馆要继续存在,必须加强情报职能。

实际上,很多图书馆现在已初步地开展了一些情报服务活动,如文献检索,情报咨询,定题服务等被列为图书馆的业务项目。我国的不少高校图书馆及其他类型图书馆还设立了情报服务部,作为职能机构,按读者对文献的需求状况来安排服务工作。面对着所谓“情报爆炸”的图景,在浩如烟海的文献中给读者筛选、提供所需的情报资料,及时、准确地传递信息,有效地开展情报服务,已提上图书馆的议事日程。信息时代,图书馆的情报工作将是大量的。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使得图书馆的情报功能更加显著,情报处理和传递程度更加灵敏、准确。情报服务水平代表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图书馆在适应信息社会人们对情报存贮、提供以及情报再生产方面,将发挥显著作用。

图书馆的情报职能不仅包括对文献信息的搜集、存贮、加工、传递的职能,同时也包括对情报研究的职能。为了控制现代科学中的情报过程,必须善于预见科学工作人员的情报需求变化的方向与性质,把握住图书馆情报搜集、传播的方向和性质。由于信息社会中人们对文献信息工作水平的要求愈来愈高,往往不再满足于一般的文献提供,而希望了解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或对某一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综合,加工,预测,情报研究成为图书馆工作各个环节中不可少的一环。

(二)图书馆的地位和作用将受到社会更多的重视和关注

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的交流机构,不仅受政治、经济、科学文化以及社会各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而且通过自己存贮和喷发信息,产生新的知识信息,反馈于社会,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有着巨大的反作用。未来信息社会的主导产业是知识产业,信息和知识的生产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图书馆作为交流文献信息、传递知识的重要阵地,将深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与各行各业息息相关,作用会越来越大、社会地位会越来越高,图书馆事业将会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和关心,图书馆将成为信息公用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信息社会里,信息部门在整个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例将大大地提高,并占有绝对优势。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面的问题》以大量的数据为基础,分析当前美国社会出现的从“工业社会”转向“信息社会”时认为,律师、教师、工程师、计算机程序编制员、系统分析员、医生、建筑师、会计、图书馆员、新闻记者、社会工作者、护士等几乎都是信息工作人员。信息专家马克·波拉特把职员、图书管理员、系统分析员等从属的行业称之为第一信息部门。图书馆在信息行业中的地位,已显而易见。另外,由于愈来愈多的大量文献信息需要由图书馆来处理和开发利用,让原来散乱无序、平平常常的文献信息发挥作用,让知识增值。由于今后作为社会中的个人“富有”不再是用物质拥有量来衡量,而主要是看其知识的拥有量来判定的;而且,信息时代,生产工人的劳动方式已由体力为主转到以脑力劳动为主,任何人都必须不断扩充和积累知识,这必然会导致人们强烈的求知欲。图书馆将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场所之一,也将成为人们当作终身教育的一种社会大学

从提高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水平来看,图书馆将和其他信息工作机构,如新闻出版业、图书发行部门、档案馆、情报所、博物馆等等既有竞争性又会协同配合。它们的地位和作用都是为人们所瞩目的。

(三)图书馆的馆藏内容和馆藏形式将发生显著的变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的发展,图书馆作为一个不断生长的有机体,它的藏书内容和馆藏形式也将不断地发生变化。这样,才能适应新时代的日新月异的需要。

1.在馆藏内容方面,表现为收藏范围广,内容新。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技术创新步伐加快,基础研究和技术发展的结构发生变化,传统的学科界限正在消失,科学技术正在交叉渗透,一个领域的发展,可能会对其他不同的学科领域产生重大影响,例如,物理学和化学的进步,导致生物学迅速的发展,分子生物学渗入生物学各个领域,又产生了分子遗传学、分子细胞学、分子分类学等一批新学科。新学科、新知识的产生,导致记载这些知识的文献的产生,这也就替图书馆的馆藏增添无穷无尽的新的内容和来源。

2.在馆藏形式方面,表现为纸张的印刷型和非纸印刷品,图书资料与非书资料,缩微型、声像型、机读型、光盘等多种形式兼收并蓄的格局。历史上,当作图书馆的收藏品的,曾有纸草材料的文献,甲骨材料的文献,竹简材料的,木片材料的书等。纸发明以后,尤其是印刷术发明以后,图书馆收藏物转向纸质印刷品。在以往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图书馆的概念单纯是指收藏“书”的场所。而今,图书馆除了拥有大量印刷型的图书和杂志之外,还收藏有缩微平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胶片等新型的信息载体,还有一种叫做电子出版(Electronic publishing)[21]的形式,也将成为图书馆馆藏的一种。从一定的字面上来看,图书馆其实已可称作“文献馆”,或“文献信息中心”。据国外有人预测,到下一个五十年,人们所习惯阅读的书刊,可能会逐渐地被影像磁盘所代替,并说,到了那时,在图书馆已看不到排在书架上的书,看不到书架,见到的是各式各样的多功能的收视机,学者们通过收视机或其他工具,从事阅读、研究和写作。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图书情报学家兰卡斯特认为,未来的图书馆中的图书资料将全部缩微化和视听化,图书馆工作的操作,管理由机器人代替,卡片目录要全部取消,因而提出了“三无”图书馆的设想。“三无”既无人管理,无纸文献,无卡片目录。这种设想提出后,美国图书馆界对此赞同的并不很多。事实上,“三无”图书馆设想不大现实。像现时美国国会图书馆视听资料和缩微资料只占馆藏的一半,而另外一半仍是印刷型的文献资料。至于机器管理等也只能代替人的部分的劳动,而不能取代人的智能。因此,对于当前一些关于未来图书馆馆藏的某些说法,我们应有分析地对待。

(四)在处理图书馆内部工作时,工作手段趋向于现代化

由于信息量的增大,造成了所谓“信息污染”的状态。1963年,德里克·德索勒·普赖斯在《小科学·大科学》一书中首次用统计的方法描绘了情报爆炸的历史图像:17世纪中叶,出现两种科学期刊,18世纪中叶有十来种;19世纪初有一百种左右,19世纪中叶约有一千种,今天已多得难以计算。据英国科学家詹姆斯·马丁推测,人类的科学知识在19世纪是每五十年增长一倍。20世纪中叶每十年增长一倍,20世纪70年代每五年增长一倍。目前,有的专家估计是每三年增加一倍。全世界每年出版的图书达七十万种,现期期刊十五万种,其他文献资料四百万件,并且文献的增长还在继续。面对着这样日益膨胀的文献量,单靠传统的图书馆工作方式已不能应付,出路在哪里?人们发现:通过发展计算机化进而自动化的工作手段来解决,这是一条捷径。例如,采用新的信息贮存技术,像磁存贮技术,激光技术,可以做出存贮容量高密度的存贮设备,大大缩小藏书空间。在我国,激光超缩微存贮技术的问世[22],可把100万册书缩进一个提包。美国IBM公司的磁带卷存储器,每台可存贮的信息量为3.8×1012位,20台这样的存储器可以存贮2千万册藏书的内容。用光盘存贮1平方厘米可存一本200页书的内容;用激光全息超缩微存贮技术,在105×148毫米的一张平片上可纪录3 000—12 000页文献的内容;30米长的16毫米缩微胶卷可缩录2 500页文献,缩微后的体积和重量大约为印刷品的百分之一[23]。一台计算机,可以保存人类全部的知识。在分类编目作业方面,用电脑帮助,可大大简化分类、编目的程序,加快分编速度,提高工效。美国国会图书馆从1968年开始用电脑编目[24],20世纪70年代,美国便有机读目录发行。机读目录可用作文献集中编目,也可用于采购、期刊登记、流通等环节。英国、日本等许多国家的图书馆也陆续应用了电脑编目这一技术。我国部分图书馆,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武汉图书馆等也开展了试验与研制活动。又据1985年9月30日《新华日报》报道,南京工学院图书馆在紫金Ⅱ型微型计算机上研究完成了“图书流通管理系统”,用来存贮读者借书的信息,并对该信息进行管理。系统具有借书、还书、续借,借书证挂失、解挂,统计,打印催还单,过期罚款等功能。这样,代替了过去手工管理图书的方式。图书馆在处理内部工作时采用新的技术手段,才能更好地促进其服务方式的变化。

(五)图书馆服务方式的变化

同传统的图书馆相比,信息时代的图书馆将从人们习惯称呼的“知识宝库”向“知识喷泉”[25]的方向转化。长期以来,人们往往看一个图书馆的藏书多少来判定它的作用和价值,认为图书馆仅仅是借书还书而已。图书馆本身一般又是按部就班地在“等”读者上门的被动性服务方式,新的形势要求工作人员改变以往那种图书馆“看门人”的度日形象,服务工作要具有紧迫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图书馆不仅是知识的宝库,而且是知识的喷泉,它对知识和信息资源的开发、传递和交流起着主动、积极的作用。

过去的图书馆的服务的概念,不仅表现在重“藏”轻“用”和坐馆守“客”的封闭式的被动性局面,而且还表现在它的服务面较窄、服务方式较为单一等方面。例如,不少图书馆主要服务还停留在提供文献资料上,对于情报服务,科学预测,综述、述评等做的不多或还未顾及;一些公共图书馆藏书量与它的读者相比,服务面不算广。新的时期要求图书馆工作由“内向型”朝“外向型”转向,要求面向社会并要求图书馆由以图书、杂志为主的简单提供向多种形式服务转变,不断寻求新的服务方式。在读者服务方式方面,不少图书馆过去以闭架为主,读者到馆来借一本书,常常要花费好多时间。美国西蒙斯大学图书情报学院陈钦智教授1980年在美国曾作过一次关于读者对情报需求的研究,结果发现,虽然美国为图书馆花了那么大的精力,那么多的钱,但只有18%的人说,当他们有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曾想到去找图书馆帮忙。其余82%的人根本就没想到图书馆。陈先生说,为什么这么多人不到图书馆去呢?因为图书馆的资料传递不快,不完整,不适合他的胃口和需要。所以他向其他的方向走去求援[26]。从这事例可以看出,图书馆服务若不改进方式,不提高效率,不讲速度,不探索新的领域,势必有被读者淘汰的危险。新的时代要求图书馆增强时间观念,增强工作效率,要深入了解社会需要,及时传递信息、提供智力服务,达到变知识、信息为生产力的目的。

新技术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应用为服务水平和效率的提高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性。新出现的信息处理能力对所服务的学科中新的富有成效的研究方向具有启发和催化作用,从而导致劳动方式的巨大变革。由于信息量的剧增,知识信息交流的节奏大大加快,图书馆的读者成分及其知识结构产生变化,读者对文献的需求产生变化,对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对获取信息的速度、方法也比以往不同。他们对知识的需求将会更加迫切,更加广泛。计算机技术,复制技术,缩微技术,光盘技术及通讯等技术的应用,大大加快了文献信息传递速度,也大大提高了文献信息获取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在服务内容方面,不仅有借、阅、参考工作,还有文献信息研究工作,情报跟踪服务,文摘,预测,定题服务,计算机检索服务等,以满足各种不同知识结构的读者的多样化的要求。新技术用于服务工作后,有的读者甚至于可以在自己的家里,通过图书馆的计算机文献信息网络终端获得所需信息。电子计算机应用于图书馆,增长了它的服务功能,把图书馆服务推向新的里程。

(六)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的变化

从单个图书馆来看,由于新技术的采用,使得图书馆内务工作和服务活动实行了自动化,图书馆工作人员数目相对地会减少。计算机的使用,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图书馆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变化有明显的影响。新形势下的图书馆需要有不同水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要有懂不同语言的、不同学科的人员,要求这些人员能掌握新技术,接受新技术,把过去忽视了的或未掌握的知识补充起来,及时地调整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形势的不断变化。

在信息时代,大多数人是从事处理,生产信息的工作。图书馆工作人员属于信息行业专业人员,因而图书馆员从事工作的技能应以智力和知识为基础,而不是主要以体力为基础;图书馆工作人员要能有效地去开发、利用文献信息资源,使之成为国家和社会的一种重要的资源财富,因而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具备信息科学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应学习和掌握现代化的科学知识;在信息时代,人们的时间观念是向着未来的,因此,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能学会从现在预测未来,向未来学习,既要有严谨求实的作用,又要富有开拓精神。

信息时代的到来,也给工作人员扩大了改造图书馆,建设图书馆实践活动的时间观念和空间范围,更加密切了工作人员之间、工作人员与读者之间、工作人员与社会各阶层的联系,从而使图书馆工作成为社会多因素参与的活动。

(七)图书馆管理的变化

管理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无所不在,无时不有,但不同的社会,有不同的管理方式。新技术革命使传统的图书馆结构及工作环节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为适应信息时代新的要求,图书馆的管理也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同时,由于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给图书馆在管理的对象、范围、目的、方法、手段等方面赋予新的内容。

就图书馆事业管理而论,为了发展图书馆事业并有效地开发、利用图书馆的文献信息资源,国家必须实行对图书馆事业管理领导的集中统一化。由于文献信息爆炸性增长,使得任何一个馆都不可能把文献资料搜集齐全,因此,图书馆必须统一规划、布局,进行分工协作,建立起社会性的图书馆网络。这种网络与过去被人们称作的“图书馆网”在概念上已不尽相同。如,资源共享,分布数据库,计算机终端及通讯网等,都是新的图书馆网络的构成成分。新技术的应用为实现网络化目标提供了技术条件和物质基础。图书馆与图书馆之间的联系方面原来那种纵向的“上下级”层次间的联系将有所减弱,而受所属部门体系行政领导约束的馆际之间的横向网状联系将会得到加强。新时期图书馆网络化的重要标志是实现计算机网络化和计算机联机检索。对于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多国或全世界网络的管理与控制,也涉及国家或社会对文献信息资源政策的确定,体现出管理机构对图书馆事业所担负的责任。

就单一图书馆而论,管理活动贯穿于整个图书馆工作流程。

计算机在图书馆管理中的应用,可以代替人在数字上和逻辑上的某些形式思维,减轻人的一部分劳动。计算机可用作人事管理,安全管理,各种统计;可用作文献信息业务工作管理等;而且有助于现有工作程序效率的提高。

情况明,决心大,知识多,办法多。为适应图书馆管理新的变化,必须善于把知识、信息及管理目标结合起来。新的管理要求对人员结构,工作效率给予控制,要求对技术变化给予关注,要求有计划、有组织地协调地合理使用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以达到图书馆预期目标。

(八)图书馆建筑的变化

用计算机存贮、检索文献,磁带目录的使用,图书馆服务功能和内部工作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观念的藏书、书库、目录厅、借书处、阅览室发生相应的变化,图书馆建筑和设备也会出现新的格局。如,书库不会像过去那样臃肿庞大,分布的图书馆网络和新型材料的馆藏形式以及复印、读者个人收视终端的采用都可大大减少图书馆用房面积。新技术应用替图书馆提供各种各样的先进设备。更加开放式的新的服务,要求图书馆在建筑、设备上给予保障。例如,电源管道铺设,通信管道安置,空调设施,新的文献载体材料的保护设备等。时代不同了,图书馆建筑也要适应时代的潮流,在外貌和风格上将有新的形式和色调而跃然于世。

二、我国图书馆的对策

新技术革命的兴起,加速了社会信息化的趋向。这个趋向,值得我们注意。必须确立新的发展水平参照标准,不仅要跟过去比,更要向未来比,跟世界先进水平比,并要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确定我们的对策。钱学森在谈到中国面临的产业革命时提出,今后几十年内应抓三个方面工作,其中第一件事就是信息情报事业的建设[27]。图书馆是信息、情报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新技术革命对我们向四化进军途中的图书馆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为迎接挑战,我们应从实际出发,分析现状,研究利用新技术革命成果,吸取国外好的经验,在搞好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放眼于未来,找出差距,研究对策,迎头赶上。

(一)提高认识,面向未来,宣传、介绍信息革命,改变传统的观念意识,使人们的思想适应向信息时代迈进的要求

尽管我国目前经济发展状况还未进入信息社会,但信息时代的到来势在必然。图书馆要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首先必须认识什么是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基本特征,以及信息时代图书馆的职能和任务;并要努力宣传、推广和介绍,使图书馆工作者以及社会各阶层、各行业的人员都认识到作为信息机构的图书馆对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图书馆对自身要进行变革以跟上滚滚向前的时代潮流发展的紧迫感。在观念上要来一个转变:放开思想和视野,把办好图书馆事业的基点由着眼于过去和现在而转向于未来。

我们要认识我国的有利条件:悠久的图书馆的历史,丰富的图书馆工作经验,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的图书馆事业建设的经验与教训,为图书馆今后发展打下了基础。从社会性质来讲,我们有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有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方针、路线的指引,并且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央及地方对新技术革命的宣传已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我们的不足之处。信息系统,是我国最薄弱的环节,表现在图书馆方面的是,文献收藏分散,不协调,而且利用率低,图书馆工作效率不高,应用计算机等先进技术的工作进展缓慢等。之所以形成这样,根本问题是过去对信息的重要性没有认识到。我国的财力、物力、科学水平、教育水平、按人口平均的图书馆数量等,与先进国家甚至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这表现在图书馆数量不足,文献信息处理速度不快,满足需求的比率低,馆舍紧缺,设备陈旧,技术手段落后,管理工作较差,工作人员素质偏低等方面。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四化建设的要求不相适应,同国外的先进水平相比,显得比较落后,信息资源还有待于大力开发。对于这些,应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破除一些落后的传统的观念,依据我国经济实力和科学文化水平现状,按照国际发展动向,把图书馆的未来发展当作当前决策的组成部分对待。

图书馆只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符合信息社会的需求。

(二)统筹安排,加强管理,协调发展,制定新的战略部署,逐步建立、发展统一图书馆网络

早在1957年,国务院第57次全体会议曾批准了《全国图书馆协调方案》,决定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下设图书小组,负责全国为科学研究服务的图书工作的全面规划,统筹安排,并着手建立中心图书馆委员会和编制图书联合目录两项工作。可惜这样的工作后来中断若干年。20世纪70年代后期以来,馆际合作有所恢复,但我国的馆际合作与“资源共享”还有不少问题。至今,图书馆界还存在着体制分割、各自为政的现象,统管各个系统的跨部门的全国性职能机构还没有建立,公共图书馆系统,高校图书馆系统,科学院图书馆系统,国防科工委图书馆系统,工会图书馆系统以及其他系统图书馆之间虽有某些联系和合作,但关系不是紧密的,未能形成有机的整体,未能形成统一网络,图书馆事业的集中管理,统筹安排问题,没得到解决。一些图书馆的藏书搞“小而全”或“大而全”,人员使用,技术和设备的引进,只考虑单位或部门,缺乏全局观念。这样,往往造成人力、物力的重复浪费。面对现存的问题,我们应从实际出发,根据图书馆的社会地位与作用,进一步强调图书馆事业是国家各项建设事业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把图书馆工作列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当作国家发展的一个长期的战略问题来对待,制定出一个比较适合国情的规划和目标。从全国来说,应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研究,订出协调一致的图书资源的信息政策,并要建立起一个跨部门的有权威性的职能机构,统管各系统图书馆,组织图书馆界的合作,逐步建立起统一的图书馆网络,以便联合各方力量,形成完整体系。从各个图书馆来讲,应加强馆与馆之间的横向联系,要打破那种系统与系统之间、馆与馆之间的分割状态,合理进行藏书布局与业务合作。统一图书馆网络的建立、健全与发展,对促进图书馆间的协作与协调,对扩大全国性的文献信息传播网的覆盖面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在进一步搞好手工操作及基础工作的同时,积极研制、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体系结构

实现自动化操作是形势对图书馆工作的客观要求,但是,要实现自动化,必须首先搞好手工操作和基础工作。一个图书馆若采用计算机编制目录,输入计算机的有关信息,需用人工先准备妥当;采用计算机检索文献,那它的书库收藏、文献的排列必须首先做到井井有条。传统的手段在文献工作中仍是不可忽视的。手工操作和基础工作做得好,就能为采用新技术创造有利条件。

引进新设备、新技术时,应有计划、有分工协作、有步骤地进行。借鉴外国的经验,可以跳过某些图书馆的常规的发展阶段。电子计算机的引用,对图书馆操作技术及管理手段的改造起到很大的作用,使图书馆工作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复印技术,声像技术,缩影技术的采用,也大大方便了图书馆工作人员和读者。类似这样的新技术的引进和应用,对提高工作效率大为有益。图书馆采用新技术时,要结合实际,使本国文化与外来技术相结合,彼此取长补短;再研究出我国图书馆的文献收集、加工整理、传递等方面问题的解决办法,以创新的精神,搞出自己的东西,研制自己的新设备用于武装我们的图书馆。

我国图书馆的现代化体系结构,必须以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作为先导。根据国外图书馆自动化的模式和发展动向,我们的现代化体系可考虑建成集中与分教相结合的网络式结构。从全国范围来说,可以采用计算机为基础的自动化技术集中处理信息,并实现文献信息传播网络化,文献利用社会化;同时,随着微型计算机的广泛应用,光盘等技术的开发,又会形成分布式的、功能灵活的局部性的网络结构。这种集中网络与分布式的局部网络相辅相成,为我国图书馆未来体系结构描绘出比较合理的模式。

(四)做好业务准备工作,为实现图书馆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图书馆的现代化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业务准备工作基础之上的。所谓业务准备工作,大致有以下几种:

1.研究工作。包括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决策性研究,也包括模拟试验。对于信息时代我国图书馆对策问题,应从理论、方法、决策上给予充分的探讨。不仅研究图书馆的过去和现在,而且着眼研究图书馆的未来;不仅研究图书馆自身的产生和发展,而且要研究图书馆同社会的关系及其演变;还要研究当代科学发展的现状、特别是新技术革命的现状,研究图书馆学与各学科间的关系。图书馆学的内容、对象、范围正在发生着变化,研究方法也有改进。如数学方法、系统论方法的应用等。图书馆学在采用新的方法,同时也在吸收新技术革命成果中加速学科自身的完善和发展。要了解国内外同业的行情,比较分析国外的经验与教训,并把图书馆现代化这一课题结合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的需求等进行综合探讨,根据实际情况作某些可行性试验和模拟,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对策与方案。

2.标准化工作。实现自动化和现代化,没有标准化是办不到的。没有标准化,谈不上应用计算机,谈不上网络化。长期以来,我国图书馆工作的标准化十分薄弱,造成文献著录等工作很不统一。1979年,全国文献工作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以后,标准化工作有所起色,发展较快。我们要大力推行标准化,加强对标准化的宣传,推广应用各项标准,并要为实现国际标准化积极创造条件。

3.用户教育。为了对付信息时代的知识化的挑战,必须大力加强用户的智力开发。对读者进行辅导。开展多样化教育,培养他们掌握计算机等新技术,教会他们怎么样利用图书馆,交给用户掌握打开文献信息宝库大门的钥匙,培养他们学习、进取、创新的能力。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许多高等学校图书馆或情报室,纷纷给在校大学生开设了《文献检索》或科技情报工作常识课程或讲座,对大学生进行“怎样利用图书馆”的入馆教育,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利用文献,让学生具有掌握知识情报的意识和获取文献的技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文献检索》课的开设,也是图书馆培养用户、面向未来的一个组成部分。目前在校大学生是潜在用户,他们走上工作岗位以后,就能更加得心应手地借助于图书馆,不断吸收新知识,改善知识结构,对提高研究能力,发挥创造才能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五)加强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努力提高在职人员的业务水平

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上去。发展科学技术,离不开知识和人才。现代化建设需要人才开发先行,迎接信息时代的对策,人是主要因素,掌握现代化技术的人才是最宝贵的财富。因此,必须加强图书馆专业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使图书馆工作人员本身达到信息化,这也是实现图书馆信息化的首要条件。

鉴于新时代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知识结构要求产生变化,为了适应需求,应积极采取措施,改变图书馆现有人员的知识结构,让在职人员不断接受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从而使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工作能力逐步达到现代化,跟上知识密集的信息时代的步伐。在正规教育方面,应大力发展图书馆学教育事业,培养中专、大专、大学本科、研究生等不同层次的专业人员。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上也要进行改革,更新传统的教学内容,增加有关新知识的课程,加强方法论教育,严格培养新一代的具有高度政治觉悟的,掌握现代图书馆科学理论、方法、技术的专业队伍。

国外在新时期对图书馆人员的培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国图书馆学校课程的设置,一般是根据“图书馆与社会”,“图书馆服务和资料”,“图书情报学研究方法”以及“图书馆管理”等内容计划安排的,在传统课程的基础上,增加大量的情报学和现代化技术课程;日本的图书馆学教育也注重加强情报学的教研工作;为适应信息化的发展,苏联图书馆界曾设想培养博学的所谓“百科全书派”的高级馆员,对于在校大学生则按照学科范围实行专门化教育,并对这些学生进行有关图书馆工作过程的各种基本技能的专门化训练。对于刚刚踏进图书馆工作人员行列的年轻人,苏联有的图书馆组织他们进修,由馆内抽出若干有水平的专家组成教师指导委员会,承担对新进馆的大学生的职业培训,给予他们以新的工作方式方法的实际帮助。国外培养图书馆专门人才的经验与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并结合我国图书馆干部状况,大力发展专业教育和在职培训、进修,采取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培养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和语文水平,具有新时代观念和思想的专业队伍。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知,图书馆是一种社会现象,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在前进,图书馆也在前进。社会发展到信息化时代,其前进的浪潮必然冲击着社会的每一组成部分,也推动图书馆的变革和发展。新的时代“冲击着一切领域,思想和生产……它改变着人们看问题的方法、观点和心理”[28]。当前,新技术革命促进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冲击着一切传统的旧的观念,使图书馆的功能机制走上社会化,从而使图书馆成为信息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时代将给图书馆带来深远的影响,带来生机和希望。为迎接信息时代,我们应抓住时机,制定对策,既要有创新的精神,又要有科学态度,采取扎扎实实的措施,向信息化过渡。

未来,信息科学技术还将再向前发展,信息社会将进入成熟阶段,更加崭新的时代仍在前面,更加崭新的图书馆也会应运而生,社会发展永无止境,图书馆的变化和发展也永无止境。

参考文献

[1]杨沛霆.新技术革命与图书馆事业——在中国图书馆学会迎春座谈会上的发言.图书馆学通讯,1984年第2期第28—37页

[2]吴慰慈.我国图书馆事业的现状,我国图书馆事业的发展及与国外的差距.中国图书馆会学编,1984年7月第1—11页

[3]陈树楷,孙廷军编.信息与社会.北京:科学出版社,1984年7月

[4]温元凯.中国的大趋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5]谭祥金.新的技术革命与图书馆现代化.图书馆学通讯,1984第1期第72—76页

[6]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改变我们生活的十个方面的问题.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7]陈誉.从英国图书馆的发展看信息时代的图书馆.江苏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2期,第1—4页

[8]Daniel Bell.信息社会的社会结构.李耕译.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4年12月

[9]黎盛荣,于雄,信息革命与图书馆.四川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1期

[10]Klaus Lenk.信息技术和社会.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5年

[11]项弋平.信息时代与图书馆.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85年第1期第18—20页

[12]白凌.新技术革命与我国高校图书馆.四川图书馆学报,1985年第1期

[13]林自新.现代化建设中若干社会因素的探讨.见迎接新的技术革命——新技术革命知识讲座.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

《图书与情报》,1986年第1、2期合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