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校园“安全感”何须反应过度

校园“安全感”何须反应过度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安全重于泰山,尤其是学校安全,更是丝毫马虎不得。可是,那些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天性活泼好动的中小学生需要这样的“安全感”吗?这种情况下,某些学校索性就将能取消的活动尽量取消,以确保“安全”,反正与升学率之类的也没关系。

14.校园“安全感”何须反应过度

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春游也就渐渐成了一个格外撩人的字眼。然而据《中国青年报》报道,出于安全等方面的考虑,成都中小学生的春游活动近几年几乎绝迹。

几天前,与教育界的一些朋友聊天,一位教师告诉笔者,同样是因为担心安全问题,他们学校也曾经取消过春游活动。在与他们的交谈中,笔者真切地感受到一种变了味的安全感。比如,为了提高安全系数,有的学校删减了体育课中的一些项目;为了防止学生相互追逐引发身体碰撞,有的学校干脆规定学生在课休时间只能走”不能“跑”……这种反应过度的“安全感”值得我们思考。

安全重于泰山,尤其是学校安全,更是丝毫马虎不得。安全意识怎么强调也不过分,但是,如果将安全意识异化成了一条束缚人的锁链,是不是走向了事物的反面?比如,一个人出门在外总是充满不可测的危险,但我们不能因此成天将自己关在家里吧。

某些学校一些过于谨慎甚至极端的做法便有着类似意味。不敢组织春游,不敢让学生奔跑,不敢让学生中午在校园里停留,等等。可是,那些正处于身心发育时期、天性活泼好动的中小学生需要这样的“安全感”吗?

当然,学校之所以如此谨慎,也是现实压力所致。一位教师朋友感慨地说,有些家长常常将学校当成孩子的监护人,孩子有个任何风吹草动都会找学校的麻烦。比如说,两个孩子在一起做游戏,孩子甲不小心用指甲划到了孩子乙的额头。就为了这一个淡红的痕迹,孩子乙的家长就来学校兴师问罪并提出赔偿要求。

这种情况下,某些学校索性就将能取消的活动尽量取消,以确保“安全”,反正与升学率之类的也没关系。这使笔者想起了另一则报道,深圳前些日子组织了部分教育界人士去日本考察,发现那里的幼儿园小朋友在冬天依旧身着单衣到室外做操;日本是个鼓励用电的国家,可很多学校教室坚持不装空调——换到我们这里,可能早就引起公愤与雪片一样的投诉了。虽然,人家这种有意磨炼孩子意志的做法我们未必需要仿效,但对比一下,我们这种过于精致的“呵护”,难道不会使孩子的生命缺少一些必要的硬度吗?难道不恰恰是危险的吗?

因此,一方面,我们要从法律上保障学校的权益,使学校在开展正常活动时解除不必要的顾虑;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更科学的评价机制,使某些学校走出所谓“安全”的误区。当然,更重要的是,全社会要取得这样的共识:孩子总有一天要学会独力承担自己的前途与命运。想一想自己的过去,没有必要对他们成长过程中一点点细微的疼痛而大惊小怪。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