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礼仪我知道

礼仪我知道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祭祀。在礼仪中,凶礼中的丧礼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因此,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第五课 明礼知仪,伴我成长

一、礼仪我知道

(1)词源:古人讲致福曰礼,成义曰仪,“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社会交往的行为艺术。

(2)含义:礼仪是人类为维持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对个人来说,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社会来说,礼仪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序、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

(3)理解:礼仪包括礼节和仪式。“礼”指个人性的礼节,像鞠躬、欠身等;“仪”指集体性的仪式,像开幕式、阅兵式等。礼仪是人们约定俗成、表示尊重的各种方式。也是待人接物的交往艺术。礼仪大致分为政务礼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涉外礼仪五大类。

图5-1

二、礼仪的由来

礼仪作为人际交往的重要规范,它不是随意凭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无的。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祭祀。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释是这样的:“礼也,所以事神致福也。”“礼”字是会意字,与古代祭祀神灵的仪式有关。郭沫若在《十批判书》中指出:“礼之起,起于祀神,其后扩展而为人,更其后而为吉、凶、军、宾、嘉等多种仪制。”这里讲到了礼仪的起源。另一种观点认为,礼仪起源于风俗习惯。人与人在长期的交往活动中,渐渐地产生了一些约定俗成的习惯,久而久之这些习惯成为了人与人交际的规范。当这些交往习惯以文字的形式被记录并同时被人们自觉地遵守后,就逐渐成为人们交际交往固定的礼仪。遵守礼仪,不仅使人们的社会交往活动变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时也能使人与人在交往中更具亲和力。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和易近人。”

【相关链接】

中国古代五礼之说

中国古代有“五礼”之说,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吉礼居五礼之首,它主要是对天神、人鬼的祭祀典礼;凶礼是哀悯、吊唁、忧患之礼;军礼时师旅操演、征伐之礼;宾礼是接待宾客之礼,它主要包括朝、宗、觐、遇、会、同、问、视八项;嘉礼的主要内容有饮食之礼、婚冠之礼、赈幡之礼、贺庆之礼、优老之礼。

在礼仪中,凶礼中的丧礼产生最早,丧礼于死者是安抚其鬼魂,于生者则成为分长幼尊卑、尽孝正人伦的礼仪。因此,礼仪的本质是治人之道,是鬼神信仰的派生物。

三、礼仪的作用

1.礼仪是约定俗成的生活习惯

礼仪是人们生活和社会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各式各样的行为规范,如果没有这些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们在交往中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所以,我们可以根据各式各样的礼仪,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尺度,处理好人与人的关系,做到触类旁通,待人接物恰到好处。

2.礼仪是塑造形象的重要手段

在社会交往中,交谈讲究礼仪,可以变得文明;举止讲究礼仪可以变得高雅;穿着讲究礼仪,可以变得大方;行为讲究礼仪,可以变得美好……只要讲究礼仪,事情就会做得恰到好处,一个人就会变得充满魅力。

【相关链接】

小学生的常规礼仪

家庭问候礼节  对父母、长辈不能直呼姓名

        早起后,问爸爸(妈妈)早上好

        睡觉前,祝爸爸(妈妈)晚安

校园尊师礼节  见到师长,早上问早,中午问好,放学说再见

        进出校门、上下楼梯遇见老师,应让老师先行

        同学间相见要互相问候、招呼或点头

社会交往礼节  在公众场合举止文明

        主动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

        参加集体活动要守时要有序

【礼仪小故事】

孔融让梨

孔融,鲁国人(今山东曲阜),东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孔融幼时不但聪明,还是一个注重兄弟之礼、互助友爱的典型。孔融小时候,常和哥哥一块吃梨。每次,孔融总是拿一个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见了,问道:“你为什么总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说:“我是弟弟,年龄最小,应该吃小的,大的还是让给哥哥吃吧!”孔融小小年纪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礼让、团结友爱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惊喜。

图5-2

【拓展阅读】

中国传统礼节

九宾之礼 这是我国古代最隆重的礼节,是周朝天子朝会“九宾”时所用的礼节重典。周朝有八百个诸侯国,周天子按其亲疏,分别赐给各诸侯王不同的爵位,爵位分公、侯、伯、子、男五等,各诸侯国内的官职又分为卿、大夫、士三等,诸侯国国君自称为“孤”,合起来称为“九宾”。

跪拜礼 原始社会已出现,但那时仅以跪拜的形式表示友好和敬意,并无尊卑关系。在封建社会,“跪拜”是一种臣服的表示,主要有:(1)稽首:是臣拜君之礼,拜者头首着地,并停留较长一段时间;(2)顿首:即叩首、叩头,头一触地就起,是用于平辈间的较为庄重的礼节。

揖让礼 “揖”是作揖,双手抱拳打拱,身体向前微倾;“让”表示谦让。这是一种大众化的礼节,是一种引见,也表示一种寒暄问候。

四、做人的基本礼仪

1.尊重

尊重是礼仪的情感基础。有人曾把礼仪的基本原则概括为“充分地考虑别人的兴趣和感情”。在我们的社会中,人与人是平等的,尊重长辈,关心弱者,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礼仪,说明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当然,礼待他人也是一种自重,不应以伪善取悦于人,更不可以富贵骄于他人。尊敬人还要做到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民风乡约,尊重他人的喜好与禁忌。总之,对人尊敬和友善,这是做人的基本礼仪。

2.真诚

真诚的含义是真实而诚恳,不虚伪、不矫情,真实诚恳,真心实意,坦诚相待以感动他人而最终获得他人的信任。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只有真心对待他人,诚恳面对问题,才能获得理解、友谊和机遇。

3.谦和

“谦”,就是谦虚;“和”就是和善、随和。谦和既是一种美德,更是人际交往成功的重要条件。只有举止、言谈、态度都是谦恭有礼时,才能从别人那里得到教诲。谦和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平易近人,热情大方,善于与人,乐于听取他人的意见,显示出虚怀若谷的胸襟,因而对周围的人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4.宽容

宽,即宽待,容即相容。宽容就是心胸坦荡、豁达大度,能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谅解他人的过失,不计较个人得失,有很强的容纳意识和自控能力。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并提倡宽容的道德原则,并把宽以待人视为一种为人处世的基本美德。从事商务活动,也要求宽以待人。在人际纷争问题上保持豁达大度的品格和态度。在社会互动中,处于各自的立场和需求,难免出现冲突和误解。遵循宽容原则,凡是想开一点,眼光看远一点,善解人意,体谅别人,才能正确对待和处理好各种关系与纷争。争取到更长远的利益,获得稳定持久的友谊。

5.适度

所谓适度,就是要注意感情适度,谈吐适度、举止适度。人际交往中要注意各种不同情况下的社交距离,要善于把握住沟通的情感尺度。沟通和理解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条件,但如果不善于把握沟通的感情尺度,结果会适得其反,不尽如人意。因此,在现实生活中,既要彬彬有礼,又不能低三下四;既要热情大方,又不能轻浮阿谀,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赢得对方的尊重,达到沟通的目的。

图5-3

五、懂礼让,守礼仪

1.尊老敬贤

尊敬长辈,敬重贤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有修养的重要标志。任何形态的社会,都需要尊敬老人,不仅因为老人阅历深,见闻广,经验多,对社会贡献大,理应受到尊敬;同时,他们在体力和精神上较差,需要体贴、照顾和帮助。作为一个有礼貌的小学生,对长者和老人,应该做到:路遇主动谦让,乘车主动让座,在商店、戏院等公共场所,应尽量考虑到为老人创造方便条件。关于敬贤,三国时候有个典故,叫“三顾茅庐”。说的是刘备仰慕诸葛亮的才能,要请他帮助自己打天下,便不厌其烦地亲自到诸葛亮居住的茅草房请他出山。一而再,再而三,诸葛亮才答应。从此,诸葛亮的雄才大略得以充分发挥,为刘备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拓展阅读】

三顾茅庐

汉末年,诸葛亮居住在隆中的茅庐里。刘备为了请诸葛亮帮助自己打天下,就同关羽、张飞一起去请他出山,直到第三次去,才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叹服。刘备“三顾茅庐”,使诸葛亮非常感动,答应出山相助。刘备尊诸葛亮为军师,对关羽、张飞说:“我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

图5-4

2.与人为善

与人相处,为善当先。而这个“善”,应是出自内心的诚意,是诚于内而形于外,而不是巧言令色和徒具形式的繁文缛节。古人说:“不责人所不及,不强人所不能,不苦人所不好”(注:《文中子·魏相》),就是这个意思。《礼记》说:“夫礼者,自卑而尊人”(注:《礼记·曲礼上》)。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尊敬,而毫无表情,都是不够的。应该表里一致,平等待人,不分贵贱等级,一视同仁,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敬互爱,友好相处。

3.礼尚往来

礼尚往来,是礼貌待人的一条重要准则。就是说,接受别人的好意,必须报以同样的礼敬,这样,人际交往才能平等友好地在一种良性循环中持续下去。《礼记》说:“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注:《礼记·曲礼上》)。对于受恩者来说,应该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在古人眼中,没有比忘恩负义更伤仁德。可见,“以德报德”,有恩必报,是待人接物的基本道德修养。当然,往来之礼,也该适度,送礼的本意,在于表达敬意答谢之意,所谓礼轻情意重,并非越多越好。

4.仪态端庄

仪容仪表是个人涵养的外在表现,打眼一看,穿着是否得体,举止是否有度,反映出一个人的精神风貌。在日常交往中,这是一张没有文字却形象生动的名片

一个人的仪表、仪态,是其文明程度的表现,举止庄重,进退有礼,执事谨敬,文质彬彬,不仅能够保持个人的尊严,还有助于进德修业。《弟子规》说: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就是这个道理。

小学生的仪容仪表怎样才算端庄大方呢?比如穿衣朴素、大方、干净、整洁,外衣纽扣、拉链完好,领子翻好,鞋带系好,重大活动都能穿校服。不佩戴挂件,不追求时髦。比如发型留得自然、整齐,不留怪异的发型,常洗头,勤洗澡,双手保持干净,指甲内无污垢,不留长指甲,不抹指甲油,不在手及手腕处贴粘贴纸和涂抹。比如在学校期间,随时佩戴校徽、红领巾,不要等到值周的同学来检查时,才慌乱地掏出皱巴巴,像一根绳子一样的红领巾。或者根本没带,临时到处借。也不把校徽到处乱别。

【相关链接】

小学生仪表礼仪三字歌

新时代,讲文明;好少年,树新风。懂礼仪,在言行;好习惯,贵养成。

坐立走,要规范;古有训,记心间。站如松,坐如钟;行如风,姿态正。

要做到,有技巧;眼平视,面含笑。身立正,精神好;挺起胸,要记牢。

重仪表,讲身份;穿和戴,有学问。首整洁,次美观;要自然,要大方。

按校规,穿校服;不攀比,宜朴素。仪容美,贵洁净;勤洗手,衣冠整。

背容直,头容正;胸容宽,肩容平。爱清洁,保健康;讲卫生,促成长。

【思考题】

1.查找有关中国“礼仪之邦”的资料,把你认为最难忘的讲给同学们。

2.你认为在博物馆等公众场所参观游览应注意什么?把你的观点告诉大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