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学会读书的方法与意义

学会读书的方法与意义

时间:2022-02-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首先,读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对于读书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大作用,我们许多同学都有所认识,因此能够抓紧时间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青少年正处在读书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像那些著名人物那样重视读书,让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并服务于我们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

第一章 学会读书的方法与意义

内容描述

纵览古今,横观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以至于那些在自己工作范围里做出成绩的人,没有不重视读书的。许多人刻苦读书的故事,一直传诵在人们中间。

列宁从小酷爱读书,五岁的时候开始识字,很快就能诵读许多诗歌和故事了。青年时期,列宁因为从事革命活动被学校开除了。在萨马拉,他苦读自学了一年半,以校外生的资格参加了彼得堡大学法律系的毕业考试,最后竟以优异的成绩取得了这所大学的甲等毕业证书。即使在沙皇政府的监狱里,列宁也没有忘记读书,在彼得堡,列宁曾被关押了十四个月,他利用监狱的图书馆读了十四个月的书。他一边读书,一边还收集资料进行研究。有一天,列宁的姐姐来探望他,对他说:“听说你的案子快要结束了,你也许快要出来了。”列宁风趣地回答:“早咧,我连资料还没有收齐呢!”列宁一生重视读书学习,直到逝世的前几个月,还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们一定要给自己提出这样的任务,第一是学习,第二是学习,第三还是学习,然后要检查,使学问真正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面去。”

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也非常重视读书,在中学时代,他喜欢自然科学故事,陨星、风暴、地震,凡是这方面的书,他都如饥似渴地阅读,在苏黎世联邦工业大学,他为自己制订了学年、学期、每个月的读书计划,依次阅读哲学家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休谟、笛卡儿康德物理学家牛顿、拉普拉斯、麦克斯韦赫兹等人的著作。由于有了雄厚的知识基础,爱因斯坦终于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创立了划时代的科学理论——狭义相对论。

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几十年如一日保持着勤奋读书的习惯。平时,他除了写作之外,就是专心致志地读书,累了就靠在藤椅上翻看报纸和杂志,把阅读当成一种休息和娱乐。直到他逝世的那一天,在呼吸微弱,血压反常的情况下,还向许广平要来了当天的报纸,看遍了上面的消息和文章。古往今来,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为什么都这样重视读书呢?这是因为读书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首先,读书是人们获得知识的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大家知道,人们获得知识大致通过两个途径:一个是通过实践获得直接的知识;一个是通过读书,获得间接的知识。英国伟大文学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是全世界的营养品。”书本的知识虽然是间接的,但它也是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出来的,因此,从书本上得来的知识同样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不仅如此,通过读书获得知识还有许多优越性,它可以不受时间限制。一个人如果想要回到原始时代去,亲身体验一下原始人的生活,谁都会认为他是在幻想,但是通过阅读历史教科书,却可以越过几万年的时间差距,了解原始人的生活状况。读书获得知识也不受空间限制。我们要到月球上旅行,亲自看一看月球上的情况,尽管在宇航事业极大发展的今天,也还是不能随意办到,但是,如果我们读一读宇航员写的报道,却可以超越几万公里的空间,详细地了解许多与月球有关的知识。

现代社会里,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知识的总量越来越大,人们要掌握这些知识不可能事事动手去做,所以通过读书获得知识就是一条很重要的途径了。

其次,读书对于人的世界观的形成以及道德品质的培养,都有很重大的作用。直接阅读政治和哲学的书籍是如此,就是文学作品,对于人们思想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我们的老一辈革命家有许多人是通过阅读马列主义著作认识革命真理的,也有许多人是读了进步文学作品,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而走上革命道路的。毛泽东同志少年时代非常喜欢读英雄人物的传记故事,爱看反映社会现实的进步书籍,这使他不满当时的黑暗社会,萌发了为解放劳苦大众,建立新社会而奋斗的理想青年时代,毛泽东同志又读了马克思主义的著作,认识了革命真理,从此成了一个自觉的坚定的共产主义者。读书对毛泽东同志的思想成长,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在今天,对于我们青少年来说,政治的、文学的、科学的,各种各样的书籍,自然会对我们的思想产生影响。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越多,精神就越健壮而勇敢。”阅读好的政治读物和优秀的文学作品,对我们树立共产主义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必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一个人的语文能力看,读书可以为写作奠定基础,是提高写作能力的前提条件之一。我国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有一句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指的就是通过大量的阅读,丰富了知识,开阔了眼界,锻炼了思维,学到了文章的表达技巧,因此写起东西来就能得心应手。马克思一生写了许多伟大的著作,他运用语言的能力是极强的,这种能力的形成是与他广泛阅读分不开的。他能背诵海涅和歌德的许多诗句,并在谈话中引用他们的名句。

他爱读莎士比亚的剧作,就连剧中的人物他都很熟悉,为了创建历史唯物主义学说,他曾多次研读摩尔根的名著《古代社会》,写了详细的读书笔记,正是经过了这样大量的阅读和研究,马克思才写出了许多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巨著。我国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从小博览群书。在中国的古典文学中,他最爱读《庄子》、《楚辞》,喜欢李白和柳宗元的诗作。在外国文学中,他喜欢泰戈尔、歌德、海涅、惠特曼的作品。大量的阅读,使他吸收了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的营养,促进了他的创作活动。他说“惠特曼的自由诗使我的创作欲望受到了暴风雨般的煽动,我的《凤凰涅槃》、《匪徒颂》就是在他影响下做成的。”

对于读书在人们生活、学习、工作中的重大作用,我们许多同学都有所认识,因此能够抓紧时间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但也有的同学对读书的作用认识不足,不喜欢读书,或者只读教科书,不读课外书,结果知识贫乏,思想简单,甚至闹出许多笑话来。宋代学者朱熹有一首《观书有感》的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首诗把读书获得的思想和知识比喻成源头的活水,形象地告诉我们,要想使自己的思想透彻明晰,知识广博精深,就要像池塘引进活水一样,通过读书源源不断地补充新东西。青少年正处在读书学习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像那些著名人物那样重视读书,让知识武装我们的头脑,并服务于我们为之奋斗的共产主义事业。

有这样一个成语叫“开卷有益”,意思是说:只要喜欢读书,打开书本就能有所收获。这句话在一般情况下是正确的。但是,如果读书方法不对头,不懂得怎样选择读物,不懂得怎样对读物进行分析和评价,开卷就不一定有益,或者虽然有益而益处却不大。

有人曾经批评过几种错误的读书方法。一种是“饥不择食”式。不管是什么书,拉到篮里就是菜,逮着什么看什么,不善于从实际需要出发,按照一定目的选择有益的书籍,结果,花在读书上的时间不少,思想和学习方面的收获却不大。

另外一种是“走马观花”式。读书时贪多求快,粗枝大叶,不善于对读物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书读得很多,但却像沙子过水一样,不能留下深刻的印象。

还有一种是“寻章摘句”式。读起书来很细致,有些章节甚至能够背下来,但是却不善于归纳和概括,抓不住读物的主要观点,结果,学到的知识就像一堆没有用绳子串起来的铜钱,不能成为有系统的东西。

从上面提到的情况看,不讲究读书方法,即使喜欢读书,读书的效果也不一定很好。但是,如果注意了读书方法,读书时,善于分析、归纳,善于鉴赏和评价,读书的效果就一定会更好。

我国古代,许多著名的学者都非常讲求读书方法。汉代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说:“即徒诵读,虽千篇以上,鹦鹉能言之类也”,他反对鹦鹉学舌式的不动脑筋的诵读,强调读书要理解和发挥书里所说的意思,学习书本上那些精湛的思想和文辞。宋代学者朱熹总结了一套循序渐进、熟读精思的读书方法。提出“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清代学者顾炎武强调读书要联系实际,并用“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具体行动实行自己的主张。正确的读书方法,使他们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在现代,一些著名的政治家和学者也对读书方法做过许多精辟的阐述。毛主席就曾多次谈到,读书要注重理解和运用,不要死背教条,脱离实际。他读马列主义的书,能够把马列主义理论和中国革命实践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加以应用,从而使中国革命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

目前,世界上对于读书方法的研究已经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阅读学,许多专家对阅读能力的构成、阅读的心理过程、阅读方法、阅读速度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事实证明,这门学科的建立,对于指导人们更有效地读书,提高学习效率,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亲爱的少年朋友,让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在有限的时间里,读更多的书,取得更大的收获。

精彩一刻

诸葛亮:观大略法

诸葛亮,在世人心目中,那是一位智者的化身。

不过,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是一个文学形象,而且有些地方还将他神化了。陈寿的《三国志》中的诸葛亮,才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

《三国志》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一起读书,但读书的风格和方法却各有千秋。徐、石、孟三人“务于精熟”,而诸葛亮“独观大略”。

“务于精熟”,就是认真精读,力求理解透彻,并烂熟于心。“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

怎样具体学习、运用诸葛亮的“观大略”读书法呢?

我们对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认为:掌握“观大略”读书法,要紧的有五条:(1)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善于概括提炼。(2)既要钻进书中,又能站在书上,独立思考。(3)经常注意最先进的知识,站在本学科知识的前沿。(4)弄通最基本的概念、定理、原理,尤其是其中的关键者。(5)精通唯物辩证法。

陶渊明:不求甚解法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写过一篇《五柳先生传》,文中云:“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意会,便欣然忘食。”这其实是陶老先生托“五柳先生”以自道,描绘自己的读书生活,阐发自己对读书的见解。

对于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方法,历来褒贬不一。不肯苟同者认为陶渊明是提倡粗枝大叶、浅尝辄止的作风,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当然也有赞同陶渊明的方法的,比如:元朝人李治就说过:“盖不求甚解者,谓得意妄言,不若老腐儒为章句细碎耳。”李治的意思是,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观,可以称得上是至理名言,不像某些迂腐的书呆子那样死扣章句而毫无出息。

陶渊明不求甚解的读书法到底可不可取?不必匆忙下结论。我们先来仔细考察一下陶渊明的读书背景,分析一下他的话的原意,问题就会清楚得多了。

陶渊明在回忆自己少年时代读书的情景时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可见他自幼就攻读儒家经典,他所说的好读书,自然是指读经史典籍。读经史书,必须读注,而汉代有的经学家所作的注释,连篇累牍,空虚繁琐,离题万里。如当时有一个小夏侯学派的人,光解释“尧典”两个字,就写了十余万字。这是一种很坏的学风,那些寻章摘句、牵强附会的学究式解释,对读书能有什么益处呢?非但无益,反而有害,会干扰对书的原意的领会、理解。所以,陶渊明提出“不求甚解”的观点,是有针对性的。他认为不必花很多的精力去研究没有价值的注释,而应注意读原著,领会原作的基本内容。

由此看来,如果将一顶“提倡粗枝大叶”的帽子扣在陶老先生头上,就错了。陶渊明的“不求甚解”法虽然是有所专指的,但也具有一定的普遍意义。想想看,倘若不论读什么书都去“求甚解”,那你一辈子能读几本书呢?对有的书就可以“不求甚解”,翻翻便过去了;有的书,可暂时“不求甚解”,等到需要“求甚解”的时候,再“求甚解”。

杨大眼:耳读法

耳读法,用耳朵能读书?除非是某些具有特异功能的人。一般正常的人,怎么能用耳朵读书呢?

能!我国古代就有一位。南北朝时期,北魏有一员大将叫杨大眼,此人是一位常胜将军,很有威望。《北史》卷三十七中记载了有关他读书的事迹:

“大眼虽不学,恒遣人读书面坐听之,悉皆记识。令作露布,皆口授之,而竟不多识字也。”

你看,杨大眼虽识不了多少字,靠坐在那里听别人读书,居然收获不小,不仅记住了许多知识,还能口授布告文字。可见杨大眼的读书方法,还是行之有效的。

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是依靠用耳朵听别人读书,故称之为“耳读”法。

耳读法虽然产生于古代,但现今仍有实用价值。已故著名学者邓拓就很推崇杨大眼的耳读法。他说,耳读法很适用于年老而不能看书的人,也很适用于现代的许多大政治家。这些大政治家,往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阅读和处理一大批书报和文件等等。他们既没有三头六臂,于是对一般的资料和文件,就只好由若干秘书人员分别帮助阅读和处理,而把最重要的字句念一两遍,如此看来,杨大眼的耳读法倒并不是落后的方法。

其实,耳读法不仅仅适用于老年人和政治家,它对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用。比如,听收音机里的新闻联播、小说播讲、知识讲座等等,就等于是用耳朵读书。走路时可以听,坐在公共汽车里也可以听,甚至是在干某些体力活时,也可边干边听。既省时又方便,真可谓一举两得。录音机是比收音机更现代化的学习工具,我们可以把有关学习内容(如外语等等)录进磁带里,随时听、反复听。

现代人读书,用耳的时间越来越多了,“耳读法”还真称得上是一种现代化的读书方法!

韩愈:提要钩玄法

唐代大学问家韩愈在谈到读书问题时,曾说过一句名言:“记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后人将他的话概括为“提要钩玄”读书法。

按照韩愈的这个方法,读书首先要将书分门别类,然后按其性质类型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读书法。对于那些记事性质的历史书籍,阅读时必须提出纲要,也就是提纲挚领地将书中的主要内容抽出来;对于那些理论方面的书籍,阅读时则要注意探取其深奥的观点,也就是抓住它的精髓部分。

读书若能做到提要钩玄,效果必定会好。因为“提其要”,能使自己对书中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一目了然,对事件发生发展的原因清清楚楚,从而可以进一步了解事件之间的相互联系,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钩其玄”,便于把握重点,吃透精神实质,对某些重要观点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开阔视野,活跃思维,增长知识,提高水平,将书中的营养,化为自己的血肉。

有的同学往往有这样的感觉:读过一本书后觉得模模糊糊一大片,说不清道不白的,收效当然也就微乎其微了。这就是读书时没有“提要钩玄”的缘故。如能一边读书,一边注意提出其“要”、钩出其“玄”,那么你就基本掌握了这本书的主要内容。

苏东坡:八面受敌法

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的“八面受敌”法,是很著名的一种读书方法。

“八面受敌”法是怎样提出来的,又作何理解呢?

事情是这样的:有个名叫王庠的人向苏东坡请教读书方法。苏东坡就给他写了封回信,信中有这么一段话:

“书之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尽取,但得其所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之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且只以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实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似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内容丰富的书籍就像大海一样,百宝俱全,应有尽有。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什么问题了。又如,另一次读书,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

其他方面以此类推。用这种“八面受敌”法读书,看起来似乎迂钝了一些,但到了学成之日,是那些涉猎者们所无法攀比的。

后人对苏东坡的这种读书法,多持赞成态度。如清末学者李慈铭就称赞道:“诚读书之良法也。”毛泽东同志在《关于农村调查》中也说:“苏东坡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历史,用‘八面受敌’法研究宋朝,也是对的,今天我们研究中国社会,也要用个‘四面受敌’法,把它分成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军事的四个部分来研究,得出中国革命的“八面受敌”受到后人推崇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它是一种高明的读书和研究问题的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八个方面,然后各个击破,根据从八个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加工整理,然后得出的结论,岂有不深刻、不全面之理!

说到底,“八面受敌”法是分析法和综合法在读书方法上的巧妙运用。

苏东坡在谈到他读《汉书》的经验时说:“吾尝读《汉书》矣,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地理、官制、兵法、财贸之类,每一过专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窍矣。”这是苏东坡运用“八面受敌”法读书的一个具体范例。他读《汉书》要读许多遍。将《汉书》分为治道、人物、地理等几个方面,每读一遍专门研究一个问题,结果他对书中的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了解得非常透彻。这个例子证明:用“八面受敌”法读书,所取得的效果是显著的。

格言小语

把一页书好好地消化,胜过匆忙地阅读一本书。

——麦考莱

当我第一遍读一本好书的时候,我仿佛觉得找到了一个朋友,当我再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仿佛又和老朋友重逢。

——伏尔泰

小贴士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

恩格斯的读书方法之一是重视读原著,一般不轻易使用第二手、第三手材料。1884年8月6日,德国社会民主党人格奥尔格·享利希·福尔马尔给恩格斯写了一封信,说有一位女士对社会主义感兴趣并打算研究社会科学,但不知进哪一所高等学校才好。恩格斯复信道,这个问题很难回答,因为大学里每一门科学尤其是经济学被糟蹋得很厉害,关键是要自学,并掌握有效的自学方法。恩格斯在信中说:“从真正古典的书籍学起,而不是从那些最要不得的德国经济学简述读物或这些读物的作者的讲稿学起。”“最主要的是,认真学习从重农学派到斯密和李嘉图及其学派的古典经济学,还有空想社会主义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的著作,以及马克思著作,同时要不断的努力得出自己的见解。”也就是说,要系统地读原著,因为“研究原著本身,不会让一些简述读物和别的第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其阅读过的书目来看,他虽然也读过大量的通俗小册子,报刊等,但花工夫最大,读得最多的还是那些经典原著。他认为,系统读原著是从事研究的一种正确的读书方法。这样,可以了解一个理论的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仅可以全面系统地掌握基本原理,而且可以掌握其发展过程,了解这一理论的全貌。

相关链接

古人读书十法

书,人人都可以去读,但是有的人就读不懂、读不通、读不进,甚至越读越糊涂。这里说明读书是有得法与不得法的区别的,但要相信方法总是可寻的。读书不得法,就如上面所说的那样,反之,也有不少人把书读懂而且读通了。读书的方法,也不止一种,现在选列了古人读书十二法,以供借鉴与参考……

(法)一、“思·问·习”读书法。这是孔子主张的读书方法。

[例]1.重视思考。在学习过程中,要动脑筋。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例]2.不懂就问。读书在于求知识,不懂又不问是求不到知识的。他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例]3.孔子本人也是如此:“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论语·八佾》)

[例]4.当他发现问题时,就要设法解决,而解决的方法,不外乎问人或读有关的书。孔子说过:“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例]5.提倡经常巩固复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例]6.他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法)二、“假物”读书法。这是孔子的学生荀子所主张的。

[例]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跛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荀子·劝学》)

[析]荀子把“假物”作为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就是说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来学习。他认为人们的天资并没有多大差别,只要善于充分利用客观条件,就能缩短成才的时间。

(法)三、“精至”读书法。这是王充提出的读书方法,也就是用心专一的读书法。

[例]伯乐学相马,顾玩所见,无非马也。宋之庖丁学解牛,三年不见生牛,所见皆死牛也。(王充《论衡》)

(析)王充的“精至”观点,正是一种读书要读到入迷成癖的境界,才能学之“精至”。

(法)四、“计字日诵”读书法。这是欧阳修统计应读的总字数,再分配为每天的页数,作为当日读书的进度,长期坚持的读书方法。

[例]欧阳修的“计字日诵”读书法是这样进行的:他根据自己的需要,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总字数为455865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300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每天背诵150字,只要七年时间就背熟了。他说:“虽书卷浩繁,第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这是经验之谈,表明熟读背诵古文的重要。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积少成多,则是欧阳修实践过并且证明是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

(法)五、“一意求之”读书法。这是苏轼提倡的。

[析]苏轼认为:“人的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这种“一意求之”的读书法的最大特点是“求一”,即阅读经典著作,每读一遍,只围绕一个中心,侧重一项内容,抓住一条线索,解决一个问题。这样的读书做学问,好像打仗一样,把敌人化整为零,各个击破,为了避免精力分散,在阅读中凡与“求一”、“主攻”对象无关的,一概不加涉及。这样的定向阅读是值得学习的。

(法)六、“体会·循序·精思”读书法。这是朱熹所提倡的。

[例](1)关于“体会”。朱熹说:“为学读书,须是细心去体会,切不可粗心,……去尽皮,方见肉;去尽肉,方见骨;去尽骨,方见髓。”又说:“读书不可只专就纸上求义理,须反来就自家身上推究。”“观书以己体验,固为亲切,然亦须遍观众理而合其归趣乃佳。若只据己见,却恐于事理有所不周,欲径急而反疏缓也。”

(2)关于循序。朱熹说:“以二书言之,则先《论》而后《孟》,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以一书言之,则其篇章之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又说:“量力所至,约其课程而谨守之。字求其训,句索其结旨,未得手前,则不敢求其后,未通于此,则不敢志于彼。”

(3)关于精思。朱熹说:“大抵观书须先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得尔。”(《朱子大全·读书之要》)又说:“读了又思,思了又读,自然有意。若读而不思,又不知其味;思而不读,纵使晓得,终是杌陧不安。……若读得熟而又思得精,自然心与理一,永远不忘。”(同上)

(法)七、“五类四别”读书法。这是以唐彪为代表所提倡的读书法。

[例]唐彪把书分为“五类”:“有当读之书,有当看之书,有当熟读之书,有当再三细读之书,有当备以资考之书。”他认为分类读书有利于处理好精与博的关系。这种“五类”读书法与古代有些学者所提出的“四别”读书法相类似。“四别”指的是分出“目治之书(只看一遍即可),口治之书(不仅要看而且要背),必治之书(不仅要背而且要认真思考研究),手治之书(不仅看、背而且要摘其要而写下来)”等四种类别的书。

(法)八、“五要”读书法。这是蒲松龄从时、书、法三方面保证读书顺利进行的读书法。

[例](1)一要天天读。蒲松龄自己订了一个本子,每天清晨起床后,就在本子中标上一天中读什么书,写什么文章。如果日期下面出现了空白,他就会愧疚万分。

(2)二要夜夜读。蒲松龄白天要忙于生计,夜里经常是一卷书、一盏灯,埋头苦读到深夜。上床后,他还要就着烛光看上几页书。

(3)三要老年读。蒲松龄到晚年,发白、耳聋,齿脱,但眼睛好,能派用处,借以翻书阅读,足以使自己心情愉快。有他的诗为证:“仅目一官能尽职,翻书幸足开心情。”他《寂坐》诗中写道:“平生喜摊书,垂老如昔狂。日中就南牖,日斜随西窗。”

(4)四要抄书读。蒲松龄在毕家教书三十年不愿离去,当中一个最大原因就是毕家书多,可供他抄读。他以借书读、抄书读为幸。

(5)五要分类读。蒲松龄把书分成精读、泛读两类,有区别地读。有的书了解大意就行了;有的要反复诵读,不断玩味,读通为止。读通的要求是:自我疑问,自求解答,滤尽渣滓,尽得精华。有他的诗为证,“读书析疑如滤水,务使滓尽清澈底。”

(法)九、“贵精”读书法。这是戴震为了获得专精知识而提倡的一种读书法。

[析]精,就是要在深度上用工夫,把书读懂读通而能有收获,要得到切实的知识,要做点学问,就得专攻一项,认真而深入地钻下去。

(法)十、“于无疑处求有疑”读书法。这是焦循的读书经验。

[析]焦循在晚年总结读书经验时说:“学贵善思;吾生平最得力于‘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八字”。焦循的读书的公式是:“读书——寻疑——深思——再读——再思——求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