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对象培养教育情况

发展对象培养教育情况

时间:2023-02-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990年,《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明确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从社会价值来看,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所在。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其基本精神

(一)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表述的变更

教育目的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同社会形态、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教育目的。每个时期的教育目的都具有时代特征,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经济政治面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对教育目的主要有以下一些表述:

1949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了全国教育工作的总方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教育是新民主主义的教育,它的主要任务是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种新教育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教育,其方法是理论与实际一致,其目的是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为当前的革命斗争服务。”这个方针后来被称为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

1951年3月召开了全国的第一次中等教育会议,提出了普通中学的教育宗旨与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德、体、美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成员”。

1957年,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开始了以发展生产力、发展经济为重点的社会主义大规模建设时期。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表述在当时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培养起了非常有力的指导作用,对以后教育目的的影响很大。

1978年,宪法规定:“我国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教育目的有新的表述:“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和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

1982年,五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

1986年,《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努力提高教育质量,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人才奠定基础。”在这里,首次把提高全民族素质纳入教育目的。

1990年,《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建议》把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明确表述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方针。”

1995年,《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把教育目的表述为:“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01年,《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最新表述。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又重申了这一表述。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由于社会各个不同的发展时期对教育的要求有所不同,因而对教育目的的具体表述、强调的重点或对某一提法的解释也有所不同,但是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表现在以下几点:

第一,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从社会价值来看,维护社会主义利益,为社会主义服务,一直是我国教育的根本所在。

第二,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政治思想素质、道德品质与文化素养的统一,明确了所培养的人才应具有的社会功能和社会价值。“建设者”突出体现了通过教育培养出高素质的劳动者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接班人”突出体现了通过教育培养有一定政治意识的人才来维护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从而使教育目的更全面地反映了教育的主要社会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

第三,使受教育者在道德、才智、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这是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素质及其结构的规定,充分体现了教育促进人的发展的功能。

第四,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指微观层面的教育教学活动内容及方法要与社会生产劳动相结合,而且指宏观层面上的教育结构体系要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实际相结合。

第五,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和创造精神日益受到重视。这是教育目的与时俱进,体现时代精神的部分。全面发展是对全体受教育者的统一要求,但决不是“平均发展”、“个性划一”,决不是用一个模子来塑造学生。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对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思想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中考察社会物质生产与人的全面发展关系时所提出的关于人的发展问题的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思想是:(1)人的发展与社会生产发展相一致;(2)旧式劳动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3)机器大工业生产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并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4)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含义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就是个人智力和体力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自由地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实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全面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这种人具有以下的特征:(1)不再受地域性、民族性、阶级性的局限;(2)体脑结合,既能从事体力劳动,又能从事脑力劳动;(3)不再终身束缚于一种职业,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可以随自己的心愿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4)通晓生产的整个体系,可以根据社会的需要或他们自己的爱好,从一个生产部门转到另一个生产部门。只有全部达到上述要求的人,才是体力和智力充分发展的人,即全面发展的人。只有当社会全体成员都达到上述要求时才是马克思所预见的共产主义理想的实现。只有这时,人才能成为世界的自觉的主人,实现人的最后解放。

(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对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意义

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对我国教育目的的确定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1.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形形色色的人的发展观,或是把人的发展看作神的意旨,或是把人的发展看作是人的本性的回归。而马克思主义为考察和说明人的发展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方法论。它要求在规定人的发展的时候,不能脱离具体的历史条件。“人的发展,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又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个人是什么样的,这取决于他们进行生产的物质条件”。这一学说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人的发展的社会必要性和社会制约性,在确立和实现教育目的中把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2.指明了人的发展的历史必然。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社会生产的发展,特别是社会大工业生产发展对人的影响中,看到了“承认劳动的变换,从而承认工人尽可能多方面的发展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历史必然性,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坚持全面发展的方向。

三、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全面发展教育是对为使受教育者多方面得到发展而实施的多种素质培养的教育活动的总称,由以下几个既相互联系又各具特点的教育所组成。

第一,体育。它是授予学生有关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体力,增强他们自我保健的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第二,智育。它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第三,德育。它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政治素质,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第四,美育。它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的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和文明素养的教育。

第五,劳动技术教育。它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生产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具有初步创业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的教育。

五育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五育是融为一体的,教师应该善于将多方面的教育任务和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所侧重,又有所兼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